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237贴子:949,654
  • 7回复贴,共1

众妙之门--玄关妙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家为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吸一呼之间(天门开阖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佛家的定中觉的一刹那间)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此时才是真我,本我。天地有此一觉生万物,人有此一觉结金丹。但是此一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既非,所争毫厘耳间。此时便可运转河车,取坎填离也,日积月累,金丹成矣。


1楼2015-01-04 08:03回复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得也。万物之表,表,显也。造化之果,理,化也。道之显化也。众人一目,目横,恒也。一心,同也。道者同于德,德者同于心。
    贤德的人从来不以自己认知规范自己和别人,当以随世时天理的变化而变化,与自然大道规律同行,不著某一点,某一物,不著于有,亦不著于无(修行打坐当是如此)。是以常人看起来,合乎于自然,逍遥于天地,是以为有德的表现。众人效仿之,贤德人的行为,规范自己和别人,殊不知,贤德的人从不认为自己是有德的表现,只不过合乎自然罢了。
    是以修行的时候,当以自身的情况而定,不可盲同,人的根器,悟性,所处的环境不同。虽说大道殊知同归,但总有个远近,高下之分,也就是常人说近道,离道,之别。佛家上的业障深浅,便是此理。即有人在此时悟得,有人在彼时悟得,不是不悟,时候到了自然了悟。
    生活中亦是此理,做功夫,做人事,当天时,地利,人和。找准契机,何愁不富贵,何愁不通泰,何愁不得道了悟。
    ===========================================
    众妙之门(丹道实修)群QQ4768006


    2楼2015-01-04 08:10
    回复
      众妙之门--真觉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同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即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费而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所以《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然太上慈悲度世,广为说法,强名曰道,虽无名,则世间万物皆在其中。此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可有名,此来太和元气,此便是修道所求也。
      学人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收心,即眼观鼻,鼻观心)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此为玄关,亦是玄谷,不一而同),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凝注中宫为主,混成一片,于是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此处就不要好奇观照),久之恍恍惚惚入无何有之乡(乃无明之地).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无人无我。此时当灭动心,不灭照心。做到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此一觉,自自然然,这才是我本来真觉。
      ===========================================
      众妙之门(丹道实修)群QQ4768006


      3楼2015-01-05 08:52
      回复
        众妙之门--修士兴工
        修士兴工,当从无欲有欲,观妙观窍下手。妙与窍,无非是阴静阳动,一气判二气,二气归一气。静久生动,无中生有,名为一阳动,活子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此乃修行总纲)。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守中,念佛,念咒,持咒念名号,此便是观妙法等)。此乃无为法。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此为有欲观窍(守丹田,守一,守穴门等,此便是窍)。此乃有为法。世间修行大抵可分为这二类。
        ===========================================
        众妙之门(丹道实修)群QQ4768006


        4楼2015-01-05 19:34
        回复
          众妙之门--下手功夫
          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此为炼丹之始基,次第转眼之间,智珠慧剑(观照,一眼窥定,一手拿定),方可得也。要之,念头起(觉的时候)处为玄牝,实为开天辟地之端。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不可名状,谓之玄玄,视为杳冥。
          ===========================================
          众妙之门(丹道实修)群QQ4768006


          5楼2015-01-06 07:59
          回复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hang.qq.com/wpa/qunwpa?idkey=3f6dbe0ab35cae0e9bb99e6c22d08978066c4a9dbd1a1aba6122e13f5fa9289d"><img border="0" src="
            " alt="儒道佛修行实证群" title="儒道佛修行实证群"></a>


            6楼2015-01-21 17:45
            回复
              众妙之门--真觉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同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即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费而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所以《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然太上慈悲度世,广为说法,强名曰道,虽无名,则世间万物皆在其中。此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可有名,此来太和元气,此便是修道所求也。
              学人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收心,即眼观鼻,鼻观心)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此为玄关,亦是玄谷,不一而同),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凝注中宫为主,混成一片,于是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此处就不要好奇观照),久之恍恍惚惚入无何有之乡(乃无明之地).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无人无我。此时当灭动心,不灭照心。做到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此一觉,自自然然,这才是我本来真觉。
              ===========================================
              众妙之门(丹道实修)群QQ4768006
              儒道佛修行实证群 群QQ 223401990


              7楼2015-01-21 17:48
              回复
                读吕祖解《道德经》(一)
                ————琉璃道人汇编
                见性了命是人生头等大事,读吕祖解《道德经》对我们完成自己的大事,如天降甘露。见《新编吕洞宾真人丹道全书》书,领会神仙的教诲,诠自家性命,大家共勉。
                《道德经》原文: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吕祖解经摘要:(全文较长,括号为琉璃注释,仅供参考。)
                道,阴阳未分谓之道。(此来万事万物之源)
                可道,心可道其妙,口难道其微。(悟道当可意会,无法言传。言传甚微也。不能诠道的深意也)
                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此意会也)
                名,无空无相者,就是名。(此名,谓之明也)
                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心领神会。(此可名,谓之得也,是乃真名,真得也)
                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者,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反之,如同镜中花,水中月。缘木求鱼也)
                天地之始,是混元纯一不杂,一团底性中之性,为之始。(此谓之凝而不散也。)
                体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个“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者是个性中有为。要体此道此名,方知母之奥妙,此正是有为万物之母了,俱是个虚空中景象,是个有名底万物,从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徼(同“窍”)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所关甚重,所系非轻,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妙,从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门也(此讲玄关妙巧之理也)。总是元始之母,而生妙于徼,皆从心可道之道,从心可名之名,而合于始生之母,方得到一个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体道之妙,知道之徼,此两者,岂不是同出之门户者也?
                到无为之始,无声无臭底时节,惟精惟一,言那个能体道之士、慎笃之辈,除此安得入众妙之门?笃信谨守,抱一无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此便是入道之理,入道之门)方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嗟乎,道之义大矣哉,而复无其言。
                作者心得:
                什么是读书?心相应才算读书。读真人写的书,和吕祖心心相印,好东西就走入你的生命中,变成你的一部分(此是真读书也,真悟道也)。读吕祖神仙的话感到非常实在具体,读那些学者世人注解的《道德经》,特别是这第一章,几乎都是云里雾里,不知说什么,虚得很。
                看吕祖说得多简单,道就是那个始,那个虚无,一见到天、地、万物人们的思维就遥远地联想,道不远,就在自己身上,把眼睛闭上,人身都是阴,只有一双眼睛是阳,两个光源对准身体,不妨先从下丹田开始,把意识关掉,用无之心观照。心息相依,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胎息诀云:“调息须随息,知心不用心,巍巍常不动,顷刻产真金。”
                进入这个虚无的初始,有什么念头来了把他请走,只剩一个照心,一个灵觉,粗笨的呼吸被细、匀深的呼吸代替,进而外呼吸几乎停止,腹部如风箱一样自然起伏,好像是血脉的上下起伏,伴随的是极其轻微的内呼吸。突然有动静,真息发动,玄关窍开,人与自然同一脉搏跃动。玄牝就是人天通道,下玄关打开,真阳之火升起,体内赫赫长虹。山根祖窍上玄关,入静就感到有气团在鼻子上做功,久之垂帘山根放出白光,这是上玄关打开的景象。而这背后的动力就是真阳元气,功境中的生命内景,都是真气的幻化,而人体的五脏生理运转,聪明美貌,几乎一切都是元气的作用。老子把元气叫做母,只有妙明本心才能体验到。
                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用胎息的方法引出先天真息,真息发动,天地大元气和自身小元气同频共振,人天合一。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个“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者是个性中有为。妙明本心是性,无念是性,性中有为是无为中的有为。玄关这个窍是生死窍,生命最初从此来,生命返老还童从这个窍打开始。这个窍不仅是生死窍,还是不老窍,不病窍,开此窍得人体金丹,驱百邪。意识心退位,元神显现,玄关窍才开,元神在人出生的几十个小时之内进入身体,就是一个生命的活,离开身体就是死亡,重要不仅因为关乎生死,还关乎一生的幸福。肉体在现实里挣扎,灵魂为了自己的理想赴汤蹈火,让灵魂愉悦才是幸福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只为了成就灵魂的目标。
                吕祖的智慧之剑好锋利,道可道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后天意识的曲解,吕祖把主体点出来:可道,心可道其妙,心是本心,口难说其微叫可道。下一章天下皆知的主体,指见道之人,道心,非此心之不能知有无相生阴阳反复之理。
                ==========================================
                儒道佛修行实证群 群QQ 223401990


                8楼2015-08-24 03: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