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茶煮书吧 关注:195贴子:16,580

【国学】王阳明心学全书——控制心理、改变一切的神奇智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国学稍有了解的朋友,现在可能都知道,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非常大的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心学,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难能可贵的是,王阳明不仅在修心养性上有极深的造诣,而且事功不凡,是历史上罕有的具备“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之一。
王阳明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呢?
这要从他所创立的心学说起。儒家有“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之说,也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对内要修心养性,让心灵提升到一个认识真正自我,明悟天地规律的境界,从而变化气质,获得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对外则强调凭借这种智慧和能力担当一些管理社会、治理国家的责任,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承传圣人道统。
其实,儒家所推崇的修心养性的过程,就是一个“定能生慧”的过程。现代科学及心理学家均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能处于一个宁静、恒定的境界,稍加引导,潜藏在自我深处的巨大潜能就会爆发出来,从而使这个人能做出超乎常人的伟大成就来。
那么,王阳明是怎样获得这种“定力”和“定见”的?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我们又如何摒除时时萦绕在心头的焦虑,保持心中的“定见”呢?


1楼2014-08-16 10:21回复
    前言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年青时筑室习静于越之阳明洞,遂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峰。
    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瑞云楼。自幼天资聪颖,虽然到了五岁还不能说话,却已能将祖父平时诵读的诗书默记于心。青少年时即随父至北京就读,性格豪迈不羁,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三教九流无不深究。二十多岁时遂留心武事,精究兵家秘籍。
    三十五岁时,王阳明在京为官,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被下诏入狱,判廷杖四十,气绝复苏,并被贬至贵州龙场驿。
    龙场位于贵州西北荒山峻岭之间,人迹罕至,环境极为恶劣。王阳明与三个随从初至此地,水土不服,言语不通,连居住的一间房子都没有,他们就住茅屋,居山洞,尝尽了千辛万苦。
    在龙场两年多来,王阳明在极艰苦的情况下,仍然不忘修身讲学,终于在一个静谧之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这就是史称的“龙场悟道”。从此将心学思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深度。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将领悟到的“知行合一”本体智慧与自己的才能结合起来,如虎添翼,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他的智慧令对手望而生畏,他的才能无事而不可为。
    此后,王阳明以文臣之身统兵在外,南征北讨,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剿灭了为患南赣数十年的巨寇盗贼;更在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时,只用四十余天便平定宁王蓄谋十余年之久的叛乱,并一举擒获朱宸濠……
    凭战功显赫,一路升迁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江西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要职,并加封新建伯。
    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


    2楼2014-08-16 10:24
    回复
      “心学”中的“心”,是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如王阳明所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来,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正所谓“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本体,本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没有善恶之分。而产生常人思想中的善恶之分的观念,只是心意念头的萌动而已。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良知,具有我们难以想象的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它本身自能分别善恶,而不为是非所囿。知了善恶,不断为善去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格物致知”了。
      格物是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以便让真正的智慧如实地呈现出来。致知就是王阳明常说的“致良知”,即是要解放思想,发现、明悟心灵的本体,自信自决,做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写的人。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就是强调一个人要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
      正如一位学生问王阳明:“‘逝者如斯’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
      王阳明回答道:“然。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处,圣人也只如此。”
      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其中蕴藏着能洞彻善恶、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如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节奏无比紧张的当代生活和工作中,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3楼2014-08-16 10:24
      回复
        有一种智慧叫“天人合一”
        儒家“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学术思想,包含着一种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生境界。
        儒家认为,唯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方能使心灵进入稳定、宁静、安顿的状态,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而参透天地玄机,获得一种与万物一体的大智慧,协助天地化育万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种境界中,心灵摆脱了环境及外物的束缚,活泼而自由,以不变应万变,往往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
        如《明史》记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王阳明以文臣之身领兵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武功显赫,在明朝一代,首屈一指。为什么在局势十分危险复杂之时,他的神色仍然能够镇定如常,心境静止如水,算无遗策,智谋过人?
        此中虽然有他天资高的缘故,但他经过修养身心,领略了儒家的“中和之道”,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化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人只有与自然规律融为一体,才能驾驭自然事物,只有超脱了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才能将自身的潜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4楼2014-08-16 10:24
        回复
          《韩非子·喻老篇》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赵襄王爱好上了驾驭马车,但他驭术不高,便向精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此道。
          学了一段时间,赵襄王认为自己已把驾车技术全学到手了,便不想再学,要求马上与王子期进行比赛。他以为凭自己的本领,加上百里挑一的好马,肯定能赢老师。
          出乎意料的是,赵襄王开场就输了,他接连换了三次马,结果都输得很惨。
          他百思不得其解,便责怪王子期没有把驾车技术全部教给他。
          王子期深知其中奥妙,回答道:“对于驾车技术,我真的是毫无保留地全部教给你了,只是你还没学到驾车的心法。”
          “驾驭马车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合’字。马与车合,人与马合,如此人、马、车的行动融合为一体,才能将整体的潜力激发到极致。”
          “而你在驾车时,只想着要尽快超过别人,唯恐落后,心思全放在这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去了,反而不能使自己的心理、行动与马、车的步调一致,这样三者的力相互冲突,抵消,失败就是难免的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身心与外物合而为一,乃至完全融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进入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将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到一处,形成一种神奇的“合力”。
          其实,不仅驾驭马车如此,做任何事情,欲达到完美至善的境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各种棋类高手们,如果能领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始终镇定自若,就能在对弈或比赛中,将自己的技艺发挥到极点。
          天人合一,还是一个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态度。


          5楼2014-08-16 10:25
          回复
            这是一种“齐万物同观,与天地为一”的态度。
            经过“正心修身”,一个人的“诚、仁”等美好的品德达到了深厚的境地,自然诚而生明,仁而生爱,对天地事物的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处处有一颗仁爱之心。
            王阳明说:“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达吾一体之仁。”
            这时人与大自然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关系,心灵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就能获得一种内在的愉悦和安顿感。
            有了这种体验,心性本来的大智慧就能显现出来,就能正确对待人生所遇到的困难、穷达、毁誉等问题,做到洒脱于心,不为这些东西所纠缠,不是一味地去抱怨环境,对抗既成的事实,而是一心修德进业,把它们作为改变自己、成就自己的契机,进而实现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
            儒家以“参赞化育”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参赞化育”,就是要用自己厚德载物的修养和智慧,去为这个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
            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洞悉天地玄机,明了事物规律,拥有了大智慧,则可使一个人顺其规律而行之,立于不败之地,并有能力去解决那些未曾面对过的问题,为进入“参赞化育”的高层次境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6楼2014-08-16 10:25
            回复
              那么,在王阳明的“心学”看来,如何达到“天人合一”这一境界呢?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王阳明说:“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又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可见,王阳明的心学承传孟子一脉,以求本心、去私、无欲、尽性为通向“天人合一”的方法,而其具体途径是“格物致知”、“去欲存心”、“致良知”。
              “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其进入一个专注、宁静、高效的状态,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认识事物规律。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也是锻炼心灵的过程,使心灵摆脱杂念纷扰的状态,而恢复到静如止水的本来状态,以领悟良知。
              “去欲存心”,这个“欲”并不是指人生所有正当的追求和需要,而是指那些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欲望。
              刚进行修养时,肯定会有很多杂念涌出来,这时就要用意志调整自己的心态,摒弃那些乱七八糟的闲思杂念,把心集中到当前所做的事情上,心无二念,只活在当下。
              如此不断锻炼自己的“真心”,磨炼自己“诚意”,至诚无息,最后超越自我,认识到心灵的本来状态。
              这也就是“致良知”。
              明悟了良知,心无私欲所蔽,与天地大自然融为一体,智慧自然现矣。


              7楼2014-08-16 10:25
              回复
                1、王阳明之谜
                在徐爱(字曰仁)的眼中,王阳明是一个神秘得近于邪乎的人,自打从出世起,他的奇闻佚事就数不胜数。
                传说王阳明出生的时候,祖母梦见仙人驾着一片瑞云降于楼前,送了一个婴儿给她。就因这个缘故,祖父为这个带着瑞兆降临人世的孙儿取名叫“王云”。
                名字是好名字。但是,王云长到五岁多时,却还不会说话,家人都很紧张,莫不是这个看上去聪明伶俐的孩子是个傻子?
                直到有一天,一位修为高深,能洞悉天地玄机的僧人看到他,摇摇头,叹了口气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他的祖父由此而醒悟,改其名为“守仁”。
                奇怪的是一改名,王阳明就象解除了一种神秘力量的束缚,马上能说话了,而且聪颖异常。
                如果这个传说不是传说,而是实有其事的话,那么大自然之中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这种神奇的力量是怎样掌控一个人的思想、言行的?一个人能够认识甚至掌握这种力量吗?
                孝宗元年,王阳明十七岁时,到江西迎娶妻子,在新婚之夜竟然玩“失踪”,逛到一道观与人谈玄论道,打坐通宵,直到第二天才被岳父家的人找到。
                那时的王阳明究竟接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学说,使得他在如此重要的时刻乐而忘返?
                婚后,王阳明住在岳父的官署中,闲暇之余便练练书法。没想到,本来书法平平的他,等到回去的时候,竟然把一手毛笔字练得遒劲有力,出神入化,如得神授。
                王阳明到底悟到了什么奥秘,使得他的书法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


                8楼2014-08-16 10:27
                回复
                  二十六岁时,王阳明以如此“高龄”半路出家,开始学习兵法,精研各家兵法秘书。后来经事实检验,证实他的兵法谋略思想已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境界,决不同于那些迂腐书生搞的“纸上谈兵”,而是上得了战场,经受得了真刀真枪考验的。
                  王阳明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使得自己迅速掌握了兵法这门极讲究实践的军事艺术?
                  ……
                  总之,在王阳明的身上,有太多太多难以解释的谜,这些谜象磁铁一样吸引着他的同乡徐爱。徐爱渴望有朝一日能系统地向他学习,揭开这一切秘密。但可惜王阳明远在京城为官,徐爱一直找不到拜师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机会来了,然而这个机会却是以王阳明仕途受挫,并饱受身心折磨为代价的。
                  在王阳明三十五岁那年,身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因为上疏言事,触怒了当时权倾一时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下到大狱,最后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充当驿丞。
                  在流放的过程中,王阳明回了一趟家乡,徐爱便趁这个难得的机会,正式拜王阳明为师,成为首席大弟子,与后来诸多学弟一起,开始探寻那门如天地宇宙一般深遂、神奇的学问——心学。


                  10楼2014-08-16 10:28
                  回复
                    2、立足于行的奥秘
                    徐爱虽然拜了师,但也许机缘还没有到,王阳明自身的磨难也还没有完,所以王阳明暂时只能做他的记名老师,而不能对他传道授业解惑。
                    要想改变气质,使身心契合于“道”,是否经受得住磨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龙场这个地方,王阳明将接受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磨练,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道坎,迈得过去,老天将会把更重大的责任交给他。
                    翻过了千道山,越过了万重岭,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王阳明和仆人一行四众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了龙场。
                    虽然大家都作好了到边远山区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但一到这里,还是被此处环境之恶劣吓得心都凉了。
                    驻足打量,只见四处穷山恶水,荒无人烟,不知何处是归宿?
                    王阳明叹了口气,带着众人四处搜寻,忙着找驿站去了。解决食宿问题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所谓龙场“驿丞”,虽然不入流,不过好歹也是一个带“丞”字(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长”之类)的职位,总该有个办公的地方吧。
                    然而,当王阳明满怀希望地找到所谓的龙场驿站时,他却彻底地傻眼了。
                    这里的驿站早已破败不堪,屋顶的茅草被狂风掀了个精光,墙壁也倒了一面,早成了危房,根本不能住人。
                    原来这里环境太过艰苦,待遇又差,驿卒早已自动离职,各谋生路去了,驿站已是名存实亡。
                    众随从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个个瘫坐在地上。


                    11楼2014-08-16 10:28
                    回复
                      王阳明静静地站着,看着那逶迤崎岖的山路。
                      漫漫人生之路,又何尝不象这山路一般?不论再苦再难,也要满怀对目标的憧憬,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走完。
                      想到这里,最初的彷徨逐渐随之消失,一股豪气雄心腾起于胸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如果连这点困难都不能克服,还谈什么弘扬道统,担当重任?!
                      “既来之,则安之”,一个人能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事,“心内无私天地宽”,外界的环境又怎能束缚自己呢?
                      尽管大家都很累,但总得有个安身的处所,于是王阳明和随从们打起精神,不分尊卑,一起动手,砍树割草,先把一座茅草屋搭盖起来再说。
                      奇怪的是,先前大家还觉得困苦不堪,好象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然而在这必须要克服的困难面前,做着做着,众人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好了起来,而且气力也恢复了不少,似乎有一个神秘的能量源被无意中激发出来了。
                      随从们对此自然毫不留意,王阳明却注意到了这一奇怪的现象。到底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又恢复了精神和活力呢?


                      12楼2014-08-16 10:29
                      回复
                        他慢慢地思索着,想到了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心中突然一动,也许这就是被当前的困境所逼出来的能量吧。
                        其实在现代心理学看来,一个人的内心拥有很大的潜力,但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平淡安逸的生活,就会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感到一切都毫无意义,百无聊赖。
                        而当他面临不可避免的挑战和危机时,全部身心专注在这件事上,精神就会受到激发,从而找到一种意义,而这种意义又会唤醒强大的意志力,使一个人的潜力得以发挥出来。
                        所以,当一个人在生活中,觉得自己无所事事,萎靡不振时,可以试着在某件事上寻找出它的意义,拘一句话来说,就是给自己找一点挑战和压力。
                        比如,找出做好这件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它是不是能够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给自己带来成就感,或是能磨练自己的耐心,培养自己的勇气,促进自己人格上的成长和发展?
                        这样当你真切地意识到其中的意义时,你就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克服一些障碍,达成所要实现的目标。
                        经过一番辛勤劳动,茅屋终于盖成了,尽管矮小得只够四人暂时容身,王阳明却很欣慰,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本性只要不受私欲的束缚,知而行之,立足于行,是能够克服任何困难的。
                        虽然暂时不用露宿荒野了,但意想不到的困难还是接踵而至。
                        初至贵州龙场,由于水土不服,荒夷山野中瘴疠之气侵入肌体,再加上劳累过度,除王阳明外,仆人们一个个都病倒了,上吐下泻,浑身乏力。
                        这时连一个能分担一些事务的人都没有了。
                        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王阳明又是怎样度过难关的呢?他从生活中悟出了什么奥妙?


                        13楼2014-08-16 10:29
                        回复
                          3、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王阳明自幼饱读经、史、子集,这段话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他向来非常向往古人这种“无入而不自得”、随时都能心安理得的洒脱心态。
                          没想到老天爷与他开了个玩笑,居然安排了足足三年的时间,让他在享受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之后,有机会来到龙场这如假包换的夷狄之地,历尽患难,亲身体验这种令人难忘的境界。
                          昔日尊崇的王大人被剥夺了一切,除了一颗虔诚求道、矢志弘扬道统的心外,别无他物可以依靠。
                          然而,对于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的人来,有这样一颗心就足够了。
                          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古圣先贤那种“无入而不自得”的心境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王阳明心中最大的疑问,也是他生命中的追求。
                          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是必须面对,逃无可逃的,与其做无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以坦然的心态去应对。
                          王阳明抛弃了一切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始了这种艰难的探索。
                          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去亲身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


                          14楼2014-08-16 10:29
                          回复
                            没有房子,就暂居茅庐、住山洞。
                            没有菜蔬,就自己开荒种地,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有时断炊了,就挖野菜、摘野果充饥。
                            随从们都病倒了,王阳明就一人把“家务活”全部包揽下来,提水、砍柴、煮粥、做饭,无微不至地服侍随从们,从“王大人”变成了一个合格的“保姆”。
                            做到这些还不够,随从们客居他乡,缺衣少食,心情郁闷,病体难以康复,王阳明又放下哲学家的架子,声情并茂地讲段子,演小品,唱民歌,千方百计地逗大家开心……
                            儒家认为,“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所以儒家向来强调,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是“不器”。
                            什么是“不器”?
                            就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拘限于某一方面,他打通了心灵的某一关节,做什么事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很好。
                            就象王阳明这样,骑上战马能打仗,张弓搭箭则百步穿杨,拿起笔来能写文章,谈论哲学张口就来,书法练得如走龙蛇、形神兼备,扛起锄头能种菜,走进厨房能做饭,演讲、唱歌等文艺表演更是小菜一碟……
                            这就是儒家在人才培养上的理想人格——全才。


                            15楼2014-08-16 10:29
                            回复
                              王阳明因机缘巧合,很幸运地达到了这一至高境界。从此,王阳明之后再无王阳明。
                              然而,“圣人也由人来做”,在王阳明还没成为圣人之前,整天让他做这么多繁琐的事,有时难免也会无明火起,感到命运对自己如此的不公。
                              自己不就是因为上了一篇言词并不十分过激的奏疏吗?竟然因此被贬谪到这么个鬼地方来,受尽非人的折磨,天理何在?!
                              也许找到这个答案,就能找到王阳明自己苦苦寻找了二十多年的“天理”了。
                              每当想不通的时候,王阳明便向自己问这样一个问题:“要是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阳明领悟到了一个能迅速改变心境的方法。
                              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智慧。
                              这种方法巧妙地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一种正面积极的能量传送到心中,促使自己摒除忿恨和畏难等各种负面因素,从而使自己的心境和行为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
                              有一句话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道理大家都知道,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因为我们没能达到“以心印心”,即没能真正去体验那些榜样人物的内心境界及信念


                              16楼2014-08-16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