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荷文学吧 关注:128贴子:3,504

回复:【文学转载】每日一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5.9.15.
1233。【更仆难数】。 【注文】 更仆:此为、换了摈相(后泛指其仆人)之意!(摈、通“傧”。故“摈相”者,即“傧相”是也。掌接引其他人能参见君王之职)。〔更,此为、换了之意。(更之者,为久将倦,换人相代也)。〈形声。从攴( pū。音:扑,小击)、“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丙声。 本义:改变〉。 又(同本义 : 更,改也。——《说文》。 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更爵洗。——《仪礼·大射仪》。 更皮币。——《礼记·月令》。 更姓改物。——《国语·周语》。 应国之称号亦更矣。——《管子·侈靡》。 国更立法以典民则祥。——《管子·任法》。 更葬也。——《史记·晋世家》。 景公欲更 晏子之宅。——《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士何足宰哉!——《三国志·吕凯传》。 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 晋武公。——《史记·晋世家》)〕。〔仆(仆),此为、给(供)事者之意(周代官名,或司摈相一职)。后引申为、奴仆(人)之意。又、附也。(以仆人之身附着于他人之意)。〈会意。从人、从菐、菐亦声。古文从臣,从菐。甲骨文字形,象一个罪人端着畚箕,从事卑贱劳动之形。本义:供役使的人。即奴隶〉。 又(同本义 : 仆,给事者。——《说文》。 景命有仆。——《诗·大雅·既醉》)〕。 难数:此为、一时半会儿也不轻易的述说得完之意!〔难,此为、不轻易的之意。其他字见前条《独木难支》一词〕。〔数(数),音:鼠。此为、述说之意。〈形声。从攴( pū。音:扑,小击)、娄声。本义:点数,计算〉。又(同本义 : 数,计也。——《说文》。 以岁之上下数邦用。——《周礼·廪人》。 递数之不能终其物。——《礼记·儒行》。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珠可历历数也。——明· 魏学洢《核舟记》。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译文】 此为,换了几次侍仆,这宾主二人,仍是把那想说的话儿,则还是难以述说其完毕之意!(形容可需要说的话有很多之意)。此语见《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后便泛用以形容其事物繁多之意)。〈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5-09-15 06:38
回复
    2015.9.19
    1246。【功成不居】。 【注文】 功成:此为、事完而见其成效之意!〔功、成,二字见上条〕。 不居:即,不占据为有(己之劳)之意!〔不,字见前条《格格不入》一词〕。〔居,此为、占(窃)据之意。本义为、蹲也。(段注:《说文》有凥有居。〈凥、音:车〉。凥者,处也。从尸得几而止。凡今居处字,古祗(敬也)作凥处。居者,蹲也。凡今人蹲踞字。古祗作居。又别制踞字为蹲居字。而居字之本义废矣)。〈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又(同本义。后作“踞” :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说文》。 不宜居见长者。——《史记》。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左传》)〕。 【译文】 此为,原来是说任其自然之存在,不去占(窃)据为己有之意!(后用以形容其立了功勋,而却不把功劳归加在己身之意)。此语见《老子》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弗)居”。〈完毕〉。批发:凡天象之物,皆自然而存,自然而立,此乃天道之使然也,非人力而为之,故可以存万物是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15-09-19 11:34
    回复
      2015.9.20
      #每天一典#——侧帽
      《北史.独孤信传》:“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天亮之后)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注:独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云中人,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独孤信容貌俊美,善於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与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因为北部边境丧乱,独孤信逃避到中山,成为葛荣的部下。独孤信年少,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某天,独孤信出城打猎,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他要赶在宵禁之前奔回家,由於马骑太快了,头上的帽子被吹歪了,也来不及扶正。不明就里的人看了这个样子,大感惊艳,觉得他看起来非常潇洒。第二天起,满街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的官吏,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后因用为威望风度影响大或风流自赏的典故。
      例: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宋.晏殊《清平乐》:“侧帽风前花满路。冶叶倡条情绪。”宋.朱敦儒《鹧鸪天》:“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南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洒酒沾巾角,披披侧帽风。”清.李晖吉、徐灒《龙文鞭影二集》上卷:“独孤侧帽,茂德露褌(kūn)。”清.曹寅《墨兰歌》:“可怜侧帽楼中客,不在薰炉烟外听。”


      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5-09-20 08:37
      回复
        2015.9.30
        1291。【古井无波】。 【注文】 古井:此为、自从有(造出了)井以来之意!(特注:古字不通“枯”字。人多误也)。[古,此为、始之意。(始者,物之初出之时也。即、一开始出现之意)。其他字见上条]。[井,即、掘地取泉也。为古伯益所造。其他字见前条《断井颓垣》一词]。 无波:即、水面上未(不)起水纹之意![无,字见前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词]。[波,本义为、水涌流之意。而此为、水纹之意。(水面因振荡而产生的(轻微)起伏之运动)。又(大者曰浪,小者曰波)。#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又(同本义 : 波,水涌流也。——《说文》。 规有摩而水有波。——《韩非子·八说》。 起波涛。——《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 河渭为之波荡。—— 张衡《西京赋》。 扬素波而挥连珠兮。——《文选·王褒·洞箫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洪波涌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激荡,起水波 : 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译文】 此为:自伯益造出了其水井以来,则那里面的水就从未因其自动,而产生出过水纹来之意!(比喻不受其外界的干挠,则心不动之意)此语见唐•白居易《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注:封建时代多用以不作再嫁的寡妇们)。唐•孟郊《孟东野集•烈女操》诗:“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完毕〉。批语:此非他人所书,是因井水干涸了,才未有其水波呢。(试问,既是井水干涸了,何来水,无水,焉有波澜。故不通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5-10-01 11:58
        回复
          2015.10.19
          1336。【管中窥豹】。 【注文】 管中:即、从竹管(孔)里去•••之意![管,字见上条]。[中,即、内也(里面之意)。又(内,里面。与“外”相对 :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事变中起。——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 心中(心里)。 内中(里头)。 家中。 水中。 队伍中。 中水(水中)。 中垢(尘垢之中)。 其他字见前条《古今中外》一词)]。 窥豹:即、去探看豹子之意![窥,字见上条]。[豹,即、似虎,圜文。(段注:豹,文圜)。易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又、一名程。(按、豹,虎类之小也。种类甚多,有赤豹、白豹、青豹、金钱豹、艾叶豹、花豹、金线豹等,皆就其形色以命名)。又、哺乳动物,能上树,常捕食鹿,羊,猿猴等。毛皮可制衣。〈形声。从豸、勺声。“豸”( zhì。音:制,无足谓之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象形字,本指长脊的野兽。本义:豹子〉。又( 同本义 : 豹,似虎圆文。——《说文》。 南山兽多猛豹。——《山海经·南山经》。 又如:豹尾(豹的尾巴。用豹尾做装饰的车或旗等)。 豹跳(暴跳。躁怒之相)。 豹隐(喻隐居))]。 【译文】 此为:从竹管里去观看豹子之意!(意思是:因竹管的视野小,不能看到那豹子的整个全身,或仅能看到其一、二条纹斑。有时同“可见一斑”连用)。也比喻从观察到的那一部分,就可以能推测出其全貌之意。此语见《晋书•王献之传》:“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完毕〉。批语:唯先见过其全貌,后才有凭一纹而推之呢!这次序不可混淆了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5-10-19 06:21
          回复
            2016.6.17
            #每天一典#——捶琴
            《南史.柳惲傳》:“初,惲父世隆彈琴,為士流第一,惲每奏其父曲,常感思。復變體備寫古曲。嘗賦詩未就,以筆捶琴。坐客過,以箸扣之,惲驚其哀韻,乃制為雅音。後傳擊琴自於此。”
            注:柳惲,字文暢,生於宋泰始元年(465年)。祖籍河東解州,南朝梁著名詩人、音樂家、棋手。梁天監元年(502年)蕭衍建立梁朝,柳惲為侍中,與著名史學家沈約等共同定新律。後歷任散騎常侍、左民尚書,持節、都督、仁武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又“征為秘書監、領左軍將軍”。曾兩次出任吳興太守,“為政清靜,人吏懷之。梁天監十六年(517年)卒,享年53歲。有一次,惲賦詩未就,隨手以筆捶琴,坐客用筷子敲擊琴弦發出的哀韻,使他受到啟發,於是寫出高雅優美的新曲。後世所傳的擊琴演奏,就是從這裡來的。後因用為擊打法彈琴之樂典。
            例:清.李暉吉、徐灒《龍文鞭影二集》下卷:“無己擁被(宋.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每出行覺有詩思,便急歸,擁被臥而思之,呻吟如病者,或累日而起。秦觀詩思敏捷,故人誚曰:‘閉門索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遊。’),柳惲捶琴。”


            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16-06-17 23:04
            回复
              2016.6.21
              #每天一典#——春秋非我
              《漢書.禮樂志》:“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
              注:《日出入》是漢代無名氏所寫的雜言詩,被收入《漢書》中。該詩是祭祀天地諸神的樂歌——《郊祀歌》(又稱《十九章之歌》)之祭祀日神的一章。該詩歌獨闢蹊徑,描述人們祭祀日神時的悠邈情思,寫了人之短壽,樂中帶苦、去留難舍的情思。上文之旨,由自然變化聯想到人生,感歲月之無限,嘆人生之無常,從而覺得四季時光非為我所有。又取四季中最有代表性的“春秋”冠於前面,常用以抒發時光易逝、人生無常的感慨。
              例:唐.歐陽洵等《藝文類聚》卷四十五南朝.齊.謝朓《齊海陵王墓誌銘》:“風搖草色,月照松光。春秋非我,曉夜何長!”


              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6-06-21 21:07
              回复
                2016.6.28
                #每天一典#——蓴羹鱸膾(蓴鱸之思)
                《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爾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晉書》列傳第六十二《文苑列傳.張翰》:“齊王冏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採南山蕨,飲三江水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chún,同蒓)羹、鱸魚膾(kuài),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著《首丘賦》,文多不載。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
                注:張翰,字季鷹,吳郡吳縣人。西晉文學家,留侯張良後裔,吳國大鴻臚張儼之子。有清才,善屬文,性格放縱不拘,時人比之為阮籍,號為“江東步兵”。晉武帝司馬炎死後,發生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齊王司馬囧執政,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張翰見禍亂方興,乃明哲保身而思退隱。遂以蓴鱸之思為由,辭官而歸,年五十七卒。蓴菜,又名馬蹄菜、湖菜等,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鱸魚膾,將鱸魚肉細切而成。張翰曾對同郡老鄉顧榮表達了退隱山林的願望,又因見秋風起,思念故鄉的菰菜、蓴羹、鱸魚膾等美味,於是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駕車返鄉。就在張翰辭官回鄉不久,齊王司馬炯謀反被殺,手下人多受株連,只有張翰倖免於難,人們都說他有先見之明。後常以“蓴羹鱸膾”、“蓴鱸之思”用為思鄉之情的典故。
                例:唐.白居易《偶吟》:“猶有鱸魚蓴菜興,來出或擬往江東!”北宋.蘇軾《送呂昌期知嘉州》:“得句會應緣竹鶴,思歸寧復為蓴鱸”南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蓴羹鱸膾哉!”清.徐自華《慧僧先生解職歸見》:“轉瞬西風又起,忽搖動蓴鱸鄉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6-06-28 11:04
                回复
                  2016.7.1
                  #每天一典#——淳於炙轂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淳于髡,齊人也,博學強記,學無所主。……騶(zōu)衍之術迂大而閎(hóng,宏大)辯;奭(shì)也文具難施;淳於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劉向)《別錄》曰:‘過’字作‘輠(guǒ,古代車上盛潤滑油的器具)’。輠者,車之盛膏器也。炙之雖盡,猶有餘流者。言淳于髡智不盡如炙輠。左思《齊都賦》注曰:‘言其多智難盡,如炙膏過之有潤澤也。’”
                  注: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體生卒時間不詳,然與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同時,略長於孟子,主要活動在齊威王和齊宣王之際。淳於髡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對齊國新興政治制度的鞏固和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淳于髡素有才智,時人讚譽稱“炙轂過髡”。“炙”是潤滑車轂的脂膏,而“輠”就是裝脂膏的容器。“炙轂過髡”是稱頌淳于髡智慧不盡如車之盛膏器,炙之不盡。後因用作稱讚富於才智之典。
                  例:唐.李瀚《蒙求》:“淳於炙轂,彥國吐屑。”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16-07-01 19:04
                  回复
                    2016.7.9
                    #每天一典#——雌聲
                    《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初,溫自以雄姿風氣是宣帝、劉琨之儔,有以其比王敦者,意甚不平。及是征還,於北方得一巧作老婢,訪之,乃琨伎女也。一見溫,便潛然而泣。溫問其故,答曰:‘公甚似劉司空。’溫大悅,出外整理衣冠,又呼婢問。婢云:‘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鬚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溫於是褫冠解帶,昏然而睡,不怡者數日。”
                    注:東晉大將軍桓溫以英雄自許,嘗得劉琨(晉尚書右丞,有中興之功,封廣武侯)之歌伎,說桓將軍有劉之容,非常高兴。於是到外間整理衣冠,又將歌伎喊過來問如何。結果歌伎說他面太薄眼太小,鬍子紅身材矮,聲雖相似,可惜有女人音。恒溫大失所望,昏然而睡,著實不痛快了好幾天。後遂用為娘娘腔之典。
                    例:唐.韓愈《病中贈張十八》:“雌聲吐款要,酒壺綴羊腔。”


                    来自Android客户端90楼2016-07-09 19:23
                    回复
                      2016.7.15
                      #每天一典#——刺股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滕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書事,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市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注: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早年師從鬼穀子,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卻始終一事無成,潦倒而歸。結果妻子不為他做飯,嫂子不為他縫衣,父母也不跟他說話。蘇秦受激之下,發奮苦讀《太公陰符》,困了就用錐子刺大腿,血流至足,最後終有所成。後因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
                      例:南朝.梁.任昉《知己賦》:“時坐睡而懸樑,裁據梧而錐股。”《三字經》:“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来自Android客户端96楼2016-07-15 21:06
                      回复
                        2016.7.17
                        #每天一典#——刺山飛泉
                        宋.李昉等編修《太平御覽.居處部十七.井》:“耿恭之攻匈奴,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可固,五月,引兵據之。七月,匈奴復攻恭,恭募先登數千人直馳之,胡騎散走,匈奴遂於城下擁絕澗水。恭於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恭仰天嘆曰:‘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有頃,水泉奔出,眾皆稱萬歲。乃令士揚水以示虜。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南朝.宋.範曄撰《後漢書.耿弇列傳》所載事同。
                        注:西漢時,漢武帝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率軍遠征大宛國,一次被圍,軍隊得不到水喝,李廣利拔出佩刀,向山一刺,於是飛泉湧流。後來耿恭攻打匈奴,在疏勒城也被圍困,軍士掘地十五丈不得水,不得不榨馬糞取汁飲用。耿恭感歎昔年有貳師將軍刺山飛泉之事,認為現在漢德神明,自己也不應該遭遇困境。於是向井禮拜祝禱,果然很快出水。古人相信精誠所至能“感動天道”,舊時因以此典故喻指人有德行,天助其功;或用以表現英勇壯舉。
                        例:宋.陸遊《出塞曲》:“佩刀一刺山為開,壯士大呼城為摧。三軍甲馬不知數,但見動地銀山來。”宋.范仲淹《水車賦》:“渤潏騰波,忽若刺山之泉湧;潺湲去浪,漸如澄山之練舒。”


                        来自Android客户端98楼2016-07-17 11:17
                        回复
                          2016.7.18
                          #每天一典#——刺舌(賀若刺舌)
                          《隋書.卷五十二.列傳第十七.賀若弼傳》:“賀若弼字輔伯,河南洛陽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為金州總管,宇文護忌而害之。臨刑,呼弼謂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當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錐刺弼舌出血,誡以慎口。”
                          注:賀若弼(544年—607年),復姓賀若,字輔伯,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將領。賀若弼出生在將門之家,其父是北周驃騎大將軍賀若敦,善騎射,屢立大功。因恃功負氣,常懷怨怒而得罪了專權朝政的北周晉王宇文護,宇文護逼令自殺。賀若敦臨死前,刺其子賀若弼舌,誡其慎口,以汲取教訓。遺憾的是賀若弼並未從父親的被害得到教訓,他跟隨隋文帝平陳後,官拜大將軍,又因與高熲(jiǒng)等私議朝政得失,為人告發,被隋煬帝處死。後因以“刺舌”為慎言之典。
                          例:宋.蘇軾《蘇軾詩集》十三《劉貢父見余歌詞數首以詩見戲聊次其韻》:“刺舌君今猶未戒,炙眉吾亦更何辭。”元.張雨《書東坡像》:“寧教刺舌奸邪黨,可惜低頭行從班。”


                          来自Android客户端99楼2016-07-19 08:07
                          回复
                            2016.7.19
                            #每天一典#——刺史雨(甘雨隨車)
                            《藝文類聚》卷五〇《職官部六.刺史》:“百里嵩為徐州刺史,州境遭旱,嵩行部,傳車所經,甘雨輒注。東海金鄉、祝其兩縣僻在山間,嵩傳駟不往,二縣獨不雨,老父干請,嵩曲路到二縣,入界即雨。”
                            注:東漢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百里嵩曾任徐州刺史,為官清正廉潔,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疾苦。他在任時,有一年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就親自下去查看各縣旱情,特別是東海、金鄉地處山區,旱情最重,百姓急切盼望刺史來解決。百里嵩得知後,便立即進山。傳說,巡車所至,感天動地,立降大雨,旱情遂解。所以,當時人們稱他為“刺史雨”。百姓為他立廟祭祀。後因用為詠良吏或稱頌地方官施政措施的典故。
                            例:唐.駱賓王《上兗州刺史啟》:“甘雨隨車,雲低輕重之蓋;還珠合浦,波含遠近之星。”唐.李紳《拜三川宋》:“風變市兒驚偃草,雨晴郊藪謬隨車。”清.李暉吉、徐灒《龍文鞭影二集》下卷:“景山甘雨,子駿福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16-07-19 08:08
                            回复
                              2016.7.20
                              #每天一典#——賜北第
                              《史記.夏侯嬰列傳》:“嬰自上初起沛,常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嬰之脫孝惠、魯元於下邑之閒也,乃賜嬰縣北地(宮殿背面門樓附近的府第)第一,曰“近我”,以尊異之。”
                              注:夏侯嬰(?-西元前172年),即汝陰文侯,又稱滕公,泗水郡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他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跟隨劉邦起義,立下赫赫戰功,後封為汝陰侯。夏侯嬰自從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長期擔任太僕一職,一直到劉邦去世。之後又作為太僕侍奉漢惠帝。漢惠帝和呂后非常感激夏侯嬰在下邑的路上救了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就把緊靠在皇宮北面的一等宅第賜給他,名為“近我”,意思是說“這樣可以離我最近”,以此表示對夏侯嬰的格外尊寵。後用以表示對功臣的關懷、尊重之典。
                              例:唐.劉禹錫《和董庶中古散調詞贈尹果毅》:“上將賜甲第,門戟不可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楼2016-07-23 2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