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传扬吧 关注:1,091贴子:7,017
  • 6回复贴,共1

【转自汉服吧】再议“曲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前曾写过一些有关“曲裾”的考证短文,但鉴于当时个人研究能力的限制,现在看来当年的论述多有谬误之处,所以今日重发一贴进行梳理,文中既有我个人的研究也包含其他人的成果。
过去我将以马王堆汉墓出土带有“三角续衽边”为代表的袍服称之为“曲裾袍”是并不准确的做法。曲裾最初的含义并不是衣名也不是款式名,而应该是衣服上的一种特殊设计,这个特殊设计表现为“绕襟”,所谓绕襟是指衣服在穿着时衣襟越过人体侧面朝后包绕的穿衣方式。我们就拿战汉时期的两个重要样本来例举,马王堆汉墓出土带有“三角续衽边”衣服以及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一类衣服,在当时都会被称之为袍服,并且这两种袍服都含有“曲裾”设计,后文为了区分两者,我会将马王堆一类称之为“重绕袍”,将马山一类称之为“绕襟袍”。

“曲裾”一词我目前检索过的文献,发现在汉代仅出现两次。一次出现于《汉书·江充传》:“ 充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另一次出现在郑玄对《礼记·深衣》的注解:“钩边,若今曲裾也。” 在这两段文字中都可以明显看出“曲裾”并非衣名,而是衣服上的某种设计。将战汉时期的“曲裾”解释为衣服上的一个结构也显牵强,最为合乎实际的解释为,“曲裾”应是一类袍服在穿着状态下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局部状态,而这种局部状态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绕襟”。
马山楚墓出土的一件罗地刺绣单衣,由于出土时衣面破裂,让我们可以一睹下裳侧边的完整样式。按照后世的剪裁方式,一般分裁袍的下裳裁片是上小下大的,再不然也是上下同宽的,但是这件袍服下裳的首尾两片确是上大下小的(下图用红线于接缝旁强调标示)。这类袍服本身也使用了几处“立体构造”(此处不进行展开论述)用以实现绕襟,下裳的特殊处理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绕襟功能。这种处理实际会造成襟怀的两个衣角会明显朝外凸出。


1楼2015-08-10 10:19回复
    绕襟袍并非是楚地的创造,而是东周列国中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的制衣习惯,当然这样的制衣习惯一开始主要是用于盛装或礼服的,但后来慢慢影响了便装甚至于军装。襟怀的两个衣角一开始还是比较方正的,但是发展到东汉就已变得尖锐而狭长。
    哈弗大学博物馆温索浦藏玉 战国时期

    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彩绘木俑 战国时期

    荆门包山2号楚墓 出土漆奁局部彩绘 战国时期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东汉武吏石像

    背面

    传洛阳金村出土的银人 战国时期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国或秦朝


    2楼2015-08-10 10:19
    回复
      而“重绕袍”的实物目前只见于马王堆一号汉墓。重绕袍是诞生于楚地的一种外观非常特殊的袍服,从汉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传播,并开始朝不同的形式分化和演变。我个人认为重绕袍又是绕襟袍分化演变而来,为重绕袍审美的一种刻意强调和夸张表现手法,但原来作为母本的绕襟袍并未因此而消亡,而是与之并存发展。这种构思非常大胆的服装,在汉代强烈刺激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欲,所以原本在战国时期还比较单一的样式,在汉代很快发展出了众多分支,其复杂丰富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现代某些人还在纠结的领缘宽度,在汉代早已不是什么问题,不仅如此,衣襟盘绕的圈数以及下摆的形态也多种多样,下摆的后裾开口以及燕尾装饰的运用,重绕袍走向华丽繁复的巅峰。
      上海博物馆藏彩绘木俑 战国时期

      浙江安吉五福楚墓出土陶俑 战国时期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素纱袍(窄缘) 西汉早期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彩绘木俑 西汉早期

      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彩绘木俑 西汉早期

      山东省无影山汉墓出土彩绘陶俑 西汉早期

      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陶俑 西汉早期

      徐州博物馆藏彩绘陶俑 西汉时期


      3楼2015-08-10 10:20
      回复
        曲裾”的设计出发点是为了让袍服的下摆包裹得更加的严密,不容易被风掀起。所以含有曲裾设计的长袍一般会用于仪礼场合,但也不是所有的袍服都必须绕襟,同时期也存在另一种不含有曲裾设计的袍服,即衣襟在体侧垂直而下,这便是“襜褕”。在过去襜褕与其他袍服的区别在哪里说法不一,也很混乱。实际上如果我们翻阅文献,会发现古人其实已经提供了问题的答案。《说文》将“襜”解释为“衣蔽歬”,“歬”即“前”的异体字,也就是说这种衣服的衣襟只遮挡前部,而没有朝后包绕。结合其他汉代文献来看,襜褕实际上有长有短,有肥有瘦,尽管襜褕也有长衣,但成不了“正装”的原因正是因为襜褕没有绕襟功能,而不是像后人注解的那样“为妇人衣”。没有绕襟功能的襜褕穿着当然不如有曲裾设计的袍服那样约束,所以襜褕在汉代属于“便装”行列。衣襟在体侧垂直而下,也就是后人总结出的“直裾”特征。
        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彩绘陶俑 西汉前期


        4楼2015-08-10 10:20
        回复
          谈到“曲裾”一般总要提到“深衣”,关于深衣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于《礼记》中不同篇幅的两段,深衣中的“续衽钩边”是最为困扰后人的一项。我们先说礼记中记载的深衣,我个人认为种深衣在当时并未以实物形式存在过,应该是当时儒生构建的一个“理想国”,当时客观存在的“深衣”很有可能只是衣长可覆盖脚面的分裁袍而已,因为在两汉特别是先秦,衣服的剪裁拼缝方式并未固化并被赋予特殊含义,也就是说当时普遍是不在乎如何拼合衣服的,而更为在乎的是人、衣、饰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气韵的畅通。描述深衣这段文字的人将“续衽钩边”写入,反映了当时人们很清楚“正装”所必备的曲裾设计。遗憾的是曲裾的设计从两晋就开始式微,到南朝时几乎已经绝迹。因为穿衣方式的变迁让后世之人从此再难以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以至于后世一些儒生考证出来的“曲裾”外貌非常奇异,再后者干脆放弃了“曲裾”。这使得后世儒生考证出来的一些深衣成了直裾式,而在汉代,直裾式的典型代表是襜褕,也就是说后人考证出的那些无法实现绕襟的深衣,如果拿到汉代去,只能算是便装。
          先秦两汉时期的服饰分类容易出现混乱甚至自相矛盾,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当时的分类本身就存在交叉,也就是说,同一件衣服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例如某一件衣服可以同时属于袍服、单衣、襜褕。二是由于后人的注解,因为现在某些研究人员没有特别注意到古籍中的某些段落实际上并不是出自原作者之手,而是后人的注解。因为时间的间隔,穿衣方式的变迁,后人建立在非考古学基础上的理解难免有误。
          汉族的衣冠史非常悠久而且包罗万象,当我们近距离去探索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很多出乎意料的发现。汉族衣冠早在春秋之前与周边的其他民族差异并不是很大,在春秋时期才基本完成了对襟式向续衽交襟式的全面过渡,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再经过两汉400余年的发展和沉淀,基本奠定了后世千余年的衣冠风貌。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汉族的文化和周边民族的文化也是在这段时期内开始正式的“分家”,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变。周边部分民族的服饰文化在此时很奇怪的定格了,后世的改变几乎是在细节与装饰手法上的,而汉族的衣冠则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直到现代依然在演绎着精彩的故事。东周时期是汉族精神、文化的一个提炼、升华、固化期,曲裾式的服装设计自然带有汉族比较原生态的审美和礼仪习惯,虽然时隔千年,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东西。


          5楼2015-08-10 10:20
          回复
            扩展阅读
            朱子深衣“曲裾”的前世今生——先秦至南宋的“续衽钩边”
            http://tieba.baidu.com/p/1343256734


            6楼2015-08-10 10:20
            回复
              原作者@南楚小将琥璟明


              7楼2015-08-10 1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