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e吧 关注:477贴子:7,452

回复:【不定期更新】一些搜集来的科学小知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5、原九大行星名字来由(地球篇)
地球是太阳系中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它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现代科学目前确证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龄估计大约有45亿年(4.5×109)。在行星形成后不久,即捕获其惟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物是人类。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8楼2014-08-10 00:29
回复
    16、原九大行星名字来由(火星篇)
    因为它在夜空中看起来是血红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或希腊神话对应的阿瑞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国,因为它荧荧如火,故称“荧惑”。火星有两颗小型天然卫星:火卫一Phobos和火卫二Deimos(阿瑞斯儿子们的名字)。两颗卫星都很小而且形状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获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缀areo-指的就是火星。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楼2014-08-10 00:31
    回复
      17、原九大行星名字来由(木星篇)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五颗。它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自转最快的行星。中国古代用它来纪年,因而称为岁星。
      在西方称它为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4-08-10 00:40
      收起回复
        18、原九大行星名字来由(土星篇)
        土星是一个巨型气体行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绝大部分欧洲语言中的土星名称)是以罗马神的农神萨杜恩命名的。中国古代称之为镇星或填星。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14-08-10 00:42
        回复
          19、原九大行星名字来由(天王星篇)
          天王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侧、海王星内侧而名列第七,颜色为灰蓝色,是一颗巨型气体行星(Gas Giant)。以直径计算,天王星是太阳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质量计算,则比海王星轻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腊神话的天神乌拉诺斯。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4楼2014-08-10 00:45
          回复
            20、原九大行星名字来由(海王星篇)
            海王星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个,是一个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个通过天体力学计算后被发现的行星。因为天王星的轨道与计算的不同,1845年约翰·可夫·亚当斯和埃班·勤维叶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个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台长约翰·格弗里恩·盖尔真的在这个位置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海王星的名字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涅普顿(Neptune)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14-08-10 00:50
            回复
              21、原九大行星名字来由(冥王星篇)
              冥王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离开太阳最远、最小的一颗行星,1930年被发现。因为它离太阳最远,因此也非常寒冷,这和罗马神话中的冥王普鲁托所住的地方很相似,因此称为“Pluto”。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14-08-10 00:52
              收起回复
                22、关于太空的三个事实
                1、生物可以在高达摄氏113度的沸水中大量繁殖。
                事实:目前人们已经在类似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热泉和深海中的热矿点中发现了超过50种的生物和过热生物群落。其中一些可以在摄氏105度下生存,在摄氏113度的情况下可以繁殖。细菌可以在极点附近冰下的岩石下生存。
                2、我们具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能够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将航天员送到另外的星系去探险,唯一的问题就是太昂贵了。
                事实:现在,我们的旅行者号探测器正以每小时6万千米的速度飞出太阳系,这个速度是如此惊人了,但要以这个速度抵达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仍需76000年之久。因为星际旅行太遥远了,要在可度量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壮举,星际旅行器必须要以光速或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才能实现。这对于我们现在的航天器来说,不仅资金上耗费不可计数,技术上也不可能达到。但也许将来会有这么一天。
                3、《星球大战》中,卢克的星球处于一个有两个恒星的星系中,天文学家称之为双星系统。科学家们最近发现在这种星系中存在着行星系统。
                  事实: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非常普遍,三星系统也可见到,在近几年中发现的100多个新行星中,有不少就是在双星系统中被辨认出来的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9楼2014-08-10 01:14
                回复
                  23、鸡蛋不煮熟的骚年们注意了
                  鸡蛋蛋白含有抗生物素蛋白,会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使身体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皮肤发炎、脱眉等症状。鸡蛋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它们影响人体对鸡蛋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未熟的鸡蛋中这两种物质没有被分解,因此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鸡蛋在形成过程中会带菌,未熟的鸡蛋不能将细菌杀死,容易引起腹泻。因此鸡蛋要经高温后再吃,不要吃未熟的鸡蛋。
                  生鸡蛋的蛋白质结构致密,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只有煮熟后的蛋白质才变得松软,人体胃肠道才可消化吸收。生鸡蛋有特殊的腥味,会引起中枢神经抑制,使唾液、胃液和肠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从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我得改掉吃八成熟鸡蛋的毛病了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0楼2014-08-10 01:19
                  回复
                    24、灯塔水母真的能够永生?
                    来谈谈最近被炒得火爆的灯塔水母问题。
                    在2010年,Ma & Yang在其发表在网络刊物《Nature and Science》上的一篇介绍灯塔水母的文章中,煞有介事地将其称为“不会死亡的动物”。文章称,灯塔水母只有5毫米长, 可以从成熟期阶段“轮回”到幼年的水螅状态重新生长,这样它便拥有没有界限的生命。
                    这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全球读者和网民们的极大兴趣。楼主特意去查找了相关的资料。
                    百度百科基本上采用了Ma&Yang发表的文章的说法,说其能在性成熟后恢复到水螅状态,并能无限重复此过程。但在简短介绍后,又略提了一下“灯塔水母长生不老,学者称研究论文不严谨”,但没给出详细内容。(说实话这百科做的不怎么好
                    那么,百科中的质疑指的是什么?楼主又查了一下,发现了发表在中国网上的一篇名为“灯塔水母能长生不老学者称研究论文不严谨”的文章。文章内容大意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徐润林教授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后,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出发,为我们揭开灯塔水母的“真面目”。下面是我对文章的整理。
                    1人们对灯塔水母的形态不清楚。 需要弄清楚的是,刺胞动物的不同形态期(水螅型和水母型)并不具有幼年、成熟的区别,只有生活史中哪个阶段占较多时间比例的差异。有些种类的水螅型阶段短,我们常看到的是其水母型;反之,有些种类的水母型阶段很短或没有,因而我们通常就只看到其水螅型。“也许是对此特点的不了解,才引起了不少关于对水母‘返老还童’说法的误解。”
                    2验存在明显缺陷“非常遗憾的是这篇研究论文存在着很多不够严谨的地方,在方法学上明显有缺陷。”徐教授说道。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Nature and Science》刊物并非学术界熟悉的著名的《Nature》和《Science》。对于这个实验,徐教授提出自己的三点质疑:
                    1.实验方式:实验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2.环境条件改变的定量:水温和盐度的改变是如何进行的?在多长时间内改变?机械损伤的程度如何?这一系列的试验持续了多久?各种人为条件下进行了多少个轮回的转化?
                    3.最致命的关键点:作者在该文中没有非常明确地指出上述的这些现象均是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前提下获得的,而且非常武断地在文章摘要部分说灯塔水母是一种不会死亡的动物(具有避免死亡的机制和能力)。
                    3、低等生物的自我修复能力普遍,不是所谓“再生基因”。“如果把一个灯塔水母切开,它能在24小时内变成两条水蛭虫,72小时后长出触角。就算把它打碎,只要它的细胞完整,也可以变成一条水蛭虫,重新开始生命,这是因为它有再生基因。”——对于这种说法,徐教授回应“低等动物的自我修复或再生能力是较普遍的,也有很多种方式。等级越低,这种能力就越强。例如扁形动物的涡虫,通过切割手术,会长出很多奇怪的样子;蚯蚓被剪掉一小部分后,会以再生的方式重新长出来。而在我们认为的高等动物身上,这种能力就下降或消失了,如果人类缺了一条手臂,再长出一条来是不可能的……低等动物的自我修复机制与目前学术界很关注的脊椎动物干细胞机能研发实验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但根源在哪,目前尚不清楚。”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2楼2014-08-11 00:34
                    收起回复
                      25、日震
                      地震,不仅仅是发生在地球上,太阳发生剧烈的震动,被称为“日震”。
                      1962年,科学家发现了太阳的表面上下震动着,一次上下震动的周期约为5分钟。后来,科学家又观测到其震动是周期在20~160分钟内不等的各种连续震动。
                      1996年7月,英美科学家使用欧美联合发射的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器首次观测到了太阳上的剧烈日震,这次震级相当于里氏11.3级,超过了到目前为止地球上有记载的,即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海域9.0级最强烈的地震。
                      科学家们说,这次日震是由太阳表面耀斑引起强烈电磁暴现象导致的。日震引起的高达3000米的冲击波以每小时约40万千米的速度席卷太阳表面,直到1个多小时后才慢慢平息下来。据推测,该次日震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的4万倍。
                      1998年5月,科学家又观测到了日震现象。从这些日震的观测资料中,科学家们可以运用数学方法推测出太阳核的大小、运转速度和物质构成,进而解开太阳核运转之谜。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3楼2014-08-11 00:40
                      回复
                        26、月震
                        月亮会发生“地震”吗?答案是肯定的。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安装了地震仪,这些地震仪记录了“月震”,从而证实了科学家们关于月球上也有“地震”的推测。
                        月球上大部分月震都发生在距月球表面800~1000千米深的地方,而地球上的地震一般发生在深70~700千米处。月球上的一座“长墙”是月震留下的一个明显标志。“长墙”是一个高300米、长达100千米的垂直斜坡,这是月球表面发生严重地裂错位后造成的。
                        月球上的“地震”每年发生近万次,且大多数发生在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最接近地球的时候。这就说明月震与地球的引力有直接关系。
                        科学家们还发现,流星的碰撞也会引起月球的震动。总之,引起月球“地震”的原因也有来自月球之外的力量。由于月震的起因与地球的引力以及流星的碰撞有关,一般震级相对较小。虽然月震的震级很小,但它和地震一样,是透视月球的“火眼金睛”。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4楼2014-08-11 00:43
                        回复
                          27、星震
                          除地球外,太阳系的许多行星均有明显的地震活动。1976年11月6日,科学家们观测并记录了在火星的乌托邦平原上发生的一次3级左右的“星震”。
                          人们大约3个月才能观测到一次火星星震。这就说明火星要比地球地壳稳固。这大概是因为火星的岩石圈比地球的地壳厚的缘故吧。
                          科学家们在经过对火星星震研究分析后说,火星星震的记录波形与地球地震记录的波形相似,这也表明火星地壳的结构及其震波和在其中传播的条件与地球十分相似。
                          无独有偶。1979年3月5日,宇宙中一股突然喷出的伽马射线袭击了太阳系,大约有12颗卫星都遭受波动——许多检波器都产生剧烈的晃动,偏离了刻度。虽然这一过程只持续了0.2秒,但它却成为至今最强劲的宇宙伽马射线。之后在天空同一地点又喷射了不很强劲的伽马射线,同时从其他几个地方也检测到了分散的伽马射线。
                          天文学家们对此感到困惑不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不同寻常的突然喷射呢?
                          后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邓肯与克里斯托弗·汤普森合作,并经过历时6年的研究,作出了一种猜测性的绝妙无比的解释:宇宙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磁星”的新星,坚硬的外壳包裹着一个奇异的液体核,其密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更重要的是这颗磁星具有强大的磁场,而磁场的运动又将磁星表面加热,直至达到巨大的压力,磁星破裂。
                          这就是“星震”,是由它引发了袭击宇宙的伽马射线。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5楼2014-08-11 00:46
                          回复
                            28、地球还能存活多少年?
                            地球的死活是以生命是否能在地球上繁衍为标准的。
                            地球上的生命并非是只要有太阳的光和热就可以繁衍生息的。如果地球内部的活动停息了,它将成为一颗死行星,火山再也不会喷发了,板块活动停止了,地震消声匿迹了,水圈活动趋于平缓,更重要的是,磁场消失了,各种高能粒子辐射直达地面,各种生命难以存活。如此等等。
                             因此,地球未来的寿命,并不是太阳还能稳定地提供光和热的50~60亿年。
                             如果地核结构为传统的铁镍说,则地球生命享受地球磁场的庇护还可持续40亿年。
                             如果地核如一种新理论所说,是一座铀裂变反应堆,由于在已有的45亿年岁月中,铀核的直径已由约13千米缩小到8千米,即已消耗了75%的铀,由此计算,地核的铀裂变反应只能再维持20亿年,即20亿年后地球将成为一颗死行星。
                            ——作者李龙臣,来自星友空间站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6楼2014-08-11 00:50
                            收起回复
                              30、最大的柯伊伯带天体——齐娜
                              齐娜(Xena):在齐娜被决定是否列入太阳系第十大行星前,齐娜就是这个天体的名字,来源于古希腊神话。这颗天体超越冥王星,成为柯伊伯带中最大的行星,也是目前发现绕太阳运行天体中最遥远的行星,离太阳10亿公里,是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三倍。轨道长度也两倍于冥王星。因为距离太远,对这颗星球的观察只能得出其直径小于3000公里。这颗星由岩石和水组成,亮度和冥王星差不多。2003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麦克·布朗小组发现了这颗行星,并编号为 UB313,暂时命名为齐娜,他们直到去年才向外界公布这个发现。
                              ——来自星火空间站
                              艺术家根据想象创作出的齐娜(左)图,其背后还有卫星,远处是太阳。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9楼2014-08-11 10: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