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坐吧 关注:178贴子:1,393
  • 14回复贴,共1

【转】席居与正坐:中国古人的优良传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豆瓣 豆瓣署转自新浪博客


1楼2015-05-09 12:47回复
    中国古人初始的生活起居状态是一种平面风格,席地而坐,择地而卧,身体受力重心不离“地面”,是以谓之“平面”起居方式。这种起居方式也传给了日本、朝鲜。
    与“平面”相对的,是西方人的“立体”起居方式——即身体重心离地,以椅、凳作为支撑工具。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早已习惯坐着椅子、伴着高高的桌子生活,其实这本是“西式”的起居方式,西式起居与中国文明结合,博大包容之下或许亦多少有着原生文明的失落。
    自椅子从西方舶来之后,中国人的起居方式,就渐渐由平面变为立体,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高坐。至于这种变革始于何时,以前令我困惑,有说南北朝,有说唐代,有说宋代。但我注意到比较专业的说法大多指向五代前后。


    2楼2015-05-09 12:47
    回复
      渐渐的,我也自认为把这个时间问题基本搞清楚了,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到习惯垂足坐椅,其过渡时间在五代至北宋比较可信。因为任何一种舶来品要在全社会普及是需要时间的,尤其对于古代缓慢的社会进程。如果把西式坐具传到中国的时间当作中国人席地时代的结束,显然是错谬。其实在很早的时候,一些异域坐具如胡床、胡凳就曾伴随着佛教而来到过中国,这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但这些东西在中国一直属于另类,未能融进中国的整体社会生活文化之中,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不大。直到后来椅子的舶来和普及,才真正改变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席地之风。而大规模使用椅子始于宋朝,这基本成为共识。中国最早的椅子应该来自西亚,唐代应该已经有了这种舶来品。但椅子最初是作为奢侈品存在,仅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的府上,老百姓一般是享受不到的。在今天看来,说椅子也是奢侈品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只要想一想,那时的人们长期以来在地上生活惯了,对于平民老百姓而言实在没必要在居室里增添这么一个多余物件,而且也缺乏来源渠道。终唐一代,椅凳并没有影响、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此系古代社会进程缓慢的原因,加上唐朝的社会、经济模式仍然是趋向封闭、保守的中古风格,也势必造成上流社会的文化不可能太快地进入下层社会。资料表明,唐代的室内仍以席为主,人们的主流坐姿仍然是席地而坐。


      3楼2015-05-09 12:48
      回复
        关键的革命发生在宋朝。宋朝社会,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中国进入平民时代,市井的活跃,经济的繁荣,使椅子终于在全社会普及开来,以至上至皇家,下至平民,都坐到了椅子上生活,中国人的起居方式终于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平面”变成了“立体”。这种改革给中国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要小看这个变化,由于不坐地了,所以就用不着脱鞋了,中国人曾跟日韩人一样的除履席居的习惯就此革除。而由于坐在椅子上比坐在地上高出了许多,所以桌案也必须升高以求适应,桌子高了,一系列的家具也随之升高,相应的,房间窗户也要升高,进而导致建筑结构的变化等等......
        不光如此,“立体”起居还给中国人造成了心理和精神气质的变化。我总觉得跪坐(正坐)的姿势很优雅,是最能体现中国文明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的坐姿。然而由于椅子的到来和普及,这种优美的身体符号没了。穿着宽大飘逸的汉服,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依着高高的桌子,仔细想想,是不是少了一点纯正的味道?美学是一种组合的学问,我总觉得只有西方人的紧衣窄袖坐在椅子上才好看,可如果穿那样的服装跪坐于地,就显得别扭。而宽大飘逸的汉服,我也总觉得只有用跪坐的身形才能充分地展示其雍容、端庄、宁静、谦恭的美韵。


        6楼2015-05-09 12:48
        回复
          可惜的是中国人对于“符号文化”的丢弃往往毫不留情(从某种角度看,文明就是一个符号体系)。椅子固然是好东西,但用椅子完全覆盖掉一直以来的席居文化未免太过粗暴!而原本残留的一点跪坐礼俗也因席居时代的结束而灰飞湮灭。作为一个文化重要的符号标志,随着椅子的舶来,竟然变得如此的可欺,连一席之地也不容存在,非得把它完全消灭不可!只剩下一些汉语用词还在隐隐地暗示着先人生活的身体姿态:席位、出席、促膝谈心、举案齐眉......


          7楼2015-05-09 12:48
          回复
            跪坐是一种身心锻炼,可以有效的提炼人的礼仪气质。我相信,常常跪坐的人,精神气质上会产生变化。也正因为在历史上摈弃了跪坐(正坐)的礼俗,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变了——端正平稳变成了歪斜不定;原本的典雅渐沾市侩、粗俗之气;人与人原来诚挚地正面相对,变成了坐在椅子上侧身相顾,坦诚、信任的品格从此渐失......
            跪坐是很能锻炼人的礼仪修养的。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跪坐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想想,一个人如果可以习惯跪坐,还怕行走坐卧各种场合的姿态有失礼仪吗?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的礼仪气质强于现代中国人的原因。也许有人把西方人作为反证,但不同文明圈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因此有着不同的美学评判与分析。


            8楼2015-05-09 12:49
            回复
              以上是从美学感受、精神修炼、礼仪修炼上,阐述跪坐的可取。但这些还不足以使许多人认为跪坐就一定是个好传统。事实上,跪坐一词是现代语,古人没这种称呼,因为在中国古人那里,这才是标准意义上的“坐”,不需要再加个什么跪字,而其他的坐法才应该在坐前加一个字,如胡坐、倚坐、蹲坐。由于现如今坐字的含义早已古今两义,所以我们只能使用跪坐一词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不过,好在还有一个更好听和庄重的词——正坐。故下面的文字,凡说到正坐一词的,不加括号解释。
              虽然经过了上篇的论述,但也许仍不足以充分令人觉得它真是那么优秀的传统,那么此篇再讲讲正坐的一些现实上的好处。


              9楼2015-05-09 12:49
              回复
                  其实正坐的优处还不只如此,它真正的意义是吻合中国古人的哲学思维和对待天地的态度。坐于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亲近,而采取跪坐,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这正是华夏文明的原道精神;与之相对的是西方人“凌空而起”的“立体”起居,象征着疏远自然、不敬天地,故西方人热中改造自然。
                同样是坐地,正坐与胡坐相差很大。胡坐以卑贱不恭的臀部着地,把“不洁”的足部正面示人,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他人的恭敬都大打折扣。故中国古人鄙夷胡坐,并非仅仅因为胡坐容易“走光”。
                现在,已经有人在医学的角度上发觉正坐对中国古人思维的影响。医学上的专业描述我说不好,也记不太清,只明白个大意,权且以我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前头说了,席居时代是“大起大落”的生活,使民族个性不至于变得四平八稳,而“大起大落”在医理上的好处是刺激思维。不少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冥思苦想的时候,突然站起来走动,这时候,脑中灵光一闪......


                13楼2015-05-09 12:51
                回复
                  医学上的解释大意是从地上跪坐的状态突然站起,由于距离落差大,体内“气血”(不知此词恰当否)上冲,刺激脑部神经,使大脑思维功能瞬间加强,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诱发灵感的迸发。古代文人在思考、写作的时候,由于思绪翻飞,难免会围绕着案几站站坐坐(没有椅凳羁绊,站站坐坐很容易),多少哲思的火花,便在那许多次站起后的瞬间闪现。我不敢武断地说这种“站站坐坐”就等于在提高智力,但古人一会儿贴着地面思考,一会儿又凌空思考,这种大落差的转换或许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体验,从而影响到思想的性格特点,以至影响、形成一个民族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心理。中国文明最大部分的智慧成果也正是产生在那个席地跪坐的时代,尤其在正坐习俗最盛的周、秦、汉、魏、晋时代,是中国人最具灵性的时代,全面固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特征。


                  14楼2015-05-09 12:52
                  回复
                    纯粹的华夏哲学精神就是跪于天地之间思考,这是典型的东方思维修炼,讲究的是顿悟,是灵光的闪现,是一瞬间就使思维达到终点。与之对应的西方人思维,反倒是一种四平八稳的思维,它不讲究顿悟,不需要太灵光,重视的是过程,重视老老实实地推论,所以西方人的逻辑演绎能力强于中国人。这两种思维各有优长,由于文化背景各异,很难兼而优之,但要俱失之却并不难。也许是巧合,自中国人普遍地从地上站起坐到椅子上去以后,中国人的思维从此走向僵化,曾经有过先秦的深邃、魏晋的灵睿、盛唐的飞扬,而自宋以后,则渐趋僵死、老迈、枯燥、压抑。中国人一贯擅长的东方思维能力亦步亦趋地下降,只有在禅学中还得到了几许继承,而逻辑思维更是自古以来的弱项,从此以后,中华文化呈萎缩不前之势,盖因中国人的优势思维正在减弱,而劣势思维也未能增强之故。当中国人全部习惯坐椅子的时候,这时的日本人突然又模仿起中国古人的跪坐了(注:日本自唐朝学去了跪坐,但在国内推广却是十二世纪以后的事。另外,朝鲜人更习惯盘腿坐)。


                    15楼2015-05-09 12:53
                    回复
                      综于以上所述,正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符号,是古代华夏文明的精华之一,体现了先人深邃的智慧,对身心体都有各种益处。但有人会说对身体也不是绝对有益——即跪坐会提高罗圈腿的病发率。但比起如前所述正坐的诸般好处来,这个缺点却可以被大大抵消掉。而且罗圈腿的病因不止是跪坐,还有骑马、踢足球等运动都容易形成罗圈腿,是不是这些运动都该废除?罗圈腿通常因于童年长骨骼的时候,身体姿势不当所致。就象儿童坐在桌前写字,如果不注意坐姿将可能导致脊椎发育弯曲,但好象没有人说坐在桌边写字是致人驼背的祸首。对于正坐,如果一定还要追求完美,即控制罗圈腿的病发率也不是不可,只要不让儿童跪坐太久或者不让儿童跪坐,那么连唯一一个缺点都不存在了。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正坐是一种有益无害的修养身心的方式。


                      16楼2015-05-09 12:53
                      回复
                        当中国人的坐姿从席地正坐变为腾空高坐的时候,当中国民族终于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时的中国文明却地走向了下坡路。当中国民族看似骄傲地高高坐到椅子上去的时候,内心与精神却颇为奇怪地走向了自卑,这个站立起来的民族竟走进了一段屡受外侮的历史,宋朝人坐是坐起来了,外交地位和民族精神却是跪下去了。后世国人不明白这种华夏原道精神的奥妙——当你跪坐于地的时候,你不是婢膝于他人脚下,恰当地说这是一种亲于地、仰乎天的生活符号象征和精神体现,是自卑于天地。跪坐修养就是与天地合一的修炼,有利于心之纯正,人格之独傲。在“平面”席居时代,你拜见自己的上级或长辈,对方会端端正正、腰杆笔直地正坐着等候你上前问候,你会感到那比坐在椅子上更具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之气,而且这种凛然气质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同时也是“不亢不卑”的精练表达,使你鲜明地感受到今天许多达官贵人歪歪扭扭坐着,翘着二郎腿待客是多么地浅薄,有什么尊严可言。


                        17楼2015-05-09 12:53
                        回复
                           在很长的岁月里,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地,以这种刚直、恭敬、典雅的姿态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先秦人就是这样面对面跪坐着产生了丰富的哲学理论,汉唐人就是这样跪坐着傲视天下。而近古以来的中国人,坐是坐得越来越高,精神却是越脆弱。却不知道当你的身体愿意矮一节表达对天地的恭敬时,你的灵魂却能得以在天空腾飞。


                          18楼2015-05-09 12:53
                          回复
                            本文虽然论述了正坐习俗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好处,那么是不是提倡恢复这种古代礼俗呢?其实也不能这么说,许多早已逝去的事物,要想完全拾回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为正坐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符号,它在形式文化体系中具有连锁性,它会牵涉到现代中国人诸多的生活习惯及外在文化的问题。首先它是席居时代的产物,如果复古,就不得不牵连至居室文化的复古,牵涉到生活用具的问题、中国人起居习惯的问题、社会礼俗的问题等等。可说成本极高,困难很大。本文固然表达了对这一古传统的推崇与神往,但不席居,不正坐也不会使民族完蛋,西方人不混得很好吗?而中国人放弃席居后的历史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本文旨在阐述正坐的文化内涵和优点,论述正坐确实对人的身心有好处,值得推广,感兴趣者自可一试。在批判中国文化的时候,不要误把精华当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糟粕不少,但“正坐”作为曾长期存在于古人生活中的礼俗,还真不是糟粕,而是精华。


                            19楼2015-05-09 12:53
                            回复
                              [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5-09 1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