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宋朝吧 关注:9贴子:66
  • 5回复贴,共1

【连载】说不尽的宋朝 第二章 离家出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章 离家出走
如果事情一直这么发展下去,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生孩子、养育孩子,等孩子长大之后再给儿子娶媳妇,然后再等着抱孙子(或许是很多孩子和孙子),如果运气足够好,寿命足够长,赵匡胤到晚年可以过上妻贤子孝、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当然,与此同时,赵匡胤这个名字也就在几十年后从世间消失,百年之后甚至被自己的子孙所遗忘。
  不过是,历史是不会容许这种假设的,它将给赵匡胤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同时也是彻底改变历史自己的机会。
  赵匡胤结婚之后,度过了一段颇为逍遥自在的日子,家中父母健在,弟妹尚幼,妻子贤惠,自己闲暇无事之时和几个朋友练练武功,打打拳,赌赌博,吹吹牛,生活的无忧无虑。
  然而,日子一长,年轻的赵匡胤逐渐有些厌倦了这种生活,特别是随着家庭生活的日益窘迫,父亲事业停滞不前,辛劳的父母已经很难维持这个大家庭的全部生计,八九口人的生活一度到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每日为填饱肚子发愁的地步,勉强维持温饱成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看看自己,年过二十,业已成家,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却整日悠闲度日,连个正式工作都没有,不能为父母分忧解难,更别提建功立业了。
  于是,在连续几个辗转难眠的夜晚,赵匡胤不断思索着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堂堂七尺热血男儿,理应胸怀大志,图谋建功立业,至少也要像父亲一样驰骋沙场,为国征战,为家奋斗,才能不枉此生,岂能像现在这样游手好闲,两手空空,一事无成!
  当这种思索和冲动不断深入和积累时,一种大胆的想法突然冒了出来:我要离家出走,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事业!
  坚定了想法以后,赵匡胤没有再犹豫,在他二十一岁那年的某个日子,他毅然离开了自幼相依的父母,新婚不久的妻子,年幼可爱的弟弟们,离开这个并不富裕却温暖的家。
  他是不辞而别的,在那个不流行抛弃妻子、外出打工的年代,他不忍心让自己和家人承受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他要一个人外出闯荡,好男儿志在四方!
  不错,好男儿志在四方,但前方的路并不平坦,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出走的方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
  从二十一岁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并不算晚,但前路坎坷,命运莫测,赵匡胤,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2-18 09:23回复
    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资料,加上赵匡胤同志也没有写过什么回忆录、自传、游记之类的个人专著,他离家出走之后的具体路线已经不可考了,我们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大体勾画出他游历的路线。
      说是游历,这是一种比较书面文雅的说法,实际上赵匡胤离家在外的经历用流浪这个词来形容会更恰当一些。更确切的说,他是一名外出找工作的打工仔,去寻找自己梦想和事业的一名有志青年。
      可能会有人怀疑,我前面的叙述有夸大渲染之嫌。赵匡胤离家出走无非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甚至只能够养活他自己而已,对这个身无分文的穷小伙来说,说他胸怀大志,确实有马后炮之嫌。
      但我仍然相信赵匡胤的确是有梦想的,如果仅仅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他完全可以在洛阳这个大城市,在家附近找份工作,哪怕是重伤几亩地,给人当佃户,或者像他父亲一样投军当大兵等等。
      作为一个强壮的劳动力,赵匡胤的选择很多,无论如何都能挣钱养家,混个温饱,这些也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但赵匡胤没有选择任何一种方式,他选择了离家出走,这是一条比有家可靠,有老可啃要艰苦得多的道路,风险也要大多得多。
      不过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风险总是与机会并存的,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总是蕴藏着成功的机会,而机会是不会自动上家敲门的,他一定会在外面的世界中,等待着自己去寻找。
      离开洛阳的赵匡胤面临着他人生第一个选择,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自己应该选择哪个方向呢?经过短暂的思考,赵匡胤选择了西方,他决定溯黄河而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机会。
      当他走到黄河古道上,眼见河水滔滔,奔腾不息,浩荡东去,不禁受到极大地鼓舞。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气势磅礴的黄河,不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崇山峻岭,都毫不惧怕,绝不止步,哪怕千回百转,哪怕穿山越岭,依然奔着大海而去,向着那个最终的目标坚定前进。
      不错,赵匡胤,你的前途正像着古老的黄河,你将面临的将是数之不尽、纠缠一生的困难和坎坷。
      走吧,赵匡胤,从这里出发!向着你那未知的前途和命运,前进!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2-18 09:24
    回复
      当满足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等最基本的生活生存需要越来越成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时,自己的梦想却越来越远。
      难道我的一生都要在这种落魄困顿中度过吗?不!绝不!这不是我赵匡胤想要的生活。
      但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还是让赵匡胤的思想有了转变,既然建功立业的梦想一时难以实现,我就退而求其次,先找一份工作来喂饱自己的肚皮吧,至于梦想,暂时让它成为真正的“梦想”,暂时沉睡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2-18 09:31
      回复
          游历在外的赵匡胤想找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但当他降低期望转向现实时才发现,自己连找一份工作居然都不容易。
          那个时候既没有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之类的中介机构,更没有招聘网站、猎头公司,找工作只能靠着自己毛遂自荐或者找人推荐,碰壁、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运气不好还可能碰见劫道的,没准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得赔进去。
          最重要的是,当时正是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混战之际,天灾人祸,战争频仍,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社会生产大幅度萎缩,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保住自己的性命,能够活下去成为大多数平民百姓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自然也提供不了什么像样的就业机会,相反农民失地、居民失业的现象倒是十分常见。
          中国人讲究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当无依无靠的流浪青年赵匡胤为着找一份工作发愁时,他无意中想起了这句话。
          自己第一次离家出来闯荡天下,外头自然没有什么朋友。但自己的父亲赵弘殷在禁军打拼多年,倒是结交了不少朋友,现在二十年过去了,父亲的朋友中不乏坐镇地方的军政官员,或许自己可以到他们那里去碰碰运气。
          既然这样,应该先去投奔谁呢?
          想来想去,他首先选择了一个人:王彦超,时任复州防御使。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3-10 19:25
        回复
            让赵匡胤感到宽慰的是,这位世叔对自己的态度还算热情,接待也比较周到,每天好酒好肉招待伺候着,没把自己当外人看。
            感受到家庭般温暖的赵匡胤十分感动,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小要求:那就是希望在王彦超的手下谋一份差事。
            这并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在赵匡胤看来,这位世叔好歹也是一州军政长官,在这一亩三分地说话算数的人物。再说自己是出力找工作,并非是来白吃白喝的,加上父亲当年的交情,王彦超总会给这个面子的。
            王彦超却不这么想,对他来说,赏一份差事确实是小事一桩。要说赵匡胤虽不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超级帅哥,也是相貌端正、彬彬有礼、家教良好的官宦子弟,可偏偏他对这位前来投靠的故人之子非常不感冒,打心底里喜欢不起来。
            或许是赵匡胤落魄困窘的样子和颠簸流浪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太过深刻的负面印象,或者是他担心赵匡胤是在京城犯了什么事混不下去了才来投靠自己,总之王彦超出人意外的拒绝了赵匡胤的要求。
            当然,对待故人之子即便拒绝也不能太过直接生硬,以免伤害对方尚且年轻脆弱的心灵。
            于是在几天的精心款待后,精于世故的王彦超送给了赵匡胤一些银子做路费,并且语重心长地谆谆教诲了这位世侄,说了一番诸如“贤侄你前途光明,天资聪颖,在自己这个小地方实在屈才,难有作为,还是另谋高就吧”等等之类安慰性的话语,最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对不起,我这里就不留你了,请你走吧。
            赵匡胤是个聪明的年轻人,自然明白王彦超的心理,对方是不愿意接纳自己,才说这番奉承吹捧自己的话让自己体面的走人。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个份儿上,也就没有必要再赖在这里不走讨人嫌了。再说对方这些天热情款待,自己白吃白住了一番,已经非常感激了。
            赵匡胤没有再强人所难,更没有摇尾乞怜,他向王彦超郑重表示感谢后便离开了复州。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3-10 19:26
          回复
              送走了不速之客的王彦超在内心对自己这件事情的处理十分满意,自己虽然拒绝了这位远来投奔的故人之子,却也盛情款待,尽了地主之谊,而且以一个体面温婉的理由将对方拒绝,给足了赵氏父子的面子,自己这么做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想来这位赵大郎也不会怪罪自己。
            王彦超的感觉基本是正确的,被扫地出门的赵匡胤确实没有忘记他的热情招待,但他更没有忘记对方不念旧情,对自己拒而不纳的薄情,以及在自己最需要帮助之际的冷淡和拒绝。
              十多年后,当命运逆转,赵匡胤荣登帝位时,他依然没有忘记这段经历,因为无论如何,落魄之时被人瞧不起,被人拒绝的滋味总是不好受的。
              其实,赵匡胤应该感谢王彦超,如果不是这次拒绝,自己将来的一切或许都会发生改变,自己的人生可能会沿着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前进,自己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都会为之改变。
              从这个角度讲,王彦超的这次不识货的拒绝,实在是影响历史进程的无比英明的抉择。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天意吧!
              当然,对自己和被自己拒绝的赵匡胤将来的前途命运,当时的王彦超是绝对预料不到的,否则就是借他十个脑袋,他也不会拒绝这位落魄青年。只是让他想不到到的是,自己用来婉言拒绝赵匡胤的那些“奉承话”,居然误打误撞的成了真,而且在十几年之后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3-10 1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