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孔吧 关注:200贴子:987
  • 6回复贴,共1

了解民族发展史,向你展示华夏文明数千年通向光明的风雨之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个人都有义务了解自己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第一,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看待祖先流给我们创造的文明,怀着温情去看待我们民族的历史。我们必须清晰地了解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知晓华夏文明的核心精神与最精华的财富是什么。
第二,每一个历史时段的华夏子孙,都有时代赋予自己的保护、发展、传承自己民族的特殊责任。完成了,就是民族英雄,没完成甚至倒行逆施,就是永遭唾弃的民族罪人!
第三,当代的华夏人,也需要知道,我们现在的责任是什么,我们应该为华夏文明做一些什么。你希望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如何评价我们这一代。
同胞,希望读完这个帖子后,你能够找到心中的答案。


1楼2014-10-18 16:35回复
    华夏文明的启蒙与诞生:伏羲绘八卦
    宇宙的起点是混沌的,阴阳不分的,万物皆无差别,也就等于没有万物的存在,绝对的虚无。人类的文明的起点,也是混沌的、蒙昧的。盘古开自然之天地,天地始分,阴阳相别,万物始生。伏羲则开华夏人文之天地,生有于无,华夏文明迈出了第一步。
    女娲是华夏的母亲,创造了我们的躯体,伏羲是华夏的父亲,创造了我们的精神与文明。
    伏羲是在从黄河里背负着河图出现的龙马那里得到启迪,绘制成八卦的,这里面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信:
    第一,华夏文明起源于水,水生木,华夏是从大河流域里孕育的,水养育了我们,灌溉了我们的作物,培养了我们的智慧。
    第二,龙马是从河流里出现的,河流属于自然,寓意华夏文明是从天地自然中孕育的,本身就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华夏文明是天人合一的文明。
    第三,背负河图的是龙马,龙无翅飞于天,马有足行于地,龙为阳,马为阴,龙为理想,马为现实,龙为信仰,马为行动,龙马合一,有知有行,大道乃得,龙马精神,是华夏精神之精华,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信心体会。
    第四,八卦是极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了华夏文明是体悟的文化,而非描述的文化,大道至简,用简单的符号阐发庞大复杂的道理,给人以无限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具有极强的发散性,理解华夏文化的诀窍,是悟,用心去悟。
    我们应该感谢华夏文明的每一位开拓者,感谢祖先伏羲启蒙了我们的文明!



    2楼2014-10-18 16:36
    回复
      华夏文明第一次大飞跃:黄帝整合部落联盟,垂衣裳而天下治
      华夏文明是由部落文明发展而来的,随着生产的进步,部落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纷争,所以,华夏文明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形成一个稳定的部落联盟,使各个部落之间和平相处,并最终互相融合,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华夏文明是和的文明,以和免争,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运行的真谛,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战乱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毁灭与人生命的消逝,只有和才是我们生活理想状态,是我们最终的归属。
      而这个历史任务最终有黄帝完成了,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了蚩尤,统一华夏部落联盟,并东伐青帝、西平白帝、南征赤帝、北讨黑帝,开拓了华夏文明的生存空间。我们不要相信自古以来的说法,我们的生存空间不是靠谴责和抗议就能得到与捍卫的,那只是不知进取的自我安慰罢了。
      黄帝名轩辕,轩辕为车,车轮圆,车身方,行于地,象征着华夏文明遵循着天地地德不断前进。
      黄帝为后土,居于天下之中,环视四方,土在五行中为稼穑,孕育作物,滋养苍生,这也为华夏文明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华夏文明是通过创造来获得财富的文明,而非破坏的、通过掠夺来创造财富的文明,不,那不是文明,是野蛮!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此华夏民族不再是赤裸的民族,同时衣裳也不仅仅为御寒遮掩的作用,华夏的民族性格、精神也寓于其中。
      乾上,坤下,如同上衣下裳。由乾坤,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阴阳、天地、男女、父子、君臣等概念。上衣下裳之制,正用以暗喻先民对世界秩序的理解——君臣、领袖、官吏(谐音冠履)等,都属于衣裳。一君二臣(一个裤腰,两只裤筒);一领二袖;一官(冠)二吏(履)——以衣裳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各部位的名称,设置职务治理天下,这就是华夏民族的政治哲学。
      由以上的意义,“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引申出垂下双手,无所事事的解释。意思是,只要合乎宇宙世界的秩序,并在人世复制这种秩序,天人合一,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3楼2014-10-18 16:36
      回复
        华夏文明第一次大劫难:滔天洪水
        这次大洪水,与我们通常了解的洪水不同,第一是其持续时间长,一般洪水往往发一段时间就退去了,而这次洪水则持续了很多年。第二是其范围广,不仅在中原,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传说中都有过大洪水的经历,这绝不是偶然的,估计有很多文明已经被洪水湮没,永远消失了。至于其破坏力,当然是不言而喻了。
        西方靠的是神赐予的诺亚方舟,而我们华夏祖先则是靠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我们的文明不是神的文明,而是人的文明。
        禹的父亲鲧采用了息壤填堵的方法,惨遭失败,被流放。禹吸取了教训,采用劈山疏导的方法,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时交通不发达,回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终于平定了这次灾难。
        这绝不是在电脑面前敲敲键盘那么简单,先人克服的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堵是违背天道的,必然导致更大的灾祸,疏才是真理,这是大禹治水给我们的启示,不知现在的肉食者能不能悟出这个道理。


        4楼2014-10-18 16:37
        回复
          华夏文明第二次大飞跃:大禹铸九鼎而划九州,稳定的国家政权出现
          从三皇五帝到尧舜,采用的是部落联盟的推举禅让制度,随着华夏文明生产能力不断进步,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管理的需要,最终,世袭的家天下取代了禅让制,使得政权稳定下来,得到延续性,华夏文明终于有了“国家”的概念。
          国家的特点是,有特定的职业管理者,有规范的政治制度,有固定的疆界,这些都是一个民族得以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国家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华夏文明进步的速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之所以为九鼎,是因为九为极阳之数,代表了天子的尊严。鼎用青铜铸成,重量很大,象征着社稷的重要与稳定。而用九鼎划分九州,则是将天下分为中央、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九个部分,以治天下。



          5楼2014-10-18 16:38
          回复
            华夏第二次大劫难:犬戎入侵,西周灭亡
            上古,在华夏文明不断进步、发展壮大的时候,在中原地带生活的并非只有华夏一族,他们有一部分愿意接受华夏先进文明,放弃了自己野蛮落后的文化,融入到华夏民族之中。一部分不愿接受华夏文明,依然保持其掠夺式的渔猎、游牧生产模式,经常与华夏民族发生冲突,对华夏居民的财富与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这些部落有些被消灭了,有些被驱逐,远走不适宜农耕的北方草原地带,还有一部分退居深山老林,和华夏居民形成交错分布的状态。
            这些部落,以及后来由欧洲中亚等地迁徙来的民族一起,形成了夷族,也就是后来的胡族,他们所从事的渔猎、游牧等生产方式,本身就是对自然的简单粗暴的掠夺方式,以获得财富,而非农耕、畜牧、加工业这样以创造来获得财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本性是抢夺与破坏,是文明世界的大敌。叫他们蛮夷,绝非歧视,而是实事求是!
            同样的发展时间,华夏文明已经有了文字,有了完备了伦理,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模式,而他们依然过着杀戮、粗野、伦理不分的生活,连文字都没有,可以说高下立判,谁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不言而喻。
            华夏文明所创造财富的不断丰富,引起了那些强盗民族的口水,而华夏人口繁衍、活动范围扩大,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胡族领地上的冲突,这样,纷争就不可避免了。这种战争的意义,是更有效率的农耕文明的扩张,是华夏文明对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的保卫,本质上文明与野蛮的较量。
            由于西周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执,犬戎勾引犬戎,引狼入室,杀死周幽王,西京被焚毁,充分展现其强盗本性。
            此后,华夏与蛮夷展开了长期的较量,管仲倡议齐桓公尊王攘夷,抵御了蛮族的入侵,并彻底消灭与驱逐了和居住在中原的蛮族,保卫了华夏文明,功盖千秋,微管仲,我们都要像蛮夷一样披发左衽了!



            7楼2014-10-18 16:38
            回复
              华夏文明第四次大飞跃:华夏的价值观-----仁的提出
              人类文明发展的目的是要趋利避害,获得光明幸福,那么,其判断标准是如何呢?何为有利?何为有害?何为光明?何为黑暗?何为进步?何为倒退?从伏羲到周易,再到老子,对天地自然的世界观的阐述已经很完备了,但上述问题,回答得似乎并不明确。
              直到孔子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倡导“仁”,华夏文明的价值观终于定型,仁就是终极的判断标准,在仁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是非观----义。
              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关于仁的描述很多,这里试图在本质上对其下一个定义。
              仁,就是人,就是人道,仁者爱人,以人的需求来判断对错,人的需求就是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维护这些的,就是符合人道的,伤害这些的,就是违反人道的,其他的科技、礼乐、伦理道德,都要尊重仁、实现仁,天地间,人为贵,人的幸福,才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些标准具体化,就是义,正义,保护人的生命、维护人权的观点和举动,都是正义的,反之,无论打着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依然是邪恶的。
              孔孟为儒家,儒这个字就可以看出其根本的精神,儒者,人之需也,儒家的学问,就是研究什么是人的需求,怎样实现人的需求的学问。
              同时,孔子也看出人本身并非完美的事物,人性有着很多缺点和局限性,当一个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的时候,这些缺点和局限性就会造成比普通人大得多的伤害,能力越大,地位越高,责任越重,要求越严格,所以,孔子对这些人,就是君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克服普通人,也就是小人,易犯的错误,随着标准的确定,就有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小人并非是道德败坏的人,而是没有意识到、没有克服人性缺点的人,小人本身没有犯错,但是容易犯错,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在成为君子之前,都是小人,这就需要克己复礼,不断自省,克服人性的缺点,完备自己的道德修养,完成自己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帮助华夏文明一步步走向光明的盛世!
              孔子的出现,标志着华夏文明已经找到了前进的灯塔,体会到了文明的意义与价值。
              老子和孔子皆源于周易,分别从自然与人文对其进行深刻的诠释与发挥,是华夏文明进步的不可缺少的两个车轮。




              8楼2014-10-18 16: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