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39贴子:166,165

【直播】魏晋南北朝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其实我是利用这个机会做课堂笔记我才不会说呢)


1楼2015-09-15 10:02回复
    回复 青_未央 :抄竹简啥的我觉得是形式,关键是养成本人对学科文献的习惯。(抄题是种靠身体记忆的最笨而最踏实的办法)至于老师嘛,我觉得是体验不同思维角度的优势吧,最终是要落到“博学而约取”、自成一派的


    IP属地:湖北3楼2015-09-15 11:43
    收起回复
      前排围观,我从小就是清原粉丝~


      4楼2015-09-15 11:48
      收起回复
        这里插播一句,这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师,所以有些观点可能会有些偏颇,有些我也不是很认同。以下都是转述的课堂笔记,不代表本人观点。


        5楼2015-09-15 13:24
        回复
          不能说我反应了三分钟才反应过来上面说的平原是顾公主家那位。我一直在想,平原君不是早死了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9-15 15:05
          收起回复
            坐等更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9-15 19:18
            回复
              思想多元
              但凡大动乱的时期都是思想多元的时期,魏晋南北朝也不例外,简单来说就是:
              •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经学、玄学化经学。
              •玄学:“名教即自然” 与“越名教任自然”派。
              •佛教:般若学、涅盘学。
              •道教:五斗米道、神仙道、重玄道
              在广大的北方,北方士族还是汉代经学那一套。而王肃的经学代表的是魏晋的新经学。摊开《十三经注疏》,首先就是王弼、何晏,这些都是玄学化了的经学。然而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一直比较倒霉。
              玄学这边,则分了名教即自然(王弼、郭象),和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阮籍)的一派。
              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佛教只有学派没有教派。教派要到唐代以后才兴起。般若学是佛教的经学,而后来兴起的是涅盘学,研究怎么成佛的学问。
              道教方面,首先流行的是五斗米道——也就是现在的正一教,五斗米道是真正中国本土的宗教,没什么戒律。而有戒律的全真教是在宋元之际产生的,受佛教思想有了戒律。但是魏晋道教走了错误路线,搞武装斗争,还搞群体性淫乱。后来道教终于醒悟过来,要走上层路线,派生出了神仙道,搞炼丹,比如我们熟悉的葛洪,抱朴子。到了唐朝不搞神仙了,出了重玄道,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9楼2015-09-15 20:00
              收起回复
                最后是 课程大纲,也就是预告环节
                第一讲:概论
                上篇:社会政治
                第二讲:汉魏之际社会与文化转型
                第三讲:三国鼎立
                第四讲:三家归晋
                第五讲:西晋的兴亡
                第六讲:东晋门阀政治
                第七讲:十六国北朝历史走向
                第八讲:南朝的衰落
                下篇
                第九讲:社会经济
                第十讲:政治体制
                第十一讲:军事法律制度
                第十二讲:士族生活风尚
                第十三讲:魏晋玄学思潮
                第十四讲:儒释道三教
                第十五讲:史学与文学
                下一章,汉魏之际社会与文化转型
                下周二见啦~


                13楼2015-09-16 00:53
                收起回复
                  第二篇 汉魏之际的社会变革。
                  听完这讲的感受就是易中天能火起来是因为王老师没有出去讲课╮(╯▽╰)╭
                  此外,仲长统的名字将在这一章多次出现。


                  14楼2015-09-23 13:45
                  收起回复
                    一、士族社会的发育
                    注意:以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说。
                    1、独尊儒术与经学世家的产生
                    这一部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
                    弘农杨氏,家传“欧阳《尚书》”,四世三公。
                    汝南袁氏,家传“孟氏《易》”,四世五公。
                    2.荐举制度与官僚家族形成
                    汉代的用人制度可以分为自上而下的征辟和自下而上的察举。虽然一般还是要考试,但是考试不重要,重要的是征辟。在汉代,官和吏区别是很大的,吏是没有干部身份的,而官可以在全国调动了,可以进入干部晋升序列了。
                    同时,这些大官还有门生故吏,关于门生和弟子,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称弟子,转相传授者称门生。大官僚门下投靠称门生者,或多达数千人。很多门生,这些大官僚根本就不认识,比如马融郑玄。而被辟应聘者,即为聘主(或称举主)之故吏。君为臣纲,君一方面是皇帝,一方面是这些把你提拔起来的人。我提拔你,你要提拔我的儿子……于是就有了官僚家族。
                    比如我研究的王弼,他的先祖提拔了陈蕃,这样周而复始,最后一直到刘表。
                    这些官有钱了,就要投资啊,投资到土地上,现在看起来很像庄园经济,
                    于是就有了第三种
                    田庄经济与乡里豪族
                    这里我们举一个樊氏的例子。这已经是一个渔牧农林一应俱全,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东西了。
                    (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髙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水经注》引司马彪《续汉书》
                    于是我们现在有了三种人,一种是儒学世家,一种是官僚家族,还有一种他就是土豪 。有些儒学世家并不做官,有些官僚家族相当清贫,有些土豪家族没有文化。 当然这些都不是士族。
                    还有一种人,他们有文化,有土地,世代当官,还能歌善舞。

                    图片via(最近躺枪的)阎歩克教授。
                    然而汉末那一场大动乱他们全归零,在历史的废墟中,在曹操的丞相府里,他们重新组合起来了。这就是魏晋南北朝士族的起源。
                    以上的一切都是假说,如果同学们能提出新的见解,那就太好了。


                    15楼2015-09-23 13:58
                    收起回复
                      第二部分 士族的特点——庄园经济、政治特权与家族学术的结合
                      余英时如是说

                      但这非常扯。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不同于明清时期的”宗族“,明清时期,政府是承认这些族长的权力的。但在魏晋南北朝则不然。魏晋的世家大族的本位是家庭,是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这里我们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摧毁家族,控制社会的是保甲制度。中央政府通过保甲制度控制每一个人。汉代,宗族确实在复兴,但和明清不一样。他们不是通过宗族来影响每一名成员,而是通过文化。
                      这一点上还是唐长孺说的比较好

                      这里的成为各个政权的骨干就是说他们投奔了曹操,投奔了刘备、投奔了孙权。特别是曹魏,曹操笼络了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平原持续暴走状态(╬▼皿▼))这些人在新的政权里构成了官僚的基础,未来中国世家大族主要来自于曹魏。
                      这些人里面土豪很多,有些就是农民,种地的、做生意的,就连曹操自己家里也是土豪。然而在动乱中,不当官,不谋求政治地位就完蛋了,有土地有什么用,都被抢光了。
                      在这个时候,先祖在汉代当什么官,意义已经不大了,看的就是新贵。前面我们讲到,南北朝的士族追溯起来还是追溯到曹魏,原因就在此。


                      16楼2015-09-23 14:13
                      收起回复
                        第三部分 庄园与士族的文化性格
                        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庄园经济是如何影响士族的文化。
                        1.庄园经济的特点: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还是回到樊氏上
                        (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髙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水经注》引司马彪《续汉书》
                        可见,除了农副产品外,庄园中还有满足各种生活需要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酿造(酒、蜜)、用具制造(烧陶、制绳)、造纸、药物生产等 。除了盐铁外。其他一切都能达到自足。这也影响了后代世家大族的文化,春秋战国的知识分子,除了出卖劳动力没有别的活法。但对魏晋士族来说,他们不当官,也可以活得很潇洒。当然他们还是得当官,家族里如果没人当官,根本没有地位,会被欺负。然而这时他们对工资的依赖程度已经非常低了。我曾经去过谢安住过的东山,一整座山都是他的啊同学们,有些世家大族还有好几座山,要是有这么一座山谁还想当官啊()。但是谢安最后还是要当官,因为他弟死了。
                        2.庄园的独立性与士族的自由精神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不独立哪来的人格独立。庄园经济影响了士族人格的独立性。所以中国传统的皇权结构专制王朝靠的是自耕农和官僚,所以庄子在历代都没有市场。而这个阶层主要接受道家、自由逍遥的思想。这个阶层壮大后,皇权很脆弱。
                        概括起来就是,庄园经济的特征影响了士族人格的独立性,而个体的独立往往是个性自由思想产生的基础。因此,在以庄园经济为背景的人格独立的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开始形成,在传统的社会金字塔内部,产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士族社会“平面”。这个“平面”,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要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这些变化是“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我们可以看看当时的知识分子的理想。这里的仲长统是曹魏阵营最重要的思想家,甚至可以说是汉末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亨羔豚以奉之。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摇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 《后汉书·仲长统传》
                        翻译成白话就是,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修庄园。我也不用干活,有农奴替我干了,我的妻子孩子也都不用干活。我就是玩。
                        他什么都不需要买,他自己可以解决。
                        然而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没有庄园了,从前的农田都成了无人区了。传统的经济模式打垮了,但是汉末的人没有死。他们这帮人掌了权之后,庄园经济就在河南大量产生了。
                        3.庄园经济与士族双重性格
                        一方面这些士族需要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们要压迫老百姓。在这一时期,农奴制大量地出现了,生产者的身份在下降。他们要维持这一种野蛮的超经济剥削,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地位非常低。而如果要在庄园内依靠封建强制实施超经济剥削,必然借助封建国家的专制暴力和伦理纲常维系,封建国家的专制暴力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
                        所以这些人有两面性,见了皇帝就成了道家,见了农民就成了儒家。官场上是以礼法治国的官僚,清谈场上是追求心性自由的名士。魏晋时期各种奇怪的风尚,都与这种张力有关系。


                        17楼2015-09-23 14:36
                        收起回复
                          催更催更


                          IP属地:山东19楼2015-10-03 15:47
                          收起回复
                            第四部分,士族与汉末政治
                            汉末清流的社会基础
                            皇帝是不信儒学的,外戚、宦官也不信。然而读书人时间一长就真的信了,汉代的世家大族是真信儒家思想。政府做得不对,他们和政府做斗争,可歌可泣,为了正义再死不辞。他们的社会基础就是新的士族。此时,他们和政府已经离心离德了。但这时他们的思想武器还是儒家。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赵岐案和张俭案
                            (赵岐)因从官舍逃,走之河间,变姓字,又转诣北海,著絮巾布袴,常于市中贩胡饼。宾硕时年二十余,乘犊车,将骑入市。观见岐,疑其非常人也。……谓之曰:“视处士状貌,既非贩饼者,加今面色变动,即不有重怨,则当亡命。我北海孙宾硕也,阖门百口,又有百岁老母在堂,势能相度者也,终不相负,必语我以实。”岐乃具告之。宾硕遂载岐驱归。……因载著别田舍,藏置复壁中。后数岁,唐衡及弟皆死。岐乃得出。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阎温传》注引《魏略》
                            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这些党人被政府通缉,但走到哪里都是被保护起来的。这些保护他们的人就是汉末清流的社会基础。


                            20楼2015-10-03 17:13
                            回复
                              前方魏粉出没注意,前方魏粉出没注意,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
                              前方蜀黑出没注意,前方蜀黑出没注意,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


                              23楼2015-10-03 19: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