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议史料中展现的泰如面貌
泰如方言被扬州同化,从吴语开始向江淮官话蜕变,发生在何时呢?似乎明末清初是最有可能的。清初(康熙朝)的泰州海陵人秦定远从北京致仕回乡,一路沿运河南下,经过淮安,扬州,然后东向泰州,留有诗一首《入茱萸湾渐闻乡音》:
“中原相习久,到此识吴音。渐有还家乐,番成不定心。
垂杨含宿雨,绿竹放晴吟 。乡信逢人问,船头望茂林。”
茱萸湾是是扬州、泰州中间的一条水道(扬州、泰州毗邻,相距仅50km),过了茱萸湾,泰州乡音渐多。说明一下,诗中把泰州话称为吴音,这只能表明康熙年间的泰州话可能属于吴语体系,还不能说一定就是吴语。因为诗人不是语言学家,而且诗句中的名词具有模糊性。但是毫无疑问地,它表明当年的泰州话与吴音(在古诗文中最常用来指苏州一带话,这是肯定的)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更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我在此必须强调的是:康熙年间的泰州地区方言就与50km开外的江北经济文化中心——扬州的方言看上去如此不同:对古文稍微有点敏感的人,都不会忽略“中原相习久,到此识吴音”的一个“久”字,一个“识”字的语境含义。
合理的推测是,早在康熙年间,沿运河一线的清江,淮安,宝应,高邮,扬州语言皆为一体,而与泰州有较大差别,这也与现在的语言地图画法完全吻合。
虽然现在有些扬州网友或多或少地抱着沙文主义的心态,要泰州承认和他们一体,极力缩小或干脆否认泰、扬二地的文化差异,可是:
有几个清代的扬州文人偏偏不打自招,描述了泰州话与扬州话(至少在听感上)的显著差异:
“扬州人语音清,讥泰州人语音浊……扬属八县,江、甘之外,以仪语最佳,其最不堪者,泰州为甚……”
先看第一句话,我们知道保留全套浊音是吴语的最大特征,泰如方言比扬州洪巢方言接近吴语,直到现在还部分保留浊气流。清代扬州人自恃官话高雅,把浊音视为乡下语征,实际上就和他们从前把吴地人说成“蛮子”相似的心态。当然现在很少听见说上海苏州是“蛮子”的话,估计没那个底气。
而第二句话则让人有一点恼火。明清两代的泰州失去“独立”资格,被扬州府(满清时期)管辖,虽然与扬州府城相距最近,仅50km,但是根据扬州人的亲笔证供,方言(至少语感上)却是与扬州相距最远的。
一个“不堪”(翻译成白话叫一塌糊涂,或者是南京话的一比XX),直接点明了当时扬州人对待泰州的态度,并且在相当程度上遗留到现在。并且,那边还存有专门骂泰州人的词语,叫“下河毛子”、“下河落子”,,就像我说扬州“辣块妈妈”、“酒菜炒大葱”一样,但显然是很不好的意思。
就这样一种语言,泰如各地乡民却还要热衷于往上面靠,那些伪儒、腐儒、村学究、乡愿们,还要创造出那么多的“文读音(模仿扬州发音)”,以此自诩为文明高雅!但这也不能怪,当时的扬州府城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自然会产生向心力。
明清泰州虽然失去了政治地位,但由于泰如地区崇文尚教的传统海陵为扬州府城地区士人科举考试之所,扬郡学政试院不在扬州府城却在泰州。但自满清以来,就是盛产伪儒、腐儒、村学究、乡愿们的落场,就是伪儒、腐儒、村学究、乡愿们纵横驰骋、高谈阔论的道场!
泰州城今海陵区由于这些庸儒的存在,加上又是里下河地区的经济中心各路人往来平凡,使得海陵区为今泰如地区除兴化城里以外淮化最严重的地方。
泰如方言被扬州同化,从吴语开始向江淮官话蜕变,发生在何时呢?似乎明末清初是最有可能的。清初(康熙朝)的泰州海陵人秦定远从北京致仕回乡,一路沿运河南下,经过淮安,扬州,然后东向泰州,留有诗一首《入茱萸湾渐闻乡音》:
“中原相习久,到此识吴音。渐有还家乐,番成不定心。
垂杨含宿雨,绿竹放晴吟 。乡信逢人问,船头望茂林。”
茱萸湾是是扬州、泰州中间的一条水道(扬州、泰州毗邻,相距仅50km),过了茱萸湾,泰州乡音渐多。说明一下,诗中把泰州话称为吴音,这只能表明康熙年间的泰州话可能属于吴语体系,还不能说一定就是吴语。因为诗人不是语言学家,而且诗句中的名词具有模糊性。但是毫无疑问地,它表明当年的泰州话与吴音(在古诗文中最常用来指苏州一带话,这是肯定的)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更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我在此必须强调的是:康熙年间的泰州地区方言就与50km开外的江北经济文化中心——扬州的方言看上去如此不同:对古文稍微有点敏感的人,都不会忽略“中原相习久,到此识吴音”的一个“久”字,一个“识”字的语境含义。
合理的推测是,早在康熙年间,沿运河一线的清江,淮安,宝应,高邮,扬州语言皆为一体,而与泰州有较大差别,这也与现在的语言地图画法完全吻合。
虽然现在有些扬州网友或多或少地抱着沙文主义的心态,要泰州承认和他们一体,极力缩小或干脆否认泰、扬二地的文化差异,可是:
有几个清代的扬州文人偏偏不打自招,描述了泰州话与扬州话(至少在听感上)的显著差异:
“扬州人语音清,讥泰州人语音浊……扬属八县,江、甘之外,以仪语最佳,其最不堪者,泰州为甚……”
先看第一句话,我们知道保留全套浊音是吴语的最大特征,泰如方言比扬州洪巢方言接近吴语,直到现在还部分保留浊气流。清代扬州人自恃官话高雅,把浊音视为乡下语征,实际上就和他们从前把吴地人说成“蛮子”相似的心态。当然现在很少听见说上海苏州是“蛮子”的话,估计没那个底气。
而第二句话则让人有一点恼火。明清两代的泰州失去“独立”资格,被扬州府(满清时期)管辖,虽然与扬州府城相距最近,仅50km,但是根据扬州人的亲笔证供,方言(至少语感上)却是与扬州相距最远的。
一个“不堪”(翻译成白话叫一塌糊涂,或者是南京话的一比XX),直接点明了当时扬州人对待泰州的态度,并且在相当程度上遗留到现在。并且,那边还存有专门骂泰州人的词语,叫“下河毛子”、“下河落子”,,就像我说扬州“辣块妈妈”、“酒菜炒大葱”一样,但显然是很不好的意思。
就这样一种语言,泰如各地乡民却还要热衷于往上面靠,那些伪儒、腐儒、村学究、乡愿们,还要创造出那么多的“文读音(模仿扬州发音)”,以此自诩为文明高雅!但这也不能怪,当时的扬州府城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自然会产生向心力。
明清泰州虽然失去了政治地位,但由于泰如地区崇文尚教的传统海陵为扬州府城地区士人科举考试之所,扬郡学政试院不在扬州府城却在泰州。但自满清以来,就是盛产伪儒、腐儒、村学究、乡愿们的落场,就是伪儒、腐儒、村学究、乡愿们纵横驰骋、高谈阔论的道场!
泰州城今海陵区由于这些庸儒的存在,加上又是里下河地区的经济中心各路人往来平凡,使得海陵区为今泰如地区除兴化城里以外淮化最严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