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紫砂炒作中,台湾收藏者在收藏的迷茫中无法确定紫砂茶壶的真正价值,只能根据工业产品标准来衡量一把茶壶的好坏。这其中包括泥料好坏 ----纯度。在坯体上不能出现黑色杂质、云母片(银星)。为了适合消费者的口味,泥料加工者发明了泥浆冲砂法,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从紫泥泥料的组成成分中我们看出,真正的紫砂泥必须含有少量的云母(银星闪点),偶而也会出现黑色斑点,黑色斑点是Fe或Mn等金属化合物的聚合不熔物,不出现这些特征反而说明此种原料不是手工磨制或正常机制的,而是用了泥浆冲砂法,或用其它含云母少的矿源来替代的,是一种人为的故意的对自然材质的自然美的破坏。”
近二三十年,逐渐有这样的倾向。
这种变化,迎合的是消费者的口味;
也有商业运作等因素的影响。先说说底料壶的三大特点吧! 金砂隐现”, 发色, 泡养效果. 之后才和实物的对比.
1.“金砂隐现”
底槽清原矿带有"鸡眼"(本绿),说得更清楚一点底槽清实际上是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请参考下图:
底料中的绿色"鸡眼"粉碎(泥料提炼过程中)窑烧后呈现的是黄色颗粒.所以,细看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因此底槽清]矿料做的壶表面会有"金砂隐现"的说法。请参考下图:
在制壶过程中,流把和身筒拼接时,是由于使用的脂泥含水量高,窑烧后造成金黄色的本绿砂粒更明显. 请参考下图
带有"鸡眼"的原矿制成壶后, 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反过来不一定真.也就是说,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原矿不一定带有"鸡眼", 原矿可以是天然含本绿, 但是, 本绿没有集聚成"鸡眼".调砂还有几种方法可识别, 分辩原矿是天然含本绿或带有"鸡眼"的原矿在制成壶后似乎没有什么方法可行.也就是说调砂后制成壶后当底槽清壶还有几种方法可识别. 可是把天然含本绿的原矿制成壶后当底槽清壶似乎没有什么方法可识别. 现在准备从发色和泡养效果下手看看能总结出什么.
底槽清拼料。基本上人工调配进去的本绿颗粒可以分为两种:1.调入不同目数(通常为较大目数)的本绿颗粒 或2.相同目数的本绿颗粒第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辩识,不用近距离看也能明显的看到本绿颗粒均匀或不均匀的分布壶表内. 由于收缩率不同,壶的表面就会形成诸多突起的砂粒或引起表面凹突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