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看文写文吧 关注:25贴子:1,910

回复:【热爱】句子,文章,分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查理的头脑是原创性的。
他有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又有第一流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研究素质和科学研究方法,一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任何一个问题在他看来,都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自学完全掌握,并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
这点上他和自己的偶像富兰克林非常相似,类似于一位十八九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近代很多第一流的专家学者能够在自己狭小的研究领域内做到相对客观,一旦离开自己的领域不远,就开始变得主观、教条、僵化,或者干脆就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大都免不了瞎子摸象的局限。
查理的脑子就从来没有任何学科的条条框框。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一个角落。
在他看来,世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
查理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基于对知识的诚实。他认为,这个世界复杂多变,人类的认知永远存在着限制,所以你必须要使用所有的工具,收集各种新的可以证否的证据,并随时修正。
3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存在思想盲点。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旁人或是某一件事情或许能够做到客观,但是对于天下万事万物都秉持客观的态度却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违人之本性的。
但是查理却可以做到凡事客观。查理也讲到了通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培养客观的精神的。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将使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预测到别人预测不到的未来,从而过上更幸福、自由和成功的生活。
即使这样,一个人在一生中可以真正得到的真见卓识仍然非常有限,所以正确的决策必须局限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内。一种不能够界定其边界的能力,当然不能称为真正的能力。
怎么才能界定自己的能力圈呢?
查理说,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所以当查理真正地持有某个观点时,他的想法既原创、独特又几乎从不犯错。
4
一次,邻座一位漂亮的女士坚持让查理用一个字来总结他的成功,查理说是“理性”。
然而查理讲的“理性”却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理性”。查理对“理性”有更苛刻的定义。正是这样的“理性”,让查理具有敏锐独到的眼光和洞察力,即使对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也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质。
巴菲特就把查理的这个特点称作“两分钟效应”——他说,查理比世界上任何人更能在最短时间之内把一个复杂商业的本质说清楚。
巴郡投资比亚迪的经过就是一个例证。记得2003年,我第一次同查理谈到比亚迪时,他虽然从来没有见过王传福本人,也从未参观过比亚迪的工厂,甚至对中国的市场和文化也相对陌生,可是他当时对比亚迪提出的问题和评论,今天看来仍然是投资比亚迪最实质的问题。
巴菲特说:“本杰明·格拉汉姆曾经教我只买便宜的股票,查理让我改变了这种想法。这是查理对我真正的影响。要让我从格拉汉姆的局限理论中走出来,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他扩大了我的视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楼2016-03-12 10:17
回复
    查理的兴趣不仅限于思考,凡事也喜欢亲历亲为,并注重细节。
    他有一艘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双体游艇,而这艘游艇就是他自己设计的。
    他还是个出色的建筑师。他按自己的喜好建造房子,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之后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全程参与。比如,他捐助的所有建筑物都是他自己亲自设计的,这包括了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宿舍楼、哈佛高中科学馆以及亨廷顿图书馆与园林的稀有图书研究馆。
    6
    查理天生精力充沛。
    我认识查理是在1996年,那时他72岁。到今年查理86岁,已经过了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里,查理的精力完全没有变化。他永远是很早起身,7:30开始早餐会议。同时由于某些晚宴应酬的缘故,他的睡眠时间可能要比常人少,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旺盛的精力。
    而且他记忆力惊人。我很多年前跟他讲的比亚迪的营运数字,我都已经记忆模糊了,他还记得。86岁的他记忆比我这个年轻人还好。这些都是他天生的优势,但使他异常成功的特质却都是他后天努力获得的。
    查理对我而言,不仅是合伙人,是长辈,是老师,是朋友,是事业成功的典范,也是人生的楷模。他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时机固然重要,但人的内在品质更重要。
    7
    查理喜欢与人早餐约会。
    记得第一次与查理吃早餐时,我准时赶到,发现查理已经坐在那里把当天的报纸都看完了。虽然离7:30还差几分钟,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等我令我心里很不好受。
    第二次约会,我大约提前了一刻钟到达,发现查理还是已经坐在那里看报纸了。
    到第三次约会,我提前半小时到达,结果查理还是在那里看报纸,仿佛他从未离开过那个座位,终年守候。
    直到第四次,我狠狠心提前一个钟头到达,6:30坐那里等候,到6:45的时候,查理悠悠地走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摞报纸,头也不抬地坐下,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
    以后我逐渐了解,查理与人约会一定早到。到了以后也不浪费时间,会拿出准备好的报纸翻阅。自从知道查理的这个习惯后,以后我俩再约会,我都会提前到场,也拿一份报纸看,互不打扰,等7:30之后再一起吃早饭聊天。
    8
    偶尔查理也会迟到。
    有一次我带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创业者去见查理。查理因为从一个午餐会上赶来而迟到了半个小时。一到之后,查理先向我们两个年轻人郑重道歉,并详细解释他迟到的原因,甚至提出午餐会的代客泊车应如何改进才不会耽误客人 45 分钟的等候时间。
    那位中国青年既惊讶又感动,因为在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到一位地位如查理一般的长者会因迟到向小辈反复道歉。
    9
    有一年查理和我共同参加了一个外地的聚会。活动结束后,我要赶回纽约,没想到却在机场的候机厅遇见查理。
    他庞大的身体在过安检检测器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不断鸣叫示警。而查理就一次又一次地折返接受安检,如此折腾半天,好不容易过了安检,他的飞机已经起飞了。
    可查理也不着急,他抽出随身携带的书籍坐下来阅读,静等下一班飞机。那天正好我的飞机也误点了,我就陪他一起等。
    我问查理:“你有自己的私人飞机,巴郡也有专机,你为什么要到商用客机机场去经受这么多的麻烦呢?”
    查理答:“第一,我一个人坐专机太浪费油了。第二,我觉得坐商用飞机更安全。”但查理想说的真正理由是第三条:“我一辈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而不希望自己被孤立。”
    查理最受不了的就是因为拥有了钱财而失去与世界的联系,把自己隔绝在一个单间,占地一层的巨型办公室里,见面要层层通报,过五关斩六将,谁都不能轻易接触到。这样就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我手里只要有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查理任何时候都随身携带一本书,即使坐在经济舱的中间座位上,他只要拿着书,就安之若素。
    有一次他去西雅图参加一个董事会,依旧按惯例坐经济舱,他身边坐着一位中国小女孩,飞行途中一直在做微积分的功课。
    他对这个中国小女孩印象深刻,因为他很难想象同龄的美国女孩能有这样的定力,在飞机的嘈杂声中专心学习。如果他乘坐私人飞机,他就永远不会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10
    查理虽然严于律己,却非常宽厚地对待他真正关心和爱的人,不吝金钱,总希望他人多受益。
    他一个人的旅行,无论公务私务都搭乘经济舱,但与太太和家人一起旅行时,查理便会搭乘自己的私人飞机。他解释说:“太太一辈子为我抚育这么多孩子,付出甚多,身体又不好,我一定要照顾好她。”
    11
    查理一旦确定了做一件事情,他可以去做一辈子。
    比如说,他在哈佛高中及洛杉矶一间慈善医院的董事会任职长达40年之久。对于他所参与的慈善机构而言,查理是非常慷慨的赞助人。但查理投入的不只是钱,他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这些机构的成功运行。
    查理一生研究人类失败的原因,所以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基于此,他认为人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一生不断提高修养,以克服人性本身的弱点。这种生活方式对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8楼2016-03-12 10:20
    回复
      理而言是一种道德要求。在外人看来,查理可能像个苦行僧,但在查理看来,这个过程却是既理性又愉快,能够让人过上成功、幸福的人生。
      查理就是这么独特。但是想想看,如果芒格和巴菲特不是如此独特的话,他们也不可能一起在50年间为巴郡创造了这样了不起的业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9楼2016-03-12 10:21
      回复
        在当代,市场与科技代替古老的科举考试制度,为怀有士大夫情怀的读书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可以说查理就是一个“商才士魂”的最好典范。
        14
        首先,查理在商业领域极为成功。然而在与查理的深度接触中,我却发现查理的灵魂本质却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一个学者。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查理对自身要求很严。他虽然十分富有,但过的却是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现在居住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买的一套普通房子,外出旅行时永远只坐经济舱,而约会总是早到45分钟,还会为了偶尔的迟到而专门致歉。在取得事业与财富的巨大成功之后,查理又致力于慈善事业,造福天下人。
        查理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
        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我们在当今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这个商业社会中的巨大成功。
        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满怀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是否也可以通过学习与自身修养的锻炼,同样取得世俗社会的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及帮助他人的理想呢?
        15
        2010年初,与查理相濡以沫50年的太太南茜不幸病逝。几个月之后,一次意外事故又导致查理仅存的右眼丧失了90%的视力,致使他一度几乎双目失明。对于一位86岁视读书思考胜于生命的老人而言,两件事情的连番打击可想而知。
        然而我所看到的查理却依然是那样理性、客观、积极与睿智。他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极放弃,在平静中积极地寻求应对方法。
        他尝试过几种阅读机器,甚至一度考虑过学习盲文。后来奇迹般的,他的右眼又恢复了70%的视力。我们大家都为之雀跃!然而我同时也坚信:即使查理丧失了全部的视力,他依然会找到方法让自己的生活既有意义又充满效率。
        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持客观积极的心态——这就是查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1楼2016-03-12 10:23
        回复
          这篇文章很长。但是值得逐字阅读。
          问——追女神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答——让自己配得上她。
          这个思维方式,几乎适用一切人生难题。
          聪明人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总会突然明白——
          向内求取,提升自己,是征服世界的唯一办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2楼2016-03-12 10:24
          回复
            地球人都吃印度咖喱:用印度咖喱酱、印度咖喱粉……
            然而,印度人下厨,并不使用咖喱粉。
            我们如今所见的,标准化的咖喱,很大程度上,是印度香料的英国口味版粉末、印度香料的日本调味版粉末、印度调味料的马来西亚版口味粉末……
            听起来很怪异?
            因为印度咖喱,是个包罗万象的广阔分类,其本身,并没有标准化的“印度咖喱味”。
            中文里咖喱这两个字,对应英语Curry这词。而这词最早,是泰米尔语கறி里来的,意思是“酱汁”。
            故,所谓的咖喱最早该泛指许多种印度酱汁才是。
            2
            英国人去到东方寻求香料,看什么都新鲜。
            1598年,英语文献里,初次提到印度人吃东西爱蘸酱汁。两年后,东印度公司成立,又一个半世纪后,英国政府直接控制印度事务,于是英伦三岛的绅士淑女,都知道印度人就着酱汁吃东西了——印度语酱汁,被英国人转为Curry,我们现在,读作“咖喱”。
            可是印度的酱,风格华丽多样,理论上,可以有无限多的配方,随各地不同。比如,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酱汁配料极辣,且爱加坚果;古吉拉特邦的酱汁会用椰奶;克什米尔的酱汁传统上会有克什米尔红辣椒和鸡冠花萃取汁液。
            印度家庭,各家预备着大量调味料,吃饭时,主妇就手磨砺、混合调理,并无一定配方。甚至各家各户,临时调制的酱料,味道也是大不相同。
            可怜英国人,本地不盛产香料,所以也不像印度,随便一个阿姨都是香料女王。早年间,他们只好模模糊糊觉得,一切印度咖喱酱汁,都该有郁金、姜黄与胡椒。更复杂一点的香料,他们也两眼一抹黑。
            后来英国殖民者想了点法子,挽救那些想吃印度菜,又不懂现场调酱的人。1810年前后,英国有家所谓C&B的公司,自己定制了一个配方咖喱粉,在伦敦畅销,算是第一次定了“咖喱”这玩意的规格:
            姜黄、郁金、胡椒,后来再陆续加入其它玩意。
            ——在印度华丽无边、包罗万象的咖喱,就这样被英国人限定住味道了。
            这道理,就像有人试图用“重庆火锅底”或“法国葡萄酒味”来限定一种味道似的。外地人看着容易理解,可是重庆本地人或法国老酒徒,都知道火锅的配方和葡萄酒的味道,是可以天差地远的。
            3
            东亚最常吃咖喱的,是日本人:前几年的统计,一个日本人,平均一年可以吃 78 顿咖喱。
            可惜日本咖喱,也与印度咖喱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时,引进西方饮食,英国人擅自定制的印度咖喱,也随之而来。妙在日本人虽然西化,却吃不惯蔬菜炖肉与面包,东亚人嘛,终究得吃米饭。
            那时日本海军正在苦思军队伙食,发现咖喱粉烹来,配米饭、炖蔬菜,易于入口、方便制作,尤其在船上食用,咖喱酱浓稠,都不会被波涛带动翻溅,实在太完美了!咖喱在日本军队里一流行,立刻全国风行。
            日本商人便动主意:用奶油面糊、土豆淀粉来配咖喱,加上果糖甜味。所以日式咖喱比起印度风味,辣不足而甜有余,浓稠有味,适合拿来对付米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3楼2016-03-12 10:32
            回复
              Q:进化论无法被证伪?
              不少人跟我说过,进化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现代人无法亲眼观察这一过程,因此进化论是无法被证伪的。
              错!并不是只有亲眼看见才能证伪进化论,任何一个合格的理论体系,都应该能够做出一些推断和预言,而这些推断或者预言都应该是能够被证伪的。
              科学最核心的一条定义是: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换个更通俗的说法就是:任何科学体系都必须敞开大门,给对手提供攻击的条件。
              事实上,自 150 年前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有无数考古发现和科学实验都具有证伪进化论的潜力,但它们都没能做到这一点。
              拿进化论做例子。曾经有个名叫 J.R.S. Haldane 的生物学家在被问到如何证伪进化论时,说了下面一句著名的话:“前寒武纪的化石兔子!”
              他的意思是说,进化理论预言:所有出土的生物化石都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的。比如,多细胞生物应该出现在单细胞生物之后,有颌纲的鱼类应该出现在无颌纲鱼类之后……等等等等。
              只要你在前寒武纪的地层里挖出一块兔子的化石,你就可以大声宣布进化论是错的!
              可直到现在,任何人都没能挖出一块化石能够做到这一点。
              也许你会说,化石多难挖啊?也许那个价值连城的证据至今还埋在土里呢!那么好,生物学家又提供了另一枚炮弹:如果谁能发现一只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杂合体,比如一只长着羽毛的兔子,那进化论就必须认错。
              这并不是一个无理的要求,因为动物界的杂合体其实是很多的,比如一种食蚁兽就是哺乳动物和爬行类的杂合体,考古学家还找到过鸟类和爬行动物的杂合体化石——但却从来没人发现过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杂合体,为什么呢?
              原来,进化论推断,哺乳动物和鸟类是分别从两支不同的爬行类动物种群开始进化的,它们从最原初的祖先开始就已经分道扬镳,所以它们之间不可能有杂合体出现。
              可是,没有理由阻止一个“生命设计家”设计出会哺乳的鸵鸟,或者有羽毛的兔子,对不对?
              假设生命都是神设计出来的,这个无所不能的设计师会为不同的生物设计出不同的机制对吧?
              可是,遗传学证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采用同样的基本代谢模式。很多看似很不一样的生物体之间的遗传特征竟然可以非常相似,比如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组之间的差距只有 2%!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生命的设计师竟然可以这么懒吗?
              他/她不但懒,而且很不上心!你知道吗,人体基因组内的大部分DNA都是没用的,科学名词叫做“垃圾DNA”。这个现象用进化论很容易解释,但你能想象一个设计师会这么设计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6楼2016-03-30 23:12
              回复
                假设让你来模拟上帝,给世界上所有人分配财富。你必须按照什么原则分配,才会得到一个与真实世界差不多的结果呢?
                首先你不可能均匀分配,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穷人和富人的区别。
                你可能会考虑随心情分配,今天看到这个人心肠好就给她多分点儿,明天看到那个人太可怜再给他多分点儿。但谁都能找到个需要钱的理由对吧?
                或者你干脆搞随机分配,让世人完全凭运气获得财富。可是这样也不对。如果你是随机分配的话,那么人群的财富应该是个正态分布,就好像身高和智商一样,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但是特别高和特别聪明的人是极少的。
                可是财富不是这样,非常有钱的人有很多,人与人财富的差异要比身高的差异大得多。身高是正态分布,财富却是幂律分布。
                幂律
                本文由作者授权罗辑思维独家首发

                蓝色曲线:正态分布 红色曲线:幂律分布
                图中横坐标代表每个人的财富,纵坐标代表有这么多财富的人数。两种分布最大的差异,在于横轴上距离原点很远处:在财富特别高的地方,幂律分布预言的个体个数,比正态分布要多很多。
                世界上最高的人的身高,并不会比世界上最矮的人高十倍,但世界上却有很多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人数大约是百万富翁人数的 1/6 ,而亿万富翁的人数又是千万富翁的 1/6 。
                这就是幂律分布的特点,整个是一个分形结构:百万富翁看千万富翁,就如同千万富翁看亿万富翁。
                要怎么分配,才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答案是看谁钱多就给谁多分一点。
                等到他的钱更多了,你就再给他分更多。
                这当然就是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现实世界中富人财富增长的秘密正是如此:更有钱是因为已经很有钱。真正让人进入富豪排行榜的不是按小时计费的高工资,而是投资创办企业。
                越是有钱的人,越容易在投资中赚到更多的钱,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从一万赚到十万很难,而从一亿赚到一亿零十万则根本就不算赚钱。

                幂律分布,最早是在 1897 年被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发现,他正是在考察人群财富的时候发现的这个分布。他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分布,是正反馈造成的,越有钱的人越容易赚钱。
                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东西是幂律分布的:
                公司的大小、城市的大小、病毒感染的人群、商品畅销程度、地震强度、油田大小……
                幂律分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正反馈过程只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但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分布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这个世界非常不均匀!
                1% 的美国人拥有美国 34% 的财富。
                Netflix 一家在线视频服务占据了美国晚上 35% 以上的网络下行带宽。
                1726 到 1800 年间发表的全部数学和力学论文中的 1/3,是莱昂哈德•欧拉一个人写的。
                时至今日,科学研究已经不怎么讲英雄主义的时代,但大多数重要科学发现是由少数精英科学家做出。85% 的科学论文从来没被引用过,只有 1% 的论文在发表后一年内能被引用 5 次以上。
                很多人号称给维基百科和自由软件做过贡献,但大多数页面,大多数代码,是极少数人完成的——一半以上维基百科的编辑行为是 0.7% 的用户做的。
                Kinlde 用户读书时可以高亮自己喜欢的句子,亚马逊统计,所有图书中前 100 名被高亮最多的句子中,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占了 29 句。

                如果你觉得世界很均匀,那只不过因为你看见的尺度太小。
                我小时候第一次坐火车离开哈尔滨感觉很激动,特意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想写点日记。结果我的笔记本上只写了一句话:原来中国大部分土地是田野,城市只不过是田野中的孤岛特例啊!
                其实中国也是个特例,有人希望下辈子不要生在中国,但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很不错了,随机生的话可能结局差很多。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和事都是平庸的,而且最好的东西还都挤在一起。
                有了这个正确的世界观,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既然世界这么不均匀,我们就不应该“公平”对待世界上的各种东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9楼2016-04-19 08:19
                回复
                  80/20法则
                  本文由作者授权罗辑思维独家首发
                  学术上的叫法是“幂律分布”,民间的叫法是“80/20法则”。这个名词可能来自 IBM 公司。
                  1963 年,IBM 发现,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上 80% 的时间,是在使用其 20% 的功能。所以IBM的做法就是立即重写操作系统,让那 20% 的核心功能更好用。
                  这就是 80/20 做事法的关键:重点照顾好那 20%。

                  比如,一个公司 80% 的利润可能是来自 20% 的客户。只要服务好这些客户,你们公司的利润就基本解决了。而对这其中一个具体客户来说,把他要求的占 20% 的最重要的工作做好,就已经得到了他 80% 的满意度。
                  所以最好的策略不是把所有客户都当成上帝平均用力,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伺候好 20% 的客户 —— 然后服务这些客户的时候,又要服务好 20% 最关键的需求。

                  投资也是这样。如果有两个投资方向,A 方向投入 100 块钱能够赚 120 块钱,B 方向投入 100 块钱能赚 200 块钱。
                  如果你手里有 200 块钱,要怎么分配呢?当然是应该把钱都投到B方向上去。我们应该在最可能的方向上集中投资,而不是在每个方向上都投。
                  大公司在很多方向上投资,是为了分散风险。但是对个体来说,手里只有这么一点钱,到处都投的话还不如直接存银行拿利息,应该重点研究一两个方向,在有充分把握的时候才去投资。
                  巴菲特说,我这辈子挣的绝大多数钱,都是来自于不到十个决定。

                  做事最关键的战略,就是做好最关键的。
                  不管是当初做 Mac 还是现在做 iPad,乔布斯的做法一贯都是首先用一个小的精英团队秘密开发核心功能。选拔年轻的天才,激励他们每周工作 90 个小时,只专注于最关键的部分,把细节留给将来让大团队去慢慢补充。
                  iPhone 出来一鸣惊人,但是连最起码的复制粘贴功能都不给,而 iPad 一出来居然不支持多任务工作。也许市场上的每一个智能手机都有复制粘贴功能,每一台电脑都能多任务,可它们全都没法跟苹果的产品相提并论——因为 iPhone 和 iPad 上能做其他所有产品都做不到的事。
                  乔布斯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先把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做出来,因为他知道这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东西。

                  数年前我在某国家实验室当博士后,研究中遇到一个小问题,问老板是否需要花时间专门搞一下。
                  老板给我回复了一句霸气的话:让别人去关心这种没意思的现象吧,我们要专注于有意思的大问题!那是我科研生涯中特别愉快的时刻之一。

                  所以我很反感的一句话是“××无小事”。事情当然有大小之分,无小事就是无大事。
                  质量控制无小事吗?80/20 法则最早的应用之一,就是质量控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一个电气工程师和一个统计学家发现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来源,总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地方。于是他们先把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列出来,然后按照重要性进行排位,优先解决最容易出问题的。
                  结果解决了第一个,就已经排除了很多质量毛病。然后有多余精力,再去解决第二个。按优先级处理,结果事半功倍。
                  这个方法影响深远流传至今,这就是《朱兰质量手册》。反过来说那些对所有出错可能都平等对待的公司,反而什么都没解决好,产品质量远远不行。
                  所以说,效率的关键就在于不公平。
                  人与人当然应该平等,看人下菜碟非常不好,可是我们直觉经常要求对“事”也平等对待,我们倾向于把资源均匀分配,那就不对了。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学会“不平等对待”。
                  怎么在个人生活中实践 80/20 法则?
                  极简主义
                  本文由作者授权罗辑思维独家首发
                  有一个给要做的事情分类的著名方法。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分四类:重要而紧急,重要而不紧急,不重要而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
                  一般人的想法,是先做重要而紧急的事,最后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80/20 法则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事呢?应该追求只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
                  这就是现在很多人谈论的所谓“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整天被一些所谓紧急的小事推着走,疲于奔命,这种生活最没效率。
                  一个忙于琐事的 CEO ,不会对公司长远发展有什么洞见。一个被老板支来支去的员工,干不了什么大事。一个永远准备下一次考试的学生,成不了什么大器。

                  要事优先,尽量只做最重要的事,少干或者不干那些不重要的事,才是出类拔萃的关键。
                  要事优先,第一,你得有自由意志,知道自己有选择的权力,不能别人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强调主动性。第二,你得学会判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第三,你还得有勇气有能力拒绝自己不想干的事,敢跟人说“不”。
                  比如读新闻,你可能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必读,订阅了一大堆公众号,在微博上关注一大堆人,每天被江湖风云牵着走,实际上大都是没有用的。你应该有所侧重,勇于删除和忽略不重要的信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楼2016-04-19 08:21
                  回复
                    时间是这个世界的终极公平——
                    1. 谁都看不清楚未来。
                    以至于每一个成功者都胆战心惊。
                    2. 时间优势无法超越。
                    以至于每一个怠惰者都必遭惩罚。
                    3. 最后谁都难免一死。
                    以至于一切不平等都会推倒重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楼2016-05-01 10:16
                    回复
                      太多人相信,世间存在一种叫做“激情”的神奇力量。
                      我们哭诉时经常抱怨,并幻想说:“只要我找到对生活的激情,我就会振作起来。”
                      激情是存在的,它的确有很厉害的作用。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激情”是招之即来的情绪,这一点却是大错特错。
                      规则一 激情来自成功
                      本文由罗辑思维编辑整理
                      设想你开始学习舞蹈。
                      你觉得跳舞很容易,并且发现你学的比周围同学更好更快,发现自己鹤立鸡群时,那种迅速膨胀的激动,就是激情。
                      也就是这种激情让你继续跳舞,以获得更多满足感、激情和舞蹈技巧,并将这些综合起来增强你自己的竞争力。

                      激情的敌人是挫败感。
                      如果你一直在挣扎于某事,你将永远不会从中感受到激情。你认为应该完全避开它,以保证你永远不会受到进一步的挫败感。
                      太多的人把这个规律给倒置了。他们认为,首先我们会充满激情,然后是激情促使我们成功。其实,找到你擅长的事才是第一要义。激情来自成功。
                      规则二 早在童年时期,激情就被扼杀
                      本文由罗辑思维编辑整理
                      有个理论说,童年时期给我们提供了尝试一切的机会,正是这些尝试筛选出来了你的天赋所在。找到擅长的事后,对它忠贞不渝的热爱与激情也随之而来。
                      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童年造就一切”这个理论对你造成了多大伤害。

                      假设,学校给你 20 个科目去学习,把你和千百名同龄孩子放在一起进行排名。其他孩子并不是另类、极客、乔布斯或是马云,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着人类平均智商水平。
                      再假设,你是幸运的一个,你在初中数学课上是拔尖的那一个。教育系统会一直培养你,提升你的专长能力,直到你达到了另一个水平——类似大学,一个到处都是你这么聪明的人的地方。
                      即便你的专业水平已经是很好的了,但是,一旦周围的人都跟你一样是社会中的佼佼者,你就会发现,曾经的激情在一点点逝去。

                      这还只是假设,你是幸运的、有一个在现有教育系统中得到认可的特长的情况下。
                      如果你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呢?在天赋与随之而来的激情还没有完全显露的童年时期,它们是被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的。
                      “画画养活不了你自己!”爸妈训斥你。“你大表哥可是很优秀的工程师,再瞧瞧你自己,画画?别想了。学学你大表哥,学点儿实际的!”
                      于是,你的激情就被弃置,任由它枯萎凋谢。

                      无论我们如何改进教育系统,都是无益于把每个孩子都培养得热爱生活、充满激情、专注于自己所钟爱的项目的。因为人需要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出类拔萃,这才能感受到激情。改进教育系统无非是提升平均受教育水平罢了。
                      地球上有数十亿人口,很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学校的那些课程里获得成功。
                      如果你擅长演讲稿写作,或是表演创造性的舞蹈,再不然是在优酷上发布游戏讲解的视频呢?——这些专长有可能就在教育系统这个巨大机器里被绞碎了。
                      所以大多数人长大后对大多数事情都产生不了激情。
                      规则三
                      激情是可以被培养的
                      激情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
                      事实上,许多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是完全脱离教育系统的。不是因为他们蠢,而是因为他们发现其他领域是他们更擅长的,而这些领域则是教育系统不愿收归进来的。是他们自己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激情。
                      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在“童年允许我们做的事情”清单中找到未来的生活方向,而这个清单涵盖的内容又是极其狭窄的。在这些狭窄的领域里,竞争的是全世界教育系统里的人,人数看起来多,施展的空间却有限得可怜,我们从中获得激情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
                      如果你看看外面的世界,你会发现更少的竞争,更多的选择。这是你如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提高找到激情的几率的方法。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楼2016-05-08 06:40
                      回复
                        改进方法1 创造些什么,无论是什么
                        本文由罗辑思维编辑整理
                        当你创造些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就是在创建一些你可以为之付出激情的东西。
                        你可能会设计一个新奇的垫子,或写一部互联网小说,或创建一个视频直播……
                        新事物是相对来说没什么竞争压力的。通过创造新的事物,你会提升你变得与众不同的几率,而且提升幅度很高。

                        要注意,这并不是违背了规则 1:激情来自成功。
                        如果你创建的视频直播在一年之后还是只有 50 个粉丝,你可能就不会对一年前的这个“新鲜玩意儿”仍抱有激情了。但如果你有 500 万粉丝,你就得放弃当前不太好的工作了。
                        你必须找到成功的事业,归根结底,还是成功为你的激情添砖加瓦。
                        你可以从大咖身上看到这种成功模式——
                        一个叫马克的学生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程序员。但是他开始创建很酷的网站,然后发现他非常擅长这个,因为那些优秀的程序员很少敢试一试。很巧的是,他的众多试验作品中的一个成长为了 Facebook 。
                        改进方法2领导一个新趋势
                        越是成熟的、有所建树的领域,就越难在其中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学术领域如是,社会、市场中如是。在你之前,早就有上百万的人进入这个领域了,他们组成了分母,降低了你成功、进而获得激情的概率。
                        世上总会有一些前沿领域,众人无力企及,即便是先前最最成熟的技能、知识在这些新领域面前也只是沧海一粟。
                        回到 2012 年,假设你当时就在优酷上发布视频。你会积累一大批粉丝,你将获得源源不断的兴奋感和激情。当大家发觉,你的优酷节目是个浏览量过亿的栏目的时候,你可就是这个新领域里最最有激情的巨擘老大咯。
                        这并不是幻想。大量的自媒体,最开始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获得大批粉丝:抢在其他人之前建立自己的地位。同样的,第一个博客,第一位说唱歌手,第一个游戏设计师,“第一”在新领域里很重要。
                        如果你能找到一些新奇的、有快速增长趋势的领域,而你刚好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你就会发现在先前那个领域狭窄的清单中获得成功是不容易的,因为缺乏竞争。
                        这个竞争并非是考试成绩之类的竞争,而是紧迫性。一旦你感觉到全世界数十亿人都可能抢在你前面进入一个新领域占得先机,你的竞争意识就会促使你前行。
                        你的新激情在新领域里。
                        改进方法3融会贯通
                        教育的一个限制是:它的存在是为了培养专一性人才,它会限制你的技能扩展。教育通常是发现你能做的一个最好的事情,然后就逼迫你只学那一个事情。
                        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受限于大脑构造之类的,在任何领域里都不可能成为最最最最最好的那独一个。但我们可以从不同事情的组合中变得特殊。
                        假设你学过绘画,幽默感一般般。你的一个艺术学位没办法给你换来任何你想要的,而你无法把“幽默”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解剖“幽默”,这太残酷了。但是你可以是一个很棒的漫画家。
                        或者,你是个普通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有不错的销售技巧。很多人在经管或者编程或者销售这一个专长上比你做得更好,然而,你却意外地成为他们的老板。
                        最成功的人几乎从未被一个专长所限制。史蒂夫·乔布斯并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师、销售人员、设计师或商人。但他的独特性就在于他是以上这些身份的组合。
                        这是你找寻激情的最后一条向导:组合技能,成为更强大的更有价值的自我。记住,激情来自成功。如果一个新的组合能给你更好的成果,这可能就是你的激情所在。

                        为什么激情很重要?
                        激情是有吸引力的。既然激情来自于你相信自己在某些领域有专长,那么变得充满激情就需要发自内心地对自己说一句“牛逼”。
                        激情还会散发一种吸引力,让别人信任你从而追随你。但最重要的是,激情会说服你自己。
                        激情是一种专门让你疯狂并且努力工作的情感,因为你的大脑认为激情将沸腾你的世界。就像爱一样,这是一种值得为之奋斗的感觉。
                        激情是一种特殊的情绪,它能让你变得疯狂几近癫狂,它让你为某事努力到浑身上下都酸爽无比,因为激情让你相信你正在努力的事能让这个世界抖三抖。
                        就像爱一样,我们的激情太重要了,所以才不能把激情的主动权交给命运摆布。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你的激情,那么就去创造新事物,引领新趋势,尝试融合出新的组合。但永远不要停止追寻的脚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7楼2016-05-08 06:44
                        回复
                          但职业规划师不是个简单的职业,需要至少 200 小时的系统学习和操练,才能让一个有职场经验的人成为合格的咨询师。投资期间还回报很少,他同样很看重的“经济报酬”会大打折扣,这很不那么让人愉悦。听到这里,他的脸抽动了一下。
                          我再进一步告诉他,这 200 小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拿证还好办,第一次咨询的灰头土脸,第一次讲课的一片死寂,写案例被督导说得一无是处,最后还需要通过 PK 才开始授课……即使这样,也不是一个结束。讲课后看到打分的惶惶不安,咨询后的反复揣摩,依然会伴随你好几年。
                          ——这条道路充满这么多不确定的时候,你还觉得有趣吗?
                          听完我的讲述,这位兄弟顿时觉得规划师不那么有趣了。心算完收益产出比以后,他还是觉得他的一个创业项目比较有趣——因为那个不确定性,没有那么大。他可以同时保持自己的愉悦与有趣。

                          和这位仁兄一样,我们常常因为白饭吃多了,就以为自己要以腐乳为生。
                          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火锅效应”——如果你问一个天天吃家常菜的人说你想吃点什么?他会说,火锅!我最爱吃火锅!但是如果你抓他吃一个月的火锅——哪怕变着花样,他估计哭着喊着要回家。最好的生活,是经常吃米饭,偶尔点火锅。
                          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过得特有趣,让我告诉你兴趣的真相——
                          兴趣,不是那件让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结果的事;
                          兴趣是那件让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点爬起来,一边苦笑着骂娘一边咧着嘴干完的事情。那才是兴趣本来的样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0楼2016-05-10 06:42
                          回复
                            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迫,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
                            我对你的爱情,只要你远离我身边,就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象巨人一样的面目。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轰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1楼2016-05-19 23:15
                            回复
                              情感本質上是對世界分崩離析的依依不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2楼2016-06-07 2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