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除了上述的叙事风以外,还出现了一种风格,更贴近主旋律。我个人认为,可能更讨巧,更投机。不避尊者讳的直言,包括侯耀文先生的《糖醋活鱼》,师胜杰先生的《小鞋匠》等等,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为了登大雅之堂而登大雅之堂。虽然这些是几位艺术家作为相声大赛评委介绍的代表作品,但是个人认为反而没有代表他们的艺术水准和“逼格”。相反,《小眼看世界》、《同桌的你》这样的作品才是佳作,沿袭了那个年代的风骨。主旋律不都是烂作,主旋律讲得好,也出精品(可以细细品味《京九演义》这个准主旋律作品,特别是石候的配合,有些味道)。
之后相声沉沦了,个人认为不能怨电视和晚会。上面提到的很多作品就是晚会作品。那个年代演员愿意为了双周或者三周播出的“综艺大观”连续创作好的相声小品,出品速度基本上赶上现在的美剧了,早期作品很多质量也属上乘。之所以后来相声所谓的不景气了,是因为那些晚会相声的常客名利双收了,年龄大了,政治地位也有了,再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投入创作了。他们从说相声,变成了给徒弟搭台铺路。而这些徒弟们,水平有高有低,作品良莠不齐,但是该得奖的也都得奖了。(仔细研究一下央视相声大赛几届的一等奖,基本是几个大佬的徒弟轮流坐庄,难有竞赛和水准可言——相声本来也很难竞赛。)雷同的是赵本山,早期可以为上春晚准备好几个月的节目,后期只能最后靠一本脑筋急转弯临时编凑节目,只靠艺术表现张力来完成作品。
如果没有郭德纲,相声还会是半死不活的状态,每年春晚来一段20个演员大拜年的作品,然后有能力没能力的都去主持、电影、电视剧去了。郭德纲火了小剧场,现在各地都有,坚持多年的也都多少受益于相声的火爆。广播里放得多了,电视里放得多了,大家的电脑、随身播放软件存的相声也多了。郭德纲有很好的盗版观,这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存是十分必要而且难能可贵的。在网上免费收听、下载他表演的现场录影,是新晋观众到剧场买票的原因。
完全可以说郭德纲一个人挽救了相声,不属于盲目吹捧,他自己说出来也不算大言不惭。只是不能忽略,郭德纲的成功不光是他自己的功劳。有朋友,有贵人,有敌人,有以前的朋友、现在的敌人。
郭德纲目前貌似也达到了这个阶段。生活上,财务自由;艺术上,一骑绝尘,自视中兴功臣,没有创作新作品的动力,也没有再改编老活的耐心。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扩大产业规模,丰富产业链,同时广收徒弟。情节有点像电影《霍元甲》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