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运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文学作品中“, 病美人”、“文弱书生”之类的文学人物形象和文人女
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文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
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文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
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
象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的综合研究。
关键词:“病态美”;“病美人”; 阉割; 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 I 01 ; I 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5455(2003) 03 - 0046 - 06
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日常审美心理中,人们对女性的审美多是以“病态”、纤弱等为标准,故此
才有“西施病心”、“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黛玉咳血”的传说或文
本出现。这种审美倾向与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氛围密切相关。对于男性,在极端专制政治
体制的“阉割”和儒家温柔敦厚的礼乐教化下,其内在的性格、品格都有崇弱抑强、淡化雄性本能
的倾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文化气质上的“病态美”倾向。从宦官体制下男性身体的被
阉割到广义的封建专制制度下精神上、文化上无形的阉割,古代士人的病态和异化、女性化到封
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代达到了顶峰。被许多学者称之为“阴性文化”或“月亮文化”的中国传统文
化的此种特殊之处,同华夏哲学思维、文化生态源流合一。本文将对这种“病态美”从女性和日常
审美心理、宦官文化与士人女性化以及传统文化品质方面进行文艺学、文化人类学角度的考察,
以探究它对传统美学和古代文艺精神的作用和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文学作品中“, 病美人”、“文弱书生”之类的文学人物形象和文人女
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文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
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文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
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
象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的综合研究。
关键词:“病态美”;“病美人”; 阉割; 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 I 01 ; I 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5455(2003) 03 - 0046 - 06
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日常审美心理中,人们对女性的审美多是以“病态”、纤弱等为标准,故此
才有“西施病心”、“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黛玉咳血”的传说或文
本出现。这种审美倾向与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氛围密切相关。对于男性,在极端专制政治
体制的“阉割”和儒家温柔敦厚的礼乐教化下,其内在的性格、品格都有崇弱抑强、淡化雄性本能
的倾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文化气质上的“病态美”倾向。从宦官体制下男性身体的被
阉割到广义的封建专制制度下精神上、文化上无形的阉割,古代士人的病态和异化、女性化到封
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代达到了顶峰。被许多学者称之为“阴性文化”或“月亮文化”的中国传统文
化的此种特殊之处,同华夏哲学思维、文化生态源流合一。本文将对这种“病态美”从女性和日常
审美心理、宦官文化与士人女性化以及传统文化品质方面进行文艺学、文化人类学角度的考察,
以探究它对传统美学和古代文艺精神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