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药方:走创意精致之路 主动傍内地
台剧真的没救了吗?也不尽然。如果台湾的电视人能放下自娱自high的小家子气,能够不再裹足不前、盲目排外,或许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也未可知。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e96e5c944a7d933bfa8e47b9d4ad194/4463a3cc7cd98d1020ccd3ec273fb80e7aec9015.jpg)
《光阴的故事》描摹“巷弄文化”,曾在内地取得成功。
1.如果说台剧还有优势,那么就是自由的创意与细腻的表达,台湾的“巷弄文化”以及上世纪60、70年代的台湾故事,其实很具备题材的独特性,与内地观众既有相同的文化,又有不同的历史,反而能在剧种方面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事实上,这一类的怀旧剧如《光阴的故事》不仅在本土播得好,在内地也很受欢迎。拼财力、拼投资拼不过,可以在思路上取胜,多多尝试脑残偶像剧之外的剧种。假若以后内地的网络剧也遭受广电限制的话,台湾剧可在惊悚、鬼神等内地剧有所限制的题材上另辟蹊径,绝对是一大亮点。
2.在资金投入上,小资金也有小资金的玩法。譬如偶像剧也不是不能拍,但应该立足精品。与其做一百部烂剧,还不如集中精力把所有资源都汇集到一部好剧上。譬如可以请大咖任制作人来降低演员片酬。譬如可以改动周期过长的制作方式,先拿出完整剧本,缩短艺人拍剧的档期。
3.敞开思路,放开“合拍”的限制。与内地合拍尽管是台湾电视人一直在做的事情,但正如张臻说的:“现在两岸的合拍剧就算进了台湾,是台湾人拍的,还是被归为‘大陆进口’,是一个外来物。”合拍剧不能评奖、不能占用本土播放资源等一系列限制使得合拍剧举步维艰。等金钟奖也像金马奖那样能够包容一切华语电视的时候,也许才能让金钟奖不那么冷清。
4.“合拍”还不仅仅指的是两岸合作拍电视剧,还包括发行等各方面。这一点上,三立已走在了其他电视台的前头,它与内地的视频网站进行了“打包制”的合作形式,一年10部戏,以统一打包的价钱卖给视频网站,两方面形成战略联盟,对彼此都有好处。中天也蠢蠢欲动,试图寻找与芒果TV合作的可能。当有些台湾电视人还在金钟奖上觉得内地剧是威胁的时候,已经北上的温升豪说得很好:“你看今年8月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超越好莱坞,这个非常可怕,连好莱坞这么高傲的市场,都已经往大陆靠拢。身为台湾,我们没有理由在这方面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