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荷文学吧 关注:128贴子:3,504

回复:【文学转载】每日一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5.8.29
#每天一典#——草间求活
《晋书.周顗(yǐ)传》:“或劝其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注:备位,作为。宁可,怎麼能。复,又,再。草间指草野之中,也就是民间。求活是求得活命。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人。两晋时期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因敢进忠言而被朝廷重用,天性宽厚仁爱遂被敬重,王敦之乱时被杀害,终年54岁。后以草间求活谓苟且偷生,亦作“草间偷活”。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历史上所有这一典故的运用几乎都是反用,即引用者都是不屑於或者不愿意草间求活,而是宁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千年来的华夏历史,类似这样的例子实在举不胜举,而这种气节也恰恰正是华夏文明铮铮铁骨挺立数千年而不倒的灵魂所在。
例:梁.沈约撰《宋书.武帝纪》:“公(指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名寄奴)曰:‘苟厄运必至,我当以死卫社稷,横尸庙门,遂其由来以身许国之志,不能远窜於草间求活也。’”这一句与大明崇祯皇帝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实有异曲同工之效。宋.陈亮《送吴恭父知县序》:“吾为令,顾委命若等,是谓草间求活。吾宁与贼死,况不必死乎!”《南史.袁顗传》:“非不能死,岂欲草间求活。望一至寻阳,谢罪至人,然后自刎耳。”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张玉良》:“力竭势穷,杭城必失,我军必溃,与其草间求活,孰若先死於行阵之得所哉。”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5-08-30 09:41
回复
    2015.8.31
    #每天一典#——草头木脚
    《宋史.苏绅传》:“绅与梁适同在两禁,人以为险詖(bì,偏颇),故语曰:‘草头木脚,陷人倒卓。’”
    注:草头,苏字上为草字头。木脚,梁字下为木字脚。倒卓,头足倒置。“草头木脚”,以“苏”和“梁”二姓,隐指宋代的苏绅、梁适两个权臣,因其人阴险害人,故后用指称奸险邪僻之人。
    例:宋.魏泰《碧云騢(xiá)》:“梁适与苏绅有奸邪之迹,时号草头木脚,隐语其姓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苏绅、梁适,谓之‘草头木脚’,其害在士大夫。薛极、胡榘,谓之‘草头古,天下苦’,其害在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5-08-31 20:52
    回复
      2015.9.3
      #每天一典#——草鞋钱(草鞋费)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师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注:“草鞋钱”原为佛门用语,行脚僧有所谓“草鞋钱”。宋以后成为公差衙役向案犯或当事人勒索小费的代名词。
      例:宋.范成大《催租行》:“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元.岳百川《铁拐李》第一折:“我劝哥哥饶了你性命,有什麼草鞋钱与我些。”此写差人张千向韩魏公勒索小费。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我过去諕他一諕,吃他几钟酒,讨些草鞋钱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5-09-03 20:26
      回复
        2015.9.4
        #每天一典#——草玄
        《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传下》:“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又,《扬雄传赞》:“其意欲求文章成名於后世,以为经莫大於《易》,故作《太玄》。”
        注:扬雄(西元前53年——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於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不求荣名,曾撰《太玄经》等,将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境界,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后遂用为称誉著书撰文之典。
        例:唐.李峤《宅》:“谁怜草玄处,独对一床书。”用扬雄居家著书事以切咏宅。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5-09-04 20:56
        回复
          2015.9.11
          1226。【各行其是】。 【注文】 各行:即、自个儿去做自个儿的•••什么之意!〔各,字见上条〕。〔行,此为、做之意。其他字见前条《奉行故事》一词〕。 其是:此为、(唯有)自个儿的方才是最为正确的(事) 之意!〔其,此为、乃之意。(乃者,方才是之意也)。其他字见前条《各得其所》一词〕。〔是,此为、非之反也。即、最为正确的之意。其他字见前条《俯拾即是》一词〕。 【 译文】 此为,(彼此不相兼顾),自个儿去做其自个儿所认为的,唯自己方才是最为正确的事之意!(形容思想与行动皆不一致,仅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之意)。〈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5-09-11 13:58
          回复
            2015.9.12
            1228。【各有千秋】。 【注文】 各有:此为、每一个人都备存着•••什么之意!〔各,字见上条〕。〔有,此为、备存着之意。其他字见前条《隔墙有耳》一词〕。 千秋:此有二义、一,谓千年(载)之意!二,称颂他人生日的敬词之意!然这里所指的是、流传其久远之意!〔千,字见前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词〕。〔秋(秌、䆋),本作“秌”。禾谷熟也。又(把一年的第三季定义为秋之意)。〈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又(同本义 : 秋,禾谷熟也。——《说文》。 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 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 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 处处田畴尽有秋。——宋· 范成大《颜桥道中》。 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赵树理《福贵》。 悲愁 : 秋之为言愁也。——《礼记·乡饮酒义》。(古言有:吉士思秋也))〕。 【译文】 此为,每一个人都备存着可流传其久远的专长之意!(比喻各有所长、各有优处之意)。《批注:只要是正常的人,他都备藏着可以流传其久远的专长。只是看他为与不为而已。那怕是他做了一辈子都难以启齿的,但只要他仅做了一件有利正义的事,则也是可以青史留名的呢。人们也是不会忘记他的呢。譬如,战国时随孟尝君从行的那二位之鸡鸣狗盗之辈,不是赫赫在目吗?故某作诗曰:食客数千真慕容?三十随行二子从。众笑孟尝少文彩,鸡鸣狗盗为君崇》。〈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5-09-12 22:12
            回复
              2015.9.15.
              1233。【更仆难数】。 【注文】 更仆:此为、换了摈相(后泛指其仆人)之意!(摈、通“傧”。故“摈相”者,即“傧相”是也。掌接引其他人能参见君王之职)。〔更,此为、换了之意。(更之者,为久将倦,换人相代也)。〈形声。从攴( pū。音:扑,小击)、“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丙声。 本义:改变〉。 又(同本义 : 更,改也。——《说文》。 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更爵洗。——《仪礼·大射仪》。 更皮币。——《礼记·月令》。 更姓改物。——《国语·周语》。 应国之称号亦更矣。——《管子·侈靡》。 国更立法以典民则祥。——《管子·任法》。 更葬也。——《史记·晋世家》。 景公欲更 晏子之宅。——《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士何足宰哉!——《三国志·吕凯传》。 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 晋武公。——《史记·晋世家》)〕。〔仆(仆),此为、给(供)事者之意(周代官名,或司摈相一职)。后引申为、奴仆(人)之意。又、附也。(以仆人之身附着于他人之意)。〈会意。从人、从菐、菐亦声。古文从臣,从菐。甲骨文字形,象一个罪人端着畚箕,从事卑贱劳动之形。本义:供役使的人。即奴隶〉。 又(同本义 : 仆,给事者。——《说文》。 景命有仆。——《诗·大雅·既醉》)〕。 难数:此为、一时半会儿也不轻易的述说得完之意!〔难,此为、不轻易的之意。其他字见前条《独木难支》一词〕。〔数(数),音:鼠。此为、述说之意。〈形声。从攴( pū。音:扑,小击)、娄声。本义:点数,计算〉。又(同本义 : 数,计也。——《说文》。 以岁之上下数邦用。——《周礼·廪人》。 递数之不能终其物。——《礼记·儒行》。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珠可历历数也。——明· 魏学洢《核舟记》。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译文】 此为,换了几次侍仆,这宾主二人,仍是把那想说的话儿,则还是难以述说其完毕之意!(形容可需要说的话有很多之意)。此语见《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后便泛用以形容其事物繁多之意)。〈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5-09-15 06:38
              回复
                2015.9.19
                1246。【功成不居】。 【注文】 功成:此为、事完而见其成效之意!〔功、成,二字见上条〕。 不居:即,不占据为有(己之劳)之意!〔不,字见前条《格格不入》一词〕。〔居,此为、占(窃)据之意。本义为、蹲也。(段注:《说文》有凥有居。〈凥、音:车〉。凥者,处也。从尸得几而止。凡今居处字,古祗(敬也)作凥处。居者,蹲也。凡今人蹲踞字。古祗作居。又别制踞字为蹲居字。而居字之本义废矣)。〈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又(同本义。后作“踞” :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说文》。 不宜居见长者。——《史记》。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左传》)〕。 【译文】 此为,原来是说任其自然之存在,不去占(窃)据为己有之意!(后用以形容其立了功勋,而却不把功劳归加在己身之意)。此语见《老子》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弗)居”。〈完毕〉。批发:凡天象之物,皆自然而存,自然而立,此乃天道之使然也,非人力而为之,故可以存万物是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15-09-19 11:34
                回复
                  2015.9.20
                  #每天一典#——侧帽
                  《北史.独孤信传》:“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天亮之后)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注:独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云中人,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独孤信容貌俊美,善於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与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因为北部边境丧乱,独孤信逃避到中山,成为葛荣的部下。独孤信年少,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某天,独孤信出城打猎,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他要赶在宵禁之前奔回家,由於马骑太快了,头上的帽子被吹歪了,也来不及扶正。不明就里的人看了这个样子,大感惊艳,觉得他看起来非常潇洒。第二天起,满街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的官吏,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后因用为威望风度影响大或风流自赏的典故。
                  例: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宋.晏殊《清平乐》:“侧帽风前花满路。冶叶倡条情绪。”宋.朱敦儒《鹧鸪天》:“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南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洒酒沾巾角,披披侧帽风。”清.李晖吉、徐灒《龙文鞭影二集》上卷:“独孤侧帽,茂德露褌(kūn)。”清.曹寅《墨兰歌》:“可怜侧帽楼中客,不在薰炉烟外听。”


                  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5-09-20 08:37
                  回复
                    2015.9.23
                    #每天一典#——岑牟单绞
                    《后汉书.文苑传.禰衡》:“融既爱衡才,数称述於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咨(zì,放纵)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著岑牟单绞之服。次至衡,衡方為渔阳参挝(zhuā,击鼓),蹀(dié,小步走)钱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吏訶之曰:‘鼓史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衡曰:‘诺。’於是先解衵(rì,贴身内衣)衣,次释餘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著之,毕,复参挝而去,顏色不炸(zuò,改变)。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注:岑牟,古代鼓角吏所戴的头盔。单绞,苍黄色的单衣。孔融很欣赏禰衡的才华,向曹操推荐,但禰衡一向看不起曹操,多次羞辱他。曹操因禰衡的名气而没有杀他,听说禰衡擅长击鼓,因為鼓史都需要穿专门的服装,就招他為鼓史,大宴宾客,想借此羞辱禰衡。不料禰衡却借此上演了一出“击鼓骂曹”的好戏,反倒羞辱了曹操一番。后以此比喻蒙受羞辱之典。
                    例:唐.皮日休《襄阳春游》:“岑牟单绞何曾著?莫道倡狂似禰衡!”


                    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15-09-23 21:30
                    回复
                      2015.9.30
                      1291。【古井无波】。 【注文】 古井:此为、自从有(造出了)井以来之意!(特注:古字不通“枯”字。人多误也)。[古,此为、始之意。(始者,物之初出之时也。即、一开始出现之意)。其他字见上条]。[井,即、掘地取泉也。为古伯益所造。其他字见前条《断井颓垣》一词]。 无波:即、水面上未(不)起水纹之意![无,字见前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词]。[波,本义为、水涌流之意。而此为、水纹之意。(水面因振荡而产生的(轻微)起伏之运动)。又(大者曰浪,小者曰波)。#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又(同本义 : 波,水涌流也。——《说文》。 规有摩而水有波。——《韩非子·八说》。 起波涛。——《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 河渭为之波荡。—— 张衡《西京赋》。 扬素波而挥连珠兮。——《文选·王褒·洞箫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洪波涌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激荡,起水波 : 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译文】 此为:自伯益造出了其水井以来,则那里面的水就从未因其自动,而产生出过水纹来之意!(比喻不受其外界的干挠,则心不动之意)此语见唐•白居易《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注:封建时代多用以不作再嫁的寡妇们)。唐•孟郊《孟东野集•烈女操》诗:“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完毕〉。批语:此非他人所书,是因井水干涸了,才未有其水波呢。(试问,既是井水干涸了,何来水,无水,焉有波澜。故不通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5-10-01 11:58
                      回复
                        2015.10.5
                        1299。【蛊惑人心】。 【注文】 蛊惑:此为、以毒蝎之心去淫(惑)乱之意![蛊,即、毒虫也。(通志六书略: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用以毒(祸)人)。又谷久积则变为飞虫、为蛊也。此为、以毒蝎之心之意!#〈会意。从虫、从皿。本义: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 又(同 本 义 : 蛊,腹中虫也。——《说文》。 掌除毒蛊。——《周礼·秋官·庶氏》。 又如: 蛊慝(蛊虫引起的祸害)。 蛊证(腹内生虫的病)。 蛊毒(蛊虫之毒)]。[惑,此为、淫乱之意。〈形声。从心、惑声。本义:疑惑,分辨不清〉。 又(同本义 : 内惑于郑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为奴婢所惑。——唐· 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 惑眩(迷乱。混乱)。 惑疾(迷乱之病)。 惑变(迷乱变化)。 惑易(精神失常)。 惑志(疑心)。 惑误 (使人疑而误之)。 迷惑,使…辨不清 :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 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以惑愚瞽。——明· 刘基《卖柑者言》)]。 人心:此为、人的心智之意!其他二字前条《大快人心》一词。 【译文】 此为:以(起)歹毒的心去淫乱其他人的心之意!(比喻用失德的舆论或编造其谣言,来蒙蔽与煽动、挑拨于众人之意)。〈完毕〉。批语:而今这个世道上,因其失德失道、则有造谣祸害惑众的人与事情,还是有不少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5-10-05 19:01
                        回复
                          2015.10.19
                          1336。【管中窥豹】。 【注文】 管中:即、从竹管(孔)里去•••之意![管,字见上条]。[中,即、内也(里面之意)。又(内,里面。与“外”相对 :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事变中起。——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 心中(心里)。 内中(里头)。 家中。 水中。 队伍中。 中水(水中)。 中垢(尘垢之中)。 其他字见前条《古今中外》一词)]。 窥豹:即、去探看豹子之意![窥,字见上条]。[豹,即、似虎,圜文。(段注:豹,文圜)。易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又、一名程。(按、豹,虎类之小也。种类甚多,有赤豹、白豹、青豹、金钱豹、艾叶豹、花豹、金线豹等,皆就其形色以命名)。又、哺乳动物,能上树,常捕食鹿,羊,猿猴等。毛皮可制衣。〈形声。从豸、勺声。“豸”( zhì。音:制,无足谓之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象形字,本指长脊的野兽。本义:豹子〉。又( 同本义 : 豹,似虎圆文。——《说文》。 南山兽多猛豹。——《山海经·南山经》。 又如:豹尾(豹的尾巴。用豹尾做装饰的车或旗等)。 豹跳(暴跳。躁怒之相)。 豹隐(喻隐居))]。 【译文】 此为:从竹管里去观看豹子之意!(意思是:因竹管的视野小,不能看到那豹子的整个全身,或仅能看到其一、二条纹斑。有时同“可见一斑”连用)。也比喻从观察到的那一部分,就可以能推测出其全貌之意。此语见《晋书•王献之传》:“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完毕〉。批语:唯先见过其全貌,后才有凭一纹而推之呢!这次序不可混淆了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5-10-19 06:21
                          回复
                            2015.12.06
                            #每天一典#——沉簿領
                            《文選》卷二十九.三國.魏.劉公幹《雜詩》“沉迷簿領書,回回自昏亂。”唐.李善注:“簿領,謂文簿而記錄之。”
                            注:劉楨,字公幹,建安七子(亦作鄴中七子)之一。簿領,記錄事情的文簿。劉禎《雜詩》所謂“沉迷簿領書”,是言其忙於文書公務。後用為詠公務勞頓之典。
                            例:唐.耿湋《早春宴高陵滑少府》:“且寬沉簿領,應賴酒如澠(shéng)。”
                            #每天一典#(補)——沉刀(郭翻沉刀)
                            《晉書.郭翻傳》:“郭翻字長翔,武昌人也。……嘗墜刀于水,路人有為取者,因與之。路人不取,固辭。翻曰:‘爾向不取,我豈能得!’路人曰:‘我若取此,將為天地鬼神所責矣。’翻知其終不受,復沉刀于水。路人悵焉,乃復沉沒取之。翻於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價與之。其廉不受惠,皆類此也。”
                            注:晉人郭翻注重操守,講求義氣。一次不慎,所帶之刀落入水中,有人為他取出後,他便要把刀贈給此人。路人不取,他竟將刀扔回水中。後因用為義不受惠之典。
                            例:清.李暉吉、徐灒《龍文鞭影二集》上卷:“餉車劉翊,沉刀郭翻。”


                            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5-12-06 12:25
                            回复
                              2016.6.12
                              #每天一典#——垂天翼(垂天、垂天之雲)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注:《莊子》中描寫鵬鳥的翅膀很大,長達幾千里,若懸掛在天空的雲,遮天蔽日。後因用作詠胸懷大志或前程遠大的典故。
                              例:《南史.謝晦傳》:“偉哉橫海鱗,壯矣垂天翼。”唐.駱賓王《上齊州張司馬啟》:“摶羊角以垂天,展驥足而騰景。”唐.劉禹錫《和李相公以平泉新墅獲方外之名因為詩以報洛中士君子兼見寄之什》:“垂天雖暫息,一舉出人寰。”宋.蘇軾《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南海未起垂天翼,澗底仍依徑寸庥。”


                              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16-06-13 2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