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传统医学有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印度的吠陀医学、希腊和阿拉伯的优那尼医学(英语:Unani medicine)、包括针灸等医疗手段在内的中医学体系内的多种东亚传统医学、南非的穆替医学(英语:Muti)、西非的依发医学(英语:Ifá)。即使在传统社会,随着诊治经验的增加,传统医学也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个阶段不向前发展,只是没有现代医学发展的那么迅速,但是一定要明白,它们是沿着不同的思路在发展,攀登的是不同的科技树。而中医之所以会成为规模最大,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延续下来的传统医学,也仅仅只是因为中华文明是在现代文明和其它文明竞争中,延续下来的古老文明,其它的传统文明几乎都断代了,或者被灭绝了,它们的文字都需要被解读,它们的医学家根本没有机会再进行医学实践,或者和其它文明进行医学交流,没有再向前发展的机会。而中医能留存至今,数千年一直到现代还能获得治疗经验,进行医学实践,进行理论更新,也只是因为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逶迤不绝,让中医一直有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更新的机会,如果说传统的古希腊希波克拉和罗马盖伦的医学是西方文明的1.0版传统医学,那么春秋的扁鹊和汉代的华佗张仲景的医学就是中华文明的1.0版的传统医学,而现代医学是西方文明(现代文明)的2.0版的医学,那么明清之际中华医学大爆发后出现的中医流派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请勿以书中的谬误来诋毁其价值,科学认识都有时代性局限,欧洲同时代的博物志里荒谬也很多,凯沙尔宾罗(Caesalpino 1519-1603)、布隆非普斯(Brunfels 1464-1534)、福克斯 (Fuchs 1501-1566)、J.Bock(1939)他们还在一本正经的用植物性状来论证上帝的能力呢)、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叶天士代表的温病派,郑钦安代表的火神派等等就是中华文明的1.5版的医学(也许是1.4,也许1.6,这个发展程度很难准确衡量)。这两个体系仍然攀爬的是不同的科技树,一个注重研究病人的实体客观物质改变,以病原和实体组织变化来解决健康问题,一个注重研究病人的主观宏观感觉状态的改变,研究人体状态变化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