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1,824贴子:6,152,886

回复:道德经大全集(持续更新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六章
殁身不殆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 量达到虚无的状态,老实地静守着。看到万物一起发作,我以此观察事物的往复变化。事物如芸草一样生生死死、死而复生,都还要回归它的根本。归根就安静下来 了,安静下来就可以恢复生命。生死命运的往复变化也是常理,知道这是常理不遂人愿就明智。不知这是常理,不可违而为之,必遭不幸。知常理规律则能从容应 对,适宜从容能有功绩,集功累德乃能保全性命,全身养命乃能享天地自然之福,天然就是道,遵道而行就能持久,一点也不会给身命带来危害。


45楼2014-10-16 10:56
回复
    第十七章:功成事遂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帛书版本。)太上下智,又(佑)之其即,亲誉之其即,畏之其即。侮之。信不足安又(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述功,而百姓曰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拓展解读:
    老子所讲的统治者的四个层次,对当代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作为一个管理者,特别是一个高层管理者,首先要避免的就是令自己的部下轻侮自己,恨自己。一个积恨满身的人,是最为失败的,对于管理中尤其如此,所以老子将其归于最差的层次。其次呢,尊敬你,而可能是面恭鑫不恭。在这种情形下,管理者,管理者具有的所谓“权威”,是靠权势得来的,而并非自己本身的魄力,所以,令人惧怕的权威,并非真正的权威,而令人畏惧的管理者,也往往是一个不够高明的管理者。与此相反,较好的管理者会让部下爱戴自己,赞誉自己。而比这更高的层次,也就是“无为而治”了,这样的管理者,无需事事亲力亲为,一整晚忙得不可开交,大有日理万机之意,而是只在自己悠闲闲遣的同时,就将自己的事业发展得很好,各个方面皆有条不紊,蒸蒸日上。它实际上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来发挥自己强大的力量。


    49楼2014-10-17 10:16
    回复
      第十八章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今译】大道废弃,才会有所谓的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之后,才有严重的虚伪。亲属之间不和,才会有所谓的孝敬。国家陷入昏乱,才会有所谓的忠臣。
      人们常常会讲哪个儿女是孝敬的,其实,很多情况下,并非某些人孝敬,而是某些人不够孝敬,才使得一些原本平常的行为变成可值得推崇的“孝敬”了,设想,如果没一个家庭中,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很自然地教导养育儿女;孩子都孝顺自己的父母,很自然地伺候父母的起居,这个时候,谁的心中会有“父慈子孝”的概念呢?当社会上出现生不养,养不教的父母,当社会上出现冷淡虐待甚至抛弃父母的不孝子,父母子女之间本很正常的亲情,却显得异常珍贵,被赞誉为父慈子孝。仔细想来,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家庭关系真是可悲,可悲到令人绝望。


      51楼2014-10-20 09:34
      回复
        第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1] 【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52楼2014-10-21 10:11
        回复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抛弃了知识学问就没有了烦忧。奉承与呵斥,相差有多少?善良与邪恶,相差有多少?人们所畏惧的,我不能不害怕。宇宙是如此宽阔啊,从古到今,世风流转,好像没有尽头!
          然而,众人都在纵欲狂欢,如同享用太牢的盛宴,如同春天登上高台 极目远望;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啊,无动于衷。
          混混沌沌的样子啊,好像婴儿不知嬉笑;疲劳困顿的样子啊,好像无所归依。
          众人都有剩余,而唯独我好像不足,我真有一颗愚人的心啊!
          世俗的人都活得明白鲜亮,而我却过得糊涂暗昧;世俗的人活的洁净精明,而我却过得浑浊质朴。宁静深沉像浩淼的大海;飘扬放逸像永无止境。
          大家都有作为,我却顽愚而且鄙陋。
          我独与世人不同,而是重视取法于道。
          本章的一个核心表达就是“独异于人”,老子显然是在说明,追求大“道”者,必须做到“独异于人”。当然,“独异于人”并不总是好的,根据正态分布规律,最差的那一部分也是“独异于人”的,然而,另一方面,最好的那一部分,却也一定是“独异于人”的,要想做到最好,就必然要摆脱泛泛的大多数、


          53楼2014-10-22 09:55
          回复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希言自然。【译文】树木长得卷曲不合规矩反而会免除先伐之祸,屈就反而伸展,低洼反而充盈,破旧反而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圣人掌握万事归一的法则,可以治理天下。不单凭自己所见,反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而受尊敬,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劳,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正因为不和世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古人所说“曲则全”的道理,怎能只是一句空话呢?对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只能诚心诚意去遵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之道。
            【拓展解读】
            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看似消极保守,但是在为人处世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告诉我们:做人过于高洁、正直必然招人嫉恨打击;为人过于强势、霸道,必然树敌过多不能长久;待人过于严苛必然被人孤立,四面楚歌。而保持低调,委曲求全一方面能避祸全身,同时低调和委曲也是被人接纳,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甚至是团结大多数的重要方法。


            55楼2014-10-24 10:20
            回复
              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
              【原文】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天]者同于失[天]。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天]者,失[天]亦乐得之。【译文】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制造的狂风骤雨呢?是天地。天地形成的狂风暴雨尚不能长久,又何况人的狂妄行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合于德,失德失道的人,就会失去他们。合于道的人,道会乐于帮助他。合乎德的人,道就会使之有德,合乎失的人,道就会使他失道失德。


              56楼2014-10-27 10:02
              回复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靠的;大跨步前行,是走不远的;只看见自己的人不能明辨事理;自以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显不出功劳;自高自大的人不可能长久。以上这些行为从“道”的观点来看,只能称得上残羹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之人是不做这些事的。


                57楼2014-10-28 10:19
                回复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该,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有个浑然天成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而不停息,可以看成宇宙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将它叫做道,我再勉强替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58楼2014-10-29 09:53
                  回复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宴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一切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把一件事表示为一个箭头,就必然有两个不同的端点。人做事情要懂得不轻易去走极端,而要尽量去找到其平衡点,也就是要守持“中庸之道”。人在看到“荣”时,要能超越这个“荣”而看到其对立面“辱”,在处于好的状态时,要能超越这个好的状态而看到不好的状态,并避免进入不好的状态。谨慎地守持“中庸之道”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即使是对帝王将相来说也一样适用。
                    【拓展解读】
                    要做到燕然超处,需要一种淡泊宁静的本然生活。宁静的心绪有利于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安详、闲暇的气度有利于发现人性的真正灵魂;淡泊明志、谦虚和顺,有利于寻找到人生的真正乐趣。修道悟道,体察人生,再也没有比这三种方法更好的了。正如老子所述,虚静是万物的本性,恬静是人应该有的本然生活,合乎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自然的境界就是最高的道的境界。


                    59楼2014-11-03 09:57
                    回复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原文】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译文】
                      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
                      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能够如同溪谷一般,就能保持好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
                      虽知好的名声能让自己显得尊贵荣耀,
                      但仍能坚守平常无奇的位置,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能够做天下人的榜样,就能保持好的德行,
                      虚怀若谷的处於无极的境界。
                      虽知荣耀的珍贵,却能怀谦卑柔软之心,
                      就像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德行富足,自然朴实。
                      朴木经过适当的加工后,就可成为有用的器具。
                      圣人用谦卑柔软之心、行光明正大之事,去造福社会大众,自然就成为百官之长。
                      所以,
                      阴阳共存、刚柔并济行事,为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上顺之道,不可分割独施。


                      63楼2014-11-05 10:19
                      回复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违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失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hui。是以圣人去圣,去奢,去泰。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为,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的。天下是一个神妙之物,对天下是不能够采取勉强的行为的。有为者必然会失败,把持着必然会失去。因此,圣人无心于为,所以不会失败;不予把持,所以不会失去。各种事物之中,有的前行,有的跟随;有的缓和,有的急躁;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因此,圣人会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行为。
                        亲,信义书斋喊你领双十一红包啦!目前红包所剩不多,猛戳链接领取吧 http://t.cn/R7Ha8Qc


                        65楼2014-11-07 12:25
                        回复
                          错过明天可真的就要再等一年了哦!http://shop101552214.taobao.com/p/rd765101.htm?spm=a1z10.1.w5002-3589648699.3.x4M4ft



                          66楼2014-11-10 12:48
                          回复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可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儿勿娇,果而不得已,果儿勿强。物状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亡)。
                            【译文】
                            依照道的原则来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威在天下逞强。用兵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停驻的地方,田地里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定有凶荒的年岁。善用兵的要能够达到基本目的就立即停止,并不因为兵力强大而耀武扬威。达到基本目的而不自大、不夸耀、不骄傲、不自鸣得意,认为战胜乃不得已,这就是达到基本目的而不自以为强。事物达到强盛之极点,就会走向衰亡,就叫不“道”,不“道”就会很快败亡。
                            拓展解读
                            老子之所以提出“物壮则老”的观点,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任何事物的危机和衰相,都萌芽于它的极盛时期。一个王朝或国家,其衰落的因素、败亡的危机,都是在最强盛的时候萌生的。一个人老年时之所以体弱多病,都是因为年轻时不注意爱护身体。因此老子告诫我们,在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在事业的鼎盛时期,在人生最风光的岁月里,要居安思危,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光辉背后隐藏的阴谋。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官位太高,权势太盛,必然就会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一个人如果才华外露,太过强势,就会耗费过大,很快进入衰落的状态,一个人如果品德行为过于高洁,就会招来嫉妒,惹来无缘无故的诽谤。
                            其实老子在此强调的还是自己一贯的柔弱处上的观念,在老子看来,柔弱胜于刚强,柔弱才能长生,而强壮则会速亡。这种看法虽然未免失之片面,但仍然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不是有那么一句俗语吗,叫做“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既然委曲可以保全,又为何自逞刚强而弄得自己头破血流呢?当然,这并不是讲为了苟且偷生而可以抛弃一切做人的原则,还是那句话,万事都要辩证的看。


                            68楼2014-11-17 10:33
                            回复
                              第三十三章
                              知止不殆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不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本章讲万物分化,异化,思想上、认识上也有了分类、区别,此时我们更不可忘记大道,要知道适可而止的重要,因为万事万物都有个极限,到了极限而不知道停止,危险就会随之而来。
                              【译文】
                              道本来是没有名称的,这个自然物虽然幽微不可见,可天地不能支配它。候王如果能守住他,万物将会自然地归从。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润泽万物的甘露,民众没有谁去命令它,它却能自然分布均匀。天地万物生,便有了名位。名位既已注定,就要明白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守好本位,就不会有危险。比知道在天地间,犹如江海与小河,小河都要汇入江海。


                              69楼2014-11-18 14: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