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道德经》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道两种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为外文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注明摇滚乐队披头士甚至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史籍记载很少,西汉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就以受训补刀详尽的资料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的官员,管理着广泛的书籍以及文献资料,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道德修养,参悟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巨人。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通过两条途径来研究、探索《道德经》一条是修道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乃至整个生命,在实践《道德经》的理论,在探索《道德经》的奥秘,但是终因本性的差异和体验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条是治学的,他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仰天掘地,冥思苦索,虽然穷经皓首,注解汗牛充栋,但是终因种种局限,文者说文,字着道字,对于《道德经》的真谛,仍是隔雾看花,未得其真,有的甚至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编者文若愚编写了这本《道德经大全集》。《道德经大全集》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并针对每章内容分别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事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顺道处世,做人自然圆融通达,左右逢源,依道经商,商战自然无往不胜,一本万利,循道从政,仕途自然事事亨通,平步青云。
第一章:天地之始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译】
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有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摘自《道德经大全集》(本书每天一章持续更新中,若想先读为快的朋友可以去淘宝上的 信义书斋 看看)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道德经》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道两种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为外文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注明摇滚乐队披头士甚至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史籍记载很少,西汉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就以受训补刀详尽的资料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的官员,管理着广泛的书籍以及文献资料,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道德修养,参悟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巨人。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通过两条途径来研究、探索《道德经》一条是修道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乃至整个生命,在实践《道德经》的理论,在探索《道德经》的奥秘,但是终因本性的差异和体验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条是治学的,他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仰天掘地,冥思苦索,虽然穷经皓首,注解汗牛充栋,但是终因种种局限,文者说文,字着道字,对于《道德经》的真谛,仍是隔雾看花,未得其真,有的甚至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编者文若愚编写了这本《道德经大全集》。《道德经大全集》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并针对每章内容分别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事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顺道处世,做人自然圆融通达,左右逢源,依道经商,商战自然无往不胜,一本万利,循道从政,仕途自然事事亨通,平步青云。
第一章:天地之始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译】
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有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摘自《道德经大全集》(本书每天一章持续更新中,若想先读为快的朋友可以去淘宝上的 信义书斋 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