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数珠
在西方、罗马公教、东正教(基督)、英国国教 都有使用数珠的习惯
天主教宣称念珠的起源很早:在公元前已有——公元前786年,回王亚哈地的母亲要干涉政治,回王向她说:「妇女不要参与政治,快回去祈祷,数你的念珠吧」。天主教以此暗示数珠的起源,并解释印度教徒、佛教徒都用经珠来计算他们祈祷的次数。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方法,不能说是谁专有的。(1)如果说印度教的数珠依据考古资料起源于二世纪,那么天主教则宣称起源于公元前八世纪,比佛教早了近一个千年。
但楼主对这段描述怎么看怎么有问题。其一:回王亚哈地在史料中并无确切记载。天主教作为一个排外明显的宗教为何要用“回王”来证明念珠比佛教要早?其二:圣经旧约中只记载有以色列亚哈王与其描述的亚哈地相似,但干政的不是其母而是其妻耶洗别。其三根据考古为依据,公元前的犹太教中并未有数念珠诵经的实证存在。
天主教主要是用数珠念玫瑰经及慈悲救主经的,成为玫瑰念珠
关于玫瑰经
教会传统上是认为玫瑰经的创始人应归於在13世纪的圣道明,也就是道明会创办人,但现代研究认为,玫瑰经定形发源於15世纪中期,1495年教宗亚历山大六世正式宣布玫瑰经为正式经文,而念珠跟玫瑰经直到更晚期,也就是16世纪或更晚,两者才有关联,也就是说直至十六世纪之后才用数珠念诵玫瑰经。
历史学界却有不同看法:认为在十字军战争中,念珠传入罗马天主教(2)
而据楼主考证,西方人食用珠子记数诵经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公元四世纪之前,3至5世纪的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用打结的绳子来算祈祷次数,通常是对耶稣的祷告(“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儿子,怜悯我这个罪人”)。(3)公元前四世纪的隐修士们在小亚细亚和北非洲一带的旷野中隐修生活,终日祈祷,故有用些小石头或绳结来数他们每天中该念的经文。初期教会史记载:隐居者每日装上三百粒石子,每念一段经文即抛去一粒,抛完三百粒就是念完一天的经文。 在第四世纪以后,隐修士渐多,由独居隐修士,逐渐发展为团体的隐修生活。他们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诵经祈祷,念一百五十篇的圣咏,不懂拉丁文的修士,便念“天主经”来代替,诵念一百五十遍 “天主经”来代替一百五十篇的圣咏。凡遇有同道弟兄的死亡,不能作追思弥撒的应该念 一百五十篇的圣咏去代替,不会念圣咏的,就该念 “天主经”。这是一般隐修士们的规矩。诵念一百多遍 “天主经”自然要有 一种方法来计算,隐修士便用绳结或石块制成圣珠来念。他们便称这种念珠做 “天主经”,或称为 “文盲者的日课经”。中世纪时,这种“天主经”念珠很盛行,时至今日从冢墓中有时可发掘出这些遗物。一百五十遍的“天主经”念珠,到后来便能成一百五十遍的圣母经念珠也称为“圣母经”念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