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yongkang12吧 关注:66贴子:1,029
  • 3回复贴,共1

由人人和射手被封而感,“蓝光”与“高清”在中国的发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蓝光在中国的未来,只需要记得一点的是:它从RBD开始。

————题记

昨天晚上惊闻射手字幕站关闭,此消息于我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版权啦什么的我不想多说,只是冷静下来回想了一下本土的高清发展历程,再看如今萧条的碟市和腐朽的PT,不由得有些感慨。
提起中国的高清发展之路,有两个名字不能不被提到:“思路”和“RBD“。如今大多数人的影视资源来源是互联网下载,因此对思路可能并不陌生。所以我想多说说RBD。首先来看看什么是RBD吧。以下引自D版界的权威flyerzeng的文章: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11-23 17:35回复
    flyerzeng文中”RBD“实际是指以D9为载体的RBD-P。后来出现了以BD25为载体的RBD-U。但因为SONY和BDA严格控制压盘生产线,国内只有华录和新索两家企业拥有蓝光压盘生产线。而华录是大型央企,新索是索尼和新汇共同建立的合资企业,可以认为是索尼的代理人、子公司,这两家企业无论如何不可能给D版碟商提供压盘,因此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我写这篇帖子的2014年,包括RBD在内的各家碟商都在使用BD-R刻录盘作为载体。我个人认为RBD-U出现的早期是RBD的巅峰时期,制作水准之高至今可以令那些PT站的DIY原盘的小组汗颜。保留全部花絮和导航菜单,集成各区优秀素材,并且花絮全面汉化。甚至如果原版带p-in-p的话,RBD也会做汉化。而据我所知,直至今天,CHD和beAst都不能完全把p-in-p的汉化做好。所以我觉得如果强调配置的话,妥妥地去找早期的RBD-U,那个配置绝对是封顶的。
    但是呢,毕竟是拿BD25作载体,在原版的基础上还要添加素材,压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就和其他几个厂牌有了分歧。我开始玩RBD的时候,凌蓝(LL)和盈信(YX)基本已经不出货,德宝(DB)则以精装BD50独树一帜。后来出了新厂牌3G、天洋(TY)等。3G的鲜明特征就是优先保证正片的码率,宁可砍掉花絮也尽量不压缩视频。这与RBD-U一股脑全塞进BD25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对影迷碟友而言,花絮与正片是同样重要的。
    在这几个厂牌竞争时,有一个怪象出现,就是DZD(盗中盗,D中D)。当时RBD-U的定价在20-30之间,而淘宝上则出现了一大批11元的蓝光,店铺里的介绍会强调盘面过油、RBD素材等关键点。而销量却比我经常光顾的一家卖RBD-U原厂货的店子还要好。那个盘基的质量简直不能想象。


    IP属地:陕西3楼2014-11-23 18:06
    回复
      之后RBD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SONY“这个厂牌据说是从RBD中分裂出来的。大部分时候D的都是RBD的版,有时候也会出现D用DB和YX的情况。
      又碟友说RBD-U从N系列开始水准就有所下降。不过我倒是没感觉到。
      但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赚不到钱自然就会降低质量压缩成本,这是真的。
      这份艰难一方面来自于各厂牌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主要是网络下载的冲击。
      时至今日,RBD虽然还出货,但水准上早已不是当年那个RBD了。
      据盛佳(SJ)的枪手说,RBD当年的幕后制作团队的精英已经转移到SJ了,同时SJ还网罗了当年的龙、猴、凤的9区DVD大牌的制作团队。SJ目前是在RBD的技术基础上完成全新制作。RBD的人是不是跳槽到了SJ我没办法考证,不过目前的D版蓝光里SJ的水准相对比较高倒也是事实。
      目前还有DT、LBD等厂牌在出货。
      今天的SJ和当年的RBD谁的水准更高我这里不好说。毕竟要根据每部不同的片子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对比,泛泛的、笼统的说谁好谁不好没多大意义。


      IP属地:陕西4楼2014-11-23 18:31
      收起回复
        第四章 绝境
        “包袱是用来背不是用来丢的。”
        -------------------------------------
        Y先生对小M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充满了绝望而复杂的情绪。Y先生在RBD历史上的使命或者暂时的使命终结于08年的倒数第二周。小M的严重受挫是让Y 先生使命的终结成为必然。在08的11月和12月连续失败了第N次试验之后,Y先生和RBD组织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光盘生产线的信任和耐心,小M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他以为使用HD-DVD同样的逻辑,通过标识数据的组合就能实现DVD ROM光盘向DVD R光盘的转换,而在无数次的撞墙之后,小M的这条路走到了尽头。而最终压倒Y先生的是小M最后一博——近20个品种的RBD 1.0的一次豪赌,不仅没有迎来任何的成功曙光,更严重的是,这条最后的光盘生产线上压出来的所有数万张RBD 1.0,没有一张都够正常播放运行!
        09年元旦来临前的那两周里,听说谁都没有见到过小M,谁也都没见到过Y先生。更要命的是,就在08年的最后一天,RBD组织居然发布了将进行RBD升级的消息,可伴随这个消息而至DI,却是几万张读不出来的RBD碟。
        Y先生失去了他对后来被称为“F系RBD”的主导权,他的合伙资方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来决定这件事情。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件特别奇怪的事情,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背景和情境之下,建立和消失都会非常急促和匆忙。小M后来回忆说,当Y先生失去了F系的主导地位的那天晚上,他们之间有过很长的一番谈话,小M清楚地记得当时谈话的过程和顺序,他们从为什么一定要选择DVD来做为RBD最初的载体,一直到突破PS3 2.50固件版本的一连串挫败和失利。小M说,那仅仅只是为了让DVD有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让那些看了十年DVD的人们还能用DVD感到点高兴而已。Y 先生没有抱怨他失去了那些合伙人的信任,他说他至少可以离开一阵子音像这档子事情,回到他的那个疏于管理的农场去,他最后留给颇有点沮丧的小M的,就是本章开头的那句话,因为那几万张读不出的RBD 1.0,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包袱。
        其实关于对RBD产品类别加以细分、进行技术升级的思路是小M与Y先生很早就达成的共识,这二人之间的信任粘合度远远超过偶这个盲目崇拜型的观察者。他们都非常清楚RBD亟待升级的必要性,尤其是一旦突破PS3固件对压盘的限制后还必须面对的绕避BD-J限制的问题。但是这场完全赌博性质的光盘生产线改造行动以惨败告终倒并非是最大的挫折,最大的失败在于RBD组织已经基本失去了最信任它的F系。小M现在的任务看起来不再是寻找RBD的出路,而是重新制作那些成为废物的RBD来偿还债务和善后。
        偶至今都不知道09年的元旦前后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关于那段时间发生的很多事情事后从各个侧面的不同描述都好似电光火石般迅猛得不可琢磨。09年5号的那天,偶的邮箱中收到了一封来自小M的长信,大意想在GO坛上召集碟友进行新版RBD的公测!这是件让所有关注和关心RBD的局外人感到兴奋的事情,而之前发生的那些事情,那个时候偶仍一无所知。
        而09年元月6日RBD组织公布的那次号称“音像史上的首次公测”,是一次更大的赌博。。。。。。


        IP属地:陕西8楼2014-11-23 18: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