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310,279贴子:27,805,269

回复:【个人见解】掌控内心,培养自信 ,戏说金庸心理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节结尾处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山水三境界的差别。
假如,你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一个新单位不久,就有一位领导或资格老的同事私下对你示好,表达诸如:“我很欣赏你的人品和能力,以后我要尽量帮助你”等等此类的意思,如果你听了这些话,立即信以为真,觉得感动和温暖,那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如果你听了以后,心存疑虑,知道天上不大可能会掉馅饼,对方如此拉拢一个新人,很有可能是要培养自己班底,又或者获得你的信任后利用你做炮灰,去出头做某事以达到他自己的某个目的。如果你是女性,还要提防对方对你心存不轨。当然,也有可能对方说的是真话,但无论如何,你要谨慎观察求证。这时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如果你有自己坚定的三观和处事原则,比如说:任何情况下不参与他人的利益之争,不在背后说任何人的坏话,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轻信许诺,不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坚决不做违法和违背良心的事;永远不喝酒,最起码是永远不醉酒等等。那么在坚守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无论对方什么目的,如何欺骗,也坑害不到你。
这样也许会错失一些不当得利的机会,但长远来看,绝对是得大于失。因为福兮祸所依,不应得的东西,拿到手也是祸患。
那么这时,别人对你表示友善,你可以当做真话去相信,因为无论对方是你真正的朋友还是居心叵测,你处事的原则都永远不变,防御滴水不漏,自然就绝对安全,不需要必须绞尽脑汁去猜测对方的动机,在对方没有确实做出欺骗、背叛行为之前,你可以选择真心交友。这就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IP属地:吉林21楼2015-06-08 13:09
回复
    第二章、人人天下无双,不可迷信权威
    在开始细节阐述之前,我们首先确立一个基调,也是心理素质强者、自信者必备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就是每个人必须要能够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绝不能盲目迷信、崇拜任何权威的人物、组织、教派、理论。
    并有勇气反对(至少在心里反对)错误的大众主流观念。一切理念都要智慧的甄别对错后再决定是否吸收。当然,也包括我的这篇文字,其中也必有偏颇、错漏之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终极真理。如果能把这一点贯彻终身,你就具备了成为心理强者的重要基础。做不到这一点,那一辈子也没有希望真正变强。
    《侠客行》中,石破天如果和其他人一样,盲从于石壁上的注解,那就一辈子也悟不出真正的武学至理。
    当然,不迷信权威不等于反对权威所说的一切,能成为权威的理论,大多是有一些可借鉴吸收的优点的。
    《神雕》中有一段杨过与金轮法王合作时的文字中,金轮法王指出杨过武功驳而不纯,杨过于全真派的、欧阳锋的、古墓派的、九阴真经、洪七公的、黄药师的,诸般武功着实学了不少,却无一精通。 原文:“他突然间心念一动:‘我何不取各派所长,自成一家?天下武功,均由人所创,别人既然创得,我难道就创不得?’……蓦地里恍然有悟,明白诸般武术皆可为我所用,既不能合而为一,也就不必强求,日后临敌之际,当用则用,适使即使,不必去想其出处来历,也已与自创一派相差无几。”他可没有因为痛恨全真教就把全真武功弃之不用,更没有因为那些人都是前辈高人,就觉得他们的武学理论神圣不可改动。更没用觉得必须拜在一人门下,摈弃其他武学。
    我们心理素质未至巅峰之前,也应该有这种自信(别人既然创得,我难道就创不得)及海纳百川的心态。


    IP属地:吉林22楼2015-06-08 13:17
    收起回复
      有一些权威,往往会以权力施展威压或蛊惑人心,冠冕堂皇的大义下,有时会暗藏着自身的私欲,却煽动他的支持者、拥戴者们撒血断头,这等人心目中绝无人人平等的概念。无论表面上如何爱民如子,心中真正所想,无非是江山做棋盘,人命做棋子;蝼蚁之命,死不足惜,凌登九鼎,唯我一人。一切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人,无一不可利用、抛弃、杀戮,只要对夺取权力有好处即可。
      《倚天》中六大派围剿光明顶,灭绝师太那一番战前动员做的当真是大义凛然,令人热血沸腾,正义感高涨。
      原文:只听灭绝师太道:“俗语说得好:‘千棺从门出,其家好兴旺。子存父先死,孙在祖乃丧。’人孰无死?只须留下子孙血脉,其家便死了千人百人,仍能兴旺。最怕是你们都死了,老尼却孤零零地活着。”她顿了一顿,又道:“嘿嘿,但纵是如此,亦不足惜。百年之前,世上又有什么峨嵋派?只须大伙儿轰轰烈烈地死战一场,峨嵋派就是一举覆灭,又岂足道哉?”
      峨嵋派所有人都知道,灭绝师太最痛恨明教中人,可几乎没人知道,她宁可冒着全派覆灭的风险也绝不退让,一定要将明教赶尽杀绝的最大原因,只是因为杨逍气死了她所爱的人,师兄孤鸿子。如果他们知道这一点,会愿意为此而送命吗。


      IP属地:吉林23楼2015-06-08 13:20
      回复
        第三章、世人皆有私,何须苛责之(上)
        首先强调一点,任何规律和理论的研究都要考虑概率问题。所以,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现象,至少也有60%-95%以上的发生率。但不会是100%,任何事都有极好或极坏、极左或极右的特例,请不要钻牛角尖。
        当然,涉及重大问题就不拘泥于这个概率了,比如,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或精神健全的事,即便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也得研究。
        这一章将要试图剖析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深层动机,会有一些冰冷的缺乏“温情”的观点。如果有对某些情感(亲情、爱情、友情等)特别珍视和依赖,视为神圣,完全不容探讨的朋友,请您略过这一节,免得引发心情压抑。
        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冷静的来解剖所有人的思想呢?
        因为,建立强大的心理素质,就像建造一座堡垒。普通心理素质的人,本有的三观像是一栋楼房,由很多零碎建材堆砌起来。这些材料是什么呢?父母、老师、媒体、亲朋有意无意中传达给你的理念,以及你经历过的事带来的感受等等。
        这些思想片段日积月累后,随意堆砌起来的心理楼房,虽然在正常生活中也能遮风避寒,但面临变故时(如工作不顺,被他人鄙视、批评或打骂等),就会出现问题,在各种压力下,墙皮开裂,下水堵塞,因为布线不合理线路发热甚至短路等等(心情烦躁、脾气暴烈,易悲易怒、怨天尤人,缺乏自信、萎靡不振等),或大或小的毛病就出现了。
        如果挫折再大些,达到地震级别的(比如失恋、配偶出轨,亲朋背叛、至亲意外重伤、死亡,自己重伤、残病等),这房子就可能会墙体开裂、楼体倾斜,变成危房了(终身痛苦、自残、抑郁症、精神病等),甚至是直接倒塌(杀人或自杀)。
        那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出现,我们未雨绸缪,主动推倒楼房(反思一切固有观念的合理性),将所有材料筛选、摈弃后,按最大利用率、最大合理化、安全化的布局,重新设计图纸,深挖地基(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心,掌控自心),建造成防火、防水、防地震、防核弹、防生化并自带生态循环系统,必要时可以完全自给自足,(不怕任何挫折,不怕任何原因失去任何人)。即便大型陨石正面冲击,也能完好无损的最强堡垒(达到心理巅峰,不怕失去一切,甚至可以笑对生死)。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透彻的了解人心的一切变化,如同医生为了治病,就得研究明白人体结构,就必须得解剖一样,为了了解人性,就必须解析人性,这同医学一样是严肃的科学研究。
        而既然是研究学问、追寻真理,那就绝不能感情用事,一旦感情用事,就夹杂了自己的好恶,无法客观,得到的结果就一定是扭曲的。我们不但要审视他人,更要审视自己,直面一切人性弱点和丑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出善,弥补自己所有的破绽。
        所以,在研究人性的时候,不但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也是我们要极度冷静并绝对理智的观察与剖析地小白鼠。


        IP属地:吉林26楼2015-06-13 13:01
        回复
          观察别人容易做到,反思自己就有些难度,那应该怎样做呢?
          这里就得借用弗洛伊德的一个概念,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我”都是产生于我们的自心,把它们分开,是为了能让我们做到以局外人的超脱去返照内心,找出自己的弱点并改正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
          本我:大致可以理解为人的动物性本能。就是各种“原始”欲望,没有法律、道德的约束。诸如有好东西就想占有,占有不了就想破环,谁得罪“我”了就想打骂甚至杀死对方等等。
          自我: 大致可以理解为后天理智。懂得衡量利弊,它也是什么好的事物都想得到,但是会量力而行,并考虑长远得失。知道有些事,虽然很想,但是不能做,做了后果太严重。或者某件事,必须这样做,不做后果太严重。自我约束本我,不许它出轨闹事。
          自我有时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因为本我欲望的干扰;二是因为对外界信息掌握不足;三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了解不够。
          超我:大致可以理解为信仰、良知、恻隐之心、同情心、道德感。具有孤独、博爱、追求自我完善的特征。比如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帮助,帮助不了就心中内疚或同情。对本我的一些自私想法会谴责或厌恶。简单说就是超我希望自己更善良。自我觉得坏事不能做是怕受到外界惩罚,超我觉得不能做坏事是出于自律、自觉以及自我道德完善。
          这三种“我”互相牵制,相互影响,不停的博弈,如果得到了平衡,人的心理就健康、自信而平静。如果找不到平衡,那就不停的纠结、焦虑和痛苦。
          《笑傲江湖》中有一段,令狐冲护送恒山弟子途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三种“我”的斗争。
          原文:令狐冲命舟子将船靠近岸旁航行,……这一日……傍晚停泊在小镇鸡鸣渡旁。他又上岸去,在一家冷酒铺中喝了几碗酒,忽想:“小师妹的伤不知好了没有?仪真、仪灵两位师姊送去恒山灵药,想来必可治好她剑伤。林师弟的伤势又不知如何?倘若林师弟竟致伤重不治,她又怎样?”想到这里,心下不禁一惊:“令狐冲啊令狐冲,你真是个卑鄙小人!你虽盼小师妹早日痊愈,内心却又似在盼望林师弟伤重而死?难道林师弟死了,小师妹便会嫁你不成?”
          “倘若林师弟竟致伤重不治,她又怎样?”就是本我的真实欲望,期盼情敌或其他妨碍自己的人倒霉或死亡,很多人一生中至少有一个瞬间闪过这个念头。
          “难道林师弟死了,小师妹便会嫁你不成?”这是自我的理智分析,知道即使对方死去,自己也得不到好处。
          “令狐冲啊令狐冲,你真是个卑鄙小人!”这是超我的自律自省。
          《鹿鼎记》中,韦小宝见了阿珂美貌就想占有,是本我。
          康熙要炮轰天地会,韦小宝不愿意杀多隆,但因为陈近南等人在他心中的地位比多隆重要,为了救他们的性命不得不杀,是自我。
          韦小宝一定要救陈近南的动机,是不能辜负义气,是超我。
          韦小宝觉得出卖朋友是卑劣至极的事,如果做了,那就无法面对自己,后半生都会痛苦,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道德感。
          完全按照本我做事会一时很爽,见到美女就强暴,见到财物就抢劫,被谁瞪一眼就杀人,开车碰到挡路的就撞死,甚至什么都不为,只为了开心刺激就杀人防火。但后果极其严重。
          按照自我做事会比较安全,趋利避害,虽然也为自己争取各种利益,但会局限在合理合法范围内。
          按照超我做事,心理会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快乐,即便为了帮助别人,自己受了一些利益损失,也觉得很值得,很开心。最关键的是,获得道德层面的升华和极好的自我评价。
          当然,要求自己提升超我没问题,但如果过分了,强迫他人必须按照你的标准行事,即便你的要求是善良的,那也很容易造成恶果。
          比如郭靖在大胜关,为了阻止杨过违反当时公认的道德,不得娶师为妻,甚至动念要一掌拍死杨过,原文:“郭靖举起手掌,凄然道:“过儿,我心里好疼,你明白么?我宁可你死了,也不愿你做坏事,你明白么?”说到后来,语音中已含哽咽。”这就是他的超我过分放射了,道德主要是约束自己,对他人可以劝解、感化,不能压制。只有在对方违法、伤害他人安全时,才可以动用强制手段。
          我们的目标就是用超我和自我不停的观察本我的异动,只要它有失控的迹象,就第一时间压制下去。
          自我的理智性用来压制,然后用超我的自省来化解,双管齐下。
          对本我的欲望只靠压制是不行的,那样的话,反弹起来是很可怕的。有些极内向老实的人,突然杀人、强奸等,就是只靠压抑,却不能化解的结果。
          所以提升道德感,强大超我就十分重要,它可以告诉我们,我不去伤害人,不只是自我所顾虑的怕惩罚和报复,而是出于恻隐和同情之心,不忍伤害他人。
          这种心态下,淡化自己的动物性欲望,才不会出现剧烈反弹。因为你会认为这种控制是理所应当的,会从中得到自信和快乐,得到较高的自我评价和成就感,而不是觉得被束缚了。
          超我在自我的辅助下,永远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和高度来观察本我,就不容易被欲望和情绪蒙蔽,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决定。
          好比说,人生就像一个露天迷宫,在里边走的人,会被高墙挡住视线,会被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岔路口误导,而从上空俯视的人(超我)就可以轻松指导他(自我加本我)走出去。一个人会被迷宫困扰,找不到正确的路,是因为站的不够高,被高墙、岔路口(欲望和情绪)蒙住了眼睛。
          说了这么多,相信这个本我、自我和超我大家都能理解清楚了。


          IP属地:吉林28楼2015-06-13 13:02
          回复
            曾有一位“科学教”的狂信徒和我聊天,聊到了六道轮回,他自然言称这都是无聊的迷信。我告诉他,就按照你能理解的框架范围内来说,六道轮回也是真实存在的,就在人间,就在人心。
            他茫然不解。我告诉他,就高层来讲,各国领袖,生活奢华,权动天下,一念可决定百姓生活方向;就中层来说,有些人,生在富贵、诗书之家,一生衣食无忧,性格恬淡从容,欲望淡薄,乐于助人,智商情商皆高,容貌俊美,身体健康,格局顶尖,这不就是天道中人的特征吗。
            大多数人,苦乐参半,衣食经过劳碌,也算无忧,这就是人道。
            高层中的独裁者、黑帮大佬等,以杀人为乐,一言不合就刀枪相见;百姓中,一点小小争执,就杀人夺命,这不就是凶猛好斗的阿修罗。
            有些人,一生无知,从无对生命的反思,只知道吃饱穿暖,繁衍后代,等待死亡,简直就是人形牛、双脚马。这不就是愚痴的畜生道么。
            一些非洲穷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要捡垃圾吃,这不就是饿鬼吗。人为了利益,在亲朋好友、同事之间,当面谈笑背后刀,栽赃陷害,阿谀谄媚等等;情人之间,亲密时如胶似漆,翻脸时,火烧刀捅、硫酸浇身。如此种种,当真是比恶鬼还恶。
            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乱国家,人命贱如草,朝不保夕,随时横尸街头;医院中重症患者,开膛破肚,流血流脓,脑破肠断,辗转哀嚎,这不就是地狱道么。
            而这一切行为、后果,都是人心决定的,所以说,六道就在人心。
            以上都是宏观看待整个人类的私心,下面说说具体各人的私心。
            人类做事千变万化,有时候看起来令人费解,但任何事物都必有本质性的规律可循。就好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一块石头,看上去没有半点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是基本粒子组成的。
            那么人类做事的根本动机就是私心。私心再细分一下,就是物质利益,情感利益和道德感利益三种。接着再细分就是,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
            抓住私心这个最本质的规律,再去分析所有人的的做事动机,就一目了然。
            大致来说,一个人做事时候的抉择,不是为了名利,就是为了情感,如果这两种都不要,那就是为了得到道德满足感。
            此处强调一点,私心不等于罪恶,在入世的层面来看,这只是个中性词,不超出界限就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只有超出了合情合理、合法的范围才是恶。
            只有从出世的高度看来,私心才是必须彻底去掉的。
            亲戚之间的嫉妒、背后的家长里短、是是非非;朋友、同事之间的种种利益纠葛。这些自私太明显,就不用赘述了。
            就重点说说被无数人歌颂的爱情和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吧。
            引用:“爱,依所爱的对象,可分为对自己的「自体爱」,以及对自身之外的「境界爱」。其中,「自体爱」是由「自我感」的我见、我执所推动,而「境界爱」则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类。一般所说的爱,都属于「境界爱」的「我所爱」,相对于「自体爱」的深潜难察,这是比较粗显易觉的。
            不论是对「自体」的「我爱」,亦或对「境界」的「我所爱」,两者都与「自我」紧密关连着,不离「主宰」、「控制」的特性,所以,一旦所爱的对象发生变化,痛苦就跟着来了。”


            IP属地:吉林31楼2015-06-23 11:10
            回复
              曾有一位“科学教”的狂信徒和我聊天,聊到了六道轮回,他自然言称这都是无聊的迷信。我告诉他,就按照你能理解的框架范围内来说,六道轮回也是真实存在的,就在人间,就在人心。
              他茫然不解。我告诉他,就高层来讲,各国领袖,生活奢华,权动天下,一念可决定百姓生活方向;就中层来说,有些人,生在富贵、诗书之家,一生衣食无忧,性格恬淡从容,欲望淡薄,乐于助人,智商情商皆高,容貌俊美,身体健康,格局顶尖,这不就是天道中人的特征吗。
              大多数人,苦乐参半,衣食经过劳碌,也算无忧,这就是人道。
              高层中的独裁者、黑帮大佬等,以杀人为乐,一言不合就刀枪相见;百姓中,一点小小争执,就杀人夺命,这不就是凶猛好斗的阿修罗。
              有些人,一生无知,从无对生命的反思,只知道吃饱穿暖,繁衍后代,等待死亡,简直就是人形牛、双脚马。这不就是愚痴的畜生道么。
              一些非洲穷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要捡垃圾吃,这不就是饿鬼吗。人为了利益,在亲朋好友、同事之间,当面谈笑背后刀,栽赃陷害,阿谀谄媚等等;情人之间,亲密时如胶似漆,翻脸时,火烧刀捅、硫酸浇身。如此种种,当真是比恶鬼还恶。
              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乱国家,人命贱如草,朝不保夕,随时横尸街头;医院中重症患者,开膛破肚,流血流脓,脑破肠断,辗转哀嚎,这不就是地狱道么。
              而这一切行为、后果,都是人心决定的,所以说,六道就在人心。
              以上都是宏观看待整个人类的私心,下面说说具体各人的私心。
              人类做事千变万化,有时候看起来令人费解,但任何事物都必有本质性的规律可循。就好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一块石头,看上去没有半点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是基本粒子组成的。
              那么人类做事的根本动机就是私心。私心再细分一下,就是物质利益,情感利益和道德感利益三种。接着再细分就是,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
              抓住私心这个最本质的规律,再去分析所有人的的做事动机,就一目了然。
              大致来说,一个人做事时候的抉择,不是为了名利,就是为了情感,如果这两种都不要,那就是为了得到道德满足感。
              此处强调一点,私心不等于罪恶,在入世的层面来看,这只是个中性词,不超出界限就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只有超出了合情合理、合法的范围才是恶。
              只有从出世的高度看来,私心才是必须彻底去掉的。
              亲戚之间的嫉妒、背后的家长里短、是是非非;朋友、同事之间的种种利益纠葛。这些自私太明显,就不用赘述了。
              就重点说说被无数人歌颂的爱情和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吧。
              引用:“爱,依所爱的对象,可分为对自己的「自体爱」,以及对自身之外的「境界爱」。其中,「自体爱」是由「自我感」的我见、我执所推动,而「境界爱」则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类。一般所说的爱,都属于「境界爱」的「我所爱」,相对于「自体爱」的深潜难察,这是比较粗显易觉的。
              不论是对「自体」的「我爱」,亦或对「境界」的「我所爱」,两者都与「自我」紧密关连着,不离「主宰」、「控制」的特性,所以,一旦所爱的对象发生变化,痛苦就跟着来了。”


              IP属地:吉林32楼2015-06-23 11:11
              回复
                第五章、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一个普通人要想达到宠辱不惊、从容自在的层次,那非得有大决心、大勇气去否定过去的自己不可。
                那怎么重新审视自我呢,下面将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论证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重要到什么程度呢?重要到如果你能把这个观点真的理解透彻,并真正做到,那你一生都不会再有一丝一毫的任何形式的负面情绪。
                这个观点就是“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人的忧虑和恐惧、痛苦和烦恼等一切负面情绪,都是因为过于重视某些人、事、物的得失而引发的。这个结论是无法被推翻的。
                《飞狐外传》:“胡斐弹刀清啸,心中感慨,……他取出金创药为圆性敷上伤口,给她包扎好,说道:“从今以后,你跟着我再也不离开了!”
                圆性含泪道:“胡大哥,不成的……我见到你是我命苦,不见你,我仍然命苦……”她跪倒在地,双手合十,轻念佛偈: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念偈时泪如雨下,念毕,悄然上马,缓步西去。”
                《神雕侠侣》:“郭襄自和杨过、小龙女夫妇在华山绝顶分手后,三年来没得到他二人半点音讯。……她自北而南,又从东至西,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原,……
                这一日她到了河南,……这才上少林寺来。
                正出神间,忽听……一人诵念佛经:“……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郭襄听了这四句偈言,不由得痴了,心中默默念道:“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只听得铁链拖地和念佛之声渐渐远去。
                郭襄低声道:我要问他,如何方能离于爱,如何能无忧无怖?”
                以上这两段引用,是把这个“爱”只局限在男女之爱,其实不只是这么狭隘的含义。可以将之理解为一切形式的欲望。
                慕容复因为“爱”大燕皇帝这个位子,爱的发了疯,也是由爱生忧怖。
                黄药师因为太“爱”九阴真经,累死了自己的爱妻。
                张翠山因为太“爱”师兄弟义气,终于自刎而亡。
                灭绝师太因为太“爱”除魔卫道,惨遭横死。
                段正淳因为太“爱”各种类型的美女,同样横死。
                太多太多,无法说的完。总之呢,凡是因为自己的抉择导致了恶劣后果的,其中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太“爱”某些事物了。也许是功名利禄,也许是一个概念,也许是俊男美女,大多数离不开酒色财气、名与利,少数是对某种理念的执着。
                这个“爱”,其实称为“执着、贪爱”更易懂,无论对待什么,想要的念头或怕失去的念头过了分,就是执着、贪爱。
                一旦产生贪爱就必定会有烦恼和痛苦。
                得不到要痛苦,甚至近乎疯狂,(比如何红药、李莫愁,慕容复,欧阳锋等等。)
                得到了以后再失去也会痛苦,(比如叶二娘丢了虚竹,杨过找不到小龙女,黄蓉丢了刚出生的郭襄等等。)
                已经拥有了,担忧失去还是会痛苦,(比如钟万仇终日担心夫人甘宝宝再出轨,尹克西和潇湘子得到了九阳真经怕被对方偷走等等。)
                贪爱越深,烦恼和痛苦就越重。我们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反思一下前半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烦恼都是因此而生。


                IP属地:吉林34楼2015-06-23 11:12
                回复
                  第六章、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场景来测试一下人性,这种类似的测试,心理学上很常见。此测试涉及生死问题,如果对此事非常忌讳的朋友就略过这一段吧。
                  假如你和多位亲人在一架飞机上,其中有你的配偶及他/她父母,也有你的父母以及你亲生的兄弟姐妹,还有其他平日里关系极好的亲属,比如叔舅姑姨,表兄弟、表姐妹等。
                  飞行中突遇风暴,飞机剧烈颠簸后,发生不可逆的故障,只能再滑翔20分钟,然后必定坠毁,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包,而你在颠簸时已经身受重伤,不可能再跳伞,只能待死。但你手中有一把枪和足够的子弹,降落伞也在你手上,这就是你有权力分配这个唯一生机的归属,那么请问你会毫不犹豫的把降落伞给谁?那么这个人就是你心中最重要的人,(这个测试中没有亲生子女的选项,因为有子女的话,基本都会选子女吧。)
                  还有这个被选人,你能不能确定你也是他/她的被选人,就是说,假如你们角色互换,你能不能确定他/她一定会把降落伞给你。如果不能,那么你们的爱是默契的吗?不过是你一厢情愿罢了。如果你说,我为他/她百死无悔,他/她对我怎样我不计较,可是你别忘了,这里还有你亲人或爱人的性命,你为了保住他/她的生命,放弃了所有的亲人/爱人,可你居然不是他/她心中最重要的人,这样的情感,嘿嘿。
                  再来假设一下,如果你坐在那里举着枪,身上血流如注,一位亲人或配偶走过来说,请你把枪交给他/她,他/她来帮你分配这个降落伞,你说给谁就给谁,他/她绝不反对。这样的情况下,谁能获得你的无条件信任,使你放心把枪给他/她,确信他/她不会直接抢了降落伞逃生,或者直接把降落伞给了他/她心中第一位的人。你心目中有这样一个可以百分百信任的人吗?
                  再有,假如你选了配偶,父母和兄弟姐妹会甘心吗?假如你选了父母和兄弟姐妹,配偶会甘心吗?甚至说,你选了父亲,母亲会甘心吗?选了母亲,父亲会甘心吗?兄弟姐妹之间会如何争?你那些叔舅姑姨会不会为了保住自己子女的命,上来和你拼命,没被选上的人,能否平静接受你的决定,优雅的等待死亡。
                  还有,无论你选择谁,假如你手里没有这把枪,你觉得你的意志会得到执行吗?你猜机舱里在这20分钟内会乱成什么样?
                  你没有把握是不是,大多数人没有把握,根本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也根本不确定,你心中排名第一的那个人,是不是也同样把你放在第一。在你没有枪的前提下,这个人会不会陪你坦然赴死,把生的机会让给你父母或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宁可放弃他/她的父母。
                  我们到是可以这样推测,大多数父母绝不会和自己的亲生子女抢降落伞,但95%的可能会为了让自己子女得到降落伞而攻击自己的亲家和女婿或儿媳妇。
                  再有,假如你没有受伤,手里又有枪,你会把降落伞让给父母或配偶吗?
                  在你心目中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人,也许平时也是很关爱你的人,他们也许一辈子都想不到,你会为了排名第一的人,用枪指着他/她吧?
                  如果你是等待被选择的而又没有被选上的人,你恐怕也想不到那个平日里疼爱你的人,会为了他/她心中第一的人,让你去死亡吧。


                  IP属地:吉林39楼2015-06-23 11:20
                  回复
                    上面讲了那么多,就是为了让大家看破“情”的真相,这样在失去时才不会心理受到重创。没有智慧观照下的“人情味”,往往会带来很多烦恼和麻烦,甚至是罪恶。
                    什么是正确的“爱”呢?
                    得不高歌失不忧,你既无心我便休。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你若是从此转身,我即刻飘然而去。对一切人事物的得失,我们的心,就应该像一面明镜,可以照映天下万物,但当万物主动或被动移走后,镜子上不会留下一丝痕迹和改变。或者说像电脑显示器,无论演绎过多么丰富的色彩和内容,只要断了电,它就是黑色的。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
                    一切人事物,随缘而来,随缘而去,过不留痕。没有不正确的奢望就不会有失望。甚至我们可以抱着这样一种理念:“重大利益、风险出现时,亲眷背弃我们是人之常情的规律,无可厚非。肯不离不弃的帮助我们是奇迹。”这种心态下,就绝不会伤心,而又极其感恩,一箭双雕。
                    我们极其理智的确认:一切亲密关系都可能随时瓦解或转化为对立,也可能随时被不可抗力夺走,那么你就可以淡然面对一切变故。
                    而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如果仍然能做到对亲眷尽全力的关爱,你想想你能获得何等巨大的道德感,这道德感又会带来何等坚固的自信。
                    当然,这只是初级阶段的心态而已。


                    IP属地:吉林42楼2015-06-23 11:22
                    收起回复
                      以上谈的是对情感的“爱”,带来的“忧”和“怖”。下面谈谈其它的“爱”
                      对心灵的损伤和蒙蔽。
                      其实人生没有那么多非如此不可和被逼无奈。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其实大多不是外界逼得你身不由己,是你自己放不下欲望和执着而已,自己逼得自己身不由已。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活着必须要有至少一个内在支撑点加一个外在支撑点,否则就会惶惶不安,自信全无。
                      内在支撑点就是自我认知带来的道德感,外在支撑点就是情感、名声、地位、权力、财富、学识,相貌、武力等等外在之物。
                      看不破、放不下这些支撑点,就会痴“爱”。慕容复非得兴复大燕吗?萧峰非得报仇吗?都不是必须的,他们二人念念不忘放在心上,为之奋斗拼搏,视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其起源之人,慕容博和萧远山,最后反而将一切看破放下了。
                      原文:突然间听得老僧喝道:“咄!四手互握,内息相应,以阴济阳,以阳化阴。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
                      ……只见萧远山和慕容博二人携手站起,一齐在那老僧面前跪下。那老僧道:“你二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地走了一遍,心中可还有什么放不下?倘若适才就此死了,还有什么兴复大燕、报复妻仇的念头?”
                      萧远山道:“弟子空在少林寺旁耽了三十年,没半点佛门弟子的慈心,恳请师父收录。”那老僧道:“你的杀妻之仇,不想报了?”萧远山道:“弟子生平杀人,无虑百数,倘若为我所杀之人的眷属都来向我复仇索命,弟子虽死百次,亦自不足。”
                      那老僧转向慕容博道:“你呢?”慕容博微微一笑,说道:“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那老僧哈哈一笑,道:“大彻大悟,善哉,善哉!”……
                      是啊,人生不过百年,至多3万余天,百般争夺、千般计较,最后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空。感悟人生真理的三大最佳场所就是医院、公墓、火葬场。到了这几个地方最容易平心静气、消除欲望。
                      慕容复如果不是执着于复国,最后又怎么会疯,以他的能力、资质,无论是与王语嫣还是阿碧在一起,都可以逍遥红尘之中。
                      萧峰如果不是执着于为父报仇,又何必落得个塞上牛羊空许约,亲手打死爱人是何等的痛。
                      他二人都执着于对自己的认知,无法自拔,慕容复看自己就是大燕后人这个身份,所以,一切言行念头都围着这个打转。萧峰看自己就是英雄好汉,所以,也是同样一切围着这个打转。
                      他们不明白,人生来只是个赤条条的人,其余一切都是后天套到身上的外物。没有什么不可以斩断放下的,只看有没有必要而已。他们自觉年轻力壮,智力体力都在巅峰,所以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非得最后受到重挫,才心灰意冷。
                      这可就不如他们的父亲,从生到死转了一圈,什么执念都看透了。复国不是必须的,报仇不是必须的,百年之后尽归尘土,无非是空,只有心灵的彻底解脱,才是根本大事。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人的一生就是如此,明明每一秒都在不停的走向死亡,却没几人愿意去想这件事,如果真的如令狐冲一般洒脱倒也不错,可平日里固执己见、争强好胜,到临死时就百般畏惧、不甘,这算什么人物。


                      IP属地:吉林43楼2015-06-23 11:23
                      回复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这个“离”字,对于出世修行之人,就是身心俱离。对于在红尘俗世中修心的我们就是身在心离,拿得起“爱”,更可以轻松放下“爱”。
                        对于亲情和责任,我们认真的维护保养,尽力报答;对于事业、名利,我们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努力去争取。但心灵绝不为之所困,不为之烦,不为之苦,不为之怒,缘来则聚,缘尽则散。如此,便可无忧亦无怖。
                        最后再用最浅显直白的文字,来说明“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以后是什么样的境界。
                        1、对于其他人给予的善意和关爱极其感恩,并尽力回报,即便这些并不完美。
                        2、但不惧怕因为任何原因失去任何人、以及任何人给予的情感。
                        3、除了在涉及人命等极端的情况下,不认为有什么事情是必须做的。
                        4、在不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前提下,不认为有什么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就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思。)
                        5、在没有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前提下,不怕任何人,也不怕很多人(哪怕是全地球人)任何形式的负面评价。拥有绝对自信。
                        6、不怕死。
                        这一章所说一切,还是在修炼途中,有一种还在“用力”的意思,离最终那种轻松洒脱、消除一切二元对立的境界还有距离呢,我们得由浅入深是吧。


                        IP属地:吉林45楼2015-06-23 11:24
                        回复
                          赞一个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46楼2015-06-23 11:28
                          收起回复
                            好帖,顶楼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5-06-23 11:35
                            收起回复
                              没了么?反正我知足了


                              48楼2015-06-23 12: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