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鸡眼"(本绿) 的底槽清原矿, 在炼泥的过程中一定会被炼成相同目数熟泥. 制成壶后本绿颗粒会很自然的隐含着的, 泡茶时经热水冲淋金光闪闪, 忽隐忽现非常漂亮. 如果壶身本绿颗粒目数较大暴在表面, 一定是人工调配的.
通常在实体店看到的都是调入较大目数本绿颗粒的做假,分辩人工调配相同目数的本绿颗粒(如清水泥人工调配相同目数的本绿)与含天然本绿的清水泥原矿(本绿在原矿中没有集聚成"鸡眼"). 我还是较偏向从发色和泡养效果下手.
其他的方法理论上行得通 , 不过, 实际上有一定的难度如:
“底槽青的烧成品,在泥胚厚度一致的前提下,要比清水泥的重一些。原因是紫泥里面含有了本绿,含铁量较清水泥大,所以底槽青比清水泥重一些”
“引起表面凹突不同之外还有一种现象是拖尾现象.那是因为后调的团泥并非在紫泥中共生的原矿.硬度有可能比调一起的紫泥还低在明针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拖尾现象”
底槽清也不过是上好清水泥的一种.所以,从清水泥过度到底槽清就存在一个灰色地带.普通的清水泥也有含本绿但比率很少,很分散,不均匀也不集聚.优质清水泥含本绿成分比率较多也集聚不过还没有形成圆形的本绿("鸡眼").
紫砂泥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订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壶友需要靠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来画自己的标准线. 如何画自己的标准线就要看什么是"鸡眼"了.
"底槽清"可以定义为:
“原矿中紫泥带有本山绿泥的共生矿”
比较严格的定义为:
“原矿中紫泥带有本山绿泥的共生矿,本绿成分比率较多也集聚成圆形状的"鸡眼".
从严格的定义,只有左一和左二图片中的原矿是底槽清.如果从较弱的定义上来讲,左一到左四图片中的原矿都是底槽清原矿.
当以上全部天然含本绿的原矿制成壶, 壶表内都会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带有"鸡眼"的原矿制成壶后, 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反过来不一定真.
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原矿不一定带有"鸡眼", 原矿可以是天然含本绿, 但是, 本绿没有集聚成"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