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吧 关注:41,487贴子:557,062

给易教授新作《三国纪》挑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感谢吧主的信任,故在此吧开贴。
本人约法在先:本文旨在纠错,就事论事,以致“攻击”易教授的“治史水平”,绝不会对其“人参公鸡”。
有人若要喷我:你行你上啊。我谢绝此类低端喷子;
我欢迎同样喜欢读史书的朋友一起探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不是智者,我相信我也有思考不周到的地方,所以欢迎大家理性探讨。
在拆易教授的台之前,我先“夸”一下易教授吧。
1.现代写史者,出类拔萃无外易教授和袁老师,今年,两人不约而同都要重写中华历史,易教授名曰“中华史”,袁老师曰“五千年”,不过貌似易教授在开篇就批了“五千年”,只认定“三千七百年”,易教授敢重新审视中华史,精神可嘉!必须赞一个。
2.袁老师不但写书,还出视频表演,结果露怯,把很多字念错,这个话题我在袁老师吧开贴纠过几个错,例如把刘禅(shan)读成“chan”,结果在外面被粉丝拦住当面请教,袁老师倒也不急,信口编了个三国故事搪塞过去,粉丝还就此发帖,让大家继续浆糊了一把。而易教授在其著作中,给很多生僻字注音,都是对的。这一点,易教授妥妥的比袁老师水平高。


IP属地:江西1楼2014-11-21 11:44回复
    2.“楚楚”该怎么翻译?
    出处:第七页。
    易教授写道:(何进劝何太后杀宦官),于是何太后说:……我又为什么一定要立场鲜明地站在士大夫一边?
    我是觉得翻译的偏离原意了。
    这句话的史书原文是:我柰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章惠康版白话《后汉书》翻译为:我怎么能够穿戴鲜明整齐与士人相对共事呢?
    “楚楚”到底该怎么翻译?我们去查“汉典”吧:
    1.草木丛生的样子。
    2.整洁鲜明的样子,如“衣冠楚楚”。
    3.娇柔纤弱的样子,如“楚楚可怜”;“门前垂柳,楚楚可人”。
    4.凄苦的样子。
    显然,第三条释义符合何太后当时说话的环境。
    何太后的意思是:宦官本来就是服侍后宫的,按哥哥(何进)你的意思,把宦官都赶走换成年轻的士人进来服侍后宫。先帝刚死不久,我怎么能够“楚楚地”面对面,共同处理事务呢?(把阉人赶走,换成有生育能力的人到后宫来,不怕外人非议吗?),这样才符合何太后的语气、身份,也足矣让何进找不到理由反驳。
    易教授翻译成“立场鲜明”,这是引申的含义,超出了何太后的本意,且“对共事”这三个字被省掉。


    IP属地:江西3楼2014-11-21 13:03
    收起回复
      3.易教授莫名其妙的逻辑
      出处:第九页。
      原文:有两个新时代,一个叫三国,一个叫魏晋南北朝。这当然是未必严谨的说法。因为三国的前半属于东汉,后半属于魏晋。汉的建安25年,就是魏的黄初元年;吴的天纪四年,则是晋的咸宁六年,哪来的三国?
      诸位,你们谁能看得懂这句话的表达逻辑?
      易教授说“划分三国、魏晋南北朝”未必不严谨。因为:前半是东汉的,后半是魏晋的。
      我来切一下时间点:前半(-220年)是属于东汉,后半(220年-)是属于魏晋。——诸位,220年只有魏,而没有“晋”好吧?魏是220-265年,晋是265年开国。
      就算把魏晋两个朝代放一块儿说220-265年间,怎么没出现三国鼎立?
      易教授的理由:汉的建安25年(220年)就是魏的黄初元年。——这句话和前面有因果关系吗?
      吴的天纪四年(280年),则是晋的咸宁六年。——同上,有因果关系吗?
      易教授末了,反问一句:哪来的三国?——奇哉怪也,222-263年这个时间段,有三个年号并立的情况怎么不提?
      这只是一个开始,易教授在后来阐述一些观点时表达出来的语言逻辑,我是翻来覆去都没看懂因果关系,可能我语死早,无福消受中文系教授的见识吧。


      IP属地:江西4楼2014-11-21 13:20
      收起回复
        暂时更新到这里。由于本人是临时现场手打,若有错字错句,还请诸位包涵。领会精神!
        晚上等我有心情再来更。好戏还在后头呢


        IP属地:江西5楼2014-11-21 13:23
        回复
          5.一个大Bug:刘淑身份
          在13页,易教授给并列“三君”的刘淑旁边注:汉灵帝祖父。
          这是错的。这是一个重大错误,贻误后生啊!
          楼上朋友建议我去微博艾特易教授,这条我已经艾特了。
          灵帝刘宏的爸爸刘苌,爷爷叫刘淑,是没错的。他们都是冀州河间王的谱系。灵帝的曾祖就是河间王第一任王刘开。
          而“三君”之一的刘淑,也是冀州河间王的谱系。易教授可能就在这里被绕进了,误以为是同一个人。
          “三君”刘淑的爷爷叫刘称,官至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刘称→?(刘淑之父)→“三君”刘淑)
          而灵帝爷爷刘淑的爷爷则是汉章帝刘炟。(汉章帝刘炟→河间王刘开→解渎亭侯刘淑→解渎亭侯刘苌→汉灵帝刘宏)
          所以两个刘淑不是同一个人。大家看明白了吧?
          若如易教授所注(将汉灵帝的爷爷当成“三君之一”),大家脑补一下这个场景:
          年幼的灵帝被中常侍曹节蒙骗(威逼)之下,批准了党锢的圣旨,然后将自己的爷爷逮捕入狱。灵帝的爷爷在狱中被逼自杀。——这画面太美不敢看啊!


          IP属地:江西8楼2014-11-21 19:05
          回复
            7.易教授是曹操的脑残粉
            这个标题,哈哈~大家肯定感同身受。
            在“曹操出手”这一节,易教授把曹操从担任袁绍下属的“打工生涯”给忽略了,然后直接写曹操到东郡、到兖州。
            【29页】:地盘当然是打下来的。第一块是东郡,第二块是兖州。
            看看:这就是曹吹。史书上明明说是袁绍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的好吧,曹操到了东郡,打败当地的黄巾军,治理有方可以夸,但忽略“袁绍给曹操东郡太守”这一史实,太不厚道了。后来官渡时,陈琳写讨曹操檄文中,就提到,曹操入东郡、兖州,都曾得到袁绍的批准。
            《讨曹操檄文》:幕府(袁绍)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曹操)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奖就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
            当易教授在后文三番五次黑刘备是“五易其主”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在为曹操“遮羞”啊!
            接着说,易教授说到曹操得了兖州之后(192年),又吹了,吹曹操“屯田”。易教授忘了《武帝纪》的内容:是岁(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建安元年是什么情况?曹操在这年迎了献帝到许都,担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兼兖州牧。把三年后的事放三年前说,不知道易教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无独有偶,在【31页】,易教授说191年,荀彧从袁绍处改投曹操,这没错;他又说,荀彧为他推荐了郭嘉、荀攸,这也没错;错就错在易教授也把郭嘉、荀攸这两人投曹操的时间也设定在了曹操得兖州之时(192年)。
            实际上,大家去看《郭嘉传》和《荀攸传》,都知道,他们是在建安初投的曹操。
            荀彧大批量的推荐士人为官也是在建安元年担任尚书令(掌管任命官员)后的事。
            易教授作为曹操的脑残粉,弄错偶像的事迹,意欲何为?


            IP属地:江西12楼2014-11-21 20:16
            收起回复
              接上,继续看看易教授的曹吹本色。
              【39页】原文:曹操带来了皇帝久违了的问候,也带来了皇帝许久不见的粮食和酒肉。他万万没有想到,至尊天子的饮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皇帝也没有想到,在这混乱的念头居然还当真有人惦记他,尊奉他。
              易教授完全忽略了刘表送材料(赵岐传),张杨修杨安殿,段煨、王邑送粮食的故事了。搞得好像天下就曹操一个人关心皇帝一样。何必呢?
              建安元年正月,刘协在安邑,享受着各地的进贡,根本就不愁补给。要是缺少食物,前文中的刘协在安邑县举办的”郊祀“时用的食物,还可能会是什么呢?
              到了七月,雒阳的杨安殿修好了,在董承、韩暹、杨奉的安排下,刘协才动身回到了雒阳。
              八月,刘协进了雒阳杨安殿,才断了粮。【范书《献帝纪》: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结果是谁来解决这个缺粮问题的呢?还是张杨!
              陈志《张杨传》:建安元年(196年),杨奉、董承、韩暹挟天子还旧京(雒阳),粮乏。(张)杨以【粮】迎道路,遂至雒阳。
              陈志《董卓传》:(杨)奉、(韩)暹、(董)承乃以天子还洛阳。出箕关,下轵道,张杨以【食】迎道路,拜大司马。
              易教授把张杨的功劳剥夺了,给了曹操!
              张杨是个直肠子,他认为领兵的人就应该在京城之外保护皇帝,于是主动撤出朝廷。这才让有了董昭说服杨奉引曹操入朝的事。


              IP属地:江西14楼2014-11-21 21:29
              回复
                ③曹操还物品给皇帝?
                【40页】易教授在这里写(chui)道: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刘协)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细心,很像一个管家的样子。他在为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时候,采取的竟是”归还公物“的方式。曹操说:这些东西都是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现在陛下起居不便,理应归还。
                易教授注曰:曹操集·上杂物疏。易教授不贴原文,那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原文吧。
                《上杂物疏》实际上就是一些物品清单,我翻来覆去,终于找到易教授的依据了:御杂物之所得孝顺皇帝赐物,有容五石铜澡盆一枚。
                看看,原文是:曹操送还给皇帝一个铜澡盆,特别注明:这是孝顺皇帝(刘保)所赐给我家的。
                刘保时期能赐给谁?当然是曹操的爷爷曹腾啊!原来真相是,曹操送了一个爷爷用过的御赐铜澡盆给刘协,就给易教授吹成什么样了?
                改善,细心,管家……呵呵


                IP属地:江西16楼2014-11-21 21:48
                收起回复
                  9”挟天子“还是”奉天子“?
                  【42页】易教授抨击史料中,袁绍方的谋士都是说”挟天子“,而曹操方的谋士都是说”奉天子“,于是乎,曹操方是忠诚。
                  易教授可能根本都不愿意去想:后世曹魏政府写史书,就算袁绍方的谋士说的是”奉天子“也会被改成”挟天子“啊!
                  看看范晔写《后汉书·献帝纪》时,把曹操当司空、丞相,都加上个”自为“。就明白了,同样的事,写出来改个字,意思就变了。
                  易教授钻字眼来吹曹贬袁,实在低端了。
                  说回来,难道大家还会相信史书上的”人物对话“是一定说过的吗?我以为:史书内容只不过是表达了作者所知道并认可的事。而人物对话是可以修改的。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时,就发现此事,并提出见解。例如,裴松之发现孙盛写史书,喜欢给人物加上《春秋左氏传》中的典故。
                  原文如下:臣松之以为: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於失实也,不亦弥远乎!凡孙盛制书,多用《左氏》以易旧文,如此者非一。嗟乎,后之学者将何取信哉?且魏武(曹操)方以天下励志,而用夫差分死之言,尤非其类。


                  IP属地:江西18楼2014-11-21 22:02
                  收起回复
                    10.贾诩奇谋
                    【48页】原文:贾诩字文和,武威人,据说有满腹奇谋,还喜欢多管闲事。
                    我看不出来易教授所谓“贾诩喜欢多管闲事”是哪一桩?若是易教授后文所说,帮助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成功。那我倒要提个醒:
                    董卓被刺杀后,王允、吕布掌权。而王允坚持不肯大赦,谣传说长安城内要灭尽凉州人。
                    贾诩就是凉州人,还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吕布派李肃去攻打牛辅。牛辅虽然赢了,但是随后发生夜惊而丧命溃败。在这种情况下,贾诩也要自保啊!他若也加入逃难队伍,估计也会被王允、吕布之流派人捕杀了。
                    这种情况下,贾诩说服李郭二人,起兵攻打长安,怎么就成“多管闲事”了呢?若贾诩不是凉州人,易教授所云尚有些许道理,而在本文,信口开河了吧。


                    IP属地:江西19楼2014-11-22 07:56
                    收起回复
                      11.袁术伪丞相?
                      【51页】原文:袁术闻讯,掉头就跑,军粮也被他的“丞相”全部分给了灾民。这位伪丞相说,反正我们死路一条,何不积点阴德呢?
                      还是上史料吧:
                      范书《袁术传》:时舒仲应为(袁)术【沛相】,术以米十万斛与为军粮,仲应悉散以给饥民。术闻怒,陈兵将斩之。仲应曰:“知当必死,故为之耳。宁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於涂炭。”术下马牵之曰:“仲应,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
                      这位舒仲应名叫舒邵,兖州陈留名士。后代在孙吴做官。原文中的【沛相】是“沛国国相”的意思,袁教授少看了个“沛”字,所以把舒邵当成“丞相”了。
                      其次,两人对话,可不是说什么“积阴德”。而是舒邵说:“我知道会被处死,但我仍然要去放粮。宁可以我一人的性命,可以救下那么多百姓的性命。”袁术听罢,下马扶起舒邵,说“”仲应,你是想独自享有天下重名,而不愿与我一起分享吗?“
                      大家看看,本来是用来”吹“袁术重名望、重名士的史料,给易教授曲解成了什么样子。


                      IP属地:江西20楼2014-11-22 08:22
                      回复
                        13.衣带诏。
                        【56页】
                        易教授认为“衣带诏”未必确有其事。
                        第一条理由很奇怪:董承他们也只是声称密受而已,并无实据。
                        我们都知道,董承等人就是被曹操以“衣带诏”之事被灭族的。
                        如果没有实据,请问,难道易教授是认为曹操“无凭无据”滥杀朝臣?
                        易教授的第二理由是:刘备公开反曹,等于暴露了他们的秘密,则置皇帝与董承等人于何地?
                        请问易教授,哪条史料显示,刘备夺徐州下邳时就宣布了“衣带诏”的事?


                        IP属地:江西22楼2014-11-22 09:35
                        收起回复
                          16.三顾茅庐
                          ①出山时间
                          在“三顾茅庐”这个时间点上,一千多年来,没人能确定诸葛亮什么时候跟的刘备。而易教授大笔一挥,确定了年代:207年。
                          在【223页】易教授做的“大事年表”里,赫然写着:207年,诸葛亮出山。在【73】页,也写着:诸葛亮是在(赤壁之战)前一年来到刘备身边的。
                          我想说:易教授,没有足够的证据,不带你这样肯定的。
                          ②易教授编故事
                          易教授在《品三国》时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就是说“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就主动跑刘备处出谋划策。想不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易教授还在坚持这个被前辈史家就批烂的内容。这次,易教授重新把故事包装了一下。
                          故事流程是:
                          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主动向刘备献策。【原文:刘备这才发现诸葛亮非同寻常,诸葛亮也为刘备出谋划策。他的建议,是鼓励流入荆州的游民发展生产,并登记在册。刘备依计而行,实力果然大增。】
                          易教授笔锋一转:【不过这事也就到此为止,诸葛亮又回到了隆中。】后面就是,司马徽和徐庶推荐诸葛亮,而刘备才有了三顾茅庐。
                          易教授的理由:诸葛亮主动见刘备,是心系天下的责任感!有刘备痛斥许汜的话作为旁证:国士应该忧国忧民。
                          接着易教授又来黑刘备,为了证明“三顾”并不代表刘备是真心的,举例说刘秀征名士也“碰过好几次钉子”;再黑“刘备拜访诸葛亮,也未必是招聘”。两人就是谈谈话,“谈的投机,这才决定合作”。
                          这种故事,只能呵呵了。


                          IP属地:江西26楼2014-11-22 15:08
                          收起回复
                            ③魏略的可信度
                            所谓诸葛亮去见刘备,出自《魏略》,曹魏人写的书,这故事还被司马彪的《九州春秋》所继承。
                            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就批上
                            臣松之以为:(诸葛)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裴松之的意思是:陈寿写《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白纸黑字的事加上诸葛亮自己的文章内容,足以证明不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的。都【明矣】了。
                            至于,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前面我都分析了一篇“董卓让士兵四五天反复进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书的可信度需要打折扣。
                            最后谈《魏略》。裴松之作为诸葛亮身后两百年后的人,他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否定《魏略》的这条记载,我们现代人何必还去捡起被裴松之这些史家所抛弃的史料呢?
                            若论《魏略》的胡说八道,还有一条被网友揶揄为“阿斗流浪记”的故事,应该有很多人都知道。内容是说:208年,刘禅在刘备逃亡的走失了,流浪到汉中,被人收养,后来被张鲁发现,将刘禅送还给了刘备,父子二人在益州相认。
                            这种故事,你们有几个人会信?裴松之也批了这条,做了详细考据。全文就不附上了,愿意看书的朋友可以去看带裴注的《后主传》。末了,裴松之说: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余言,异也!
                            古人发现疑点,都是谨慎表达自己观点,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还要注明:存疑。易教授捡起被前人鄙弃的《魏略》,以为发现了新历史,于是大书特书,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IP属地:江西27楼2014-11-22 15:24
                            收起回复
                              17.马超反叛
                              【104页】原文: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春,曹操为了逼反马超和韩遂,扬言要西征张鲁。……这就逼得两人揭竿而起公开反曹,曹操也就师出有名地灭了他们。
                              《高柔传》:太祖欲遣钟繇等讨张鲁,(高)柔谏,以为今猥遣大兵,西有韩遂、马超,谓为己举,将相扇动作逆,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繇入关,遂、超等果反。——曹操让钟繇去讨伐张鲁,高柔预见会引发韩遂、马超叛乱,建议先安定三辅,再图汉中。曹操不听,结果钟繇入关后,韩遂马超就造反了。
                              《魏书》: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讬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易教授的依据可能是此文,这里是说钟繇出主意要入关,扬言是要讨伐张鲁,实际上是要关中诸将交人质担保。
                              1.《魏书》原文是钟繇的意见,而非曹操意见。且钟繇认为可以威慑住关中诸将,而不是逼反。
                              2.卫觊认为会逼反关中诸将,所以不宜实施,荀彧赞同并提交给曹操。曹操开始也同意卫觊和荀彧的意见,但是又相信钟繇的办事能力(自典其任),于是最终还是同意了钟繇的意见。
                              3.若如易教授所说,《高柔传》的内容就被全部否定了,《魏书》的内容也被曲解了。


                              IP属地:江西28楼2014-11-22 22: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