其中有一块清朝康熙年间所立的《重修三结义庙碑记》。它记录了祆神楼的详细历史:祆神楼最初的建造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在宋代历史上,文彦博是与王安石、司马光齐名的一代贤臣。介休是文彦博的家乡。文氏故里,就在紧挨顺城关大街的文家庄。据说,过去的文氏宗祠与三结义庙、祆神楼是浑然一体的建筑。可惜,在后来的动荡中,文氏宗祠被毁坏了,只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群建筑。北宋年间,河北贝州爆发了王则、胡永儿领导的农民起义,身为重臣的文彦博率兵去讨伐,前期的战斗非常不顺,官军被农民军团团包围,眼看就要覆灭之际,突然一只神奇的白猿从天而降,不仅帮助文彦博突出了重围,而且最终打败了农民军。身为主帅的文彦博由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重用。后来,文彦博衣锦还乡,在建造宗祠的同时,建造了这座祆神楼,以此来报答当初神猿的襄助。介休的祆神楼与蒲州的鹳雀楼、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为“三晋四大名楼”。神猿襄助文彦博的故事,后来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成了《三遂平妖传》,到了明中期,小说家冯梦龙又在罗贯中的基础上,改成了《平妖传》。从此,文彦博得神猿襄助的故事,天下皆知。到了嘉靖年间,崇道信儒的皇帝下诏,全国除了儒释道三教之庙外,其它全系淫祠,必须拆毁。介休供奉白猿的祆神庙,自然也在拆毁之列。当时的介休知县王宗正,为了保全这处先贤神庙,于是把主像由原来的白猿换成了刘、关、张兄弟,祆神庙自然也就成了三结义庙。清朝顺治年间,三结义庙和祆神楼发生了一场大火,存世六百多年的建筑被毁,介休官府和百姓经过近几十年的积累,到了康熙年间,终于将楼庙照原样进行了重修。所以,面前的这处古建筑,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祆神楼,平日里空旷无人。站在楼庙之间的空地上,静静欣赏这处文化遗存的时候,渐渐有了许多奇异的发现。首先是在这组庞大的建筑群中隐藏着对数字“三”的崇拜。仔细一看,就有六组神奇的“三”:主楼高三层、共分三部分、乐楼面开三间、屋顶三色琉璃瓦装饰、三结义庙、儒释道三教共存……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三”是一个吉祥数字,但不是一个受人崇拜的数字,中国人的数字崇拜主要集中在“九”和“十三”这两个数字上。而介休神庙祆神楼暗含着对数字“三”的崇拜,这几乎是一个异类。另外,还有一处令人不解的地方:在祆神楼和三结义庙的木制斗拱和雀替中,有许多是传统古代建筑当中根本看不到的图案,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等。这些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