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要辜负我们的时代》开始,周小平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思考自己、时代和中国的命运。这些文章引发了互联网上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在今天中国舆论场复杂的环境中,周小平作为一个年轻的80后的表达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他的真正年轻化的“互联网思维”表达在文风上的展现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一是从感性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自我的感觉出发。二是文笔生动适应互联网的写作方式,联想丰富,表达活泼没有高头讲章,长篇大论。这些都为他赢得了读者。 这是一个瘦弱的中国年轻人,但他却表现出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表达自己的能力,文章有着独到的风格和力量。他充满着来自个人经验的对于互联网上年轻人的真切的感受,因为他自己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他们在中国今天的发展中,一面有自己的梦想和期待,一面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扰。他们虽然摆脱了前几代人曾经经历的动荡和贫困,却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扰,有自己的诸多“完成不足”的苦闷和“实现不足”的感慨。周小平正是由于是和这一代人一同成长,所以能够表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为超越和走出这些苦闷和感慨提供了来自他自己的见证和参照。周小平并不代表谁,他只是把他个人对时代的看法坦诚地表达出来,但这表达却也是许多普普通通的中国年轻人的心声。 周小平的文章最重要的特点是他对中国的认同,这也是引起诸多年轻人共鸣的最关键方面。他其实是找到了中国“沉默的大多数”的共同情感和选择。这种认同是文化和情感的归属,但更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在这里他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尽管中国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反思批评和切实的改变,但正是由于一百多年来中国前辈们的奋斗,尤其是近30年来的艰苦努力和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才站在了一个新的平台上。中国要向前走,就不能否定前辈艰难的奋斗和努力。所以他在批评的同时,还记住为这个国家的发展而骄傲,还要向那些在中国发展中付出了辛劳、甚至牺牲了生命的人们致敬。周小平用他感性的笔触告诉我们,互联网的一代人其实是有情有义的,他们明白这个国家走到今天的不易,也明白珍惜现有的一切,从这里开始走向更好的未来。 二是中国不能乱,中国的发展只能是渐进有序的,只能是在今天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卓越,绝不应该推倒重来。他和他的同代人并不是仅仅生活在玫瑰色的幻想之中,那些人道危机和生存灾难,那些失败的苦痛都让他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启悟。只有避免最坏的问题,我们才可能追求最好的结果。这其实是周小平的现实感所在。周小平希望中国有更远大的前程,国家梦想的实现,其实也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他明白这个国家是他最后的依靠,他不能让这个国家变成伊拉克、利比亚或乌克兰,为此他愿意站出来写作。这其实是这个年轻人的责任感之所在。 周小平的文章,当然还有诸多缺点和问题,带着年轻人的不成熟,但这些文章给我们的是中国年轻人的志气和梦想。这种志气没有被舒适的生活消磨,没有被虚幻的忽悠所沉迷;这种梦想没有被生活的浮躁所摧毁,也没有被物欲所困顿。而是努力认清自己的命运,承担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