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荷文学吧 关注:128贴子:3,504

回复:【文学转载】每日一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的人都吱一声行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5-08-21 20:13
回复
    2015.8.24
    1177。【甘之如饴】。 【注文】 甘之:此为、甜到(得)之意!〔甘,此为、甜之意。字见上条〕。〔之,此为、到也。或为助词、得也。其他字见前条《覆盆之冤》一词〕。 如饴:即、象似软糖之意!〔如,此为、似之意。其他字见前条《防意如城》一词〕。〔饴(饴),即、米糱煎也。一一《说文》。(段注:糱(音:孽)、芽米也。煎、熬也。以芽米熬之为饴)。今俗用大麦。(按韩保升曰:饴者、软糖也)。北人谓之曰饧(饧)。〈(饧:音、唐)。饴和馓者也。一一《说文》。(馓,音:散、熬稻米饭使发散也)。按方言,凡饴谓之饧。自关而关,陈、楚、宋、魏之间,通语也。《释名释饮食》: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 〉。即、今日之高梁饴(糖)是也。古同“贻”,赠送。〈形声。从食、台( yí。音:仪,予也)声。本义:饴糖,用麦芽制成的糖〉。又 (同本义 : 饴,米煎也。——《说文》。 饴,畅也。——《广雅》。 枣栗饴蜜。以甘之。——《礼记·内则》。 甘如饴蜜。——《论衡·本性》)〕。 【译文】 此为,甜到(得)象软糖之意!此语见宋•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鼎镬,古代烹人的刑具)。后比喻就是死去,也情愿这样,因为,它(他)发挥了更大的价质之意!(似芽米熬成了软糖一样)。#〈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5-08-24 08:13
    回复
      2015.8.24
      1179。【肝脑涂地】。 【注文〕 肝脑:即、动物活命之器官也。(一在头内,一在胸内)。〔肝,字见上条〕。〔脑,字本作匘。(匘之为言在也。一一《春秋元命苞》)。今意、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颅腔里,主管感觉和运动。人脑(同时)又是思想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器官。〈形声。本义:脑髓〉。又(同本义 : 匘,头髓也。从匕(音:比,相与比叙也),匕、相比著也。巛(音:川,义同“川”。又古“坤”字)象发,囟象脑形。——《说文》。按,囟头会匘盖也。字亦作脑。 蹙于(脑)而休于气。——《考工记·弓人》。 其荣发也。——《素问·五藏生气篇》。注:“脑为髓海。” 人精在脑。——《春秋元命苞》。 晋侯梦与 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盐其脑,是以惧。——《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涂地:即、附(敷)抹在地上之意!〔涂,此为、粉墙壁之意。由此引申为、抹附之意。同“途”。〈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又(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栏江。发源于寻甸,北流至威宁折向西北,至鲁甸县注入金沙江。 涂,水。出 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 渑。——《说文》。 涂抹,粉刷物品 : 涂明耳目。——《史记·货殖列传》。 使不清楚或模糊 。 如: 涂掉几个字)〕。 〔地,字见前条《改天换地》一词〕。 【译文】 此为,肝从胸腔里出、胸从头颅中出,则血、髓皆抹附在了其地上之意!(原来形容其惨死之状)。此语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与项羽战荥(音:刑)阳•••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后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汉书•苏武传》:“(武)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音:获,大鼎也),诚甘乐之。”(斧钺,古代兵器,也是古代斩人的刑具。镬,无足的鼎,即煮食物的大锅,也是烹人的刑具)。〈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5-08-24 15:38
      回复
        2015.8.26
        #每天一典#——曹吴笔意(曹吴、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园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注:曹仲达,文献记载其为中亚曹国人,推测他应出生在南梁,供职于东魏、北齐甚至隋唐,而在北齐享有盛名。他以画梵像著称,在佛教艺术方面开创的造像风格被称为“曹家样”,对佛教绘画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响。郭若虚评其风格为“曹衣出水”,由此我们可以大概看到“曹衣出水”应是表现佛造像仿佛身著薄质而十分贴体的衣服,而描绘衣纹的线条则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吴道子(约西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他在衣纹的描绘中更多地表现了中国士人所著汉服“褒衣博带”的飘逸感。依据今天留存的吴道子风格的绘画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郭若虚所评价的“吴带当风”的衣纹风格是用兰叶描,以劲怒的笔力和博大的气势来表现飞动的袍袖飘带,使造像或绘画中的人物形成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后因以“曹吴”、“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曹吴笔意”咏画家、画技、名画之典。
        例: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十四《怀旧》其五:“回龙寺壁看维摩,最得曹吴笔意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5-08-26 20:22
        回复
          2015.8.27
          【高不成,低不就】。 【注文】 高不成:此为、凡有要求较为严谨的事情,则自己是完成〈做〉不了之意!〔高,此为、有严要求之意(难做成的)。其他字见上条〕。〔不,字见前条《敢怒而不敢言》一词〕。〔成,此为、达到(要求)之意。引申为、(达不到要求,而却不敢)去之意。其他字见前条《泛滥成灾》一词〕。 低不就:此为、一曰:环境条件差,或有失颜面而不愿屈去(参与)之意!一曰:或报酬少而也不愿屈去(参与)之意!〔低,此为、或卑贱的,或等级在下的之意。〈形声。从人、氐( dǐ。音:抵,低也)声。本义:下,与“高”相对〉。又(向下,向下垂 : 低,低昂。——《广韵》。 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庄子·盗跖》。 封君皆低首仰给。——《史记·平淮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就,本义、高也。(注:尤,异也。尤高,人所就之处也。语曰:“就之如日。日高,人就之。”然此意为、躬之下也。又、成之意。(字见,高不成)。〈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又(同本义 : 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 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 【译文】 此为,此为,有要求严谨的事儿(自己又)做不了、或办不到。有不难的事儿(或伤颜面、或报酬低少)而又不愿意去屈做、去屈办之意!(多形容其不合适,或上下两难之意)。常指选择婚姻对象或谋求其职业之意)。〈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5-08-27 14:52
          回复
            2015.8.27
            #每天一典#——曹蝇(曹不兴、误笔成蝇)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裴松之注引:“曹不兴善画,(孙)权使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就以作蝇。既进御,权以为生蝇,举手弹之。”
            注:三国吴著名画家曹不兴,曾受命为孙权在屏风上作画,不料不小心画笔落在屏风上,留下一个墨点,为掩饰误落之墨点而就地取材,将其画成一只苍蝇,竟使孙权误以为真蝇而举手弹之。后以“曹蝇”用为称颂画技之高超的典故。
            例:唐.李商隐《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韩蝶翻罗幕,曹蝇拂绮窗。”唐.韦庄《渔塘十六韵》:“对景思任父,开图想不兴。”清.查慎行《残冬展假病榻消寒聊当呻吟语无伦次录存十六章》:“移镫见蝎宁防毒,误笔成蝇肯被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5-08-27 18:43
            回复
              2015.8.27
              1190。【高不可攀】。 【注文】 高:即、在人头项之上,然手不能触及者,曰高!# 其他字见前条。 不可攀:即、不能(以手、足)翻上去之意!〔不,字见上条〕。〔可,字见前条《冬日可爱》一词〕。〔攀,(按、释名释姿容:攀者,翻也。连翻上及之也)。又、引也。援也。(即、手抓物而使其身子向上移动之意)。#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又(同本义 : 攀,引也。——《广雅》。 右手攀右趾。——明· 魏学洢《核舟记》。 依附 : 逊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宋史·张逊传》。 牵涉,牵扯 : 此人曾攀下王子服等四人,我已拿下廷尉。——《三国演义》。 追,赶 : 燕、 许有作,方欲上攀 秦、 汉。—— 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 摘取 :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南朝梁· 江淹《别赋》。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白居易《白牡丹和钱学士作》)〕。 【译文】 此为,高得无法借力去、给予其(攀)登而上之意!(形容难以达到之意)。原作“高不可登”。《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5-08-27 18:44
              回复
                2015.8.28
                1193。【高高在上】。 【注文】 高高:此为、距离得太远、太远之意!〔高(髙),字见上条〕。 在上:此为、居处其上边之意!〔在,此为、存也,居也。又、先存而后居是也。#〈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又(同本义 : 在,存也。——《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 见龙在田。——《易·乾》。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 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 病在肌肤。 则无所不在。——《淮南子·原道》。 在往者,在来者。——《大戴礼·曾子立事》)〕。〔上,即、凡过己之头者,皆曰上。# 其他字见前条《扶摇直上》一词〕。 【译文】 此为,距离其自己的头上(位置),太远了太远了之意!此语见《诗经•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原本指其地位高。现在形容其脱离了群众,把自己摆放在其群众之上之意)。〈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5-08-28 15:48
                回复
                  2015.8.29.
                  1198。【高山流水】。 【注文】 高山:此指、大山之巍峨之意!(巍峨,也作“嵬峨。高大雄伟貌)。其他字见上条。 流水:此指、水流之潺潺之意!(潺潺:水徐流貌)。〔流,字见前条《付之东流》一词〕。〔水,字见前条《覆水难收》一词〕。 【译文】 此为,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潺潺之意!此语见《列子•汤问》记载:“俞伯牙善鼓(弹)琴,则钟子期却很是有欣赏其音乐的能力。一次,伯牙鼓琴时其心里想着的是高山。子期听了后说:'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转调又鼓之,其心想着的是流水。子期听了后又说:' 善哉,洋洋乎若江还!' ” 后来,就用' 高山流水 ' 或' 流水高山' 来比喻其知己或知音之意。也比喻乐曲的高妙。〈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5-08-29 21:00
                  回复
                    2015.8.29
                    #每天一典#——草间求活
                    《晋书.周顗(yǐ)传》:“或劝其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注:备位,作为。宁可,怎麼能。复,又,再。草间指草野之中,也就是民间。求活是求得活命。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人。两晋时期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因敢进忠言而被朝廷重用,天性宽厚仁爱遂被敬重,王敦之乱时被杀害,终年54岁。后以草间求活谓苟且偷生,亦作“草间偷活”。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历史上所有这一典故的运用几乎都是反用,即引用者都是不屑於或者不愿意草间求活,而是宁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千年来的华夏历史,类似这样的例子实在举不胜举,而这种气节也恰恰正是华夏文明铮铮铁骨挺立数千年而不倒的灵魂所在。
                    例:梁.沈约撰《宋书.武帝纪》:“公(指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名寄奴)曰:‘苟厄运必至,我当以死卫社稷,横尸庙门,遂其由来以身许国之志,不能远窜於草间求活也。’”这一句与大明崇祯皇帝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实有异曲同工之效。宋.陈亮《送吴恭父知县序》:“吾为令,顾委命若等,是谓草间求活。吾宁与贼死,况不必死乎!”《南史.袁顗传》:“非不能死,岂欲草间求活。望一至寻阳,谢罪至人,然后自刎耳。”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张玉良》:“力竭势穷,杭城必失,我军必溃,与其草间求活,孰若先死於行阵之得所哉。”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5-08-30 09:41
                    回复
                      2015.8.31
                      #每天一典#——草头木脚
                      《宋史.苏绅传》:“绅与梁适同在两禁,人以为险詖(bì,偏颇),故语曰:‘草头木脚,陷人倒卓。’”
                      注:草头,苏字上为草字头。木脚,梁字下为木字脚。倒卓,头足倒置。“草头木脚”,以“苏”和“梁”二姓,隐指宋代的苏绅、梁适两个权臣,因其人阴险害人,故后用指称奸险邪僻之人。
                      例:宋.魏泰《碧云騢(xiá)》:“梁适与苏绅有奸邪之迹,时号草头木脚,隐语其姓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苏绅、梁适,谓之‘草头木脚’,其害在士大夫。薛极、胡榘,谓之‘草头古,天下苦’,其害在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5-08-31 20:52
                      回复
                        2015.9.3
                        #每天一典#——草鞋钱(草鞋费)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师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注:“草鞋钱”原为佛门用语,行脚僧有所谓“草鞋钱”。宋以后成为公差衙役向案犯或当事人勒索小费的代名词。
                        例:宋.范成大《催租行》:“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元.岳百川《铁拐李》第一折:“我劝哥哥饶了你性命,有什麼草鞋钱与我些。”此写差人张千向韩魏公勒索小费。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我过去諕他一諕,吃他几钟酒,讨些草鞋钱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5-09-03 20:26
                        回复
                          2015.9.4
                          #每天一典#——草玄
                          《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传下》:“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又,《扬雄传赞》:“其意欲求文章成名於后世,以为经莫大於《易》,故作《太玄》。”
                          注:扬雄(西元前53年——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於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不求荣名,曾撰《太玄经》等,将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境界,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后遂用为称誉著书撰文之典。
                          例:唐.李峤《宅》:“谁怜草玄处,独对一床书。”用扬雄居家著书事以切咏宅。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5-09-04 20:56
                          回复
                            2015.9.11
                            1226。【各行其是】。 【注文】 各行:即、自个儿去做自个儿的•••什么之意!〔各,字见上条〕。〔行,此为、做之意。其他字见前条《奉行故事》一词〕。 其是:此为、(唯有)自个儿的方才是最为正确的(事) 之意!〔其,此为、乃之意。(乃者,方才是之意也)。其他字见前条《各得其所》一词〕。〔是,此为、非之反也。即、最为正确的之意。其他字见前条《俯拾即是》一词〕。 【 译文】 此为,(彼此不相兼顾),自个儿去做其自个儿所认为的,唯自己方才是最为正确的事之意!(形容思想与行动皆不一致,仅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之意)。〈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5-09-11 13:58
                            回复
                              2015.9.12
                              1228。【各有千秋】。 【注文】 各有:此为、每一个人都备存着•••什么之意!〔各,字见上条〕。〔有,此为、备存着之意。其他字见前条《隔墙有耳》一词〕。 千秋:此有二义、一,谓千年(载)之意!二,称颂他人生日的敬词之意!然这里所指的是、流传其久远之意!〔千,字见前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词〕。〔秋(秌、䆋),本作“秌”。禾谷熟也。又(把一年的第三季定义为秋之意)。〈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又(同本义 : 秋,禾谷熟也。——《说文》。 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 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 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 处处田畴尽有秋。——宋· 范成大《颜桥道中》。 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赵树理《福贵》。 悲愁 : 秋之为言愁也。——《礼记·乡饮酒义》。(古言有:吉士思秋也))〕。 【译文】 此为,每一个人都备存着可流传其久远的专长之意!(比喻各有所长、各有优处之意)。《批注:只要是正常的人,他都备藏着可以流传其久远的专长。只是看他为与不为而已。那怕是他做了一辈子都难以启齿的,但只要他仅做了一件有利正义的事,则也是可以青史留名的呢。人们也是不会忘记他的呢。譬如,战国时随孟尝君从行的那二位之鸡鸣狗盗之辈,不是赫赫在目吗?故某作诗曰:食客数千真慕容?三十随行二子从。众笑孟尝少文彩,鸡鸣狗盗为君崇》。〈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5-09-12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