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211贴子:643,111

回复: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3.2 伍孚奋发
王允的计划约发生在初平元年(190年)末,因为此时董卓尚在雒阳。
初平二年(191年)三月,孙坚攻入雒阳;四月,董卓入长安,正式掌控朝廷。董卓入长安时的派头非常大,让文武百官在城外路边跪拜迎接(羞辱皇甫嵩事就在此时)。随后,董卓给自己族人大肆封赏(详见后文“4.3.4董卓黑档案”)。
九月,太史令(观察天象以预测未来)向董卓汇报,说不久将有大臣要被诛杀,董卓一想,这位倒霉的大臣总不能是我吧!于是,他指使他人诬陷卫尉张温(荆州南阳郡人)与袁术(时占据南阳郡)有所勾结。
十月一日,张温在长安市集中被活活鞭死示众【范书《董卓传》:时太史望气,言当有大臣戮死者。(董)卓乃使人诬卫尉张温与袁术交通,遂笞温于市,杀之,以塞天变。】。如此,张温死了,就印证了天象,董卓的生命就安全了——这就是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IP属地:江西288楼2015-10-19 21:59
回复
    张温之死只不过是董卓乱政时的一个案例,在范书《董卓传》中,这件事似乎成了另一个刺董案的导火索,也就是本节所要讲的内容。
    这个反董团队的成员至少有荀攸、郑泰(议郎)、何颙、种辑(侍中)、伍孚(越骑校尉)这五人(王允、华歆可能参与其中,本文暂不讨论)。在这个五人中我觉得论资历,必然以何颙最为出名,自然也应该是总指挥。
    何颙时任董卓相国府(或太师府)长史或议郎,他参与了最早由荀爽策划的反董团队(见前文“4.3.1荀爽首倡”)。
    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郑泰,他在去年(190年)参与了王允的反董团队,而本年(191年)的团队中是没有王允(没有明文)、士孙瑞、杨瓒这三个人的。
    另外三人就是晚辈了。荀攸,这位后来被曹操奉为“谋主”的奇才,就是此次“刺董案”的设计师了。他也是荀爽的族人(孙子辈),自中平六年(189年)被大将军何进征入朝廷后,就一直没有离开朝廷。
    侍中种辑在史书上没有传记,后来他死于建安五年(200年)的“董承反曹案”,本年,他也参加了“刺董”。汉末种氏里较出名的人物有种拂、种劭父子二人,他们是司隶河南尹雒阳人,种辑则很可能也是雒阳种氏的一员。雒阳种氏在东汉政府时有名臣种暠,很可惜,随着东汉灭亡,雒阳种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再出现有名的历史人物。


    IP属地:江西289楼2015-10-19 22:01
    回复
      长话短说,此案本末就是:
      约在初平二年(191年)末,何颙、郑泰、荀攸、种辑、伍孚等五人同谋反董。
      荀攸看出形势症结所在:董卓在长安没有多少死党和兵力,其主要死党及部曲,如牛辅布防在长安至雒阳之间,李傕、郭汜、贾诩等人又率军东征至豫州、兖州,远离长安。所以,荀攸的意见就是,只要派人直接刺杀即可,然后派兵据守函谷关等关隘(阻断牛辅等人西返长安),同时以朝廷号令天下,大事可成!
      此团队五人中只有伍孚是武官(时任越骑校尉),且受董卓亲待(据范书《盖勋传》载,朝廷以盖勋任越骑校尉,董卓不喜盖勋掌兵,故将其免职。可见北军五营校尉是董卓心腹所任,伍孚必受亲待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有能单独接近董卓的机会,此人“质性刚毅,勇壮好义,力能兼人(范书《董卓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于是自告奋勇担当刺客。
      行刺当日,伍孚在衣服里藏了一把佩刀去拜见董卓。董卓也不怀疑,亲切接见伍孚。会见结束后,董卓还亲自为伍孚送行,在阁道中,董卓还搂着伍孚的肩膀,十分亲密。伍孚突然抽出佩刀刺向董卓,别看董卓是个胖子,但是多年征战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反应还是非常灵敏,躲过去了(请自行脑补洪金宝),连退几步,并疾呼周围的卫兵将伍孚制服,董卓大骂:“你想造反吗?!”伍孚大声说:“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随后,伍孚被杀。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1楼2015-10-19 22:05
      回复
        此案一出,董卓立即让人调查伍孚的同党,何颙、荀攸就因此入狱【陈志《荀攸传》:事垂就而觉,收(何)颙、(荀)攸系狱。】,种辑没有记载,郑泰则是逃出了长安(这货一直就是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精!),同行的还有华歆等人(事见陈志《华歆传》裴注引华峤《谱叙》)。范书《郑泰传》说“事泄”,也应该就是说董卓使人追办此案的事。
        何颙是此次刺董案的主要责任人,因此他心理负担最大,以为自己难逃一死,不甘心受辱而死,干脆在狱中自杀(陈志《荀攸传》及袁纪均载“忧惧自杀”,唯独范书《何颙传》书“忧愤而卒”,也就是范书这句话,让司马光和姜宸英等人都不明白“(何)颙以它事为卓所系”中的“它事”其实就是“伍孚刺董案”,故不承认何颙参与反董,甚是糊涂!)。
        而荀攸则表现的非常淡定,因为他知道伍孚是当场死亡,死无对证,所以荀攸在狱中“言语饮食自若”,表现出自己与“刺董案”毫无关联,这样一来,董卓虽然知道荀攸与伍孚有来往,但无法确定荀攸有参与“刺董案”,于是就这样搁置下来。荀攸一直坚持活到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吕布刺董成功后才出狱(陈志《荀攸传》载“会(董)卓死得免”也可证此案在吕布刺董前不久,故推去年末)。
        王允也不过是继承发扬了荀攸的策略,又说服了董卓身边的另外一名亲信担任刺客——吕布;所以说荀攸的策略方向是对的,而且荀攸在狱中靠演技来让自己活命,此时的表现真不愧于后来能成为曹操谋主。
        最后点评一下伍孚。在建安年间,孔融与陈群曾坐在一起谈论汝南和颍川名士的情况,陈群是颍川人,还是荀家女婿,于是首推荀彧,然后把荀氏一家人统统吹捧一遍,这样也就吹捧了颍川名士。而孔融不以为然,他举例证明汝南名士种种行为比颍川名士高出一等,其中一条是:颍川士虽尚节义,未有能杀身成仁如(李)洪者也。我想,伍孚刺董,杀身成仁,也是汝南名士的一段佳话吧!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2楼2015-10-19 22:06
        回复
          4.3.3 吕布刺董
          伍孚刺董虽然失败,但是此案引发长安朝廷震动。
          司徒王允也认识到“刺董”才是唯一正确的解决途径,董卓的亲信大都领兵在外,一旦刺董成功,长安城就可由王允来操控。
          初平三年(192年)春,因为持续六十多天阴雨,王允与士孙瑞、杨瓒二人一同去登坛乞求天晴。趁四下无人之时,王允对二人重提反董之事,三人再次结为同谋【范书《王允传》:(初平)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王)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
          再说吕布。吕布自从杀丁原投奔董卓后,很受董卓重用,并结拜为父子【陈志《吕布传》:(吕)布斩(丁)原首诣(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后来还提拔吕布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董卓也担心自身安全,所以让吕布担任保镖。但是,董卓这人脾气不好,发怒的时候又不去想后果,有一次董卓生气,甚至向吕布投掷手戟,幸好吕布身手敏捷,躲了过去,并向董卓道歉,董卓的气才稍稍消除,但是吕布从此心怀不服。
          甚至吕布利用担任董卓贴身保镖的机会,与董卓的侍女私通。时间久了,吕布也担心事情泄露,心不自安【陈志《吕布传》:(董)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吕)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IP属地:江西293楼2015-10-19 22:09
          回复
            吕布与王允同为并州人,因此两人交好来往。一日,吕布向王允诉说起这些不快,于是王允趁机邀请吕布参与刺董。
            吕布开始不肯,说:“我与董卓情同父子,如何是好!”
            王允劝道:“君姓吕,本不是董卓骨肉。如今你都和他关系恶化危及自身了,还谈什么父子之情?”
            范晔写《吕布传》时还增加了一句说辞——王允说道:“董卓向你投掷手戟的时候,难道还有父子之情吗(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也)?!”王允的话说到吕布心坎里去了,于是吕布答应做内应。
            实际上,除了王允、士孙瑞、杨瓒、吕布这四人外,还有鲁旭、黄琬等人参与。
            四月,皇帝刘协身体抱恙,不久康复,于是宣布将在未央殿召集群臣举办庆祝会。王允知道机会来了。
            王允和士孙瑞将宣布董卓罪状的诏书写好,由士孙瑞偷偷交给吕布【范书《董卓传》:王允乃与士孙瑞密表其事,使瑞自书诏以授(吕)布。】;再让吕布的亲信李肃等十余人伪装成皇宫卫士,埋伏在北掖门等待董卓进宫【陈志《董卓传》: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余人,伪着卫士服守掖门。】
            二十三日清晨,董卓乘车前往皇宫计划参加皇帝的庆祝会,吕布随从护卫。当董卓车队行至北掖门外时,李肃等人持长戟冲出,刺向董卓,董卓朝服内穿铠甲,所以未伤及要害,而李肃刺伤董卓手臂,并将其刺下车来(《九州春秋》是说吕布持矛将董卓刺下车来,本文从范书。),董卓疾呼:“吕布何在?!”这时候吕布不慌不忙的掏出准备好的诏书,喊道:“有诏讨贼臣!”这时候,董卓才发现吕布背叛了自己。
            董卓大骂吕布:“庸狗敢如是邪!”吕布率众人上前将董卓当场斩杀。太师府主薄田景(范书《董卓传》作“田仪”,《九州春秋》及陈志《董卓传》作“田景”,本文从众。)及仆人上前抱住董卓的尸体,吕布又将他们杀死,杀了这三人之后,在场其他的人都不敢动了。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4楼2015-10-19 22:10
            回复
              随后,王允立刻让信使往各政府部门送达赦免诏书。董卓的死讯传出,士兵们都高呼万岁,百姓在路上载歌载舞,很多人把珠宝去换成酒肉来庆祝。
              此时,王允全盘操控朝政,派出使者张种前往关东安抚袁绍、袁术等反董联军【范书《献帝纪》:司徒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者张种抚慰山东。】
              朝廷(王允)任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率军去剿灭住在郿坞(郿坞在司隶右扶风郿县城外)的董氏族人;
              朝廷(王允)任命吕布为奋威将军,封温侯(温县属司隶河内郡),假节,并可同三公一样开府【范书《吕布传》:(王)允以(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同三司,封温侯。】。吕布率军去讨伐驻军在陕县(陕县属司隶弘农郡)的牛辅。
              皇甫嵩率军至郿县,董旻(董卓之弟)及董璜(董卓之侄)及董氏族人无力反抗,均被处死。董卓的母亲已经年过九十,走到郿坞门口,向皇甫嵩请求免死,皇甫嵩不肯,将其斩首【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母年九十,走至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
              按照当时流传的《法经》的减刑准则:年六十以上,小罪情减,大罪理减。裴松之在注“孙策杀于吉”一事时,也曾写道:年在耄悼,礼不加刑。又天子巡狩,问百年者,就而见之,敬齿以亲爱,圣王之至教也。皇甫嵩出身世家,这个道理他是应该懂的。
              董卓之母本罪不至死,何况以高龄九十完全符合减刑规则,皇甫嵩则因为积怨,于是痛下杀手,将董卓族人杀的一干二净。联系皇甫嵩与董卓交恶的种种事迹来看,皇甫嵩的政治水平及人品可见一斑:反董时,他不敢;刺董时,没他份;董卓已死,他拿弱者来泄私愤。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5楼2015-10-19 22:12
              收起回复
                紧接着,汝南袁氏的门生故吏们也行动起来,将之前埋葬在郿县的袁隗、袁基及其家人的尸骨挖出,重新改葬;同时将董氏族人的尸体堆在袁氏坟墓旁边焚烧,并将骨灰扬到路上以泄愤【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袁氏门生故吏,改殡诸袁死于郿者,敛聚董氏尸于其侧而焚之。】【范书《董卓传》:袁门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扬之于路。】
                董卓的尸体则被放在长安市集上暴尸,董卓身体肥胖,死后流油,守尸的官员将灯芯插在董卓的肚脐眼里点燃,都连续点燃了好几天【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
                之前因反抗董卓而牵连入狱的崔烈,出狱,官拜城门校尉;荀攸则放弃当官的机会,返回家乡。其他因为亲附董卓的官员则被入狱诛杀,其中就有蔡邕(详见后文“外一篇 李郭专权”)。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6楼2015-10-19 22:13
                回复
                  4.3.4 董卓黑档案
                  首先,我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董卓的真正的黑材料应是集中在专权(担任相国)之后;在此之前,董卓参与废立,剿灭何氏家族,这都是政治行动,以前文的记述,这些都是董卓与袁隗共同完成的。
                  在董卓担任相国,在朝廷实权反超袁隗之后,特别是反董联军起事后,董卓军政一把抓,将朝廷迁往长安,自己坐镇雒阳,对抗反董联军。
                  ——
                  在这里补一份前文的考据。可证董卓拜司空为太傅袁隗所使。
                  《太平御览·卷196·居处部二十四》引《续汉书·献帝纪》:昭宁元年,董卓住兵屯阳苑疑为显阳苑】,使者就拜司空。


                  昭宁这个年号是刘辨返回雒阳后改的年号,只使用了三天时间(从八月二十八日至八月三十日);我推董卓为28或29日拜司空,正与此相符。
                  再有,这条史料告诉我们:董卓虽然参与迎驾,但并未能即刻入城,他是在雒阳城外接受的司空任命。
                  这任命从何而来?何进已死,此时能掌控朝廷任免大权的只剩一位:太傅袁隗。
                  司马彪的《续汉书》迄今已失传,这段写在《献帝纪》中的话,又没有被范晔采纳入《后汉书》,幸好在《太平御览》中留存下来。
                  这段话告诉我们董卓上台的第一步是怎么走出来的,而不是像《三国演义》刻画的那样,董卓到京城就进去了,进城后就能“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7楼2015-10-19 22:17
                  回复
                    ① 敛财
                    董卓到雒阳后,就放纵士兵去搜刮雒阳富户的钱财,导致雒阳城内人心惶惶,朝不保夕;随后在何太后与灵帝合葬之时,董卓趁机开启文陵,又让人取走陪葬的珍贵财物【范书《董卓传》: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董)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
                    初平元年(190年)三月九日,董卓在雒阳放火焚烧宫殿、官府、民家,又让吕布去发掘许多皇帝的陵墓及公卿以下高官的坟墓,收集珍宝【范书《董卓传》:(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陈志《董卓传》:(董卓)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这里做一个小小的校勘。按范书记载,“搜牢”发生在“何太后下葬”之前或同时,“何太后下葬”是在本年十月三日,此时,董卓还是太尉,在权势上并未完全掌控朝廷;十月七日,董卓甚至还以身体欠佳为由,请辞太尉(见前文“3.4.3相国董卓”)。所以说,范晔说“搜牢”事发生在十月,这是有疑问的。
                    我们去看《续汉书》(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董)卓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这是司马彪记载董卓在迁都之时在雒阳的恶行,其中就提到了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如此,“搜牢”事发生在此时,是合情合理的。
                    综上所述:范晔误把董卓这些恶行(搜牢、掘墓)记载提前至中平六年(189年),实际上都应是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迁都之后才发生的事。


                    IP属地:江西300楼2015-10-19 23:12
                    回复
                      说到“搜牢”这种拷掠富户的行为,作为“义军”盟主的袁绍,他在冀州也同样做拷掠富户的事。史料在初平二年(191年),公孙瓒南下冀州讨伐袁绍时写的檄文,列数袁绍罪状中的第四条:(袁绍)乃多以资粮专为不急,割剥富室,收考责钱,百姓吁嗟,莫不痛怨”(陈志《公孙瓒传》裴注引《典略》)。
                      无独有偶,同为“义军”的河内郡太守王匡也一样做这种事。史料在陈志《常林传》,王匡随意给人定罪,然后让人用钱、谷赎罪,少有怠慢就被判灭族,以此立威。本地世族,常林的叔父就因为打了门客,就被王匡的耳目所告发,然后被捕定罪【陈志《常林传》: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常)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
                      原来袁绍和王匡的行为与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的方法如出一辙嘛!凭什么史书上说袁绍和王匡是义军?董卓就是乱臣贼子?还不是套用成王败寇的逻辑!
                      董卓又毁坏市场交流流通的五铢钱,再加上雒阳及长安两地的铜人(长安铜人为秦始皇所铸,共十二个,被董卓毁掉十个;雒阳铜人为灵帝所铸,事见前文“《灵帝篇》4.3.1失信于民”)等各种铜制品,用来铸造小钱。这种小钱制作非常粗糙,甚至没有轮廓和文字,百姓都不愿意使用,最终导致市场紊乱,物价飞涨【陈志《董卓传》:(董卓)悉椎破铜人、锺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不管怎么说,董卓对财物的贪婪达到极致,他在郿坞里囤积了大量金银、各种奇珍异宝堆积如山,不可胜数【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坞中金有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珠玉锦绮奇玩杂物皆山崇阜积,不可知数。】。这等财富,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首屈一指吧!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1楼2015-10-19 23:16
                      收起回复
                        顺便说说“掘墓”,这事不光董卓做过,袁绍和曹操也做过。
                        袁绍掘墓事见陈志《崔琰传》,其中提到:袁绍的士兵蛮横残暴,挖掘坟墓,取得财物后将尸体散落路边,为此,崔琰向袁绍建议让各地政府掩埋尸骨,安抚民心【陈志《崔琰传》: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崔)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曹操掘墓事则写的很详细,出自于陈琳写的讨曹操檄文。此文记载了曹操亲自参与挖掘梁孝王(西汉汉景帝刘启之弟刘武)的陵墓,甚至说曹操还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两个专业盗墓官职来掘墓敛财【陈志《袁绍传》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曹)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堕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官,而行桀虏之态,殄国虐民,毒流人鬼。】
                        关于曹操挖掘梁孝王墓的记载还见于《曹瞒传》(《太平御览·卷811》引):(曹)操引兵入岘,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立泣。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2楼2015-10-19 23:22
                        收起回复
                          ① 好色
                          董卓的好色记载也不绝于史书。在本节先简单介绍一下董卓的家庭情况。
                          董卓的年龄史书上并未记载,推其死时约60岁左右总是可以的(其母终年九十余岁,董卓为次子)。在董卓掌权时,史书上并未提及他有儿子,他重用的亲属无非弟弟董旻,兄长之子董璜【陈志《董卓传》:(董)卓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女婿牛辅三人而已。
                          初平元年(190年),他还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陈志《司马朗传》:(董)卓谓(司马)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可见董卓的儿子是早逝了的,只不过未在青史留名。而董卓的儿子又是生育了一儿一女的,女儿叫董白,初平二年(191年)时,尚未成年【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孙女名白,时尚未笄。】;儿子名不详,同年有七岁(虚岁)【《太平御览·卷356》引《董卓别传》:(董)卓孙年七岁。】。以七岁反推(191-6=185),可见董卓之子大约是在中平二年(185年)之后逝世的。
                          董卓对孙子、孙女(董白)十分疼爱,给他们封侯【范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董卓丧子,固然悲剧,他也“老当益壮”,又与侍妾生了个儿子,同样封侯【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话说,这种给未成年人封侯的方式,按照朝廷规矩,只有皇帝才有这样的特权吧?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3楼2015-10-19 23:25
                          收起回复
                            关于董卓好色的记载,约有两处,一处为概述,陈寿说董卓“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具体哪几位公主落入董卓魔掌,史书未有明文。按照年龄推算,以范书《皇后纪下》所载公主明细,大概有四人:桓帝(刘志)之女三人,灵帝(刘宏)之女一人。
                            另一处记载应该是来自于范书《列女传》(原始记载可能为皇甫谧的《列女传》)。话说,皇甫规有位年轻的后妻(未留姓名),知书达理,董卓对她垂涎已久。董卓担任相国后,便派人去皇甫规家去迎娶这位美女,而美女则亲自到董卓相国府门口跪拜请求解除婚约,董卓不肯,便让家奴们持刀上前威胁,美女见事情没有转机,就选择了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最终被当场活活打死【范书《列女传》: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及规卒时,妻年犹盛,而容色美。后董卓为相国,承其名,娉以軿辎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妻乃轻服诣卓门,跪自陈请,辞甚酸怆。卓使傅奴侍者悉拔刀围之,而谓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妻知不免,乃立骂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妾之先人,清德奕世。皇甫氏文武上才,为汉忠臣。君亲非其趣使走吏乎?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县軶,鞭扑交下。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后人图画,号曰“礼宗”云。】。这个故事在彰显皇甫规之妻的贞节刚烈之外,顺带刻画出了董卓这个荒淫的老色鬼形象。
                            当然,在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之下,大家肯定忘不了“貂蝉”的存在。在史书里,这位让董卓与吕布反目的女人只是董卓的一名侍婢而已【陈志《吕布传》:(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至于“貂蝉”的渊源由来,这里就不阐述了。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4楼2015-10-19 23:26
                            回复
                              此后,还有一位因董卓而死的人,他便是蔡邕。
                              蔡邕此人,为当世大儒,人生也曾大起大落。在灵帝(刘宏)执政时期,他因为太傅胡广的门生而得到灵帝宠信,多次参与问政对策。光和元年(178年),“金商门应对”时,蔡邕的奏章被宦官泄露出去,引发对蔡氏不满的大臣群起而攻之,灵帝为了平息争端,便判蔡邕有罪,将其贬出朝廷。自此,蔡邕流落民间长达十余年,直至灵帝死后,也未得到平反。
                              此后,对于蔡邕来说,能带他重回人生巅峰的人就是董卓了。董卓非常看重蔡邕的才学和名望,加倍厚待;每次举办宴会时,董卓都会指派蔡邕弹琴、主持宴会礼仪【范书《蔡邕传》:(董)卓重(蔡)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董卓把“相国”的名头换成了“太师”(可能是以“孟津之战得胜”为由);四月,董卓入长安,排场非常大,文武百官在路边迎接,董卓乘坐的车子使用“金华青盖”,当时的人称此车为“竿摩车”,是说董卓这样的乘车标准已经接近皇帝了【范书《董卓传》:百官迎路拜揖,(董)卓遂僭拟车服,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时人号“竿摩车”,言其服饰近天子也】【范书《蔡邕传》李贤注引《续汉志》曰:乘舆大驾,公卿奉引,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轮、青盖、金华、爪画轓。】
                              董卓还宣布朝廷基层官员都先要到太师府汇报工作,先由董卓过目,再决定是否施行【《袁纪·卷26》:(董卓)呼召三台、尚书以下,皆诣卓府启事,然后得行。】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6楼2015-10-19 23: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