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3)
(题图说明:吉山风景--------题图借用真好015拍摄和发表在贴吧的大吉山风光照片)
减缓中国社会的冷漠化趋势
王恩学:金钱与功利淹没了社会温情,技术进步与货币的合力减少了人对社会的依赖,减缓冷漠需要从每个人做起。
总之,我们对身边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少了。长此以往,我们便会感觉我们对社会的依赖仿佛越来越小了,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再对其温情脉脉。
如果说技术进步使人们减少了对身边小社会的客观需求,而货币崇拜则在主观上降低了我们对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对社会的尊重就是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尊重。但在货币崇拜的今天,当我们为商品或服务支付了相应货币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便会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当起“上帝”(当然不是仁慈的上帝),对那些供货商、建筑工、装修工、家政服务员等各色服务人员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对某商场服务员或者饭馆小店员颐指气使或不依不饶的场景。
笔者就曾经目睹过这样的场景。当时是一对学生模样、保养很好的青年男女,好像因为搬运工弄坏了他们的一件物品,便在小区的道路上长时间对那名黑瘦的工人师傅声色俱厉、不依不饶,而不论对方怎样道歉及请求变通解决。几年过去了,当时那对年轻人咄咄逼人的气势,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是的,收钱做事,毁物赔钱,天经地义,但对方只要不是在卖笑,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其做人的基本尊严吧。
在“有钱就是大爷”或者“出了钱就是大爷”的社会氛围中,尊重、理解和包容的精神便严重缺位,而冷漠、冷酷就会不断地在社会中传染、复制和肆虐。
减缓社会冷漠需要从每个“原子”做起
社会冷漠,害在社会,也成在社会。
而如今,世界在扁平化,社会在原子化、冷漠化。社会的原子化成为社会冷漠化的历史结构性原因。因此,若要减缓社会冷漠,需要从“原子化”的个体做起,需要每个社会“原子”都能够为社会增加点滴的温情、热情乃至“多情”。
虽然扁平化、原子化的历史结构和大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短期内难以改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力也在提升(至少存在提升的巨大可能)。此况下,转换实用主义的短视社会观,代之以对作为“同类”的人的真正尊重的社会价值伦理,减缓社会冷漠并非无望。
当家长们养育孩子时不再过于“望子成龙”,而代之以“望子幸福”时,当家长们不再以丰厚的物质条件来“弥补”对孩子日常关爱的缺失时,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应该会产生出克服社会冷漠、培育社会温情的原生内核。
当学校真正转向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而非“成绩教育”时,当学校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纯粹的“工具交换”的利益关系时,当广大教师不再把教育当作普通职业而是人生事业时,那么,具有应然社会责任的学校所培育出来的社会“新人”就会为社会注入温情的血液,而非被外界冷漠的社会所同化。
至于作为“原子式”存在的社会普通人,我们又能够在“原子式”的日常生活中为减缓社会冷漠做些什么呢?
当我们走出家门时,能否给清洁楼道的阿姨热情地打个招呼?能否给正在搬运小区垃圾的大叔一个温暖的微笑?能否给迎面走来的同小区的人们挥挥手或点点头?当我们走过单元楼或小区的门口时,能否耽误几秒钟的时间,顺手为后面(或前面)要进出的人们撑下门?
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能否在需要时让对面的人先行一步?能否给错肩而过的陌生路人侧侧身?或者把手中的伞举高些?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健康者能否主动礼让病残者?体强者能否主动礼让体弱者?年轻者能否主动礼让年老者?年老者能否主动礼让更老者?
而当我们受到这样善意的对待时,我们能否回以感谢的话语、表情或举动?
当我们驾车出行时,我们能否提前减速让行人先过马路而不至被我们的快速擦身而过受到惊吓?我们能否在经过有水的路面时主动减速以避免溅水于行人身上?当前面有车辆或行人影响了我们的车速时,我们能否不再一边狠命地按喇叭,一边在车内狠毒地咒骂?或者在超过车后还从车窗探出头去狠狠地甩下一句脏话或一口唾液?
当我们置身于各种公私场所时,能否对那些身体病残者,对相貌平庸者,对生活穷困者,对下层从业者,以及对各种特殊或弱势群体不再歧视或嘲弄?甚或主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或关爱?
我们能否做到为富者仁,居贫者淳?我们能否做到为强者厚,居弱者宁?
倘若如此,我们不仅体现了素养,收获了尊敬,同时也温暖了社会,减少了怨艾和戾气。如此,我们的社会就会愈益充盈着温情而非冷漠。
千言万语,最后还是套用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老话:减少社会冷漠与冷血,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在社会日益原子化和冷漠化的当下,可能需要人们更“多情”些,更“博爱”些。
(注:作者是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题图说明:吉山风景--------题图借用真好015拍摄和发表在贴吧的大吉山风光照片)
减缓中国社会的冷漠化趋势
王恩学:金钱与功利淹没了社会温情,技术进步与货币的合力减少了人对社会的依赖,减缓冷漠需要从每个人做起。
总之,我们对身边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少了。长此以往,我们便会感觉我们对社会的依赖仿佛越来越小了,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再对其温情脉脉。
如果说技术进步使人们减少了对身边小社会的客观需求,而货币崇拜则在主观上降低了我们对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对社会的尊重就是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尊重。但在货币崇拜的今天,当我们为商品或服务支付了相应货币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便会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当起“上帝”(当然不是仁慈的上帝),对那些供货商、建筑工、装修工、家政服务员等各色服务人员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对某商场服务员或者饭馆小店员颐指气使或不依不饶的场景。
笔者就曾经目睹过这样的场景。当时是一对学生模样、保养很好的青年男女,好像因为搬运工弄坏了他们的一件物品,便在小区的道路上长时间对那名黑瘦的工人师傅声色俱厉、不依不饶,而不论对方怎样道歉及请求变通解决。几年过去了,当时那对年轻人咄咄逼人的气势,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是的,收钱做事,毁物赔钱,天经地义,但对方只要不是在卖笑,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其做人的基本尊严吧。
在“有钱就是大爷”或者“出了钱就是大爷”的社会氛围中,尊重、理解和包容的精神便严重缺位,而冷漠、冷酷就会不断地在社会中传染、复制和肆虐。
减缓社会冷漠需要从每个“原子”做起
社会冷漠,害在社会,也成在社会。
而如今,世界在扁平化,社会在原子化、冷漠化。社会的原子化成为社会冷漠化的历史结构性原因。因此,若要减缓社会冷漠,需要从“原子化”的个体做起,需要每个社会“原子”都能够为社会增加点滴的温情、热情乃至“多情”。
虽然扁平化、原子化的历史结构和大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短期内难以改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力也在提升(至少存在提升的巨大可能)。此况下,转换实用主义的短视社会观,代之以对作为“同类”的人的真正尊重的社会价值伦理,减缓社会冷漠并非无望。
当家长们养育孩子时不再过于“望子成龙”,而代之以“望子幸福”时,当家长们不再以丰厚的物质条件来“弥补”对孩子日常关爱的缺失时,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应该会产生出克服社会冷漠、培育社会温情的原生内核。
当学校真正转向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而非“成绩教育”时,当学校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纯粹的“工具交换”的利益关系时,当广大教师不再把教育当作普通职业而是人生事业时,那么,具有应然社会责任的学校所培育出来的社会“新人”就会为社会注入温情的血液,而非被外界冷漠的社会所同化。
至于作为“原子式”存在的社会普通人,我们又能够在“原子式”的日常生活中为减缓社会冷漠做些什么呢?
当我们走出家门时,能否给清洁楼道的阿姨热情地打个招呼?能否给正在搬运小区垃圾的大叔一个温暖的微笑?能否给迎面走来的同小区的人们挥挥手或点点头?当我们走过单元楼或小区的门口时,能否耽误几秒钟的时间,顺手为后面(或前面)要进出的人们撑下门?
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能否在需要时让对面的人先行一步?能否给错肩而过的陌生路人侧侧身?或者把手中的伞举高些?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健康者能否主动礼让病残者?体强者能否主动礼让体弱者?年轻者能否主动礼让年老者?年老者能否主动礼让更老者?
而当我们受到这样善意的对待时,我们能否回以感谢的话语、表情或举动?
当我们驾车出行时,我们能否提前减速让行人先过马路而不至被我们的快速擦身而过受到惊吓?我们能否在经过有水的路面时主动减速以避免溅水于行人身上?当前面有车辆或行人影响了我们的车速时,我们能否不再一边狠命地按喇叭,一边在车内狠毒地咒骂?或者在超过车后还从车窗探出头去狠狠地甩下一句脏话或一口唾液?
当我们置身于各种公私场所时,能否对那些身体病残者,对相貌平庸者,对生活穷困者,对下层从业者,以及对各种特殊或弱势群体不再歧视或嘲弄?甚或主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或关爱?
我们能否做到为富者仁,居贫者淳?我们能否做到为强者厚,居弱者宁?
倘若如此,我们不仅体现了素养,收获了尊敬,同时也温暖了社会,减少了怨艾和戾气。如此,我们的社会就会愈益充盈着温情而非冷漠。
千言万语,最后还是套用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老话:减少社会冷漠与冷血,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在社会日益原子化和冷漠化的当下,可能需要人们更“多情”些,更“博爱”些。
(注:作者是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