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吧 关注:17,933贴子:443,646

回复:【招新】湖南师大附中电影社招新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部戏还有一个亮点,便是表演。对于扮演身处绝境的角色。之前的《活埋》实际上已经给出了一个表演范本,但是杰克•杰伦哈尔显然并不逊色。在其从执行任务状态回归时更是明显的出色。那种早期的不解与惶恐,后期的疲惫与抵触,最后的毅然决然和执着都表现得很细致。对于一位男演员而言,有漂亮的蓝眼睛不如有超群的好演技更吃香。至于扮演古德温的法拉•维拉加,没想到那个《在云端》里的女子有这样的转变。实际上,维拉加不属于第一眼美女,但是却有着在风情万种和冷酷职业两种模式之间切换的优势。当然,这个角色给她的发挥空间没有角色转变来得大,后期的剧情设置并不出乎预料,使得这个人物有些小小遗憾的平淡。
  也即是说,从外在的角度看,《源代码》像是个各方面均衡不错的商业片。但是内在的轮回与穿越稍稍唬人后,剧情的结构特质占了上风,看得人目不转睛。
  当我们把生命分割成若干个八分钟,会显得那么不同。点滴细节,集结于心。路过的人,经过的事。在重新审视的同时给人以启示。于是我们在银幕下知晓,纵使平淡,却不能庸碌过一生。
  只因为,生命像是一列火车,带我们踏上的是未知却无常的旅程。


53楼2014-08-08 21:11
回复
    几乎每一部安德森电影都以旁白作为开始,电影会被分为几个章节,且每个章节都会被冠上标题。本片的组织方式在此基础上稍有不同:电影始于一位女孩,来到墓园为崇拜的作家扫墓,这位作家的石像上,本该出现名字的地方,仅仅刻着”作者“一词。她将自己的钥匙挂在无名作家的石像上,并拿出一本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书,她将书翻过来,底面赫然印着作家的照片,表情凝重的看着镜头。接着时空切换(每次时空转换都伴随着屏幕长宽比的改变,越到现代屏幕越宽),来到1985年,作家以同样的表情凝视镜头,以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开篇的一段话作为开场。然后时空再次跳转,就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年迈的零向年轻的作家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时空随着零的叙述再一次转换,来到零年轻的时候,古斯塔夫和零的冒险故事才正式开始......
    略去中间的冒险故事,直接来到影片的结尾,古斯塔夫生前最后一段时光以片中唯一的黑白镜头呈现,接着跳转回到作家年轻的时代,结束了与零的交谈,作家坐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空旷的大堂中陷入沉思;之后时间快进到1985年,年迈的作家在小孙子的陪伴下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最终再次回到现代,墓园中的长椅上,读者女孩静静地读着《布达佩斯大饭店》.....
    也就是说,除去无处不在的对称镜头,影片就连叙事都是完全对称的、层层套叠的倒叙模式。然而影片结尾处,在与开篇对应的悠扬的吟唱中,我强烈的感受到,安德森使用了这样工整的叙事模式,并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圆满,而是在强调影片的主题:人性永存,生生不息。


    56楼2014-08-08 21:20
    回复
      伟大的建筑是文明的纪念碑
      就像古斯塔夫所说的:在这个曾经被叫做”人性“的荒蛮原始的屠宰场里,仍然零星闪烁着点点微光。零说,古斯塔夫是那些微光中的一份子。这也许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意义所在——那些关乎人性、仅存于记忆中的、色调明亮到不真实的美好记忆。这所谓的人性,也许就存在于古斯塔夫对极致品味的追求,是他在逃难的日子里也要喷上的考究香水;也许就是那个以十字交叉的钥匙为标志的神秘组织所代表的信任和忠诚;也许就是古斯塔夫为了零挺身而出,近乎愚蠢地搭上了自己的小命......伟大的建筑是文明的纪念碑。布达佩斯大饭店——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伟大建筑,在时代的更迭中终究败下阵来,落魄成为一处仅供独孤灵魂寻求庇护的颓垣断壁。最终,连断壁颓垣都不复存在,她成了传说的一部分,人们只能在老人们的讲述中、从小说的封面上,想象她曾经的荣光。然而她所象征的属于逝去时代的从容与优雅,像是人们生活于其中而不自知的文化一样,并没有随着时间消逝。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结尾处,零、古斯塔夫与阿加莎在经历了这么多冒险与磨难后,仍然没能逃脱悲剧。当你觉得邪恶终于被不那么邪恶打败,有型有品的穷大叔终于富了起来,善良男孩终于要和单纯女孩携手变老的时候,影片让古斯塔夫毫无预兆的死了,死于捍卫自己的朋友,也死于上世纪那段灭绝人性的历史;阿加莎也死了,死于放在今天一星期就可以治愈的流行感冒。


      57楼2014-08-08 21:21
      回复
        影片就是这样冷静的告诉你,这世上有许多劫难,这些劫难就好像一把大剪刀,好人坏人都会被一起剪掉。或许有些人可以躲过一劫而留住性命,然而人们出生、入死,生命的脆弱并不因善恶而有所差别。我们终归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叶扁舟,如果你恰好处在历史的漩涡中,就难免被时代卷走。真正重要的,是人性的美好可以世代相传下去。这种传递是零替代古斯塔夫成为布达佩斯最优秀的小跑堂,是零和阿加莎也爱上了古斯塔夫热爱的诗句,是女孩安静的坐在墓园中读着时间沉淀下来的词句与智慧。关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在不同时空中的人们之间口耳相传下去,这本身才是最值得赞美的。
        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
        安德森在片尾的致辞中感谢茨威格的写作给了他启迪。虽然电影的开头引用了《心灵的焦灼》中的段落,但影片的故事却与《心灵的焦灼》没有关联,安德森顶多是借用了小说中套叠的叙事模式。虽然片中的作家最后也离开了欧洲大陆,前往南美洲为心灵寻求“良药”——这也与茨威格的真实经历吻合——然而片中的作家却并非明确指代茨威格。真正的茨威格在希特勒掌权后离开了祖国奥地利,辗转英国、美国等地,于1940年定居巴西。在二战期间越来越缺乏包容性的环境中,身处极权、独裁、纳粹主义盛行的时代,以及在对人性与未来的深深绝望中,茨威格于1942年在巴西的居所,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十指相扣,双双服药自杀了。他再也没有回到欧洲大陆,也没能看到人性的复苏。
        世世代代的人们可能都曾嗟叹”人心不古“,然而二十世纪的人们对所处时代的失望很可能甚于任何一个时代。极端的暴力和进步是二十世纪的特点,短短一百年中,人们见证了最伟大的进步,也同时目睹了最恐怖的罪恶。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其实片中的作家指代的是谁并不重要,安德森甚至刻意略去了他的名字。也许他是所有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一点点贡献的每一位作家,他不仅可以是感动了女孩的作家,也可以是古斯塔夫引用的诗人,甚至可以是韦斯·安德森自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发出了一点点呐喊。他们可能被听见,可能被埋没,然而他们共同创造的智慧却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传承下去的烽火。
        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她确实是一座迷人的古老废墟,但我再也没能见到她一面。”这迷人的废墟,究竟是那座曾经辉煌的饭店,还是那曾经迷失的人性呢?《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喜剧,同时也是悲剧,就好像是安德森这个偏执的完美主义者在诉说:世界是美好的,只是人类不识好歹。


        58楼2014-08-08 21:21
        回复
          人工置顶


          来自iPhone客户端61楼2014-08-11 12:22
          回复
            咋沉啦


            来自iPhone客户端65楼2014-08-18 13:19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66楼2014-08-19 23:19
              回复
                up


                来自iPhone客户端73楼2014-08-24 13:42
                回复
                  置顶


                  来自iPhone客户端74楼2014-08-26 18:30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5楼2014-08-28 00:13
                    回复


                      80楼2014-08-30 12: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