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菲语
历史上有人曾以“朝野犹夸纸上兵”的诗句和后来的成语“纸上谈兵”,来讥讽自以为熟读兵书、精通战略,然而初次带兵便全军覆没、丧命沙场的赵括。
赵括生于战国时代,他的父亲“马服君”赵奢是赵国的名将,曾多次打败过强大的秦军和凶悍的匈奴。受家庭的影响,赵括自小熟读兵书战策,与人辩论起兵法来更是头头是道。据说,有时就连赵奢也辩不过他,这使得他名气大震。因为在别人看来,能辩论过马服君的人,水平与能力就算赶不上赵奢,可能也差不到哪去。当时如果有学位制的话,估计赵括考个博士当不在
话下。
而马服君不愧为一代名将,就在大家都在对赵括称道的时候,作为望子成龙的父亲,赵奢清醒地了解赵括的弱点———视战争如儿戏,这对统兵将领来说,是致命的。赵奢曾告诫过赵括的母亲,说待他死后赵国万不可用赵括为将,否则将带来亡国的后果。如果历史不给赵括以机遇,那么他可能就黯然地终其一生了。然而,长平之战还是发生了,就好象是为了验证马服君的话而特意发生的一样……
王龁率领的秦军在对赵军进攻时受挫,于是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且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地遏制了秦军的攻势,使秦军在长平境内攻战年余而毫无进展。由于后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秦昭襄王听取了大臣范睢的建议,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不敢支援赵国;同时应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率权,启用了擅长纸上谈兵却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率。
有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做敌人想要你做的事!但这句话对赵王无效。虽然赵奢生前反对赵括为将,虽然赵括的母亲反对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反对赵括为将,虽然赵括没有领导参加过任何战争,但他得到了赵王的任命,有这一点就足够酿成后来整个长平之战的灾难。
一、赵括遭遇白起
秦王得知赵括为将,秘密地让白起前往前线对敌,并下了死命令,有把白起为将的消息透露出去者,斩!这当然是为了麻痹赵军,谁都知道白起的厉害,作为秦国最出色的将领,当然要在最关键的时刻出场。赵括对此却全然不知,如果他在读兵书时,多读一下自己父亲的事迹,大概不会忘记,麻痹敌人是父亲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父亲作为一代名将的常胜武器。
先看赵括到了长平军营,首先就是修改了军法,更换了一批将领。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军中大多为廉颇的多年部下,跟随廉颇东征西战,肯定不会服从他。赵括为稳定自己的地位,必须换上一批自己的人。但是,更换的中上层将领之间以及他们与广大士兵之间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就出击对敌,这很可能来自于赵括在临行之前赵王对他的“嘱咐”:速战速决!
再看秦军白起到长平军营,军内士气大振。这是肯定的,近三年不胜,来了士兵们心中的“常胜将军”,自然是兴奋不已,希望白起带领大家打个大胜仗。而秦军所要做的是:做一个口袋!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鲁莽轻敌的弱点,采取后退诱敌,围困聚歼敌军的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以原先的前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轻装锐勇的突击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用奇兵25 000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插到敌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的秦军,完成对赵军的包围;其四,用5 000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赵军。
赵括自认也是经过周密策划,果断而英勇地出击,秦军果然望风而逃。赵括也许没有细想为什么幸福来得如此简单,于是更加“果断”地命令全军全速追击敌人。秦军当然是一路溃败。赵括这时好不威风,下令士兵趁势追击,可大军来到了一个壁垒前,却无法突破。这个壁垒赵军很熟悉,就是三年前秦赵初战时,秦突破赵军的壁垒。就在此时有消息传来,赵军的后方出现大量秦军,侧位也有秦军在移动,赵括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退!
历史上有人曾以“朝野犹夸纸上兵”的诗句和后来的成语“纸上谈兵”,来讥讽自以为熟读兵书、精通战略,然而初次带兵便全军覆没、丧命沙场的赵括。
赵括生于战国时代,他的父亲“马服君”赵奢是赵国的名将,曾多次打败过强大的秦军和凶悍的匈奴。受家庭的影响,赵括自小熟读兵书战策,与人辩论起兵法来更是头头是道。据说,有时就连赵奢也辩不过他,这使得他名气大震。因为在别人看来,能辩论过马服君的人,水平与能力就算赶不上赵奢,可能也差不到哪去。当时如果有学位制的话,估计赵括考个博士当不在
话下。
而马服君不愧为一代名将,就在大家都在对赵括称道的时候,作为望子成龙的父亲,赵奢清醒地了解赵括的弱点———视战争如儿戏,这对统兵将领来说,是致命的。赵奢曾告诫过赵括的母亲,说待他死后赵国万不可用赵括为将,否则将带来亡国的后果。如果历史不给赵括以机遇,那么他可能就黯然地终其一生了。然而,长平之战还是发生了,就好象是为了验证马服君的话而特意发生的一样……
王龁率领的秦军在对赵军进攻时受挫,于是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且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地遏制了秦军的攻势,使秦军在长平境内攻战年余而毫无进展。由于后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秦昭襄王听取了大臣范睢的建议,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不敢支援赵国;同时应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率权,启用了擅长纸上谈兵却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率。
有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做敌人想要你做的事!但这句话对赵王无效。虽然赵奢生前反对赵括为将,虽然赵括的母亲反对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反对赵括为将,虽然赵括没有领导参加过任何战争,但他得到了赵王的任命,有这一点就足够酿成后来整个长平之战的灾难。
一、赵括遭遇白起
秦王得知赵括为将,秘密地让白起前往前线对敌,并下了死命令,有把白起为将的消息透露出去者,斩!这当然是为了麻痹赵军,谁都知道白起的厉害,作为秦国最出色的将领,当然要在最关键的时刻出场。赵括对此却全然不知,如果他在读兵书时,多读一下自己父亲的事迹,大概不会忘记,麻痹敌人是父亲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父亲作为一代名将的常胜武器。
先看赵括到了长平军营,首先就是修改了军法,更换了一批将领。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军中大多为廉颇的多年部下,跟随廉颇东征西战,肯定不会服从他。赵括为稳定自己的地位,必须换上一批自己的人。但是,更换的中上层将领之间以及他们与广大士兵之间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就出击对敌,这很可能来自于赵括在临行之前赵王对他的“嘱咐”:速战速决!
再看秦军白起到长平军营,军内士气大振。这是肯定的,近三年不胜,来了士兵们心中的“常胜将军”,自然是兴奋不已,希望白起带领大家打个大胜仗。而秦军所要做的是:做一个口袋!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鲁莽轻敌的弱点,采取后退诱敌,围困聚歼敌军的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以原先的前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轻装锐勇的突击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用奇兵25 000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插到敌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的秦军,完成对赵军的包围;其四,用5 000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赵军。
赵括自认也是经过周密策划,果断而英勇地出击,秦军果然望风而逃。赵括也许没有细想为什么幸福来得如此简单,于是更加“果断”地命令全军全速追击敌人。秦军当然是一路溃败。赵括这时好不威风,下令士兵趁势追击,可大军来到了一个壁垒前,却无法突破。这个壁垒赵军很熟悉,就是三年前秦赵初战时,秦突破赵军的壁垒。就在此时有消息传来,赵军的后方出现大量秦军,侧位也有秦军在移动,赵括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