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140贴子:642,915

回复: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平五年(188年)九月,在前文中介绍的灵帝刘宏革新的这一年,何进向朝廷举荐并征辟一大批名士,如荀爽、陈纪、郑玄、韩融、张楷、襄楷等共14人,无一人到。这些都是请不动的大神。
中平六年(189年),何进掌控朝政之后,又征辟了一大批名士入朝为官,担任自己的下属,这是后话,详见下一章。
看到这里,诸位心里就有谱了吧?有些地位崇高且年纪大的名士,就算三公(如杨赐、袁隗等人)轮流邀请都搞不定,何况何进这个晚辈。
另外,在此期间,先后有范冉、陈寔两位士人中的楷模逝世。何进作为晚辈,又代表朝廷高官代表,主动派人前往吊唁。
何进赠予范冉“贞节先生”的谥号,当时参与吊唁的有两千余人;而陈寔的葬礼则是汉末最隆重的,参与吊唁的达到三万余人,何进又赠予陈寔“文范先生”的谥号。
184年末,豫州刺史王允得罪中常侍张让,被其陷害入狱,被判死刑,何进与杨赐、袁隗一起上书营救,最终王允死里逃生。
总体来说,从184-188这五年中,何进一直在努力将自身融入士人集团,使其家族成为世族。比如,征辟士人入朝为官、积极营救士人(王允)、参加名士葬礼赠送谥号等等。就这么一个致力于振兴家族,改写家族命运,期待光宗耀祖的何进,从人性上来说,他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他也是一个成功的新兴士人代表,给士人集团注入新的活力,让士人集团知道:这位外戚大将军将是士人集团的坚强后盾,这也为以后向宦官集团开战奠定了政治基础。


IP属地:江西77楼2014-12-06 09:26
收起回复
    由于在阅兵仪式时完全没有蹇硕什么事,蹇硕也看出了危机所在,他也不想认怂,于是和中常侍们一起向刘宏建议:派何进率军去讨伐凉州叛军。刘宏批准。何进怎么可能同意离开雒阳?
    何进知道这是蹇硕的“调虎离山”之计,于是提出让袁绍先去徐州、兖州征兵,等袁绍回来,再出征。实际上,这是何进的“缓兵之计”【范书《何进传》:(蹇)硕虽擅兵于中,而犹畏忌于(何)进,乃与诸常侍共说帝遣进西击边章、韩遂。帝从之,赐兵车百乘,虎贲斧钺。进阴知其谋,乃上遣袁绍东集徐、兖二州兵,须绍还,即戎事,以稽行期。】。
    大概刘宏也看出端倪,十一月,朝廷派出皇甫嵩及董卓前往陈仓讨伐凉州叛军【范书《灵帝纪》:(中平五年)十一月,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左将军皇甫嵩救之。】,次年(189年)二月,凉州叛军败退,后面也没有何进什么事了。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0楼2014-12-06 09:29
    回复
      3.2.2 继位之争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年仅三十四岁的刘宏驾崩于南宫嘉德殿,遗诏交托给蹇硕。
      刘宏生前不喜欢长子刘辨,而喜欢刘协,所以希望立刘协为太子。然而何氏家族在朝廷内的实力太过强大,故久拖不决【范书《何进传》:群臣请立太子,帝(刘宏)以(刘)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何)皇后有宠,且(何)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可能有很多人写手是受到吕思勉《三国史话》的影响,认定刘宏的遗诏内容是:让蹇硕拥立刘协登基。实际上,范书《何进传》中的原文是:属(刘)协于蹇硕。这个“属”通“嘱”,也就是:刘宏将刘协托付给蹇硕。仅此而已。
      蹇硕是有私心的,他知道刘辨是何进的外甥,登基之后,自己的兵权必然会被剥夺。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何进,再除掉何氏集团,废掉刘辨,拥护刘协登基。
      大家看看,蹇硕作为一个从去年十月才上台的宦官,没有更多的政治基础,就想发动政变,这样冒然发动,成功率能有多高?
      蹇硕派人去请何进入宫,共商后事,实际上派兵埋伏在宫内,就等着何进前来送死了。
      而何进听说刘宏驾崩,自然不假思索,立刻赶往皇宫。可是到了宫门口,蹇硕的司马潘隐正在附近,见到何进,就使个眼色,何进见状,顿时领悟,立刻拨马就回,躲入百郡邸中,称病不出了。潘隐是何进的死党,蹇硕却不知道。蹇硕的政治基础薄弱到连自己的下属都不是一条心,政变还能成功吗?
      蹇硕白等了一天,何进也没进宫,见他不上当,也没办法。只能照着遗诏办。
      四月十三日,刘辨登基,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共同掌管尚书台,辅政。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1楼2014-12-06 09:30
      收起回复
        从这个结果也能看出:刘宏的遗诏根本不可能是立刘协。
        当时刘宏驾崩的地点是嘉德殿,也就是母亲董太后的寝宫。董太后也讨厌何皇后及其家族,而喜欢刘协。如果遗诏真是要立刘协,董太后完全可以招来骠骑将军董重,然后让蹇硕调动西园军来守卫皇宫,再公布遗诏共同拥立刘协。而不是现在这样:蹇硕什么都没捞到。
        何进掌权之后,拿来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蹇硕。而蹇硕也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于是写信向中常侍赵忠求救。但是蹇硕哪里算是宦官集团的贪腐分子呢?赵忠没把他当成自己人,于是召集其他的贪腐分子们一起商讨对策。
        当年帮何氏入宫的郭胜发话了:“咱们都是帮过何氏的人,现在怎么能与何氏为敌呢?”张让、赵忠等人心想:当年我们可是一起为何氏保住皇后宝座出了钱的,当初的钱可不能白花!于是宦官们一合计,干脆把蹇硕的信直接交给了何进。于是,蹇硕卒。
        蹇硕连自己底牌都没看清,先后被司马潘隐及中常侍们所出卖,最终送了命。不会审时度势的人去搞政变,只能以悲剧收场。


        IP属地:江西82楼2014-12-06 09:30
        回复
          接着就是婆媳之争。升级了的“董太皇太后”不喜欢儿媳妇“何太后”,两人发生冲突之后,董太皇太后就以长辈的身份训斥何太后:“你嚣张个什么东西!还不是仗着你哥哥何进?!你信不信我让董重把何进的脑袋砍下来?!”何太后一听,赶紧转告哥哥何进。
          何进一听,行,动手吧。何进便联合三公(司徒丁宫、司徒刘弘、太尉刘虞)及何苗一起写了奏章,找个借口(蕃后故事不得留京师),要求董太皇太后必须返回冀州河间国老家。同时,何进派兵包围骠骑将军府,宣布解除董重兵权,董重见状,自杀身亡(也有说入狱被杀)。
          董太皇太后那经得起这么大的变故,不久也死了,然后送回冀州河间国与刘苌合葬慎陵。
          董太皇太后也是个看不清现实的老太婆,自己就一个侄子骠骑将军董重,还是去年上任的,反观何氏家族有两个军职,其中一个大将军都当了五年,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禁军中是何进的人脉关系多!
          中平六年(189年)五月,至此时,朝廷大权完全落入何氏家族的手中。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3楼2014-12-06 09:30
          收起回复
            第四章 功败垂成
            4.1 谋划剿灭宦官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何进刚掌权柄之时,袁绍派门客张津去劝说何进,认为宦官和董太皇太后互为同盟,危害社稷,必须铲除,何进赞同【范书《何进传》: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之曰:“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董太皇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何)进然其言。】。
            当蹇硕与董氏集团被顺利铲除之后,何进所信赖的袁绍就向他提出:“将军应该为天下扫除宦官,从此名垂后世,虽有周朝的申伯,那比得上你的功劳!”何进深以为然【范书《何进传》:袁绍复说(何)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进甚然之。】。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4楼2014-12-07 08:03
            收起回复
              4.1.1 谋主袁绍
              我们可以看出,此时何进+袁隗的形势与当年(168年)窦武+陈蕃的形势极为相似。要说不同,那就是窦武是世家,而何进是寒门,所以何进同意袁绍的意见,就是出于他认为,自己现在要做的事,便是去完成二十年前大将军窦武没有完成的事业。只有铲除了宦官,才能向士人集团递交“投名状”,从此之后,南阳何氏便真正的成为世族大家,永垂不朽了。
              何进又以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天下众望所归,所以重用袁绍和袁术,以袁绍为谋主,以袁术为虎贲中郎将【范书《何进传》:(何进)又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袁)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虎贲中郎将(袁)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当然大家也别忘了与何进共掌朝政的太傅袁隗。
              袁隗作为袁绍和袁术的长辈,显然他是支持剿灭宦官的。我们也可以想象出,他希望完成陈蕃未完成的事业,这是后世很多史家未曾注意的事。
              何进在此时又征辟二十余名士入朝为官,其中一部分收为幕僚,共商大事【陈志《荀攸传》:何进秉政,徵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此时,何进+袁隗操控的朝廷调整官职,安插士人和亲信担任要职,详情如下:
              ①北军:北军中候刘表。
              ②南军:虎贲中郎将袁术,羽林中郎将桓典。
              ③西园军:袁绍、曹操等八校尉,张杨、张辽。
              ④大将军府:主薄陈琳,从事中郎王允,掾吏王匡,骑都尉鲍信。
              ⑤朝廷官员:尚书侍郎→侍御史郑泰,黄门侍郎荀攸,尚书郎华歆,谏议大夫种劭,尚书卢植,守宫令荀彧,屯骑校尉→城门校尉朱儁,北军中候→议郎何颙。
              ⑥地方官员:度辽将军贾琮,兖州刺史→东郡太守桥瑁。
              ⑦官职不详:逢纪。
              有据可查的何进幕僚有:袁绍、陈琳、王允、荀攸、何颙、逢纪、郑泰、王匡、鲍信。
              而袁绍能成为何进仰赖的幕僚之首,应该有太傅袁隗的些许影响。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5楼2014-12-07 08:04
              收起回复
                4.1.3 征调外兵
                团队有了,下面就来计划行动细节了。
                何进面对七嘴八舌的幕僚们,他可不知道后来曹操有那么威风,荀攸还成了他的谋主;他需要一个万全的计划,也是以袁绍为首的幕僚团队商讨出了一个招来无数后世史家非议的方案:征调各地猛将率军进京,以此威胁何太后就范(下诏废除宦官)【范书《何进传》:(袁)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何)太后。(何)进然之。】。
                请大家注意“(袁)绍”后面的“等”字,说明这个“决策”是:以袁绍为首的幕僚团队集体商讨出来的,而不是袁绍一个人的主意,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定的。后世史家看书不仔细的多,大都是咬定是袁绍一人所为,甚为遗憾。
                反对方自然是主薄陈琳的发言,内容大意是:大将军已经掌控雒阳周围的所有禁军,且剿灭宦官顺势而为,容易成功,完全没有必要去征调外兵。如果等外地大军汇聚,只有强者才能称雄,这就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大事不成,反会成为祸乱之源。而何进不听【范书《何进传》: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天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何)进不听。】。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7楼2014-12-07 08:06
                回复
                  史书上有很多这种“预见性”文字以符合后文,陈琳的发言就是一例。
                  联系陈琳的意见内容,以何进和袁隗全盘操控朝政,如何会出现“授人以柄”的局面?当年(168年)中常侍曹节矫诏让张奂平定窦武,最终也没有出现“授张奂以柄”让其坐大啊!所谓“大兵聚会,强者为雄”的前提只能是“何进死了”,但是陈琳又如何能预见到“何进会死于非命”呢?显然陈琳的担心是不成立的。
                  就像陈志《贾诩传》中记载的那样,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要南征荆州,只有贾诩劝阻,“太祖(曹操)不从,军遂无利”。裴松之注解到这里,感慨道:“(贾)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后文略)。”这只不过是曹操在赤壁败了,陈寿就将反对者(贾诩)的言论记载到反对者(贾诩)的传记中,以符合传主有“先知之能”,并不能证明曹操的战略方向有误。
                  再看曹操其他谋士的传记,大都在赤壁期间神奇“暂时消失”,这就是暗示了:曹操的谋士们大都是赞同南征荆州的,只不过后来输了,所以就略去不记。
                  例如《程昱传》就记载了程昱有随曹操南征荆州的,当时刘备投吴,大家都认为孙权会杀了刘备,再来归降(同公孙康杀袁尚、袁熙事),而只有程昱预见到“孙刘会联合抗曹”【陈志《程昱传》:太祖(曹操)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程)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显然,这里的“论者”就是曹操的谋士团队。
                  言归正传。一个“(袁)绍等”和一个“陈琳”,足以证明:何进的幕僚团队中大多数人上是同意征调外兵的。
                  联系“贾诩和曹操”的典故,我们不能用“因为赤壁败了,所以曹操的战略就是错误的”这种“成王败寇式的逻辑”去解释历史,这样永远看不到历史上的真相。以此类比,我们也不能用“因为何进最终败亡,所以征调外兵就是错误的政策”。
                  退一步说,“征调外兵”也不是造成何进死亡的原因,只是汉末乱世的一个伏笔而已。而真正造成何进的悲剧结局的原因有很多,我将会用最丰富的史料来解读出这场政治大事件背后的真相。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8楼2014-12-07 08:08
                  收起回复
                    4.1.4 征谁入京?
                    《魏书》说曹操也对“征调外兵”之事也表示反对【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太祖(曹操)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我对《魏书》的无节操有所顾虑,因此对这段史料也是半信半疑,但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曹操不属于何进的幕僚团队,所以只能在幕僚们开完讨论会之后“闻而笑之”。
                    实际上,“征调外兵”只是一个策略规划,但是实质的执行内容又是如何?我们去收集这些散在各人传记中的史料,汇集于下: 由何进派出去,从雒阳出发至外地征兵者共五人。
                    ①王匡至徐州征调五百强弩【陈志《武帝纪》裴注引《英雄记》:(王匡)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
                    ②鲍信至兖州泰山郡征兵【陈志《鲍勋传》裴注引《魏书》:大将军何进辟(鲍信)拜骑都尉,遣归募兵,得千余人。】。
                    ③毋丘毅(刘备随行)至扬州丹阳郡征兵【陈志《先主传》: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刘备)与俱行。】。
                    ④张杨至并州征兵【陈志《张杨传》:(张)杨复为(何)进所遣,归本州(并州)募兵,得千余人,因留上党,击山贼。】。
                    ⑤张辽至冀州征兵【陈志《张辽传》:何进遣(张辽)诣河北(冀州)募兵,得千余人。】。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9楼2014-12-07 08:09
                    回复
                      将外地军队调动,共三人。
                      ⑥东郡太守桥瑁从兖州东郡至司隶河南尹成皋县【范书《何进传》: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成皋。】。
                      ⑦武猛都尉丁原从司隶河内郡至司隶河南尹孟津,放火闹事,托言诛杀宦官【范书《何进传》: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雒阳)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陈志《吕布传》:(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
                      ⑧并州牧董卓从司隶河东郡至关中上林苑【范书《何进传》: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
                      这三人中,只有桥瑁属于世家,丁原和董卓都是武人出身。
                      丁原是中平五年(188年)任并州刺史,约在十月雒阳阅兵时派张杨、张辽率军进京,大概也是在此之后,被任命为武猛都尉,李贤注曰:武猛谓有武艺而勇猛者。取其嘉名,因以名官也。本年,何进令丁原从河内郡至孟津。我们可以去看谭其骧《历史地图册》,孟津对岸就是河内郡(此图略).简而言之,就是何进让丁原率军渡河,然后火烧孟津,雒阳城内的人都能看到火光。然后丁原派人至雒阳,宣称要诛杀宦官,为何进剿灭宦官造声势。
                      说到董卓,其简历将在后一篇《董卓篇》详细叙述,本文从略。董卓是来自凉州的名将,他从军以来,与羌胡人百余战【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在中平年间,朝廷每次讨伐凉州叛军,均任命董卓率军参战,其中,董卓还因战功获封斄乡侯(乡级)。灵帝刘宏逝世之前,曾封董卓为并州牧,让其交出兵权,而董卓无视朝廷问责,坚决拒绝,率五千骑兵前往河东郡【袁纪:天子以责让,(董)卓不受诏,选五千骑将自河津渡。】,以讨伐骚扰河东郡的黑山军为由,驻军不前。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0楼2014-12-07 08:11
                      回复
                        说到征调董卓参与行动,何进幕僚团队中的卢植和郑泰就表示反对【范书《卢植传》:(卢)植知(董)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固止之。】。郑泰对何进说:“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猒。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卢植认为董卓“凶悍难制”,郑泰则认为董卓“强忍寡义”,都是对董卓的否定,但是何进并未听从卢、郑的意见。
                        后来,郑泰又多次提建议,何进不能用,导致郑泰气愤的辞职抗议,临走前,还对同为幕僚团队的荀攸说:“何公不容易辅佐啊!”【范书《郑泰传》:(郑泰)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何)进不能用,乃弃官去。谓颍川人荀攸曰:“何公未易辅也。”】。
                        说到这里,很多后世史家都认定:是何进招来了董卓,为此还气跑了郑泰。
                        我来提一个Bug,按范书《郑泰传》前文写到郑泰“弃官去”,怎么等董卓进京之后(大概在九月份),“公业(郑泰)等与侍中伍琼、(董)卓长史何颙”一起向董卓进言呢?郑泰什么时候返回朝廷的呢?本传却没有交代。
                        联系到“孔融弃官,何进还去征辟他回朝”的事,我们完全有理由推定:郑泰还是被何进请回来的(在董卓入朝之前,郑泰就已经在朝廷了)。
                        若不然,董卓请郑泰回朝的可能性更低啊!当时士大夫听到董卓的征辟,不是拒绝入朝(如申屠蟠),就是被迫入朝(如蔡邕、荀爽),前面郑泰还评价董卓“强忍寡义”,过了几个月就来投奔董卓,根本说不过去嘛!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1楼2014-12-07 08:12
                        收起回复
                          最后一个佐证,就是后世史家从未注意的地理问题(我也觉得奇怪,为什么近千年来没人提出过)。
                          按范书《何进传》所载,何进是让董卓屯兵到“关中上林苑”,关中就是指长安一带,上林苑是汉代最大的皇家园林,位置就在长安以南,西至长安,东至蓝田。如图所示(这才是真正的董卓进京路线图!)。

                          大家看到了吧?原来何进是让董卓从河东郡“西撤”到上林苑
                          也就是说:何进最终考虑了卢植、郑泰的意见,让屯兵河东郡的董卓西撤的。因此,郑泰才会原谅何进,重新入朝为官。
                          这一点,我敢说99%的自认为读透了三国史的人都没注意。很少人会对地理等客观条件做考据,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别急,后面还有更劲爆的考据。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2楼2014-12-07 08:13
                          收起回复
                            4.2 董卓进京
                            前文说到,历史上的真相是:何进并未让董卓进京,反而是让其“西撤”至上林苑。
                            有人质疑我:何进让董卓“西撤”,董卓也不一定会去啊。谁都知道董卓到河东郡都是抗旨不尊的结果。
                            是的,范书《何进传》中只是说何进给董卓下达了这个“西撤”命令,并未说明执行结果如何。不管董卓这次是“遵旨”还是“抗旨”,仍然不会影响前文的判断:何进未招董卓进京,董卓也未进京。
                            4.2.1 谁是盟友?
                            当“征调外兵”这个计划实施之后,第一件让何太后感到压力的事是“丁原火烧孟津”。 在孟津的火光映红了雒阳城北的天空时,位居深宫的何太后仍然不肯下诏废除宦官,而是派何苗去劝何进。
                            何苗对何进说:“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
                            何苗这回把话说的明白:“我们开始都是从南阳来,都是贫贱之人,就是靠着宦官们的帮助才得到今天的荣华富贵。国家大事,谈何容易!一旦做出决定了,就是覆水难收。我劝哥哥你应该多多考虑,最好和宦官们结为同盟。”
                            ①何苗的想法
                            从这句“覆水不可收”,我们可以分析出:何进第一次向何太后摊牌时,并未把自己参与士人集团的全盘计划告诉何太后,所以让何苗以为只是朝廷中年轻的士人(袁绍等人)在闹事,何进只不过是顺势而为之。
                            而何苗不知道何进想要“名垂后世”,也不想把何氏家族提高成世家(他本来就姓朱),他只顾眼前的荣华富贵,这样就很好了!宦官贪腐这种国家大事,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3楼2014-12-07 08:14
                            收起回复
                              4.3 家族悲剧
                              自从何太后迫于董卓的压力,下诏让宦官们下岗,士人集团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了。但是袁绍与何进已经在“清除宦官”的最终处理方式上已经决裂。
                              袁绍已经停不下来了,他给各个州郡下达官文,诈称是何进的意思,要求查办各地宦官子弟的违法案件【范书《何进传》:(袁)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何)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进谋积日,颇泄,中官惧而思变。】。这样一来,何进被拉上了前台。何进建议宦官们告老还乡的承诺就成了“空头支票”,宦官们这时候还是以为何进这个中间派加入了袁绍团队,于是着急于寻求新的出路。
                              张让、赵忠这种在朝廷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宦官,也同时是个官油子,他们当然知道,如果真的告老还乡,结果仍然逃不过一死。
                              例如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吕布刺杀董卓后,长安城中传出要诛杀凉州人的谣言。李傕、郭汜等人吓得要只身逃难。贾诩对他们说:“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这其中的道理,贾诩懂,张、赵二人更懂。
                              张让知道现在只有呆在何太后身边才是最安全的。于是,张让对自己儿媳妇(暂称:何小妹)叩头,说:“老臣有罪,本来应该和儿媳妇你一同回老家。只是我受到这么久的朝廷的恩德,如今要远离皇宫,我舍不得啊!我想再进皇宫值一天班,得以见到太后、陛下的容颜,然后出宫死在沟壑之中,也不再有遗憾了。”何小妹就把张让的请求告诉舞阳君,舞阳君再告诉何太后,何太后这个妇道人家心又软了,就答应了张让的请求,让所有的宦官又回皇宫上班了【范书《何进传》: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惟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情怀恋恋,愿复一入直,得暂奉望太后、陛下颜色,然后退就沟壑,死不恨矣。”子妇言於舞阳君,入白太后,乃诏诸常侍皆复入直。】。
                              袁绍与何太后的背道而驰,最终断送了何进的性命。
                              最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的。何进被推上前台后,却又控制不了局面,他只能向袁绍妥协,同意将宦官斩尽杀绝。
                              八月二十六日,何进(人生中最后一次)来到长乐宫请求何太后下诏,剿灭宦官。而此时,张让等人早已警觉,于是派人去偷听何进与何太后的谈话,宦官们这才确定何进才是幕后指使人。
                              张让率段珪、毕岚等数十人,带着兵器从侧门进入,埋伏在皇宫之内。等何进出宫后,又派人诈称何太后有请何进。这回,何进没有潘隐的帮助了,孤身一人进入皇宫,在嘉德殿前,张让率众宦官将何进团团围住,张让气愤的责问何进:“天下之乱,不单独是我们宦官的过错!先帝曾与何太后闹的几乎要被废黜,还不是靠我们宦官哭泣解救,各自拿出家财千万为礼,使先帝转怒为喜。我们这么做,只不过是想依托何氏门户。如今你却想剿灭我们宗族,不是太过分了吗?!你说朝内官员贪腐成风,我倒要问你:公卿以下还有谁是忠清之人?!”言罢,尚方监渠穆上前挥剑将何进斩杀。
                              何进一死,政变开始,随后的董卓之乱拉开了乱世的序幕。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7楼2014-12-07 08: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