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本市颇具影响的大型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天天直播》里看到了一条新闻:怀宁二中年仅17岁的高三学生陈某在与同学的群殴中被刺,抢救无效死亡。怀宁二中是我的母校。此后几天内,我都在极为忧郁的心境中度过的。
据官方介绍,怀宁二中始建于1980年,其前身为1979年8月成立的怀宁县城关中学。1980年9月怀宁县城关中学正式更名为怀宁县第二中学。学校坐落在怀宁县老县城——古镇石牌。学校经历了创业——发展——稳定——规范的办学历程,于2001年实现了由一所普通中学向示范中学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学子,经过母校的教育和哺养,对于母校的每一次进步都感到欣慰。然而,对于母校怀宁二中,我在些许欣慰中更多的是责问:你到底怎么了?!
我初中毕业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中考和现在的中考有些差别,毕业生必须通过预选考才能参加中考。当时的怀宁二中在全县名气仅次于省级示范高中——怀宁中学,每年高考金榜提名的人数数字比较大。因为未经世事,经过预选、中考,我慕名填报了母校的中考志愿,并和其它59名全县各地的初中毕业生被统招到了怀宁二中,在这里“消耗”了三年美好时光。
在入校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学校发生了一件几乎涉及高中部全体师生的事件:在一次晚自习结束后,因为一个至今我还不清楚知道的原因,有两个学生打了一场架,在极短的时间里,这场打斗的当事人由两个变为两个班级的学生、变为三个年级的学生、变为高中部师生。教室的窗户玻璃破了,学生公寓的玻璃碎了,甚至有的老师“无家可归”。一帮没有头脑的学生,一群没有理性的教师。此后,打架斗殴、吵嘴谩骂等事件在学校时有发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等单位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都很重视,措施得力,效果良好。而在当时,学校周围不仅布满了各色店铺,就是居住条件允许的老师,也蛮有经济头脑地经营着一爿天地,向学生(不管哪个班级的)出售(甚至赊欠)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不应该出售的香烟、酒类。于是,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课中还是课外,这些地方都三三两两地聚着一些人:叼香烟、玩扑克、说脏话、打群架,就是不读书。社会青年随意到学校闹事、校内学生互相滋事、学生结伴外出闹事等不正常现象在母校时有发生。
三年高中生活很快就过去了,毕业时,与我同时进入高中部学习的420名毕业生(360名自费生)没一人被本科院校录取,考取专科学校的也只寥寥几人。三年中,因为整个学校的环境,更因为个人原因,我和我的许多同学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抽烟、喝酒,甚至开始了谈之色变的早恋。
学不学、校不校、师不师、生不生。
从母校毕业直至参加工作,转身审视过去的东西,我才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解:
不解之一:高升学率。母校早年的庞大高考录取人数主要依靠庞大的参考队伍和复读生,在不明原因的局外人看来,学校的升学率很高,到这样学校学习比其他学校有更大的希望。
不解之二:石牌镇的龙头派出所。起初听到这种说法,还以为是学校的各项管理规范,秩序良好。进校之后,才发现其中的一些端倪:城关附近的“不良”学生因各方面原因,都就读母校。由此带来的治安问题经常性地牵扯当地派出所警力。有人戏谑:学校成了派出所(群众朴素说法:表现不好的人都会被关押派出所)。
还有很多不解------
学校是育人之地,是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教育人、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人。这么多年,母校也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规范的历程,师资力量已经很雄厚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应该颇具影响了。可是,每次听到母校的消息为什么总是让人摇头叹息、让人痛心疾首的呢?
母校,我期待着,我们期待着!
据官方介绍,怀宁二中始建于1980年,其前身为1979年8月成立的怀宁县城关中学。1980年9月怀宁县城关中学正式更名为怀宁县第二中学。学校坐落在怀宁县老县城——古镇石牌。学校经历了创业——发展——稳定——规范的办学历程,于2001年实现了由一所普通中学向示范中学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学子,经过母校的教育和哺养,对于母校的每一次进步都感到欣慰。然而,对于母校怀宁二中,我在些许欣慰中更多的是责问:你到底怎么了?!
我初中毕业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中考和现在的中考有些差别,毕业生必须通过预选考才能参加中考。当时的怀宁二中在全县名气仅次于省级示范高中——怀宁中学,每年高考金榜提名的人数数字比较大。因为未经世事,经过预选、中考,我慕名填报了母校的中考志愿,并和其它59名全县各地的初中毕业生被统招到了怀宁二中,在这里“消耗”了三年美好时光。
在入校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学校发生了一件几乎涉及高中部全体师生的事件:在一次晚自习结束后,因为一个至今我还不清楚知道的原因,有两个学生打了一场架,在极短的时间里,这场打斗的当事人由两个变为两个班级的学生、变为三个年级的学生、变为高中部师生。教室的窗户玻璃破了,学生公寓的玻璃碎了,甚至有的老师“无家可归”。一帮没有头脑的学生,一群没有理性的教师。此后,打架斗殴、吵嘴谩骂等事件在学校时有发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等单位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都很重视,措施得力,效果良好。而在当时,学校周围不仅布满了各色店铺,就是居住条件允许的老师,也蛮有经济头脑地经营着一爿天地,向学生(不管哪个班级的)出售(甚至赊欠)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不应该出售的香烟、酒类。于是,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课中还是课外,这些地方都三三两两地聚着一些人:叼香烟、玩扑克、说脏话、打群架,就是不读书。社会青年随意到学校闹事、校内学生互相滋事、学生结伴外出闹事等不正常现象在母校时有发生。
三年高中生活很快就过去了,毕业时,与我同时进入高中部学习的420名毕业生(360名自费生)没一人被本科院校录取,考取专科学校的也只寥寥几人。三年中,因为整个学校的环境,更因为个人原因,我和我的许多同学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抽烟、喝酒,甚至开始了谈之色变的早恋。
学不学、校不校、师不师、生不生。
从母校毕业直至参加工作,转身审视过去的东西,我才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解:
不解之一:高升学率。母校早年的庞大高考录取人数主要依靠庞大的参考队伍和复读生,在不明原因的局外人看来,学校的升学率很高,到这样学校学习比其他学校有更大的希望。
不解之二:石牌镇的龙头派出所。起初听到这种说法,还以为是学校的各项管理规范,秩序良好。进校之后,才发现其中的一些端倪:城关附近的“不良”学生因各方面原因,都就读母校。由此带来的治安问题经常性地牵扯当地派出所警力。有人戏谑:学校成了派出所(群众朴素说法:表现不好的人都会被关押派出所)。
还有很多不解------
学校是育人之地,是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教育人、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人。这么多年,母校也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规范的历程,师资力量已经很雄厚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应该颇具影响了。可是,每次听到母校的消息为什么总是让人摇头叹息、让人痛心疾首的呢?
母校,我期待着,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