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传扬吧 关注:1,091贴子:7,017
  • 3回复贴,共1

【传统建筑】【转】唐大明宫含元殿叉柱造重檐复原方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反复考虑,果然还是单独一帖发出来吧。好不容易把图都画了。
依旧是含元殿的问题,算是老大难了。现在比较流行单檐说,不过吾等重檐死忠份子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那,从文献记载和礼仪制度的角度讲,重檐更合理。但是根据现在发掘的遗址,由于前檐金柱被消掉,难以构成副阶重檐。之前的方案都是坚持副阶,在遗址保存上做文章,但是总觉得。。。。有些。。。心虚?
那切入正题吧。
---------------------------------------------------------------------------
【总体布局】
叉柱造伪楼阁,重檐效果。
地盘尊重遗址现状,十一间十二架。开间、进深尺度,立柱位置依发掘报告,材等参考了杨鸿勋论文中采用的尺度。以下线图为楼主原创,为了方便操作,以上尺度在绘图时一律将单位换算为材分°。据发掘报告该殿,该殿进深约三十米,面阔约六十米,由于尺度比较明确,所以输出时也没有带比例尺。
图件如下:

大殿侧样(明间纵剖面)

大殿正样(正脊处横剖面)
如上图所示,本案利用唐宋楼阁建筑常见的叉柱造做法,将上层柱落在下层柱头处,并在檐柱处收进一柱径,制造收分效果。三面土墙上部垫枋,其上安置上层柱,兼具承重和分割的作用。
本案内槽将两个铺作层和两个柱框层都明造,天花平暗升高到上檐的大梁下。左、右、后三面的周廊处则把平暗放在下檐铺作层中,旨在突出殿内空间,使得主次分明,同时使周廊空间不至于太过高峻。
【关于叉柱造重檐】
其一,叉柱造是唐宋时期广泛采用的楼阁建筑技法,具有技术上的普遍性。
其二,唐代壁画中几乎不见副阶重檐,却又很多楼阁形象。如果唐代的殿堂建筑使用重檐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基于楼阁技术做出一些改进。或者,我们不妨假设,敦煌壁画中的某些楼阁形象,其实原型就是楼阁式样的重檐。
其三,此法可以较好解决含元殿相关文献中对重檐记载与地盘类似单檐建筑地盘的矛盾。


1楼2015-08-17 21:10回复
    【衍生布局】
    画图过程中不断修改布局,下面的两例最后虽然没有采用,但楼主依然决定发出来以资讨论。

    其一,低平暗版本。
    这是最初的版本,也是最保守的版本。但画完后不禁感觉室内空间不够高俊,构造空间浪费过多,于是最后没有采用。。。不过从“可能性”的角度讲,并不能完全排除。

    其二,高窗版本。
    提高了内槽和后夹室的平暗,使之与外槽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并在此置高窗。同时拔高上檐柱,亦加设高窗。如此会形成双层高窗环绕殿内核心空间的采光系统,室内光照条件会有较大改善,同时高耸的内槽空间气势亦颇为壮阔。然而此法在传统中式殿堂中过于特立独行,似有“尺度过大”之嫌。


    3楼2015-08-17 21:12
    回复
      感谢古建筑专家、古建筑吧吧主 @杯子盖国主0


      5楼2015-08-17 21:14
      收起回复
        @平城京的雪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5-08-22 01: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