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在邓州广大农村,不要说拖拉机、收割机这些大型农业机械尚未出现,就是手扶拖拉机、脱粒机、旋耕机之类的小型农业机械也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因此各类粮食作物从种到收,从碾打到晾晒,从装运到储藏,再从冷冰冰的颗粒到热腾腾的饭食,一切全靠人力畜力完成。人力畜力劳作,效率低下自不必说,单是那种繁琐,那种苦累,那种污脏,至今想来犹自令人不寒而栗。
记得当年一年一度的麦收秋种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全体动员,大人小孩一齐上阵,都要早起晚归,甚至连饭也在地头吃;一切都是匆匆忙忙,一切都是紧紧张张。经历过这样打仗一般紧张的农忙后,便是最为健壮、最为棒洒的劳力,也要瘦下好几斤膘来。上了年龄的老人们常说:麦收、秋种,是做农民的两个“关口”,熬过这两个关口,一年的吃食就不用发愁了。
可是,那又是怎样的关口呢?
“很多年后的初夏时节,天尚未明时分,我在睡梦中听到了‘豌豆打跺’的声音;我一骨碌的从床上翻爬起身,手忙脚乱的抓寻着下地的农具:‘快,快,下田割麦!’但当我发现这只是我的错觉,窗外绿意融融,惠风和畅,麦子尚未成熟,而下地拼命劳作于我也已早成为久远往事的时候,我一头仰倒在了床上,泪水禁不住的潸潸落下!……”这是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下的文字。
当年的春种秋播经历,那种完全超越人的承受能力的劳苦,那种如今单是想想就令人感到后怕的疲累,早已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溶进了我的血液里。我想:哪怕是到了耄耋之年,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决不会轻易忘记……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这句在邓州农村口口相传了不知几千年的古谚,道出了小麦的耕播时间。金风乍起、秋谷登场的寒露前后,农民们在刚刚经历了秋收的喜悦,还没来得及从繁重的体力劳作中喘过一口气,就又开始忙活起来了:每日里全家动员,贪早摸黑,腾茬、整地、耕耙、施肥,一遍一遍的打着土垡,一遍一遍的除着杂草,䦆把犁把把手掌心磨得打泡出血,汗珠子贴着黑黝黝的脊梁骨滚滚流淌;直到将土地侍弄得虚软仿佛棉花、匀碎如同箩筛了,这才小心翼翼的将事先备好的麦种播撒下去。整个耕播过程大约需要二十来天时间,一般到立冬时止;——如果立冬过后还没有将麦种播进土壤,那就干脆别再费心费力了,因为随着气温的降低,这时候播撒下去的麦种是大半无法出苗的。
那么,就先从腾茬整地说起吧。
麦种撒播前,土地并不是闲着的,往往还有秋收过后的烟秆、苞谷秆竖在田里,烟秆上大的叶片已经刷净刷尽,仅剩几片小儿巴掌大小的顶叶伴着几朵枯萎的花瓣迎着秋风簌簌抖颤;苞谷秆上肥壮的穗棒已经掰去,剩余的茎叶干枯焦黄,消瘦憔悴犹如刚刚生完孩子的产妇,有风则飒飒作响,无风则静静枯立。其他如黄豆茬、绿豆茬、芝麻茬、高粱茬……这些都得统统清除出地,才能开始下步的耕耙程序。
烟秆和苞谷秆均有一人多高,鸡蛋粗细,为了应对夏日狂风暴雨的侵袭,避免倒伏,根须都极发达,既深深扎入地下,又牢牢把紧地表,如何尽快将它们清理出地呢?办法无外乎拔和斩、削三种:
用手拔。这种办法多适应于烟秆,尤其是一场小雨过后,土壤半湿不干、暄腾软和的时候。人便骑马蹲裆,双手把住烟秆的半腰偏下部位,凝力于腕,使劲上拔,感觉手中的烟秆在慢慢上升,脚下的地面在缓缓下沉;忽然听得“咯”的一声微响,自是烟秆地下的主根断裂时所发。伴随着这声微响,手里的烟秆一下子变得轻松无比,——一株烟秆便被连根拔起了。
用䦆斩。这种办法烟秆、苞谷秆两者皆宜,自然是在久旱不雨、地表干硬的时候。人常双手高高抡起䦆头,一䦆下去,䦆刃深深吃进烟秆或苞谷秆根部靠前的地里,斩断了它们的地下根须,然后一别䦆把,䦆刃露出,烟秆或苞谷秆因为地下根须被斩,无所倚仗,自然便乖乖的趔趄倒地了。
用镰削。这种办法亦是烟秆苞谷秆两皆相宜,自然亦是在久旱不雨、地表干硬时候。人需腰身半俯,左手把住烟秆或苞谷秆的半腰部位,右手握紧镰刀,让锋利的雪刃贴着烟秆或苞谷秆的根部,然后使劲向上一拉,一株带着斜茬的烟秆或苞谷秆就被削下来了。
三种办法无一轻松,都是累得要人喀血的活路。每次用手去拔,都要憋得满脸紫胀,头脑嗡嗡作响,牙齿咯咯打抖,两个眼珠子几似要爆出眼眶一般,既完全没有感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轻松,又根本无法生出楚霸王单手举鼎的豪壮;好不容易拔出一株,急忙放倒旁边地上,赶紧再拔下株。拔得久了,两个掌心因与烟秆、苞谷秆的糙皮反复摩擦,先是皮肉磨破,再是鲜血淋漓,没办法,只好戴上手套继续去拔。若是用䦆,则每次都须高高扬起,狠狠落下,且目标一定要稳而且准,万一失手,䦆刃碰上腿脚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䦆落下,一株倒伏,顺手拎于一旁,继续奋力抡䦆。斩下三株五株,就得“呸”的往掌心里吐口唾沫,只有这样双手才能握紧䦆把。斩到最后,一旦放下䦆头,十根指头必圈拢成半弯形状,几天都伸直不过来。若是用镰,则又须一次一次的弯腰俯身,一次一次的咬牙聚力,更须防着镰刀雪刃碰上腿脚;由于右手长时间的握镰用劲,半个膀子便常常累得胳臂都举不起来……
天黑麻麻时就起床下地,开始拔或斩、削烟秆和苞谷秆;太阳两竿子高了,仅才刚刚开始了个地头;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还是仅仅完成不到一块地的十分之二三。种苞谷刷烟叶那会,总在心里盼着它们能长得高长得壮,叶片大一些,穗棒粗一些,可是到了这会,又直在心里埋怨它们为什么要长得这么高这么壮呢?累得掌心麻了,胳臂木了,腰疼得似同折了一般,吃饭时候几乎拿捏不住碗筷;累得汗水湿透衣背,又结成了道道白色的盐粒,索性脱去衣服,让炽烈的阳光将脊背烤得几乎就要煳焦一般。那一刻真想仰天倒卧地上,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哭做农民的苦,哭做农民的累。可是不能呢,这才是刚刚开了个头,腾茬整地距离收割碾打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地的路程呢!可是不能呢,满地都是农民,满地的农民都在拔着斩着削着烟秆和苞谷秆,别人不叫苦不叫累,你凭什么要叫呢?别人能受的苦能受的累,你凭什么不能受呢?于是又想起了老辈人的话“不怕慢,单怕站”,如果站着不动,那就永远没有完工的时候,如果努力的干,那就早晚总有到达胜利彼岸的时候;还有老辈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的话,大家都在没明没黑的赶抢着节令呢,大家都在没明没黑的赶抢着墒情呢,地腾不出来,耽误了耕播,来年一家人的肚皮可就要遭大罪了。便咬着牙,红着眼,拖着疲累的身子,挣着酸软的手脚,慢慢的坚持下去……
写作至此,忽然想起了一位网友曾经给我的留言:夏天夏天悄悄过去开着拖拉机,拔苞米,拔苞米,活活儿累死你;就在就在睡觉的梦里妈妈叫醒你,去地里,去地里,继续拔苞米……
每天都累得嗓眼发甜发腻,似乎有人轻轻拍下后背就能喀出一口血来,每天都累得臂酸腿软,便连端碗吃饭时候身子也东倒西歪几欲栽倒,可是胃口却竟出奇的好,不就咸菜也能呼噜呼噜一口气吞下三大碗红薯苞谷糁稀饭,外加两个红薯面窝窝,觉也睡得特别的香,贴床就能发出鼾声,梦都不做一个,打雷也不会惊醒;只是次早天尚未明时分醒来,才觉身体各个部位就连头发梢和脚趾甲都在僵硬疼痛,好象一台零件散架的机器似的,需要一点一点的积聚力气,一点一点的将全部零件重新安装整合后方能爬下床来。
然而一旦下床,便又得立即投入到那种繁重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紧张得令人不敢稍作放松的体力劳作中去;仿佛稍稍喘一口气,稍稍放松片刻,人就再也没了继续劳动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老辈人常说:气力是奴才,歇歇再回来。这话亦真亦假,半对半错:歇息一夜,气力确实重又回到了身上,但与昨日相比,却已没了那种生机勃勃,没了那种精神抖擞,也没了那种矫健手脚,没了那种快捷效率;于是只有咬牙隐忍,一步一步的机械沉重的进行下去了。因为一切都既得赶着节令,一切都更得赶着天气啊,——万一老天与人作对,一场连阴雨下上个十天半月,到时候错过节令,地整不出来,种下不进去……饿肚子的滋味不堪回首啊!
记得当年一年一度的麦收秋种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全体动员,大人小孩一齐上阵,都要早起晚归,甚至连饭也在地头吃;一切都是匆匆忙忙,一切都是紧紧张张。经历过这样打仗一般紧张的农忙后,便是最为健壮、最为棒洒的劳力,也要瘦下好几斤膘来。上了年龄的老人们常说:麦收、秋种,是做农民的两个“关口”,熬过这两个关口,一年的吃食就不用发愁了。
可是,那又是怎样的关口呢?
“很多年后的初夏时节,天尚未明时分,我在睡梦中听到了‘豌豆打跺’的声音;我一骨碌的从床上翻爬起身,手忙脚乱的抓寻着下地的农具:‘快,快,下田割麦!’但当我发现这只是我的错觉,窗外绿意融融,惠风和畅,麦子尚未成熟,而下地拼命劳作于我也已早成为久远往事的时候,我一头仰倒在了床上,泪水禁不住的潸潸落下!……”这是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下的文字。
当年的春种秋播经历,那种完全超越人的承受能力的劳苦,那种如今单是想想就令人感到后怕的疲累,早已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溶进了我的血液里。我想:哪怕是到了耄耋之年,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决不会轻易忘记……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这句在邓州农村口口相传了不知几千年的古谚,道出了小麦的耕播时间。金风乍起、秋谷登场的寒露前后,农民们在刚刚经历了秋收的喜悦,还没来得及从繁重的体力劳作中喘过一口气,就又开始忙活起来了:每日里全家动员,贪早摸黑,腾茬、整地、耕耙、施肥,一遍一遍的打着土垡,一遍一遍的除着杂草,䦆把犁把把手掌心磨得打泡出血,汗珠子贴着黑黝黝的脊梁骨滚滚流淌;直到将土地侍弄得虚软仿佛棉花、匀碎如同箩筛了,这才小心翼翼的将事先备好的麦种播撒下去。整个耕播过程大约需要二十来天时间,一般到立冬时止;——如果立冬过后还没有将麦种播进土壤,那就干脆别再费心费力了,因为随着气温的降低,这时候播撒下去的麦种是大半无法出苗的。
那么,就先从腾茬整地说起吧。
麦种撒播前,土地并不是闲着的,往往还有秋收过后的烟秆、苞谷秆竖在田里,烟秆上大的叶片已经刷净刷尽,仅剩几片小儿巴掌大小的顶叶伴着几朵枯萎的花瓣迎着秋风簌簌抖颤;苞谷秆上肥壮的穗棒已经掰去,剩余的茎叶干枯焦黄,消瘦憔悴犹如刚刚生完孩子的产妇,有风则飒飒作响,无风则静静枯立。其他如黄豆茬、绿豆茬、芝麻茬、高粱茬……这些都得统统清除出地,才能开始下步的耕耙程序。
烟秆和苞谷秆均有一人多高,鸡蛋粗细,为了应对夏日狂风暴雨的侵袭,避免倒伏,根须都极发达,既深深扎入地下,又牢牢把紧地表,如何尽快将它们清理出地呢?办法无外乎拔和斩、削三种:
用手拔。这种办法多适应于烟秆,尤其是一场小雨过后,土壤半湿不干、暄腾软和的时候。人便骑马蹲裆,双手把住烟秆的半腰偏下部位,凝力于腕,使劲上拔,感觉手中的烟秆在慢慢上升,脚下的地面在缓缓下沉;忽然听得“咯”的一声微响,自是烟秆地下的主根断裂时所发。伴随着这声微响,手里的烟秆一下子变得轻松无比,——一株烟秆便被连根拔起了。
用䦆斩。这种办法烟秆、苞谷秆两者皆宜,自然是在久旱不雨、地表干硬的时候。人常双手高高抡起䦆头,一䦆下去,䦆刃深深吃进烟秆或苞谷秆根部靠前的地里,斩断了它们的地下根须,然后一别䦆把,䦆刃露出,烟秆或苞谷秆因为地下根须被斩,无所倚仗,自然便乖乖的趔趄倒地了。
用镰削。这种办法亦是烟秆苞谷秆两皆相宜,自然亦是在久旱不雨、地表干硬时候。人需腰身半俯,左手把住烟秆或苞谷秆的半腰部位,右手握紧镰刀,让锋利的雪刃贴着烟秆或苞谷秆的根部,然后使劲向上一拉,一株带着斜茬的烟秆或苞谷秆就被削下来了。
三种办法无一轻松,都是累得要人喀血的活路。每次用手去拔,都要憋得满脸紫胀,头脑嗡嗡作响,牙齿咯咯打抖,两个眼珠子几似要爆出眼眶一般,既完全没有感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轻松,又根本无法生出楚霸王单手举鼎的豪壮;好不容易拔出一株,急忙放倒旁边地上,赶紧再拔下株。拔得久了,两个掌心因与烟秆、苞谷秆的糙皮反复摩擦,先是皮肉磨破,再是鲜血淋漓,没办法,只好戴上手套继续去拔。若是用䦆,则每次都须高高扬起,狠狠落下,且目标一定要稳而且准,万一失手,䦆刃碰上腿脚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䦆落下,一株倒伏,顺手拎于一旁,继续奋力抡䦆。斩下三株五株,就得“呸”的往掌心里吐口唾沫,只有这样双手才能握紧䦆把。斩到最后,一旦放下䦆头,十根指头必圈拢成半弯形状,几天都伸直不过来。若是用镰,则又须一次一次的弯腰俯身,一次一次的咬牙聚力,更须防着镰刀雪刃碰上腿脚;由于右手长时间的握镰用劲,半个膀子便常常累得胳臂都举不起来……
天黑麻麻时就起床下地,开始拔或斩、削烟秆和苞谷秆;太阳两竿子高了,仅才刚刚开始了个地头;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还是仅仅完成不到一块地的十分之二三。种苞谷刷烟叶那会,总在心里盼着它们能长得高长得壮,叶片大一些,穗棒粗一些,可是到了这会,又直在心里埋怨它们为什么要长得这么高这么壮呢?累得掌心麻了,胳臂木了,腰疼得似同折了一般,吃饭时候几乎拿捏不住碗筷;累得汗水湿透衣背,又结成了道道白色的盐粒,索性脱去衣服,让炽烈的阳光将脊背烤得几乎就要煳焦一般。那一刻真想仰天倒卧地上,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哭做农民的苦,哭做农民的累。可是不能呢,这才是刚刚开了个头,腾茬整地距离收割碾打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地的路程呢!可是不能呢,满地都是农民,满地的农民都在拔着斩着削着烟秆和苞谷秆,别人不叫苦不叫累,你凭什么要叫呢?别人能受的苦能受的累,你凭什么不能受呢?于是又想起了老辈人的话“不怕慢,单怕站”,如果站着不动,那就永远没有完工的时候,如果努力的干,那就早晚总有到达胜利彼岸的时候;还有老辈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的话,大家都在没明没黑的赶抢着节令呢,大家都在没明没黑的赶抢着墒情呢,地腾不出来,耽误了耕播,来年一家人的肚皮可就要遭大罪了。便咬着牙,红着眼,拖着疲累的身子,挣着酸软的手脚,慢慢的坚持下去……
写作至此,忽然想起了一位网友曾经给我的留言:夏天夏天悄悄过去开着拖拉机,拔苞米,拔苞米,活活儿累死你;就在就在睡觉的梦里妈妈叫醒你,去地里,去地里,继续拔苞米……
每天都累得嗓眼发甜发腻,似乎有人轻轻拍下后背就能喀出一口血来,每天都累得臂酸腿软,便连端碗吃饭时候身子也东倒西歪几欲栽倒,可是胃口却竟出奇的好,不就咸菜也能呼噜呼噜一口气吞下三大碗红薯苞谷糁稀饭,外加两个红薯面窝窝,觉也睡得特别的香,贴床就能发出鼾声,梦都不做一个,打雷也不会惊醒;只是次早天尚未明时分醒来,才觉身体各个部位就连头发梢和脚趾甲都在僵硬疼痛,好象一台零件散架的机器似的,需要一点一点的积聚力气,一点一点的将全部零件重新安装整合后方能爬下床来。
然而一旦下床,便又得立即投入到那种繁重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紧张得令人不敢稍作放松的体力劳作中去;仿佛稍稍喘一口气,稍稍放松片刻,人就再也没了继续劳动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老辈人常说:气力是奴才,歇歇再回来。这话亦真亦假,半对半错:歇息一夜,气力确实重又回到了身上,但与昨日相比,却已没了那种生机勃勃,没了那种精神抖擞,也没了那种矫健手脚,没了那种快捷效率;于是只有咬牙隐忍,一步一步的机械沉重的进行下去了。因为一切都既得赶着节令,一切都更得赶着天气啊,——万一老天与人作对,一场连阴雨下上个十天半月,到时候错过节令,地整不出来,种下不进去……饿肚子的滋味不堪回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