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1,816贴子:6,152,847

道德经大全集(持续更新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道德经》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道两种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为外文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注明摇滚乐队披头士甚至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史籍记载很少,西汉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就以受训补刀详尽的资料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的官员,管理着广泛的书籍以及文献资料,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道德修养,参悟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巨人。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通过两条途径来研究、探索《道德经》一条是修道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乃至整个生命,在实践《道德经》的理论,在探索《道德经》的奥秘,但是终因本性的差异和体验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条是治学的,他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仰天掘地,冥思苦索,虽然穷经皓首,注解汗牛充栋,但是终因种种局限,文者说文,字着道字,对于《道德经》的真谛,仍是隔雾看花,未得其真,有的甚至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编者文若愚编写了这本《道德经大全集》。《道德经大全集》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并针对每章内容分别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事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顺道处世,做人自然圆融通达,左右逢源,依道经商,商战自然无往不胜,一本万利,循道从政,仕途自然事事亨通,平步青云。
第一章:天地之始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译】
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有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摘自《道德经大全集》(本书每天一章持续更新中,若想先读为快的朋友可以去淘宝上的 信义书斋 看看)


1楼2014-08-29 11:50回复
    第二章
    美之为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显露出恶来了。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功业才不会离开他。


    8楼2014-08-30 21:51
    回复
      第三章
      圣人之治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想免费阅读更多免费精彩文摘?立即拿起您的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信义书斋微信公众订阅号吧!


      16楼2014-08-31 09:22
      回复
        第四章
        象帝之先
        【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空虚而不可见的,但是使用起来却是没有止境的,它是那样的深渊啊,好像是万物的本原,道收敛锐气,超脱纠纷,涵蓄光芒,混同尘垢。道深沉幽邃,似有似无。我不知道它是由谁而生的,他好像在天地之先就已经存在了。


        19楼2014-09-01 10:24
        收起回复
          玄牝之门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今译】虚空博大、变化莫测的“道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亡的,这就叫做“玄牝”,即幽微玄妙的生育之门,而这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它绵绵不绝、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天地之间,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22楼2014-09-03 11:35
          收起回复
            天长地久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部位自己而生存,因此才能够长生,所以,圣人总是将自己放在别人的后面,保持谦退、收敛的处世态度,正因为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爱戴和拥护,反而处在了众人之前;总是将自己置之度外,凡事不为自己考虑,正因为这样,自身才恰恰得以保全,就是因为他是没有私心的,才能够成就自己。


            23楼2014-09-04 09:53
            回复
              不争无尤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的德行就如水的品德。水滋润养育而不和万物争名夺利。水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位置,所以水最接近于“道”。上善之人总把个人处于众人之下,思想清明深邃,施惠万物像天一样,言谈恪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特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因为有不争谦下之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整天听那些老掉牙的大名人的歌曲不腻味吗?是到了换换口味的时候了,在此为大家奉上几首个人喜欢也已被我设置成了信义书斋店铺http://shop101552214.taobao.com/背景音乐的歌:《再见吧,喵小姐》《当你老了》《周三的情书》《第十一年》《伤》还望朋友们不吝前往品鉴,若您觉得还有更适合店铺风格的歌曲推荐,欢迎QQ或旺旺联系我,或在文后留言,参与的朋友会有惊喜发现哦!


              25楼2014-09-05 11:58
              回复
                第九章
                功遂身退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将铁器磨出锋利的刃,不可长久保持刃的锋利。金玉满堂,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骄纵,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身退才是自然之大道。[1] 【解析】芸芸众生,谁不追逐名利、贪爱财富、倾慕荣华?能做到超然物外者有几许人?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我们要吃、穿、住、用、行,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我们还会积极地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分等级的,当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迫切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十分简单而又非常复杂的道理,说它简单是因为提到需求,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不难理解;说它复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对需求的理解也不同,这是就个体而言的,从整体上说,人类的贪欲是永远都无法满足的,这一劣根性决定了人类会一直追逐名利、富贵。一旦我们名利双收,该如何留住它们,而不致使它们如云烟般飘散?这一章讲的就是怎样才能永久地保住名利和富贵的问题。手拿一个杯子,往里面加水,当水满的时候,我们还不停地往里加,结果会怎样呢?这是三岁的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水满了当然会溢出来。换一个问题:我们拉满弓后继续用劲拉,结果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弦被我们拉断了。这两个小问题同出一源,那就是“满招损”,这个道理无人不晓,无人不懂,但要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和我们自身的欲望挂起钩来,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人类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让我们且看锋利的剑吧,它又尖又锐,锋芒毕露,然而锋刃易卷,再磨再损,不久就会被人捐弃,因而老子说越尖锐的东西,越不会长久保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此比喻人生,听起来有些消极,但也不违背常理。人生的短暂和草木的转眼枯亡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我们一想到自己的年龄就发憷,不禁哀怨日子太过匆匆。有人在短暂的一生里拼命捞取金钱,试图想用对财富的占有来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而有的人一心想出名,想通过名声来证明自己没有虚度生命。于是人们开始争名夺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不惜出卖灵魂,结果是得到的没有付出的代价昂贵,何苦呢?当然,我们不反对采用正当的手段来获取金钱和名利,但我们必须清楚,人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富贵和名利是分毫也带不走的。古往今来,没有人能永久地保存自己的名位抑或财富,即便是财富和权力倾天下的王公贵族,甚或一手遮天的帝王也无法保留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他们让后人将珠宝和自己的尸体埋葬在一起,并安装上了各种机关,以求保全自己生前拥有的财富,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就在他们被安葬后,盗贼潜入他们的坟墓,将他们陪葬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并将他们的尸首抛弃在荒野,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尸体也被偷走了,因为他们身上穿的是金缕玉衣,他们不但失去了珠宝也失去了自己。老子在这一章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太满会溢,太尖利会断,这就启示我们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太露锋芒就会遭人嫉妒和陷害,不如到一定的时候退而隐之,即“功遂身退”,绝不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而隐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要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不扬财。这就叫遵循大道。大道就是如此,它滋养万物而不居功,没有恩义的对待,也就无所谓报答;万物接受大道的恩典,不去报答,大道和万物仿佛毫无关联,所以也就没有怨恨和嫉妒,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类只有和大道同步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才能达到失也是得、退也是进的境界。


                26楼2014-09-10 17:54
                回复
                  第十章
                  长而不宰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今译】
                  形神合二为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除私心杂念,能心明如镜没有一点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用智慧自然无为吗?口鼻开闭,呼吸吐纳,能绵绵细静地雌守吗?高明通达,能大智若愚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占有,养育而不自恃有功,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玄妙的道德啊!


                  32楼2014-09-17 08:50
                  回复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今译】
                    三十根辐条凑集到车毂的周围,正是因为它们拱成一个空壳,才成就了车的用途;糅合黏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总而言之,“有”可得利,“无”可为用。


                    33楼2014-09-18 10:54
                    回复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今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34楼2014-09-19 11:01
                      回复
                        会的,不过更新会比较慢


                        38楼2014-09-30 17:39
                        回复
                          第十三章
                          宠辱两忘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者惊,是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今译】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一般,重视大的祸患就如同重视身体一样,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很惊恐,失去它时很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没有了这个身体,我又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在意天下的人,才可以将天下交付给他,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天下的人,才能将天下委托给他。
                          想免费阅读更多免费精彩文摘?立即拿起您的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信义书斋微信公众订阅号吧!


                          39楼2014-10-13 12:05
                          回复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40楼2014-10-14 10:41
                            回复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今译】古时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而神奇通达,深刻的难以理解。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才勉强地来形容他: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反复考虑啊,就像害怕四方相邻者的攻击;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外做客;自在随意啊,就像冰雪消融时的样子,敦厚诚朴啊,就像未经雕琢的木头,开阔豁达啊,就像山谷,混同一切啊,就像浑浊的河水,让浑浊漂浮的物体安静下来,他就会慢慢地澄清。死寂无生气的人或事物运动起来,就会慢慢地焕发生机。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正是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才能够历久而常新。
                              包容的智慧
                              《菜根谭》中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意思是一块堆满了腐草和粪便的土地,才能孕育生长许多生物;而一条河流清澈见底的话,就很南有鱼虾生存。一个正真理解大道的君子,应该有容忍庸俗丑陋甚至是浑浊事物的气度和雅量。孤芳自赏或自命清高,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老中所说的“混兮其若浊”,也就是告诫人们,要有宽广的容纳度,不仅能接纳好人、善人、贤人或自己喜欢的人,而且能接纳庸人、俗人乃至小人、坏人,以及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就像前文中的秦王,各色人等都容纳了,恢弘的气象也就产生了。对事上,不仅要接受好、善、喜、快乐事,而且对一切羞辱、委屈、脏污都要适应并能容忍得下,人立身处世,如果一味地保持自己一尘不染的高洁操守,眼里容不得一粒灰尘,爬也就让人很难接近了,俗话说,“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对自己可以进行严格的要求,而对待他人,还是宽容些为好。


                              41楼2014-10-15 14: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