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篇,心有所感,所以想来谈一些东西,不过我想从我自己的经验开始谈起。
我国中念的是升学班,升学压力大以外,老师看人的唯一标准是成绩。如果你成绩不
好,你想滚去哪都不干老师的事。在满怀压力与不想考差的恐惧下,考完基测勉强勾
上台北市立尾端的公立高中,但我不满意,甚至我把自己整个否定掉,认为自己根本
是没有价值的废物。
由於一心想在指考扳回一城,高中整整三年我只出现在学校、补习班,以及家里这三
个地方,而我每一天都想从顶楼跳下去,我活得一点都不快乐,甚至不知道活著要干
嘛。三年下来,我几乎没有跟人聊过天,反而呈现一种近乎自我封闭的状态。
三年几乎没有进行过日常对话的结果,让我开始害怕沟通这件事,甚至演变成了对社
交的畏惧。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在体认到「我好像走出来」以后再回过头检视,发
现那时候的我对於社交有下面几种想像:
1. 好像大家都知道怎麼社交,只有我不知道。
2. 我不应该说这个、不应该谈我自己,我怎麼做都是错的。
3. 大家好像都能够很随意地聊天,为什麼我做不到别人做得到的事?
这里有两点可以谈,一个是关於自我认知,另外一个是关於大脑结构的问题。
当我回过头去不断检视以后,发现我以前那些畏惧与害怕,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一个信
念:「我要像正常人一样地社交」。而如果再往里面看,看得更深一点,会发现我认
知的正常人,其实是一个意念的外包装:「我的社交应该要是完美的」。
於是当我觉得我说了蠢话,这个信念就会苛责我;当我觉得我做了蠢事,这个信念同
样也会苛责我。什麼叫蠢话蠢事?就是我所说的每句话,以及所做的每一件事。
这种实际上为完美的正常社交,事实上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我们用一种过高的标准在
检视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我们越用这种标准检视自己,我们就越不敢去做去说,而我
们会活得越来越累,这个完美的标准会不断告诉我们:「你要满足所有人对你的期望
,如果他没有说他期望你什麼,那你应该要知道他期望你做到什麼。」
这样只会让自己越活越累。
第二点,关於大脑结构的部分,推文很多都有提到与内向相关的书,我自己参考的是
《内向心理学》,改版后好像连书名也改了。
我读这本书后,才知道人的大脑依思考路径的不同可以略分成两种:内向与外向。内
向者的思考路径普遍较长,这类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0%,特点是习惯先思考后再说话,
而社交则会不断耗费这类人的精力。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