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我想触及但是一直都比较犹豫的话题。犹豫的原因是这发现太触目惊心,不敢相信,但又如此与相关医学理论吻合,仿佛身临其境。不管能不能被大家接受,今天都要说出来,一个史无前例的结论。
解离症,指的是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
当患者出于某种原因,而将会引起内心强烈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强行解离开来,由此丧失了自我的整体性,所引发的症状就是解离症。
俗称:【人格分裂】
相关的医学记录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没有专门研究它,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事实上《世说新语》就有记载,证实其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古人注意到。那时候它在民间有一个通俗名称:失心疯。
————因为在漫长的古代,人类相信支配自身行为的是心脏而不是大脑。当有人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人们理解成那是因为他的心儿已经不在了。
在水浒里,武松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始终争议不断。行为是内心的折射,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多前后矛盾的语言和表现。?
当我意识到武松在杀嫂之后可能患上了失心疯(解离症),书中大量的证据,顿时如同海底沉船的残骸自水下骤然浮出,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想要理清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得从武松的第一、第二人格开始说起。
先看武松的【第一人格】
武松的第一人格:善良、温和,心怀仁慈,与世无争,不愿意伤害他人。
第一人格通常是主人格,即这个人的天性。为什么我认为武松的天性是温和善良?有几方面的原因:
1、书上不但说武松和武大是兄弟,还特意交代两人是一母所生,暗示了从娘胎里带来的某些共性是存在的。武大是个公认的老好人,如果把武松放到一个平和的环境里,武松天性里柔软的部分便会显现出来。尤其在他极度信任的人面前,恭顺柔和,处处谨遵指教的态度非常明显(我就不一一说都是哪些谁了)。
2、在我们看到的武十回里,武松真正打人的场面并不多,而且次次都是“醉打”,作者无一例外强调这个“醉”字,依我看就是想把他和清醒时的武松分别开来,暗示让清醒状态下的武松真的打人其实没那么容易。
3、武松打虎可见其拳头的力量足以致命,但是打人却没有打死过,说明他即使是醉打,下意识里也在控制力道,不愿真将人打成废人。平生唯一一次下手重就是打机密,却因为把对方打晕误会成打死,以致后来再打蒋门神和孔亮,连打晕的情况都刻意避免。
4、这一点算是我的个人引申---------水浒作者在大方向上是存有公道心的,如果武松内心深处不具有这一念之仁的本性,作者不会给他一个高寿善终的结局。
武松的【第二人格】:争强好胜,不服输,强烈的自尊心。
第二人格是因为成长环境和个人资质的不同而显现的人格,属于后天改造的人格。在水浒原著剧情里,武松的这一人格给人印象最深刻。一方面他要保护弱势的哥哥,还要应对自己遇到的不顺,屡遭人生经历的挫折,很自然催生出反抗意识。另一方面,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又身手敏捷,力大无穷,受过教育,各方面资质很好。他的内心因此自视颇高,很难接受别人的贬低和歧视,尤其在体力、勇气和操守方面的质疑,因为这几方面是他最为自豪的优点。
武松应对袭击的反应非常快,在极短时间便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应对行动,这其中必然是经过各种训练,且训练成绩相当优秀,才能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挥洒自如,这种优势和他的第二人格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手越强大,他就越有迎接挑战的兴奋。“要打天下硬汉”便是这一人格之下的主张。
因为这种人格的形成是受后天影响形成,所以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常常和外界产生互动,当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孰忍孰不可忍就成为一道必须回答的问题。不但如此,这种人格的作用力只要不经意稍有流露,就让武松在很多大事的具体做法上体现出轰动效应。
武松的第一人格与第二人格虽然反差很大,却都是正常范围内的人格体现,一种常态与非常态下的互相补充。就好比一个柔弱的人拥有刚强的意志,或者一个强悍的人拥有一颗温柔的心,这种反差让武松的人格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
(备注:都说武松爱打架,但是从二十五岁的十月到二十六岁的十一月,一整年他只打过两次架,其中一次还是帮别人打。所以判定:第二人格是武松正常范围内的非常状态,平常很少爆发。)
解离症,指的是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
当患者出于某种原因,而将会引起内心强烈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强行解离开来,由此丧失了自我的整体性,所引发的症状就是解离症。
俗称:【人格分裂】
相关的医学记录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没有专门研究它,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事实上《世说新语》就有记载,证实其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古人注意到。那时候它在民间有一个通俗名称:失心疯。
————因为在漫长的古代,人类相信支配自身行为的是心脏而不是大脑。当有人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人们理解成那是因为他的心儿已经不在了。
在水浒里,武松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始终争议不断。行为是内心的折射,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多前后矛盾的语言和表现。?
当我意识到武松在杀嫂之后可能患上了失心疯(解离症),书中大量的证据,顿时如同海底沉船的残骸自水下骤然浮出,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想要理清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得从武松的第一、第二人格开始说起。
先看武松的【第一人格】
武松的第一人格:善良、温和,心怀仁慈,与世无争,不愿意伤害他人。
第一人格通常是主人格,即这个人的天性。为什么我认为武松的天性是温和善良?有几方面的原因:
1、书上不但说武松和武大是兄弟,还特意交代两人是一母所生,暗示了从娘胎里带来的某些共性是存在的。武大是个公认的老好人,如果把武松放到一个平和的环境里,武松天性里柔软的部分便会显现出来。尤其在他极度信任的人面前,恭顺柔和,处处谨遵指教的态度非常明显(我就不一一说都是哪些谁了)。
2、在我们看到的武十回里,武松真正打人的场面并不多,而且次次都是“醉打”,作者无一例外强调这个“醉”字,依我看就是想把他和清醒时的武松分别开来,暗示让清醒状态下的武松真的打人其实没那么容易。
3、武松打虎可见其拳头的力量足以致命,但是打人却没有打死过,说明他即使是醉打,下意识里也在控制力道,不愿真将人打成废人。平生唯一一次下手重就是打机密,却因为把对方打晕误会成打死,以致后来再打蒋门神和孔亮,连打晕的情况都刻意避免。
4、这一点算是我的个人引申---------水浒作者在大方向上是存有公道心的,如果武松内心深处不具有这一念之仁的本性,作者不会给他一个高寿善终的结局。
武松的【第二人格】:争强好胜,不服输,强烈的自尊心。
第二人格是因为成长环境和个人资质的不同而显现的人格,属于后天改造的人格。在水浒原著剧情里,武松的这一人格给人印象最深刻。一方面他要保护弱势的哥哥,还要应对自己遇到的不顺,屡遭人生经历的挫折,很自然催生出反抗意识。另一方面,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又身手敏捷,力大无穷,受过教育,各方面资质很好。他的内心因此自视颇高,很难接受别人的贬低和歧视,尤其在体力、勇气和操守方面的质疑,因为这几方面是他最为自豪的优点。
武松应对袭击的反应非常快,在极短时间便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应对行动,这其中必然是经过各种训练,且训练成绩相当优秀,才能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挥洒自如,这种优势和他的第二人格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手越强大,他就越有迎接挑战的兴奋。“要打天下硬汉”便是这一人格之下的主张。
因为这种人格的形成是受后天影响形成,所以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常常和外界产生互动,当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孰忍孰不可忍就成为一道必须回答的问题。不但如此,这种人格的作用力只要不经意稍有流露,就让武松在很多大事的具体做法上体现出轰动效应。
武松的第一人格与第二人格虽然反差很大,却都是正常范围内的人格体现,一种常态与非常态下的互相补充。就好比一个柔弱的人拥有刚强的意志,或者一个强悍的人拥有一颗温柔的心,这种反差让武松的人格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
(备注:都说武松爱打架,但是从二十五岁的十月到二十六岁的十一月,一整年他只打过两次架,其中一次还是帮别人打。所以判定:第二人格是武松正常范围内的非常状态,平常很少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