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鲍信逃亡
大概在董卓进京后的28-29日之间,各本史书上均记载了同一件事。《魏书》(陈志《鲍勋传》裴注引)说:鲍信至兖州泰山郡征兵千余人,再返回雒阳,25日何进被害时,鲍信至成皋县(桥瑁军驻地)。鲍信进雒阳城时,董卓也刚到【《魏书》:(鲍信)还到成皋而(何)进已遇害。信至京师,董卓亦始到。】。
鲍信认为董卓必为祸害,于是向袁绍提议将董卓除掉,而袁绍“畏”董卓,不敢动。鲍信见计不成,便返回泰山郡,继续招兵买马,队伍壮大到“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余乘”。
结合前文分析的内容,从这里可以解读出来新的信息:
在28-29日,袁绍并不是真的“畏”董卓,而是朝政为叔父袁隗所掌控,袁绍不想破坏汝南袁氏的政治布局罢了。
至于鲍信为何没有选择如吴匡、张辽那样归附董卓,以求自保,而是选择离开,原因就是:
① 鲍信献计之时可能并未看清楚局势,作为何进幕僚以为袁绍仍然是盟友,等遭到袁绍拒绝之后,鲍信才发现董卓原来是汝南袁氏的同党;
② 此事如韩约献计给何进,何进不从,韩约也赶紧离开雒阳一样(见2.3何进的政治眼光)。鲍信若不走,日后走漏了风声,自己被出卖也未可知。
③ 鲍信离京后,执意反董,其心态应该是出自于“对袁隗的愤恨”及“对何进的报恩”。
我来脑补一下鲍信的心理活动:我们大将军府一大帮人为何进策划铲除宦官,这两个月来在内如履薄冰,在外风餐露宿。结果现在何进死了,我们这帮人没有得到封赏,却让汝南袁氏得了便宜,现在还把军权分给外来的董卓,我们不服!
桥瑁在政变前后,史书上并无记载。我们可以通过鲍信途径“成皋县”这个细节,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鲍信率军离开雒阳后,应该有和桥瑁串通过的,两人均返回兖州,策划并实施“反董”计划。
纵观史书,鲍信才是名符其实的第一个扛起“反董”大旗的人,鲍信和桥瑁才是“反董”事业的先驱。袁纪载荀彧说是曹操“首倡义兵”,只可能是勉励称赞之辞,并非历史真相。
大概在董卓进京后的28-29日之间,各本史书上均记载了同一件事。《魏书》(陈志《鲍勋传》裴注引)说:鲍信至兖州泰山郡征兵千余人,再返回雒阳,25日何进被害时,鲍信至成皋县(桥瑁军驻地)。鲍信进雒阳城时,董卓也刚到【《魏书》:(鲍信)还到成皋而(何)进已遇害。信至京师,董卓亦始到。】。
鲍信认为董卓必为祸害,于是向袁绍提议将董卓除掉,而袁绍“畏”董卓,不敢动。鲍信见计不成,便返回泰山郡,继续招兵买马,队伍壮大到“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余乘”。
结合前文分析的内容,从这里可以解读出来新的信息:
在28-29日,袁绍并不是真的“畏”董卓,而是朝政为叔父袁隗所掌控,袁绍不想破坏汝南袁氏的政治布局罢了。
至于鲍信为何没有选择如吴匡、张辽那样归附董卓,以求自保,而是选择离开,原因就是:
① 鲍信献计之时可能并未看清楚局势,作为何进幕僚以为袁绍仍然是盟友,等遭到袁绍拒绝之后,鲍信才发现董卓原来是汝南袁氏的同党;
② 此事如韩约献计给何进,何进不从,韩约也赶紧离开雒阳一样(见2.3何进的政治眼光)。鲍信若不走,日后走漏了风声,自己被出卖也未可知。
③ 鲍信离京后,执意反董,其心态应该是出自于“对袁隗的愤恨”及“对何进的报恩”。
我来脑补一下鲍信的心理活动:我们大将军府一大帮人为何进策划铲除宦官,这两个月来在内如履薄冰,在外风餐露宿。结果现在何进死了,我们这帮人没有得到封赏,却让汝南袁氏得了便宜,现在还把军权分给外来的董卓,我们不服!
桥瑁在政变前后,史书上并无记载。我们可以通过鲍信途径“成皋县”这个细节,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鲍信率军离开雒阳后,应该有和桥瑁串通过的,两人均返回兖州,策划并实施“反董”计划。
纵观史书,鲍信才是名符其实的第一个扛起“反董”大旗的人,鲍信和桥瑁才是“反董”事业的先驱。袁纪载荀彧说是曹操“首倡义兵”,只可能是勉励称赞之辞,并非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