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75,942贴子:12,574,294

回复: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袁崇焕


IP属地:甘肃154楼2014-11-10 09:25
回复
    对于镇守宁远的袁崇焕来说,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崭露头角的机遇。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县,落籍于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及第。天启六年(1626)出任辽东巡抚,镇守宁远。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誓死坚守城堡,拒绝努尔哈赤的诱降,写下血书,激励将士。因为兵力处于劣势,他巧妙利用先进的火器杀伤敌军。
      一种是所谓“万人敌”。把火药均匀地撒在芦花褥子及被单上,卷成一卷,点燃后,抛向城下,爆炸燃烧,威力凶猛,而且愈扑火势愈加厉害,敌军士兵猝不及防,多被烧伤。
      另一种是所谓“红夷大炮”。这种从外国引进的大炮,火力强大,必须在大炮几百步以外挖掘堑壕,点燃导火线后,立即翻身躲入堑壕,才可避免火药爆炸的威力。形势危急时,袁崇焕命令一名姓唐的通判亲自放炮,唐通判不知道躲避,当场被震死。但是,就是这一炮,击中了努尔哈赤的指挥部——黄龙幕帐。努尔哈赤不得不承认战败,带领死伤人员,号哭奔回。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成功战役。辽东民谣唱道:“苦了唐通判,好了袁崇焕!”讲的就是这一件事。这一仗,使得袁崇焕崭露头角,也使得屡战屡败的战局出现了转机。连清朝人编写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此次惨败:我大清发兵以来,所向披靡,明朝诸将不敢议论战与守,敢于议论战与守,是从袁崇焕开始的。


    IP属地:甘肃155楼2014-11-10 09:26
    回复
      努尔哈赤


      IP属地:甘肃156楼2014-11-10 09:27
      回复
        努尔哈赤二十五岁开始征战,自称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次宁远城下惨败,颜面丢尽,愤恨而归,不久就病死在沈阳。
          这就给扭转辽东战局提供了一个时机。袁崇焕一方面在锦州、中左(塔山堡)、大凌(锦县)三地加强防务,另一方面秘密派出使者,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议和。其实,双方都无意和谈,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袁崇焕在给皇帝的报告中说:锦州、中左、大凌三座城堡必须加紧修筑,现在业已迁徙商人居民前往屯田开垦。假如城堡没有修筑完毕,而敌军赶来,势必只得放弃,功败垂成。有鉴于此,乘敌人正忙于鸭绿江一带的战事,姑且以和谈作为缓兵之计。待到敌人发觉,三座城堡已经修筑完成,战守的第一道防线在山海关四百里以外,固若金汤了。
          皇太极从朝鲜回师不久,果然发兵进攻锦州。由于锦州城防坚固,无隙可乘,转而进攻宁远,再次遭到惨败。
          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次兵败于宁远,令袁崇焕兴奋之极。他在给朝廷的报捷奏疏中毫不掩饰这种兴奋情绪:十年以来调动全国的军队,都不敢与后金军队交锋。现在开始一刀一枪和他们拼命,忘却了敌人的凶狠剽悍。臣在城墙上大声呼喊,军队分路追击,在愤恨中一战挫败敌人。皇帝看了奏疏之后,欣喜若狂,在嘉奖谕旨中说:“十年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
          这确实是十年未遇的大好形势。然而,这样一位扭转十年积弱局面,力挫敌人狂锋的功臣,竟然遭到魏忠贤的嫉恨,唆使他的党羽攻击袁崇焕“暮气”,迫使他辞官而去。这是在自毁长城,好不容易开创的大好局面,被无端地葬送。以后虽然袁崇焕再度出山,无论怎么努力,再也恢复不到以前那样的局面了,不免令人遗憾。


        IP属地:甘肃157楼2014-11-10 09:28
        回复
          应召提出平辽方略


          IP属地:甘肃158楼2014-11-10 09:29
          回复
            朱由检即位以后,把扭转辽东局势作为营求“中兴之治”的头等重要任务。根据朝廷大臣的建议,他召回了袁崇焕,立即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添注左侍郎。很显然,他对于曾经战胜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的帅才,是寄予厚望的。
              兵部署理部务的左侍郎吕纯如极力推荐袁崇焕,请求皇帝破格重用。他的奏疏写得别具一格,评价也独具只眼。他说,之所以建议朝廷重用袁崇焕,只认定此人与众不同的特质,这种特质可以概括为十个字:“不怕死,不爱钱”和“曾经打过”。这十个字实在精当得很,“不怕死”是勇敢无畏,“不爱钱”是清正廉洁,“曾经打过”是曾经打过胜仗——两次宁远大捷,威震辽东。吕纯如在奏疏中分析道:当强敌压境之时,其他人都大声疾呼盼望援兵,唯独袁崇焕把母亲妻子安置在军中,表示誓与将士共存亡的决心。纸上谈兵人人都自以为是,而未必能够在战争的矢石锋刃中练就一身胆气,这就是臣所以说袁崇焕始终可用的道理。
              这番话说得很别致很深刻,也很有道理,朱由检立即提升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出任总管蓟镇、辽东、登州、莱州、天津军务的“督师”大臣,把华北、辽东及渤海湾的军事全权委托给他。就是考虑到他确实是进士出身的官僚中屈指可数的帅才,不但有过人的勇气和胆略,不怕死,不爱钱,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而且在运兵布阵、计谋韬略上也是行家里手。朝廷渴望扭转辽东战局,他毫无疑问是不二人选。


            IP属地:甘肃159楼2014-11-10 09:29
            回复
              袁崇焕虽然清正廉洁、能征善战,毕竟缺乏谋划全局的政治头脑,尤其不熟悉在朝堂之上、皇帝面前条陈方略所使用的政治家辞令,应该模棱两可,有回旋余地。他贸然提出“五年复辽”这样的军令状,使自己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铸就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因为他是在用“戏言”搪塞这位办事顶真的皇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无异于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了自己的头顶之上。
                以袁崇焕在辽东这么多年的戎马生涯,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了解,对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形势的判断,他无论如何不能违心地许诺“五年复辽”。俗话说,军中无戏言,君前无戏言。当时在场的许誉卿警告他,在英明君主面前信口开河,到时按期责功,你如何交代?袁崇焕自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于是提出许多苛刻条件来刁难各部大臣,力图留下回旋余地。不料未等各部大臣开口,皇帝已经一一满足,使得他再也无退路可遁。一年后,御史毛羽健冷静地回顾此事,评论袁崇焕向皇帝许下“五年复辽”的诺言,如此说:他对豪言壮语佩服的同时,也看到了问题,这并非袁崇焕平日胸有成竹的语言,眼中毫无全局观念,恐怕是仓促应对陛下的提问,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确实,从当时力量对比判断,明朝方面要抵抗后金的南下,已经很困难,企图收复失地更是难上加难,“五年复辽”云云,完全是无法实现的梦想。袁崇焕日后的悲剧下场,就由这场对话而铸成了。


              IP属地:甘肃164楼2014-11-10 09:31
              回复
                这和袁崇焕的秉性有很大的关系。清初学者张岱《石匮书后集》为袁崇焕写的传记,对他的秉性有这样的评论:“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猴子),而性格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基于对袁崇焕秉性的深切剖析,就可以理解“五年复辽”豪言壮语的提出,并非偶然。但是,大言不惭的结果,不仅不能“灭寇”,反而导致了“自灭”。
                  钦差出镇行边督师
                  御前会议以后,袁崇焕就成了皇帝寄予厚望的“钦差出镇行边督师”,位高权重的钦差大臣、督师统帅。如果说一句套话:机遇和挑战并存,实在很牵强。对于这位督师大臣而言,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这个缘故,他在离京履任之前,向皇帝呈递奏疏,再次想从皇帝那里得到一点回旋余地。
                  他从前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孙承宗一再受到排挤、难以实现抱负谈起,说到自己的顾虑。说得文一点,就是“任而勿二”和“信而不疑”——对任用的人不要有二心,对信用的人不要有疑心。他认为,朝廷驾驭边臣与驾驭京官有所不同,边防统帅处于战争之中,可惊可疑的事情经常发生,必须从成败大局着眼,而不必过于计较一言一行的细小差错。


                IP属地:甘肃165楼2014-11-10 09:31
                回复
                  出于这样的考虑,他重申自己的“平辽方略”,可以概括成三句话。第一句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第二句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第三句是:“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他的意思是,守卫辽东这片国土必须依靠辽东人民,辽东人民必须依靠辽东这片国土来养活,这是基本的立足点;因此战略方针应该固守、征战、和谈三手同时并用,而以固守为主导,征战为辅助,和谈为补充,不求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求长远的成功。很明显,他主张在辽东打一场持久战,这和他两天前许下的“五年复辽”的诺言,是格格不入的,他希望皇帝能够谅解,不必拘泥于五年责功;也希望朝廷大臣能够宽容边臣的难处,不必疑虑和怨恨,一旦五年之内没有“复辽”,不要骤然绳之以法。所以他要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看得出来,袁崇焕字里行间流露出瞻前顾后的不安情绪。


                  IP属地:甘肃166楼2014-11-10 09:32
                  回复
                    许誉卿和袁崇焕并没有个人恩怨、过节,他的话也没有偏激之处。确实,只有“依法治边臣”,才能确保不再出现杨镐之类的边臣。朱由检毫不犹豫地予以批准,这无异给袁崇焕预示一个不祥之兆。
                      袁崇焕这个督师大臣实在不好当。他还未出山海关,辽东巡抚毕自肃就向他报告宁远守军因为长期领不到军饷,而聚众哗变的消息。袁崇焕一面向朝廷请求拨发军饷,一面前往宁远安抚士兵,严惩哗变首领,一场风波才算平息。
                      接着,他着手调兵遣将,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部署将领。调蓟镇总兵赵率教以“平辽将军”名义出任山海关总兵,把原任总兵麻登云调任蓟镇总兵;山海关外宁远、锦州军事由总兵祖大寿以“征辽前锋将军”名义统辖,驻守锦州;宁远则由都督佥事何可纲驻守,原先驻守此地的总兵朱梅被撤职。为了统一指挥权,以免重蹈“经抚不和”的覆辙,取消辽东巡抚和登莱巡抚的建制。这样整顿的结果,他的督师辖区再无一人可以与他的权力相抗衡。


                    IP属地:甘肃168楼2014-11-10 09:32
                    回复
                      然而,驻扎在鸭绿江口皮岛的总兵毛文龙,却是一个例外。袁、毛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了。


                      IP属地:甘肃169楼2014-11-10 09:32
                      回复
                        同室操戈:毛文龙之死


                        IP属地:甘肃170楼2014-11-10 09:34
                        回复
                          毛文龙其人其事


                          IP属地:甘肃171楼2014-11-10 09:34
                          回复


                            IP属地:甘肃172楼2014-11-10 09:35
                            回复
                              在裁撤了辽东巡抚、登莱巡抚之后,袁崇焕势必要对驻扎皮岛多年,逐渐尾大不掉的毛文龙加以制裁,否则就不足以显示督师大人的威严,号令的统一。
                                毛文龙何许人也?
                                在明末的历史上,他实在是一个毫不显眼的人物,一般人对他感到陌生,是不足为奇的。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年轻时穷困潦倒,学习麻衣相术,摆测字摊,以看相谋生。后来浪迹江湖,来到北京,又从北京前往关外边塞,在军队中混迹二十多年。天启元年(1621),友人把他引荐给辽东巡抚王化贞,成为一名小军官。辽阳沦陷后,他从海路突围,乘虚攻下鸭绿江边的镇江堡。镇江堡又名九连城,位于鸭绿江口定辽右卫(凤凰城)东南,与朝鲜义州隔海相望。王化贞提升他为副总兵,命他驻守镇江堡。镇江堡被后金攻陷后,他率部撤往鸭绿江口近海的皮岛,随后晋升为总兵。
                                皮岛也称东江,又名椴岛,东西长十五里,南北宽十里,与鸭绿江口的獐子岛、鹿岛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它的地理位置险要,处于辽东、朝鲜、山东的中间,号称三方交流的孔道,颇有战略价值。毛文龙为了永久驻守此地,在岛上披荆斩棘,招集流民,吸纳商贾,成为南货绸布、北货人参貂皮的集散地,皮岛随之号称东北雄镇。


                              IP属地:甘肃173楼2014-11-10 0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