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神域吧 关注:1,501,647贴子:15,860,228

葛颖:二次元审美时代已经到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自微信SMG创意厨房


1楼2014-11-15 14:03回复
    10月23日下午,SMG智造工场•咖啡学校十月系列“跨界者说”的第三场分享会在上海电视台举行,资深电影学者葛颖老师做客SMG机房咖啡,为大家掀起一波积蓄了十年的审美浪潮。
    人物介绍:葛颖,生于1969年。1991年至1994年工作于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创作二部。1995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现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教授,开设电影读解、视听元素分析、名片导读等课。曾参演过电影《铁汉娇娃》,参与许多电影艺术方面的电视节目制作。将电影与哲学充分结合,深受学生们喜爱。专业研究欧美电影,学术上也颇有成就。出版有专著《电影阅读方法与实例》、《电影阅读》、《漂移在影像的河流上》。


    2楼2014-11-15 14:04
    回复
      葛颖:我花了近一年时间看了大量我儿子喜欢的动画片,结果发现了一个新世界,里面玄机很大,反映出的问题也很严重。去年以来在影视方面,尤其在电影市场上面,我们和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分裂了。我们似乎已经完全进入了二次元的审美时代。
      先说一下ACG这个词,是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也就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这方面最发达的是日本。
      我儿子是95后,我长期在家里面跟儿子处于无法沟通的状态。他从小就喜欢看日本动画片,我一直试图灌输给他什么是好的动画片?我觉得我的判断肯定没有问题,毕竟我看过那么多片子,还不及一个小孩的审美?所以我试图跟他说这些东西,但他一直是比较回避的。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像宫崎峻这样的动画片?他说宫崎峻好吗?我说宫崎峻还不好吗?不要说日本,就是西方世界也认同。结果他问我:“新房昭之知道吗?”我不知道。他说你看过新房昭之的动画片后,就一定不会再喜欢宫崎峻的动画片了。
      (配图为新房标志的四十五度角~)


      3楼2014-11-15 14:05
      收起回复
        我觉得《小时代》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导演曾经是我的学生,我相信大约在未来的5-10年间,除了他本人可能再没有我们学院的学生能打破《小时代》的票房记录。说实话在我看来,这部片子问题多多,但孩子们是那么爱它,我本人非常困惑这一点。

        (配图为小时代宣传照)


        4楼2014-11-15 14:06
        回复
          文化的生长是需要场域的,互联网为网络一代提供的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更加便利的阅读平台,而是护佑了由同好聚集、交流碰撞引燃的创建自身文化的内生动力。
          互联网非常有意思,它可以聚集一批人,而这批人可以不在同一个地点,完全不认识,但是他们可以根据同样的喜好、同样的话题结成一个群落,然后在这个群落当中讨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你对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想要进行干涉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试图混进去,进入那些论坛,但发现很快会暴露,因为整个的用语是不对的,你的立场在里面也是不对的,要么你在里面完全装傻,所以我发现互联网真的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场域,有很多特质,如青春的叛逆可以在里面自由生长,根本上来说并不受到成人社会的干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11-15 14:07
          回复
            每一代青春文化都会遭遇主流文化以不再适龄为由对你的强制拆迁,正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对青春文化的可持续性及由此累积的文化力量,便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
            父母总是说你该长大了,单位的领导和老师也都会这样说,所以你往往被迫不再做孩子,但是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30多岁的人一旦进入互联网的空间当中完全可以重新是十几岁的孩子。这样的现象很多,还有“宅男宅女”。所以互联网不光是一个“去中心”的传播平台,重要的是维护另类,为异见歧见提供了很多场域。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短暂的,过了就是过了,所以青春文化是一种断裂的经验。每一代都有,但每一代都会很快埋葬掉,你的经验无法完整地传承给下一拨人,因为每一代的青春都有所不同。但是互联网可能为青春文化带来连续性,在传统媒介时代,青春文化的悲哀在于没有属于自己的场域,所以老是要看别人的脸色。互联网时代的青春文化由于它的可持续性,最终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改变现在既有的文化。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4-11-15 14:07
            回复
              异世界不会凭空生成,建构它的材料来源于现实世界。但作为对立的存在,它一定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对现实材料进行筛选、变形和重组,这个逻辑就是审美。由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审美主体对材料的选择多集中于ACG领域,故此我们将这种审美命名为二次元审美。
              既然网络当中如果我们确信真的存在这样的异世界,那它到底是什么?其实异世界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由ACG(动画、漫画、游戏)这三个东西提供了大量的图像素材,孩子们喜欢看,在网络上传播,进而开始讨论,异世界就在这个基础上面开始成长起来,开始被建构了。
              所以我说异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变形的状态或者重新被整合的东西,它的材料肯定还是来源于现实世界,因为ACG大家知道也不是凭空生出来,虽然它和我们的真实世界相对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其实它还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曲折的反映。孩子们喜欢ACG,在搭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异世界时,ACG成了他们的材料。而指导他们搭建的是什么?就是审美。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4-11-15 14:08
              回复
                二次元审美关于“萌属性(令人激动的角色特质)”、“萌用语”的总计60多个类别的大约1000个标签,是对二次元角色全方位扫描后的特征概括,也是孩子们在异世界中思考人生、思考世界、互相交流的工具,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审美体验。
                你会问异世界里有什么标志性的东西?二次元的审美究竟是什么样的?异世界中的人物都带有“萌属性”,所谓“萌属性”是能增加角色萌度的各种特征。
                我好好看了一下,也学习了一下,我觉得很牛!简单讲就是“萌属性”有60多个种类的标签,是孩子们从ACG里面总结出来的。孩子们对人的性格的归类是跟传统归类不一样的,当然受到了ACG文化形象的影响。他们会带着这样的概念看人,会在现实生活当中根据这些概念来塑造自我,这是很有意思的。下面是我罗列的部分“萌属性”:

                比如说现在孩子们都很爱的呆毛,头发像天线一样上面有一根毛翘起来,就叫呆毛,表达了某种性格。所以我们熟悉日本动漫,经常会看到人物有呆毛,一旦有了呆毛就知道这个人大致是什么样的人,现在到我们的街头看一下偶尔会看到有小孩不知道头发没有梳好还是故意搞呆毛,非常有意思。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4-11-15 14:08
                收起回复
                  从本质而言,二次元审美其实是一种建立在二次元作品对现实世界曲折呈现上的经验,它用萌化、少女化、拟人化的手段,软化了现实世界冰冷坚硬的运行法则,带有强烈的游戏感和青春乌托邦色彩。
                  首先是萌化,我本来觉得“萌”就是可爱,我儿子说不对,在日语当中是激动、亢奋的意思,萌化是能让你亢奋,我说我知道了,萌化很重要,让你热血沸腾的感觉。
                  其次是少女化,你会发现在二次元作品当中少女常常是表现的主体,男性在里面相对来说是陪体,整个日本社会对于少女形象的崇拜今天已经到了非常发达的程度,在ACG文化当中,男性角色在里面要么变成各种各样行动的陪衬,要么渴望也成为一个美少女。
                  最后一个就是拟人化,我一直想要让我儿子接受宫崎峻的作品,我说你不觉得宫崎峻画得很逼真吗?他说逼真有什么好?为什么要真?就是要不真。这个东西对我有相当的启发性,因为我们都知道从传统绘画到现代是一个不断走向抽象的过程,追求的就是不真,所以我把日本ACG文化当中二次元审美的画法,称之为“后印象式笔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4-11-15 14:09
                  回复
                    说到二次元审美对其美感的诠释,我还是举新房昭之09年非常轰动的动画剧集《化物语》作为例子。《化物语》的故事把日本民间鬼怪传说和校园题材进行嫁接,片子当中每1-2集描写一个少女,这个少女一定被魔鬼附体,要查出来这个鬼怪是谁,然后把它驱赶掉。
                    但我发现新房昭之片中想要表现的重点并不是驱魔,他的重点是表现魔鬼附身之后少女的那种美,病态的美。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老是觉得美的本身是我们对传统真善美的某种定义,但是到了二次元审美当中,这种异化的美反倒具有了时代性。
                    (配图为化物语)


                    13楼2014-11-15 14:09
                    回复
                      所以看明白了就知道原来《小时代》的设计思路在什么地方。所以激起那么大的粉丝效应。孩子们怎么会不激动呢?还从来没有在中国大陆的大银幕上看到二次元审美的元素,哪怕故事编得差一点又怎么样?护犊之心油然而生呵,所以就是要力挺!
                      我们这种人又不知道二次元审美,一看什么东西这是?现实合理性在哪里?里面要么就是很有钱,要么就是有困难了,舅舅就变校长了,现实当中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里面瞎掰,故事很拙劣,人物很可笑。我们的诉求和孩子们的诉求完全是两码事,人家不和你讨论这种东西,人家兴奋的是属于他们的审美标签现在终于占领大银幕了。这可能是第一步,以后会有更多。所以不得不承认这种二次元审美已经席卷而来,而且造成了两代人很大的审美分裂。


                      15楼2014-11-15 14:10
                      回复
                        资本推动的二次元浪潮正在袭来
                        我先介绍一个当代非常重要的哲学家,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奈格里。他2004年来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做了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帝国与后社会主义政治》。在这个演讲当中他提出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称之为“非物质性劳动”。
                        非物质性劳动生产什么?生产想法、知识、信息、文本、语言、形象、情感、关系等等,而且他说这种新型的生产已经开始把传统的以工业制造为代表的生产,从强势地区逼入到从属地区当中。所以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为什么上海的城市功能要转型,就是要以非物质性生产为这个城市最重要的生产方式。
                        比如伦敦是全球创意之都,很多电视节目的创意都是从伦敦买来的。伦敦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一个城市,以前工业化的痕迹特别严重,但是现在到伦敦看看,人家完全已经进入了非物质性劳动主导的城市形态,而把具体的物质性劳动排挤到从属地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4-11-15 14:10
                        回复
                          当代生产的格局出现了低端与高端的分野,工业劳动生产物质,非物质劳动生产影响力,影响力左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选择,是决定性的,而影响力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审美。
                          你会发现,如果突然之间把孩子们在互联网世界当中那么多年的一种想象性劳作付诸于现实社会,在里面可以生产出很多东西。随着他们拥有经济能力之后,消费一定会推动这些,因为资本是无孔不入,只要有人消费,资本就会开发那个东西。
                          所以我们从大局观上会发现,二次元审美在互联网上孕育了那么多年,随着年轻一代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强,现在它确实开始从互联网世界反身回到我们的现实当中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4-11-15 14:11
                          回复
                            从态势上看,二次元审美正通过二个大的路径向现实世界袭来,并已构成对现实的细节改变。


                            其一,形象生产及其衍生产品。
                            ACG文化当中一些人物的经典形象和经典空间气氛,被分拆成各种造型元素,成为三次元真人的个性符号和空间标示。
                            这不仅直接催生了美拍、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视像工具类网络产品,更引导了现实中服装、配饰、美容美发、家居装潢、演出市场、电影等行业的产品变革。


                            其二,关系生产及其衍生产品。
                            我们都很熟悉网上的交互产品的升级,从较早的BBS、博客,到QQ空间、QQ秀、微博、YY,并进一步迭代出现微信、陌陌、友加、炼爱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类网络产品。
                            这些异世界中不断进化的交往方式,正在迅速改变现实世界中人群的组合、离散规则,以及与之相关的空间样式。由此导致通信、交通、餐饮、酒店、旅游业的产品升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4-11-15 14:11
                            回复
                              二次元审美文化的漏洞是主流文化与之和解的入口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更重要的话题,就是我们怎么应对它?要发现应对之道先要发现二次元审美的漏洞。这关系到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我们说世界永远是属于年轻人,这是自然规律,但问题是文化权力的交接存在多种形式。如果两种代表性文化严重对立、深刻隔阂,彼此你死我活的争斗会让所属地区付出极大的社会成本。
                              这显然是谋发展、图复兴的中国社会不愿接受的。网络一代目前尚没有能力担当文化的主导角色,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任由这些青春文化事件背后的审美分裂持续扩大,它将无可挽回地造成两代人在文化上的心结。不管未来他们接棒时的文化核心还是不是二次元审美,烙下的心结将会危及过渡的平稳展开。心结宜解不宜结,我们应该将二次元审美及其代表的网络一代的文化特质纳入主流文化的战略框架,理性地研判它们的优势与不足,寻找和解的途径,化解误会与歧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4-11-15 14: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