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汉服吧 关注:174贴子:1,678

回复:【经典沐心】品读经典,感沐身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译文】
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延展】
张释之是汉文帝时的廷尉,是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的院长。由于他不阿谀权贵,依法办事,遭到许多权贵的忌恨。
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张释之知道有人会借机报复,给自己穿小鞋,就借故装病准备辞官。这时,有一个叫王生的老人来到张释之办公的衙门里,当着众多的公卿大人,对张释之说:“我的袜带松脱了,你给我结好袜带!”张释之什么也没说,就跪下给他结好袜带。过了一会儿,王生又对张释之说:“你给我把袜子穿上吧。”张释之当着众人的面,依旧不恼怒,跪下来为王生穿好了袜子。
过后,许多人责备王生老人为什么要在衙门当着众人这样侮辱张释之?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王生意味深长地说:“我又老又贫贱,自己这一生都没有对廷尉张释之做过什么好事,也不知怎么样来报答他。张廷尉是如今全国有名的德高望重的大臣,我故意耍弄他,让他为我脱袜穿袜,是想借此提高他的声望。”大臣们听说后,都更加敬重张释之的为人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1楼2015-12-13 07:54
回复
    【原文】
    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译文】
    加强农业,厉行节约,天(大自然)就不会使人贫穷;给养充备,动作得时,天就不会使人困顿;遵循道治国,不出偏差,天就不会使人受祸。
    【延展】
    小成靠勤,中成靠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勤奋可保温饱,勤奋是人最朴实的品质。人若想取得更大的成就,需要智慧的引领。因为,方向比努力重要,方法比力量重要。要想有海一样的事业,就得有海一样的胸怀,塑造高尚的道德,以德聚人,依赖众人之力成就大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顺应天道则终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2楼2015-12-14 08:15
    回复
      【原文】
      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谓也。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
      在某地要住上一年,就种植谷物;住上十年,就要种植树木;住上百年,就要积德行善,招徕远方之人。所谓德,就是能招致别处的人和物来到身边。
      【延展】
      《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财富之来,不觉之而来,财富之去,也不觉之而去。关键是必须要自己多培养慈悲之心,常以利人济物为做人处世的目标,如此则子孙可享幸福,可保十分的圆满。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夫子有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德行是杯,财富是水。只有不断的修行自己的德行来做杯子,财富才能如杯中的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福泽后代。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4楼2015-12-16 09:54
      回复
        【原文】
        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班固《白虎通义•三教》)
        【译文】
        什么叫做教呢?教就是效法(学习)。上面怎样做,下面就跟着效法(学习)。
        【延展】
        有一个宰相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等。
        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看书。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儿子啊!这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可惜的是社会上有数不清的父母,其身不正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行羞踏错。自己是一条虫却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这不是笑话吗?感化在效果方面,自古以来都比严酷的打骂更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5楼2015-12-17 07:33
        回复
          【原文】
          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梦得文集•天论上》)
          【译文】
          天的道理(自然界的规律)在于使一些生物不断生育生长,它的表现作用是有强有弱。人世间的道(规律)是法制,它的表现作用在于辨明孰是孰非。
          【延展】
          《列子》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晋国有很多的盗贼,晋侯为这件事而苦恼。恰好他们国家有一个叫郤雍的人,他可以通过观察人的神情来辨别这个人是不是强盗。晋侯听了很高兴,就把他请来让他指认盗贼。郤雍指认了千百个盗贼,没有错过一次。晋侯就非常地喜悦,他说:“我得到了这样一个人,还用那些能够侦破案件的人干什么呢?用这个人就足够把这些盗贼治理好了。”赵文子听了之后就很担忧地说:“大王啊,你用这一个人来指证盗贼,不但不能够尽除盗贼,反而这个人下场也不会很好,他必死无疑!”晋侯没有当回事。过了不久,这些盗贼就在一起商量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走投无路,都是因为郤雍。”于是,他们聚集起来,偷盗了郤雍的财物,把郤雍杀死了。
          晋侯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地惊惧,他赶紧把赵文子找来商量,说:“果不其然,郤雍被盗贼害死了。那我还有什么办法能捕获这些盗贼呢?”赵文子说:“周朝有一句谚语:‘能够看得清深渊里的鱼的人是不吉利的,能够洞察隐匿之情的人是有灾殃的。’你现在要想去除这些盗贼,不如举荐那些贤良之人来办理朝政,兴起教化之风。人们都有了廉耻之心,谁还要去做盗贼呢?”晋侯听了他的话,觉得很难得,于是真的就让隋会这个人来兴办教育,结果这群盗贼就纷纷地逃离晋国到秦国去了。
          这个故事也是告诉我们,单单用执法之吏治民,国家是很难治理好的,根本的还是要培养起人的廉耻之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6楼2015-12-19 08:04
          回复
            【原文】
            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阳明大全•传习录下》)
            【译文】
            古代圣明之人有很多优点,(归根结底)也只是不考虑自己而已。不考虑自己便能谦虚。谦虚是各种善事的基础,而骄傲正是各种恶事的根源。
            【延展】
            曾国藩官位最高曾经做到四省的总督,他知道已经过了头,不是好事情,就为书房题名“求阙斋”。以明其志,人皆求圆满,曾先生求阙。要求欠缺一点,不能盈满。地位愈高愈谦虚,所以他能够保得住,一直到现在他的后人都相当好。这是他自己有德行,修善积德,后人能遵遗教,所以富贵能常保。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总是吉凶相参的。只有谦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只有这一卦!这个卦象称为“地山谦”。上面是坤卦,坤是地,下面是艮卦,艮是山。高山是在地底下,这表谦虚。所以德位愈高愈要卑下。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盈”是满。我们看月亮的盈亏,就能体会到这个道理。满月后的亮光必定是一天一天的减少,月未满时光明会一天一天的增加,增加一点就是”益谦”。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体会”天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7楼2015-12-20 09:12
            回复
              【原文】
              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谓日新又日新。 (吴澄《草庐学案》)
              【译文】
              天天反省自己,天天改正过错,这就叫做天天新、永远新。
              【延展】
              1、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2、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3、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4、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5、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鲁迅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8楼2015-12-22 10:39
              回复
                【原文】
                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庄子.人间世》)
                【大意】
                事情如果办不成功,那么必定会陷入人际规则的麻烦;事情如果办成功了,那又一定会因为打破平衡而感受到阴阳带来的烦恼。事情办成功或者办不成功都不会留下祸患,只有德行深厚的人才能做到。
                【延展】
                事成有阴阳之患,是庄子的一大发现。什么叫事成有阴阳之患呢?任何一件事功的完成,都是为人世间注入、添加一个新的因素,你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你会引起各种不平衡,引起类似阴阳失调的麻烦。还有,一件事办成了,你也必然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耗费了你的脑力体力金钱与各种资源,你自己也会感到类似阴阳失调的麻烦与疲劳,包括生理病理上的若干问题。事成,还会引起进一步的贪欲野心,你会渴望得到更大的成功,更大的承认、酬劳、名誉,使你自己阴阳失调,虚火上升,失眠躁郁乃至患病。
                所谓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谓能者多劳与能者招妒;所谓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必衰、合久必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都是阴阳之患。这方面的麻烦,除了庄子,中外还少有哲人从此角度讲过。
                而且事情办成了,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也说不定伤害了另一些人,此得彼失,此喜彼怨。因此说只有修炼自己的德行,随时保全平衡,才能避免阴阳之患。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9楼2015-12-23 07:48
                回复
                  【原文】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
                  【译文】
                  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延展】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我国思想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黑夜里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明灯” 。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呢?这都与他读书有关。王充读书有三大特点:
                  第一,博览群书。他在京师洛阳太学里学习时,几乎把其中所藏的书籍全都读遍了,还到洛阳街上逛书铺,寻找各种各样的新书。
                  第二,读书时十分专心。他往往读过一遍就能背,有时在书铺里看书站上整整一天,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第三,读书时善于思考。他一生竭力主张读书要持批判的态度,要进行独立思考,不能盲目地相信。
                  王充读书的经验,可简单地概括为“博览、专心、思考、批判”八个字。读书不博,孤陋寡闻;读书不专,浮光掠影,读过即忘;读书不思考,容易盲从;读书不批,难于创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0楼2015-12-24 07:59
                  回复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选自《孝经》)
                    【大意】
                    身居高位而不骄傲,那么尽管高高在上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俭省节约,慎守法度,那么尽管财富充裕也不会因奢侈浪费导致损失。高高在上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地保守尊贵的地位。资财充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地保守财富。
                    【延展】
                    《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是玄虚的,它是古圣先贤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而总结出来的规律。古圣先贤常用太极图来表示天道变化的规律。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了平衡,就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按照《周易》的原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自然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关于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着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这才是长守富贵的前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2楼2015-12-28 07:53
                    回复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大意】
                      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反省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延展】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菜根谭》中说,“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这就是说,能常常反省自己的人,遇到什么事都可能成为使自己警醒的良药,而那些常怨天尤人的人,心中的念头就象会伤害自己的刀剑。一个是通向善行的途径,一个是形成恶行的源头,两者尤如天壤之别。这句话中蕴涵的道理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一样的。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因此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亭卒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士兵们说:“楚亭的士兵们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知道他们这样做不对,还要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我们帮他们为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士兵们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后来,楚亭的士兵们发现每天早上自己的瓜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于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3楼2015-12-29 07:54
                      回复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大意】
                        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反省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延展】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菜根谭》中说,“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这就是说,能常常反省自己的人,遇到什么事都可能成为使自己警醒的良药,而那些常怨天尤人的人,心中的念头就象会伤害自己的刀剑。一个是通向善行的途径,一个是形成恶行的源头,两者尤如天壤之别。这句话中蕴涵的道理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一样的。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因此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亭卒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士兵们说:“楚亭的士兵们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知道他们这样做不对,还要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我们帮他们为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士兵们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后来,楚亭的士兵们发现每天早上自己的瓜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于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4楼2015-12-29 07:54
                        回复
                          【原文】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选自《易经》)
                          【大意】
                          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初次请问应该回答,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对先生的亵渎,就不再回答。
                          【延展】
                          《学记》是在《易经·蒙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篇教育专著,在《学记》当中,对如何提问和如何对待提问,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意思是说: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掌握了“问”的方法和艺术,很多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何提问也是有技巧的,会问问题的孩子,思维能力强,思考能力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强。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善于观察孩子和倾听孩子的提问,如果一个问题反复问,到底是孩子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呢还是当初没有好好听没记住,或者根本就是没经过思考的随便发问,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的指导方式。
                          轻易地回答孩子的任何问题,可能会导致孩子不去主动思考,被动等待现成的答案,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培养孩子善于提问的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这并不等于说孩子有问题反复问我们的时候我们就拒而不答,让他自己去想,而是说我们在回答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运用一定的技巧,不但有利于满足孩子好奇心,也能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提问。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5楼2015-12-30 08:45
                          回复
                            【原文】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选自《荀子·劝学篇》)
                            【译文】
                            凡一种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有对应的关系。肉腐烂后就会生蛆,鱼枯死后就会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灾祸就要发生了。
                            【延展】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当谈到人生中的苦难和幸福的时候,陈道明解说道;“我曾经在大西北一座古刹的门口看到一副对联——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一直在深入参研这副对联,终于有所感悟:在高处立,是说应当站在高处看问题;着平处坐,就是踏踏实实,平等对人;向阔处行,就是说心胸要开阔,做事要懂得变通,别钻牛角尖,别走死胡同;存上等心,就是要存有良善之心,要学会自律;结中等缘,就是不拒人千里之外,也不零距离接触,要做到中庸;享下等福,就是说要能吃苦。做到这些必然远离灾祸,拥有幸福人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6楼2015-12-31 07:49
                            回复
                              【原文】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选自《格言联璧•接物》)
                              【译文】
                              别人诽谤自己,与其辩解,倒不如能够宽容他;别人侮辱自己,与其随时提防,倒不如感化对方。
                              【延展】
                              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7楼2016-01-01 1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