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69,784贴子:14,634,401
  • 0回复贴,共1

禮義之邦還是禮儀之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記得漢服吧曾有過爭論,到底本作“禮義之邦”還是“禮儀之邦”。後學不才,今略抒淺見,還望大方之家批評指正。
《說文解字》:“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義”當為“儀”之本字,又因“我”“義”二字分屬上古疑母歌部和疑母祭部,根据陰入對轉的原則,可知“我”不單為意符,亦為聲符,說是“从羊从我,我亦聲”更妥。
與楷書、篆書同,甲骨文中的“義”也是上羊下我。“羊”含有“美”之意,而“我”本為一武器之形,後叚借為第一人偁,“義”中的“我”當从本意,“義”本意或為“威儀之美”(有學者認為特指軍隊之威儀),是種外在的剛性之美,故《郭店簡.五行》有“剛,義之方;矛(柔),仁之方” ,與“柔仁”相對,另据《周易》“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古人講“仁義”最初似乎是指為人需“內外兼修”、“剛柔並濟”。 儒家倡導的仁義,顯然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陞華,又由於儒家的影響,“義”於後特指仁義之義,同時又由於古音的關聯性叚借為意義之義和上古的地名(才義)。另外,“義”由威儀又引申出儀容、儀態之義,而且特用於人,這樣一來很自然地孳乳出“儀”這樣的分化字。
說文似有因襲古訓,同時也有意透露了“義”和“儀”之間的同源關係,但因許慎未見甲骨文才誤把“義”中的“我”作“己”解了,“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 ”(段玉裁語)。其實禮義之邦抑或是禮儀之邦,都是在忠告我們為人當須加強自我的修養,任何的“義”或“儀”都是由內而外的,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甲骨文的“我”

“義”


IP属地:江西1楼2015-11-04 12: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