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真是对极,年少轻狂的时候,从来不晓得想娘的滋味,不明白古人为什么说“父母在不远游”,当然更不可理解古人“结庐三年,为母守孝”的行为,直到自己已是为人之子、为人之父的双重身份后,才得以明白其中的含义。
长大后才明白,在儿想娘前,娘是始终想儿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上世纪80年代末,从未出过门的我告别家乡,来到了祖国的西北,遥远的腾格里沙漠,再换上军装,坐在二叔的自行车后(到镇武装部),离开村庄的一瞬间我哭了(原因不明可能是对未来的恐惧),那年我16岁(年龄不够改的档案)。坐了3天3夜的火车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城,部队离县城还有15公里,新鲜的环境,还有那比家里好的多的饮食保障,家很快就抛到九霄云外,(多年以后才知道,我走后,母亲病了一场,瘦了10多斤),每月一封信,有时还忘了写,又一次父亲来信说,家里按了电话,接近半年我竟没有打过,一是因为学习训练紧张,二是因为舍不得花那少的可怜的津贴。事后知道在当时莱芜农村装一部电话要2000多。父亲只所以花这么多钱装这么一部在我看来没有多大用处的电话,竟是为了我这个不想家的孩子。我那时真是个没心没肺的混小子!
第一次为想娘(我认为想家和想娘是一回事)落泪是1991年的除夕,年30晚上,刚好我上哨,一个人手握钢枪,听着远处县城(那个小县城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甘肃省景泰县,和景泰蓝没有任何关系)此起彼伏的饱含着家家团圆欢乐气息的鞭炮声,顿感百无聊赖,本想初一给家里打电话,但部队上每逢节日都进入战备状态,根本出不去,等到初三,才跑到县城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除了母亲的哭声就是父亲的埋怨(闲母亲哭),在父亲的埋怨下,母亲止住哭泣母“*啊,你啥时候回来呀?”老娘的声音里充满了期待,听罢这句话,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喉头紧涩,好长时间不能出声,但生怕母亲担心我有什么事,所以,还是强忍悲伤,让自己的心情稍稍平静后才说到:“得等两年以后(部队规定)。”自那年起,每年的假日节日,我能回家尽量回,实在回不去,都打电话说明,或提前把孩子送回去。
现在离家近了(退伍后安置在莱钢),但由于天天倒班,也不能保证经常回家,每次携妻回家,娘总是喜极竟无语,顶着已略带斑白的头发忙前忙后张罗着为一大家子准备她所认为的“好吃的”,而每次离家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有时间多回几次家,虽然离得不远,也可能是他们真的老了,娘总是:“*啊,你们每次回来,家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但你们一走啊,家里就空落落的,娘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当时一家人正喝着酒,我眼睛一酸,赶忙低下头,夺眶而出的泪水滴落酒杯。一家人喝着酒,聊着天,娘又说起了当年我当兵是事情......
写到此,我的眼泪已经聚集在眼睛,这时,儿子跑到我的身边,搂着我的脖子说到:“爸爸,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可想你了!”我真是很羡慕在现在的孩子,他可以赤裸裸地表达他的情感,而我,也只能在文章的最后写上一句:娘,儿子很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