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吧 关注:761,014贴子:6,272,619
  • 11回复贴,共1

【讨论】宇宙大爆炸等知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 1927年,比利时天主教神父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

宇宙膨胀说。


IP属地:广东1楼2014-11-21 19:56回复
    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是伽莫夫。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20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


    IP属地:广东2楼2014-11-21 19:57
    回复
      大爆炸开始时:约137亿年前,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称为奇点。大爆炸后10^-43秒:约10^32度,宇宙从量子涨落背景出现。大爆炸后10^-35秒:约10^27度,引力分离,夸克、玻色子、轻子形成。大爆炸后5^-10秒:约10^15度,质子和中子形成。大爆炸后0.01秒:约1000亿度,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质子中子仅占10亿分之一,热平衡态,体系急剧膨胀,温度和密度不断下降。大爆炸后0.1秒后:约300亿度,中子质子比从1.0下降到0.61。大爆炸后1秒后:约100亿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湮没反应出现,核力尚不足束缚中子和质子。大爆炸后13.8秒后:约30亿度,氢、氦类稳定原子核(化学元素)形成。大爆炸后35分钟后:约3亿度,原初核反应过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大爆炸后30万年后:约3000度,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统。


      IP属地:广东3楼2014-11-21 19:58
      回复
        没有人吗?好怕怕哦


        IP属地:广东4楼2014-11-21 20:03
        回复
          楼主明天再发,再见。祝大家晚安!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4-11-21 22:57
          回复
            下面我开始介绍——中子星!: 中子星,又名波霎,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一颗典型的中子星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35到2.1倍,半径则在10至20公里之间,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星相当于地球上一座山的重量。中子星是20世纪激动人心的重大发现,为人类探索自然开辟了新的领域,而且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上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


            IP属地:广东18楼2014-11-22 11:30
            回复
              1932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并因此获得1935年5月18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俄国著名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及其同事们随即预测存在一种完全由中子组成的星,但他们的想法并没有及时发表。
              1934年,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工作的沃尔特·巴德和弗里茨·兹威基发表文章称,中子简并压力能够支持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预言了中子星的存在。为寻找超新星爆炸的解释,他们提议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炸后的产物。超新星是突然出现在天空中的垂死恒星,在出现后的几天或整个星期内,在可见光的亮度上可以超越整个星系。巴德和茨威基正确的解释产生中子星时释放出的重力束缚能,供给了超新星的能量:“在超新星形成的过程中大量的质量被湮灭”。如果在中心的大质量恒星在他崩溃之前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3倍,那么在中心可能形成一颗2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被释放出来的束缚能(E=mc2 )相当于一个太阳的质量全数转化成能量,这足以作为超新星最后的能量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提出了系统的中子星理论,认为在质量与太阳相似的恒星内部可以达到简并中子的流体静力学平衡,但是并没有引起天文学界的重视。
              1965年,安东尼·休伊什和Samuel Okoye在1054年的超新星(天关客星)爆炸后的残骸"蟹状星云发现了一个异于平常的高电波亮度温度源"。
              1967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乔丝琳·贝尔和安东尼·休伊什发现了有规律的无线电脉冲,随后被推断来自于旋转中的中子星,而且极大数量的中子星都属于此类。
              1968年有人提出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
              1969年,在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残骸蟹状星云中,发现了一颗射电脉冲星(中子星),证明了脉冲星、中子星和超新星之间的关系。
              1971年,里卡尔多·贾科尼等人发现半人马座的X射线源半人马座X-3具有4.8秒的周期,他们解释这是一颗炙热的中子星环绕者另一颗恒星的结果,能量来源是持续不断掉落至中子星表面的气体释放出的引力势能。这是第一颗证认的X射线双星。
              在1974年,安东尼·休伊什因为在脉冲星的发现上所扮演的角色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共同的发现者Samuel Okoye和乔丝琳·贝尔并未一同获奖。


              IP属地:广东19楼2014-11-22 11:31
              回复
                下午我将介绍——费里德曼宇宙模型理论


                IP属地:广东20楼2014-11-22 11:35
                回复
                  第一种模型:宇宙膨胀的很慢,于是不同星系间的引力使得膨胀变慢,最终宇宙停止膨胀,然后各星系开始互相靠近,于是宇宙开始收缩,两个相邻星系之间的距离开始为零,然后再膨胀到无穷大,然后又回到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4-11-23 08:31
                  收起回复
                    第二类模型,宇宙膨胀的很快,引力的吸引开始减慢,但永远也不能使它停止。一开始相邻的距离为零,最后各星系都以不变的速度相互离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4-11-24 12:26
                    回复
                      第三类模型,宇宙的膨胀速度只能刚好避免再塌缩,一开始星系之间的距离开始为零,然后一直增大,不过,星系相互离开的速度越来越少,但是不会为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4-11-24 12:33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4-11-26 1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