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文化吧 关注:38贴子:2,663

《锦州方言札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4-15 21:00回复
    白山出版社
    书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78300号
    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查询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4-15 21:03
    回复
      张老师厚爱,有幸拜读过!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4-21 22:13
      回复
        我有


        4楼2015-04-22 20:15
        收起回复
          期待张老师新书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04-22 22:05
          回复
            说心里话真没看过


            IP属地:辽宁6楼2015-04-22 22:09
            收起回复
              百姓都吃啥
              老百姓吃什么?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吃什么?这真叫今非昔比,天翻地覆。上了年纪的人讲,现在是“天天都在过年,人人都是地主”。
              过去老百姓的主食主要有两样:“苞米饽饽”和“秫米饭”。
              “苞米”,严格地说,本地人称为“棒米”,发音为bāng mir,即玉米;“秫米”,即高粱米。
              “饽饽”是满族语,是各种面点的统称。“苞米饽饽”的做法是把“发酵”〔fā xiào〕了的“苞米面”做成饼状,贴在锅边上,锅底放水或同时“熬菜”〔nāo chài〕,把面饼煎、蒸熟〔shóu〕。如果粮食不够,要在苞米面里掺上蔬菜。一般掺上白菜叶,也掺野菜,如苣荬菜、“小根菜”(小根蒜)、“盐细菜”(碱蓬草)、“苋儿菜”(苋菜)等。更穷的,也掺高粱米糠。后来有人把苞米饽饽称为“苞米饼子”或“大饼子”。
              有“串话儿”说:“凉锅贴饼子——溜了”,原意是贴饼子时,由于锅太凉,饼子没有粘到锅壁上,喻意是说人逃跑了。
              用青苞米磨的面做成的饽饽清香可口,叫“青苞米饽饽”,算是美食,只是有条件的家庭才可尝尝鲜。
              用苞米面包馅儿,叫“菜饽饽”。
              有一句经典的锦州方言叫“掰饽饽说馅儿”,意为认真细致地传授知识或经验,深入浅出地讲道理。
              “不知道啥饽饽啥馅儿”也很经典,意为不知个中原由。“你也不知道啥饽饽啥馅儿,别跟着‘乱炝汤’〔làn qiàng tāng,比喻乱讲话〕。”
              有句“粗拉话儿”(粗话):“站在锅台上撒尿——乱炝汤。”
              秫米饭有三种做法:一是没有汤,叫“秫米干饭”〔shú mǐ ɡán fàn〕;二是做成粥,叫“秫米乱粥饭儿”;三是把粥去汤,加水“投”(漂洗)几遍,叫“秫米水饭”。秫米饭比苞米饽饽好吃,相对苞米饽饽要“奢侈”一些。一般人家吃粥饭,条件好一些的才能吃水饭。但是秫米粥饭和水饭都“不禁饿”〔bū jīn nè〕,干重体力活的“劳动力”需要吃干饭。当年,“秫米干饭小豆腐”,是“东家”〔dōng jie,雇主〕对雇工的最大犒赏了,在寻常百姓自家里,可能一年也吃不上一次。
              再有的主食就是土豆儿、地瓜了。用水煮熟,剥皮即食,称为“烀土豆”、“烀地瓜”。地瓜即甘薯,本地也称红薯。青苞米,可以作为主食烀了吃,称为“烀苞米。”但是,由于青苞米尚未成熟,这样的吃法比较“败家”(浪费),一般人家“割不舍”〔gē bū shuo,舍不得〕多吃。本地有串话儿:“红薯去皮——白薯一根”,讽刺人没本事、没城府。


              11楼2015-04-23 20:26
              回复
                百姓的副食主要是“熬菜”〔nāo chài〕和酱菜。熬菜实际上就是炖菜。在屯子里,有鱼、有肉的美食叫炖,没啥油水的叫熬。现在油水大了,“熬菜”这个词汇也正在向“炖菜”转化。广义的熬菜也是做菜。“熬菜”一词来源于山东,去年,我的三弟张国山去山东出差,特意请教了一下,那里的发音与锦州相同。
                熬菜主要是熬白菜。秋天的白菜称为“大白菜”,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菜窖”,用于储存过冬的白菜,有的也储些萝卜。熬白菜要从“老秋”(深秋)吃到“开春儿”(初春)。除了储白菜,秋天还要“渍〔jī〕酸菜”、“腌咸菜”。渍酸菜时,将白菜剪切干净,用开水烫一下放在大缸中,上面再放上一块大石头,压实,加水,使其自然发酵一段时间就成了“酸菜”。熬酸菜要有油,有油比白菜好吃,油少了就不如白菜好吃了,所以吃酸菜的时候要少些。酸菜只能吃到正月十五,因为此时,酸菜已开始腐烂变质。这时开始吃咸菜,能一直吃到春末夏初。腌咸菜的步骤与渍酸菜相同,只是要加些盐,以防发酵。这里说的咸菜,其实主要指咸白菜。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的咸菜,盐度不是很高,只要保证到春天不变质就可以了。
                这段时间的副食可以辅之以土豆儿、“倭瓜”(南瓜)等。土豆儿是“常菜”。冬天吃的倭瓜,称为“老倭瓜”,即籽粒成熟了的倭瓜。这时的倭瓜,味道很甜。
                秋天也晒干菜。有干白菜、葫芦条、萝卜片、倭瓜片、倭瓜花、“猪耳朵豆角儿”(也称梅豆、气豆角儿、扁豆角儿)片儿、“茄子裤儿”等。
                夏秋时节熬菜有土豆、“豆角儿”(芸豆)、倭瓜、葫芦、茄子、菠菜、“西葫芦”〔xī hú lù,角瓜〕等应季蔬菜。
                酱菜,一般时称“咸菜”,主要是用大酱腌制的咸菜。大酱一般用黄豆制作,有时也用“黑豆”〔hěi dòu〕、豆饼(豆粕)、“涝豆”〔láo dòu,低洼地带生长的一种野生豆类,籽粒圆形,比苏子粒儿略大〕制作。
                腌制的咸菜主要有:芥菜疙瘩和芥菜樱儿(地上部分的茎叶)、萝卜和萝卜樱儿、辣椒和辣椒叶子、芹菜疙瘩和芹菜叶子、豇豆角和猪耳朵豆角、胡萝卜、白菜疙瘩(白菜根儿的地上部分)和白菜心儿等。还有“罢园”时的倭瓜蛋子、小黄瓜、小“臊瓜”(花菜瓜)、小茄子,“地篓儿”、“鬼子姜”(菊芋,也有叫“鬼头姜”、“姜渍〔jī〕腊”)等。“罢园”,也称“拉秧”,即瓜果的生长期即将结束,进行最后一次采摘。
                腌制的黄瓜、臊瓜等,也叫“瓜子”〔guā zhi〕
                大酱腌过咸菜后,就失去了酱的原味。有的人家舍不得用酱腌,就直接用盐来腌。条件好的人家也用卤虾油或卤虾酱腌些咸菜。过去,“锦州小菜儿”挺有名气,主要是使用了上好的卤虾油。
                俗话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锦州人吃“盐酱儿”重,有“咸中得味”的说法儿,也因菜不多,就出现了“菜少多加盐”的说法儿。锦州人讲“把卖盐的打死了”,意为菜咸了。除了吃咸菜外,也常用生蔬菜直接蘸酱吃。生的黄瓜、茄子、辣椒、葱、蒜、菠菜、香菜、“臭菜”(芝麻菜)、水萝卜、“茴香”〔hún xiang,小茴香〕等都可以直接蘸酱吃。黄瓜、臊瓜可以切(或礤)成丝拌酱吃,叫“拌黄瓜菜”,一般称为“黄瓜菜”。俗话说:“黄瓜菜都凉了”,说的就是这道菜。茄子、土豆等煮熟后,也可以拌酱吃。把用白开水煮菜叫“炸菜”〔zhá chài〕,“炸菜”不是用油炸。俗话说“烀苞米,炸茄子,撑死老爷子。”“炸茄子”,既为水煮茄子,也称“烀茄子”。
                东北的臭菜和南方的臭菜不是一回事儿。南方的臭菜学名羽叶金合欢,我们家乡的臭菜是芝麻菜,十字花科。外国人吃臭菜,拌成沙拉,我们吃臭菜蘸大酱,异曲同工。
                礤黄瓜丝的工具叫“礤子”、“礤梃”、“礤板儿”,以前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厨具,也可以用于礤萝卜、土豆儿等。
                有的野菜也可以蘸酱吃。“三月三,‘小根菜’乱〔làn〕钻天。”“小根菜”,也叫小梗菜、小蒜葱子、山韭菜等,学名小根蒜,古称薤,现在人们俗称为“大脑瓜儿”。小根菜的叶子和刚刚长出的小葱叶子一样,味辛辣,是百合科葱属植物,和大葱同宗同源。初春时节,大地刚见“开化儿”(解冻),百草大多还没有发芽,这时小根菜细细的叶子就从土里钻了出来。把它刨出来,洗干净就可以蘸酱吃了。还有苣荬菜(有的写作“曲麻菜”),俗称“想妈菜”、“亲妈菜”〔qǐn ma chài〕。在这里,“妈”发轻声。老人们讲,苣荬菜是救命菜,遇到荒年要靠它“度命儿”。当鲜嫩的苣荬菜芽儿随着禾苗长出来的时候,把它剜出来,洗净就可以蘸酱吃。可以蘸酱吃的还有“苦麻子”(苦菜,也称苦妈菜;有人把苣荬菜也称苦菜)、“婆婆丁”(蒲公英)等。长大了的苣荬菜、“水津儿菜”(荠菜)等,要用开水炸一下,攥成菜团,然后蘸酱吃。还有嫩的苋菜、灰菜、榆树叶儿、杨树叶儿等都可以晒成干菜,用水炸后蘸酱吃。
                苣荬菜、苦菜等野菜的根、茎、叶中有一种白色似乳的汁,营养十分丰富。
                最简单的菜,是大葱蘸大酱。俗话说:“大葱蘸酱,越吃越胖。”过去,有时吃不起大酱,只能是“一蘸,一‘嗍拉’〔shuō lɑ〕。”就是用筷头儿蘸一点盐水,然后再嗍拉干净。
                大酱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炸酱”〔zhà jiàng〕。炸酱的食材主要有鸡蛋(鸭、鹅蛋)、猪肉、鱼虾、蘑菇(鲜的)、虾皮等。
                锦州有句俗语,叫“不进盐酱儿”,表面看是在说菜,实际上是在说人。意思是人“好赖话儿都听不进去”,不听规劝。


                12楼2015-04-23 20:26
                回复
                  不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4-23 22:30
                  收起回复
                    葱这段超级见功力!百看不厌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4-24 12:30
                    收起回复
                      过去农村家家都养“小鸡子”。一般养一只公鸡,称为“公鸡头”,多数选择红色的。母鸡有多种毛色,有黑鸡、白鸡、芦花鸡等,还有一种带凤头儿的,叫“咕咕头儿”〔gù gu tóur〕。
                      养鸡,是为了吃蛋。鸡蛋,也称“鸡子儿”。春天,鸡开始产蛋,称为“开张”。
                      母鸡孵小鸡儿时,叫“抱窝”。鸡的孵化期是21天。小鸡孵出后,母鸡会带着小鸡儿觅食。发现食物时,母鸡会“咕咕”地叫,小鸡就会跑过来。等小鸡儿能自己觅食时,母鸡就不带小鸡儿了,叫“扔崽子〔lēng zhǎi zhi〕”。小鸡称为“鸡崽子”,也叫鸡雏儿。“抱窝”或“带崽子”的母鸡,称为“老抱子”。
                      秋天孵化的小鸡儿,称为“秋不打子”。一般也戏称年龄很大时生的孩子。
                      有亲友生孩子,一般要送鸡蛋,称为“下奶”。“坐月子”的妇女,喝老母鸡汤可以增加奶水。
                      鸡窝也称“鸡架”。过年人们贴对联时,也要在鸡窝边上贴个红纸条,上面写上“金鸡满架”。有调皮的孩子会偷偷地在边上写道:“有蛋不下”。还有,猪圈门口也要贴上“肥猪满圈”,“大牲口”圈门上要贴“六畜兴旺”。
                      公鸡,除了“踩蛋儿”(配种),还有“打鸣”(报晓)的义务。母鸡患了某种病,也会出现“打鸣”的情况,人们认为这很“怪诞”〔guài dai〕,是不吉之兆,会把鸡杀掉。
                      俗话说:“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意思是各有各的办法。
                      串话儿有:“姑爷子进门——小鸡子没魂。”姑爷子是“上门客“〔shànɡ mén qiě〕(“上眼皮”、贵客),要杀鸡招待。
                      说人讲话“鸡粪味儿”,指人说话激动,不好听。
                      屯子里没有褐色这个词儿,称为“鸡把把色儿〔shǎir〕”。
                      “公鸡一窝儿,母鸡一窝儿,咕咕头儿单趴着。”喻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有童谣说:“大公鸡、‘尾巴’〔yǐ ba〕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说的是不尽孝的儿子。
                      没有孵出小鸡的鸡蛋,称为“寡鸡蛋”、“寡鸡子”。现在叫“毛儿蛋”,也叫“石蛋”。旧时,把婚后不能生孩子的女人称为“石女儿”,现在,已经是死亡了的词汇。
                      串话儿有:
                      “寡鸡子儿不叫寡鸡子儿——混蛋。”
                      “鸡蛋壳子揩〔kāi〕屁股——嘁啦咔嚓。”形容说话、办事儿,果断、利索。
                      叫鸡时,喊“咕、咕……”。


                      20楼2015-04-26 11:16
                      回复
                        锦州的庄稼
                        锦县这块儿土地适于农耕,“庄稼”〔zhuāng jie〕的品种“齐楚”〔qí chu,齐全〕。传统的主栽品种有高粱、玉米、大豆,俗称“高粱、棒米、黄黑豆”。黑豆,称为hěi dòu,即黑大豆,较黄大豆产量低,出油少,现在已经很少种植。
                        高粱的传统品种有:“八月齐”、“大红穗”、“八扩〔kè〕杈”、“黑壳儿”等。还有黏高粱,也称“笤扫mi子”,穗儿脱粒后可制作“笤扫”(常写为“条扫”),杆质软有弹性,可做“秫杆绕儿”〔shū gāi yàor〕,用于捆扎柴草等。传统的高粱品种产量都很低。
                        说人是“秫秸绕儿”,褒义,意即能把大家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的人。
                        高粱容易得一种黑穗病,病体结在“高粱包儿”内,称为“乌米”〔wū mi〕。采摘乌米称为“打乌米”。乌米是一种美食,可即食也可炸酱或蒸了吃。玉米、谷子等作物也长乌米,但不能吃。现在庄稼的防病技术先进,庄稼不长乌米了,但是,有专门种乌米的。
                        说有的人是“打乌米眼睛”,是说人专往上看,“眼眶高”的意思。因为“打乌米”时,眼睛要往上看。这话泛指眼睛只看有权势、有用的人,讽刺人的话。
                        高粱穗儿脱粒后称为“高粱挠子”。 有串话儿说:“高粱挠子揩〔kāi〕屁股——哩哩啰啰。”“哩哩啰啰”,办事或说话不利索。也有说“铺衬挠子揩屁股——哩哩啰啰”的。
                        在锦州方言中,“揩”这个字只在“揩屁股”〔kāi piǎo hu〕时使用,声调为阴平。
                        散落在地上的松针,称为“松树挠子”。
                        “秫秸”〔shū gāi,高粱秸〕的硬皮儿,称为“席mi儿”〔xì mǐr〕,常写为“细米儿”,是编织“炕席”的材料。新秫秸的席mi儿“风快风快”的,经常把手拉出血。
                        高粱有自己的“生日”,是“阴历”(农历)三月初十。这一天,要吃蒸鸡蛋糕儿,俗称“炖鸡蛋”,以期盼当年高粱丰收。
                        高粱,过去是第一主栽品种,现在,棒米“排头子”(第一位)了。
                        棒米的传统品种白粒儿、白轴儿,称为“白马马牙”,产量较低。黄粒儿品种为后来引进的杂交品种,产量较高。用苞米粒儿直接膨化的食品叫“爆花儿”。“崩爆花儿”要用一种特制、密封的锅。玉米棒儿的轴儿,叫“棒米戗子”。最初引进的黄粒儿玉米叫“吕北”,红轴儿。
                        大豆是油料作物,可榨油、制酱、做豆腐,也可以直接做菜食用。用水浸泡而膨胀的大豆,叫“膀胀豆儿”。膨胀豆儿,也叫“黄豆芽儿”,因为比较“出息”(出数儿),也是家庭的“常菜”。
                        用水泡,使食品的原料膨胀,称为“发”。除了“发豆芽儿”,还有“发木耳”、“发海参”等。
                        其它油料作物还有苏子、“线麻籽儿”、芝麻、“毛嗑儿”(向日葵)等。
                        其它杂粮有谷子、縻子、“小豆”(饭豆、爬豆,不是油料作物)、绿豆、荞麦等。
                        还有一种重要作物:“棉花”〔niáo huɑ或niáo huo、niao hu〕。棉花用来纺线织布,俗称“家织布”。富裕人家有织布机,既织布家用,又对外接活儿。一般人家只纺线不织布。棉花籽油也可食用,称为“黑油”。有毒,不可多食。
                        有老话说:“要发财,种黑白。”“黑”是“大烟”(罂粟),“白”就是棉花。
                        班吉塔有地名棉花地、北镇有地名棉花张。
                        除棉花外,纤维类作物还有苘麻(qǐng má)、线麻等。
                        过去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有种“大麻籽子”(蓖麻)的,可做工业原料。老人们说,“若是”〔yào shì,如果〕虫子爬到“耳头”(耳朵)里了,在“耳窟窿”里边抹点儿“大麻籽子”油,虫子就会爬出来。可是,这事儿我还真“没经过”。
                        本地农谚有:
                        “九九过一九,耕牛遍地走。”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也有人说,过了芒种可以“强种十天”。
                        “立夏到小满,种啥啥不晚。”
                        “去暑(处暑)不出头(出穗儿或出蓼儿),割了喂老牛。”“蓼儿”,读为tiǎor。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俗话有:
                        “庄稼都是别人的好,孩子都是自己的好。”
                        “听见拉拉蛄叫,还不种河洼地?”
                        “丑妻近地家中宝。”
                        “二八月庄稼人”,意为不熟练的庄稼把式。
                        “庄稼不收年年种。”这话挺代表锦州农民的精神的,意为做事要不怕失败,要坚持不懈。


                        26楼2015-05-16 22:17
                        回复
                          锦州乡下瓜叫果儿
                          锦州这个地方不单“出苹果”,也产梨、桃、李、杏、“酸楂”〔shuān zhá,山楂〕、葡萄、海棠、大枣等水果,野生的还有山枣、“欧李儿”〔nōu lir〕、山葡萄、山丁子、“桑粒儿”(桑葚)、栗子、核桃、榛子、橡子等干鲜果品。木本果品,本地称为“果木”〔guǒ mu〕。瓜果类有西瓜、黄瓜、“臊瓜”(花菜瓜)、“倭瓜”(南瓜)、葫芦、“西葫芦”〔xī hú lù,角瓜〕、香瓜、丝瓜、“癞瓜儿”,还有“洋柿子”(西红柿、番茄)、茄子、草莓、“姑娘儿”〔ɡū nǐnɡr〕、“天天”〔tiān tian〕等。在本地,姑娘儿、天天都是野生的。
                          “姑娘儿”,学名酸浆,又名“姑娘果”。本地野生的姑娘儿是苦的,不能吃,小姑娘们在其“系巴”(蒂)开一圆形口子,抠出“瓤儿”〔yángr〕,然后放在嘴里咬,靠空气的压缩发出“咕咕”的声音。小学的时候,一下课,一些女同学就“咬姑娘儿”,像一帮蛤蟆叫唤,可烦人了。有的女同学也用葡萄皮儿来咬,但葡萄皮儿脆,没有姑娘儿“绵软”〔mián yuan〕,容易“裂纹儿”〔liè wènr〕。有人把“姑娘儿”写为“菇娘儿”,那是“想当然”的写法,是错的。周立波先生在《暴风骤雨》中,写为“红姑娘儿”,那是对的。
                          “天天”,学名龙葵草,有微毒。也叫“星星儿”、“黑天天”、“黑星星”、“天头”、“黑天头”、“甜豆儿”,我疑心“甜豆儿”是其原意。“天天”,也有黄色的。
                          有趣的是,在锦州方言中,把有的瓜称为“果”。
                          西瓜叫“西果”〔xīɡuo〕,此外还有“冬果”、“倭果”、“臊果”、“丝果”等。但香瓜不叫香果,叫“香瓜子”;癞瓜不叫癞果,叫“癞瓜儿”。
                          我在北镇工作时,有一位老同志叫杨希国,有个叫王可嘉的小同志总是喊他:“吃西果、吃西果……”
                          更有趣的是,我发现朝鲜语把水果称为“瓜一”〔ɡuā yi〕,把苹果叫做“沙瓜”〔sāɡuā〕,他们用汉字表示为“沙果”。我们这里,把大的海棠果称为“沙果”。
                          锦州方言中有句口头语:“去你们〔nǐn〕家倭果(或说‘老倭果’)的!”意思就是“去你的”。为什么要去人家的倭果呢?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张继生先生说,倭瓜是最普通的蔬果儿,表示“贱”,“去你家倭瓜”,意为“你和倭瓜一起去吧”,有蔑视的意味儿。
                          串话有:“狗屎熬〔nāo〕倭果——臭乱(乱在这里不读làn)”。讽刺人乱说话,影响别人说正事儿。“臭乱”的例子:“你赶紧走吧!别在这儿臭乱了”、“别喝点儿‘尿水子’(指酒)在这疙瘩臭乱。”
                          我们为什么要把“瓜”叫“果”呢?“瓜”、“果”两个字本来读音就非常相近,guā和guǒ二者声母相同,韵母相近。同时,锦州人读双字词时,往往重音在前,后面读轻声。这样,当“瓜”和“果”同为轻声时,发音就更加相近。这样,久而久之,“瓜”就成了“果”了。
                          香瓜子、癞瓜儿等为什么没有成为“果”呢?因为“瓜”有后缀儿或儿化,发的是重音。
                          小时候,有一首童谣:“香瓜儿没有籽儿,里头有个小日本儿;小日本儿,不投降,马上报告李向阳;李向阳,双盒子,专打日本老婆子。”鬼子不投降,咱就消灭它,你打人家老婆子干什么?
                          瓜有籽儿,果有核儿。核儿,有时叫hér,有时叫húr。怎么区别呢?硬的为hér,如枣核、桃核、杏核;软的为húr,如梨核儿、苹果核儿。
                          说人是“人核”〔yín hú〕,是讽刺人“要尖儿”,总是以自己为中心。
                          有串话说:“熊瞎子吃梨——满不择〔zhái〕核儿(在乎)”。


                          27楼2015-05-16 22:18
                          回复
                            认头,有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5-12-22 20:41
                            回复
                              秋大哥新书何时能读到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5-12-23 21: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