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73,126贴子:12,570,691

回复: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讲和”乎?“亲征”乎?
  兵临城下,原先看上去似乎上下一心的官僚群体,迅速分化瓦解,犹如大厦将倾,飞鸟各投林。一些投机分子秘密策划应变措施,准备迎接改朝换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新局面。
  戴笠《流寇长编》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京官凡有公事,都派他的听差传递简单的公文摘要,称为“传单”。三月中旬的某一天,兵部官员魏提塘在路上见到一名高级官僚的听差急忙赶路,询问之下,那个听差出示一张“传单”,上面写着:太监曹化淳和兵部尚书张缙彦等文武大臣“公约开门迎贼”(大家一致约定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不少官僚都已经在“传单”上签署了“知”字。可见一个应变的阴谋正在悄悄地酝酿之中。以后的事态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IP属地:甘肃376楼2014-12-03 19:07
回复
      三月十七日,农民军东路进至高碑店,西路进至西直门外,开始炮轰城墙。紫禁城内,早朝依然照例进行,皇帝和大臣们相对哭泣,手足无措,有的说,应当起用“阉党逆案”中遭到严惩的官员;有的说,应当加封刘泽清为“东安伯”,要他从山东赶来“勤王”。朱由检知道这些都是“马后炮”,不予理睬,低头在御案上写了十二个字,让站在旁边的司礼监太监王之心看了一下,随即抹去。据说,其中六个字是“文臣人人可杀”,在皇帝心目中,朝政就是坏在这帮文臣手中的。
      中午时分,农民军开始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守卫这三处城门的士兵,所谓“三大营”,其实是一些老弱残兵和太监,号称一万几千人,毫无战斗力。何况没有人烧饭,个个都饥饿不堪,哪里能够抵挡排山倒海般的攻势!虽然城墙外面的阵地上布满了火车、巨炮、蒺藜、鹿角等障碍物,仍然阻挡不住像潮水一样涌来的身穿黄色衣甲的农民军,把京城围得水泄不通。


    IP属地:甘肃377楼2014-12-03 19:07
    回复
        朱由检征求内阁首辅魏藻德的意见,说:这个方案如何?现在事情紧急,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决定。
        老奸巨猾的魏藻德害怕承担责任,一声不吭,一味鞠躬低头。焦躁不安的朱由检从龙椅上站起来,靠在椅子背后,再三征求魏藻德的意见,对方始终一言不发。无可奈何,朱由检只得命令杜勋出城向李自成传话,这句话只有六个字:“朕计定,另有旨。”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否定了和谈的可能。待杜勋退出,魏藻德仍旧沉默不语,气得朱由检推倒龙椅,匆匆离去。
        所谓“朕计定,另有旨”,除了顽抗到底,别无他法了。朱由检立即起草了“亲征诏书”,用文绉绉的文笔,回顾他十七年的历程,无奈地承认,十七年来,政治不修,祸乱频繁,难道是没有任用贤人,没有远离不肖者?以至于触犯天怒,积怨民心,使得赤子化为盗贼,陵寝受到震惊,亲王遭到屠戮,国家的耻辱莫大于此。然后,他向臣民宣告,决定由自己率领大军亲征,国家大事委托太子处理。他号召臣民,如有能够奋发忠勇,捐助军饷武器者,一概选拔到军前任用,消灭叛逆以后,予以重赏,决不食言。这是他作为皇帝向全国臣民发出的最后一道谕旨,显然是虚张声势的官样文章,这个时候再侈谈“亲征”,无异于白日做梦。如果有什么意义的话,仅仅是公开表明他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决心。


      IP属地:甘肃379楼2014-12-03 19:07
      回复
          “亲征”诏书发布后,朱由检招来驸马都尉巩永固,要他带领私家武装护送太子出京南下。巩永固告诉他,自己从来不敢蓄养私家武装,即使有,也无法冲出重围。这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只得作罢。朱由检叫来太监王承恩,要他召集宫内人员,准备守卫紫禁城。
          李自成得到杜勋的答复,下令全线攻城。守城太监曹化淳按照“开门迎贼”的公约,首先打开彰义门投降。与此同时,德胜门、平则门也随之打开,北京的外城不攻而下。
          在宫内的朱由检还没有得到报告,询问阁臣,外城是否已经被攻破?阁臣回答说,不知道。他再问,事情紧急,有什么对策?阁臣们的回答是几句自欺欺人的话:陛下洪福齐天,不必顾虑;万一不测,臣等决心巷战,誓死不负国家。所谓“巷战”云云,当然是一句骗人的鬼话,当农民军向内城进攻时,守卫宣武门的太监王相尧,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守卫齐化门的成国公朱纯臣等,也按照“开门迎贼”的公约,不约而同地打开城门投降。整个过程当中,根本没有发生什么“巷战”。三月十八日夜里,农民军控制了整个内城,离开紫禁城只有一步之遥了。


        IP属地:甘肃380楼2014-12-03 19:07
        回复
            以身殉国的前前后后
            朱由检对于内城已经陷落似乎将信将疑,带领心腹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景山),四处瞭望,但见烽火烛天,确信内城陷落无疑,才返回乾清宫布置应急善后事宜,他要在自己殉国之前,命令家属先殉国。
            他对周皇后说:大势已去,你身为“母仪天下”之人,应该选择光彩而节烈的死。周皇后伤心地痛哭,说道:妾身跟随陛下十八年,今日一同死于社稷,死而无憾。两人泪流满面,相对无语。
            接着,他要左右侍从传旨给嫔妃和懿安太后(天启皇后),命她们自尽,不要坏了皇祖爷的国体。然后吩咐:传主儿来。所谓“主儿”,就是他的三个儿子——太子及定王、永王。


          IP属地:甘肃382楼2014-12-03 19:08
          回复
              三个儿子赶来,他叫宫女取来旧衣服,亲自给他们换上,系上衣带,告诫他们:你们今日是太子、亲王,城破以后,就是小民了,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怀恋我,我必定要为社稷而死,否则没有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你们千万要小心谨慎,如果遇到做官的人,年老的称呼老爷,年轻的称呼相公;如果遇到平民,年老的称呼老爹,年轻的称呼老兄;文人称呼先生,军人称呼长官。然后交代一句:万一不死,将来不要忘了报父母之仇,不要忘了我今日的告诫。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在深宫之中长大,不了解外界世俗民情的皇子,如何在这个乱世安身立命。父子亲情中流露出无限的感慨,终于在临别时爆发出来,大声地嚎叫:你们三人为何不幸而生在我家!说罢无所顾忌地大哭起来,左右的侍从都被这生离死别的情景感动得失声痛哭。


            IP属地:甘肃383楼2014-12-03 19:09
            回复
                周皇后在诀别三个儿子后,痛哭着返回坤宁宫。朱由检目送太监带着三个儿子出宫,急忙来到坤宁宫,看到周皇后已经上吊自尽,连声说:好!好!十六岁的长平公主(朱由检的长女)在一旁哀伤地哭着。这样一位婷婷玉立的花季少女,落入敌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又不忍心叫她自杀,朱由检只得自己下手,结束她的生命。叹息着对她说:你为什么生在我家?乘她不备,拔剑向她砍去,公主本能地用手臂挡了一下,手臂被砍断,血流如注,当即昏厥过去。
                农民军进入紫禁城后,以为她已经死了,把她抬到外公周奎家,料理后事。不料五天以后,她苏醒了。顺治二年,长平公主请求出家为尼,清朝当局没有批准,要她与朱由检选定的驸马都尉周世显完婚。次年,她因思念父母,过度悲伤,吐血而死,年仅十八岁。松江人张宸深深为之感动,写了一篇《长平公主诔》,用典雅的文字来哀悼这位不幸的公主。


              IP属地:甘肃384楼2014-12-03 19:09
              回复
                  却说朱由检从坤宁宫赶往南宫(仁寿殿),命令宫女动员懿安太后张氏自缢,便仓促离去。张太后并不知道外界的情况,没有自缢。次日凌晨,宫女喧哗,慌乱一片。张氏知道大事不好,便悬梁自尽。宫女把她救下,送入侧室休息。几个时辰以后,张氏在侧室自缢。农民军先头部队进入宫内,砍断绳索,张氏逐渐苏醒。这时农民军将领李岩进来,他一向敬佩太后,命令士兵不可对她凌辱。当天晚上,张氏从容自缢。后来,清朝当局把她安葬于熹宗的德陵。
                  朱由检从张太后那里出来,已经是深夜了。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尽快为自己安排光彩而体面的死。轮到他选择去路了,他要壮烈地告别人世,告别他临朝十七年的紫禁城,告别他的“皇祖爷”朱元璋一手打下的天下——大明王朝。
                  然而,这种壮烈的告别,实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天空一片黑暗,一片寂静,没有任何的旁观者和见证者。朱由检在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陪同下,来到煤山(景山),在寿星亭附近一颗大树下,上吊自尽,王承恩随后也上吊殉葬。他们两个在黑暗阴冷的夜空中,形影相吊,终于和纷繁扰攘的人世永远告别了。


                IP属地:甘肃385楼2014-12-03 19:09
                回复
                    这是一个值得历史铭记的重要的时刻,即: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后半夜,也就是十九日的子时(午夜一点左右)。
                    朱由检的死,没有目击证人,是极为秘密的,宫内人员都不知道他的下落。李自成进宫后,四处寻找,终于在二十二日才发现。
                    根据发现遗体的太监追述,后人在野史中记录了朱由检殉国的大致情况。不妨约略摘引一二,以飨读者。
                    文秉《烈皇小识》说:二十二日在后苑山亭中看到先帝遗体,与王承恩面对面自缢。先帝用头发覆盖面孔,身穿蓝袍、白夹衣、白绸裤,一只脚的鞋袜脱落,另一只脚穿着绫袜和红色复底鞋。袖子上写着一行字:“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于天上,不敢终于正寝。”
                    赵士锦《甲申纪事》说:二十二日,在煤山松树下搜得先帝遗体,与太监王承恩面对面自缢。左手写着“天子”二字,身穿蓝袖道袍、红裤,一只脚穿着靴子,一只脚靴子脱落,头发蓬乱。


                  IP属地:甘肃386楼2014-12-03 19:09
                  回复
                      王朝的末路
                    (1)穷途末路的形形色色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黎明,北京城内人声鼎沸,战马嘶鸣,农民军大队人马进城了。
                      目击者赵士锦在《甲申纪事》中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农民军疾驰而过,他们身穿白衣,头戴青色帽子,手上拿着劲弓,夹着长箭,腰上拴着短棍。百姓们照常开门,街上的行人站在道路两旁观看,寂然无声,只听得盔甲与马蹄的声音。
                      看来老百姓对于改朝换代的反应,是冷眼旁观,若无其事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达官贵人们却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昔日的权势,顷刻之间化为乌有,造反者将会如何处置他们,还不得而知。因此忐忑不安,唯恐暴露自己的身份,纷纷乔装打扮,穿上褴褛的青衣,戴上破旧的毡帽,真可谓“破帽遮颜过闹市”。怪不得叶绍袁《启祯记闻录》说,北京的估衣铺里,旧衣破帽出高价都求之不得。那种景象,仿佛末日即将来临,空气中弥漫着难以形容的恐惧与惶惑。
                      王朝的末路真的到来了。


                    IP属地:甘肃388楼2014-12-03 19:11
                    回复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十八日率领御史上城巡视,遭到太监阻挡,归途遇见同僚吴麟征,握手挥泪,互相鼓励,誓死国难。次日获悉“国难”,抱头痛哭,拿了印信、官帽、官服,前往吉安会馆(江西吉安同乡会),祭拜文天祥,题写绝命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日骑箕天上去,儿孙百代仰芳名。”随后自缢而死。
                        像他们这样殉节的还有惠安伯张庆臻、东宫侍卫周镜(周奎之侄)、宣城伯卫时春、阳武侯薛濂、兵部侍郎王家彦、刑部侍郎孟兆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仆寺丞申佳胤、太常寺卿吴麟征等人。
                        人们或许会说,这些人未免有些愚忠,有些迂腐。诚然,为一个灭亡的王朝殉葬,似乎不值得称道。但是,他们那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节,无论如何是令人敬仰的。


                      IP属地:甘肃391楼2014-12-03 19:11
                      回复
                          对于这种朝秦暮楚之徒,李自成根本不屑一顾,命令士兵把他囚禁起来。魏藻德还不死心,透过监狱的窗子,向外喊话:如果用我,什么官都可以,为什么拘押我?
                          负责守卫京城的总指挥、京营总督李国桢,临阵脱逃,求见李自成。
                          李自成斥责他:你身负重任,既不坚守京城,又不为皇帝殉节,厚着脸皮来见我,为了什么?
                          李国桢沮丧得无话可说,连声称呼李自成为“陛下”,吞吞吐吐地说:陛下应运而兴,我愿意用余生为陛下效劳。
                          李自成勃然大怒:你辜负你的君主,我为什么要用你这种没有忠心的人?误国奸贼还想求生吗?


                        IP属地:甘肃393楼2014-12-03 19:12
                        回复
                            其他投降的官员一千二百多人,按照农民军的布告,身穿青衣,戴着小帽,前往会极门集合,自报姓名、职衔,等待牛金星的录用。这些昔日八面威风的官僚,如今好像囚犯一样坐在地上,听凭农民军士兵的戏弄侮辱。目击者这样描述他们的丑态:平日老成者,乖巧者,负文名才名者,哓哓利口者,昂昂负气者,至是,皆缩首低眉,直立如木偶,任兵卒侮谑,不敢出声。亦有削发成僧,帕首作病。种种丑态,笔下不尽绘。他们从黎明一直等到黄昏,都没有受到召见,饥渴疲惫之极,横七竖八地躺倒在地上,丑态百出。李自成对这批降官十分反感,对牛金星等人说:官员们在城破之日能够为国殉难的就是忠臣,怕死偷生的都是不忠不孝之人,留他干什么?
                            牛金星对待这批前来等候录用的官员,也很蔑视,用手摸着他们的头顶,口中“一双”、“两双”的报着数目,如同对待牲口一般。点完数目后,挑选九十多名,送往宋企郊处听候差遣。其余的都押往刘宗敏处等待处分。刘宗敏正忙于和歌妓舞女寻欢作乐,根本没有心思审问,把他们关押起来。这些官员身穿囚服,饥肠辘辘,顾不得体面,捡起士兵丢弃的食物往嘴巴里面塞。
                            这些贪生怕死之徒面临这种窘境,十分狼狈,生不如死。计六奇《明季北略》说,这些人“度日如年,反觉生之可厌”。苟延残喘的偷生,真的不如死了干脆。


                          IP属地:甘肃394楼2014-12-03 19:12
                          回复
                              祭奠与下葬
                              三月二十二日,太监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皇帝的遗体,用门板把他抬下来,与周皇后的遗体一起,停放在东华门外“茶庵”的芦席棚内。之后,太监奉命买了两口柳木棺材,用土块当枕头,把皇帝皇后的遗体放进棺材。旁边有两个和尚念经,四五个太监守卫。
                              照例说,昔日的大臣们理应前往凭吊,但是先前信誓旦旦效忠于皇帝的大臣,这时竟然摆出另一副面孔,扬鞭策马而过,对帝后的灵柩根本不屑一顾。在这一点上,他们还不及公开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李自成。李自成虽然推翻了明朝,却能冷静地遵循传统礼仪、人情世故,下令殡葬帝后,给他们的棺材刷上红漆和黑漆,为皇帝换上皇冠、龙袍以及靴子,也为周皇后更换了服装。他还宣布:一切殡葬事宜按照皇帝皇后的规格进行,他自己还来到祭坛,向帝后的棺材进行祭拜。


                            IP属地:甘肃395楼2014-12-03 19:12
                            回复
                                如果说,上述举措带有明显的“为尔雪君父之仇”的政治目的,那么顺治十四年(1657)清世祖(即顺治帝)下令修缮思陵,则是从表彰朱由检的道德层面考虑的。这位年轻的皇帝给工部的谕旨说:“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显然,他认为朱由检是孜孜以求地在治理国家,最后以身殉国,应该予以表彰,否则,后世人们会把他与没有道德的亡国君主相提并论。为此,他特地书写了一道碑文,勒石以后,立在思陵前面,目的就是为了“以垂不朽”。据营建思陵碑的大学士金之俊说,清世祖对于明朝灭亡的缘由了如指掌,知道崇祯帝之所以失天下,另有深刻原因,他本人并非亡国之君。


                              IP属地:甘肃399楼2014-12-03 1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