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香小筑吧 关注:233贴子:5,306
  • 5回复贴,共1

词意要一脉贯通——从苏轼《蝶恋花》说结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楼2008-03-09 09:45回复
    其实,不单是词,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是要求结构精密的。《文心雕龙》有所谓“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之语,往浅白了说,也就是要求我们写东西的时候,句子之间内在藕合,不相分离。以我个人的经验,初学词的时候,有时会有些句子憋在脑子里,积得多了,你就想写出来,但是这些句子是东一片西一片的,这样出来的东西初读或许也觉着通畅,但不耐看,越看越觉它们是一盘散沙。今天想借苏轼这阕词,说说对结构的粗浅认识,重点就是句间的内在联系。


    2楼2008-03-09 09:55
    回复
      先来一起读这阕词吧


      3楼2008-03-09 09:59
      回复
        “花褪残红青杏小。”,开篇点明时令。花褪残红,那么是春末了;杏已结子,但还青还小,那么是初夏了。交待了时间,接下来交待地点:“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视角从枝头移开,转向广阔的空间。有燕子在飞,有绿水,有人家,一派祥和景象。“绕”字生动形象。“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最为后人称道的词句,淡而不伤的表达出伤春惜春之情。柳绵吹又少,春末的自然现象。伴随着“花褪残红”“柳绵吹又少”的,必然是芳草茂密。这两种对立统一的自然现象在作者
        笔下形成鲜明对比,“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一种超迈情怀的体现,将伤春之情大大化解了。整个上阕,浑然一体,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


        4楼2008-03-09 10:17
        回复
          下阕转而写人。“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又是对比手法。高高的围墙,使得墙外的行人看不到墙里的佳人,而只能看到高高荡起的秋千,听到佳人声声欢笑。行人不免遐思浮想,但却是“笑渐不闻声渐悄”,于是徒生出“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感慨


          5楼2008-03-09 10:21
          回复
            初读之下,难免觉得上下阕不相关联,实则不然。这也是我挑这阕词来说的理由。开头说过,要内在耦合。其实,不管上阕还是下阕,“春天易逝”、“佳人难见”,都是在对人生美好的东西太过短暂而表示惋惜,而且上阕的绿水人家还为下阕写人作了铺垫,可谓词意流走,一脉相承。所以偶们嘀结论就是,一定要做到内容连贯,语句顺畅,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更高的要求当然是“虎头,凤肚,豹尾”,要开阖变化,要收放自如,要结有余韵。呵呵,且慢慢来吧。


            6楼2008-03-09 1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