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10,011贴子:3,378,030
  • 8回复贴,共1

中国古代南北气候变化与历史王朝兴衰更替的某些微妙联关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甘肃陇南万象洞的一根石笋上,记录了中国过去1820年的气候变化史,更隐藏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密码。从公元530年到850年的这个时间段里,包含了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和唐代的大部分时间。在此期间季风逐渐减弱,然后在公元860年突然降到最低点,随后虽又回升了一些,但保持低水平的稳定,之后又在910年到930年之间突然下降,而这个时间正好对应唐王朝衰落的时间。而随后的60年,季风急剧增强,在980年出现一个峰值。直到1020年,季风强度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研究者把从960年到1020年这段时期称为“宋代强季风期”。 季风的减弱对应王朝的更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1-02 22:02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1-02 22:04
    回复
      朝代(时间)
      冷暖期
      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晋(265~420年)
      寒冷期
      匈奴族
      南宋(1127~1279年)
      寒冷期
      蒙古族
      元(1279~1368年)
      寒冷期
      蒙古族
      清(1644~1911年)
      寒冷期
      满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1-02 22:05
      回复
        古代农业社会,人类应对自然变化的能力较差,大气温度每次变冷转暖,都会引发人类社会大规模的动乱、战争和民族迁徙。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跌落、战争和浩劫,以及重大科学发现和文化成就的取得,除了我们看得见的人为因素以外,冥冥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有气候的变化。
         农牧之争背后的“天意”
         “彼苍者天,何其有极?”当中国古人面对变幻莫测的天道,发出如许浩叹时,他们哪里知道,气温的些许变化,哪怕是1℃的升降,就能把人世间搅得天翻地覆。
          对古代中国而言,气候在温暖期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着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强弱对比和农牧分界线的南北飘移,由此引发或加剧民族冲突,进而决定中原王朝的兴替。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当时气候变化正处于秦汉、隋唐两个温暖期之间的寒冷期,在公元400年前后温度最低时,年平均气温比今天低了近2℃,较之温暖的汉、唐时代,要下降2℃-3℃。
          有人以统一的斤亩折算,秦汉时代平均亩产量为132公斤,北朝平均亩产128.8公斤,东晋南朝为125.4公斤,均较前朝下降了2.84%。
          土地单产对古代民族的竞争尤其是农牧民族间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土地单产高意味着在相同的面积上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能有更多的粮食积累,也就有更强的军事战斗力,在战争中获胜概率更高。而寒冷直接制约着降水量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平均气温每下降1℃,年降水量将相应下降100毫米,粮食单位产量就会比常年下降10%。
          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实力对比,直接决定中原王朝的疆域版图也即生存空间的大小。秦汉时代,中原王朝的农耕区直达阴山脚下。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大将蒙恬率秦军将匈奴驱出阴山以外,在阴山、河套地区设立了44个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又派遣将军卫青、李息从云中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郡,阴山一带再次纳入中原版图。
          而到魏晋南北朝时,阴山脚下已成为水草丰美的游牧区。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当地游牧生活的生动写照。
          不仅如此,长城以南的老农耕区,这时也逐渐被畜牧所侵蚀。西晋束皙谈到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地时,说“猪羊马牧,布其境内”,主张将马牛猪羊迁徙到“空虚之田”。这空虚之田,在今天看来,就是气候转冷,农耕尽废所致。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1-02 22:07
        回复
          18 世纪到 19 世纪末为湿润阶段,而至 20 世纪又进入干旱时期, 且干旱发生频次,北方高于南方。20 世纪末的 20 年气候又趋温暖、 干旱,黄河流域降雨稀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1-02 22:16
          回复
            可见那时河南淇园竹子的繁茂。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
            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当时,河南南部的桔和柑还十分普遍。直到三国时代,
            曹操(公元155—220)在铜雀台(今河南临漳西南)种桔,已经不能结实了,气
            候已比司马迁时寒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1-03 10:57
            回复
              特别是公元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当时每年阴历4月份降霜,估计那
              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南北朝时(公元420—579年),南京覆舟
              山筑有冰房,是用以保存食物新鲜的。那时南京的冬天应比现在要冷2℃,才能提供储
              藏需用的冰块。约在公元533—544年出版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六朝以前中国
              农业最全面的知识。根据这本书,当时黄河以北阳历4月中旬杏花盛开,5月初旬桑树
              生叶,与现在相比约迟了两周到四周。此外,书中还讲到当时黄河流域石榴树过冬要“
              以蒲藁裹而缠之”,也表明六世纪上半叶比现在冷。
              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中,在第七世纪中期,气候变得和暖了。公元65
              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冰无雪。八世纪初和九世纪的初和中期
              ,西安的皇宫里和南郊的曲池都种有梅花,而且还种有柑桔。公元751年皇宫中柑桔
              结实,公元841—847年也有过结实的记录。柑桔只能抵抗—8℃的低温,而现在
              的西安几乎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到公元十一世纪初期,华北已不知有
              梅树了。宋朝诗人苏轼(公元1036—1101年)有“关中幸无梅”的诗句。王安
              石(公元1021—1086年)嘲笑北方人误认梅为杏,他的咏红梅诗有“北人初不
              识,浑作杏花看”的句子。从这种物候的常识,就可知道唐宋两朝温寒的不同。十二世
              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转寒。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还可以通车。太湖和
              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桔全部冻死。杭州落雪频繁,而且延到暮春。根据南宋的历史记载,
              从公元1131—1260年,每十年降雪平均最迟日期是4月9日,比十二世纪以前
              十年的最晚春雪约推迟一个月。公元1153—1155年,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冬天结
              冰。公元1170年阳历10月,北京西山遍地皆雪。现在,这种现象是罕见的了。福
              州是中国东海岸生长荔枝的北限,一千多年来,曾有两次荔枝全部死亡,一次在公元1
              110年,另一次在1178年,均在十二世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1-03 10:58
              回复
                日本的封建主历年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日本的樱花盛开,从公元九世纪至十九世纪,均
                有日期的记载,从而保留了一份物候记录。这个樱花开放时期,以第九世纪为最早,第
                十二世纪为最迟。
                十二世纪刚结束,杭州的冬天又开始回暖。公元1200年、1213年、1216年
                和1220年,杭州没有冰和雪。这个时候,北京的杏花也是在清明开放,与今日相同
                。这种温暖气候好象继续到十三世纪的后半叶。因为自隋唐在河内(今河南博爱)、西
                安和凤翔(陕西)设立的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在宋元两代断断续续,直到明朝(公元1
                368—1644年)末年才完全停止。从此,竹子在黄河以北不再作为经济林木而培
                植了。
                十三世纪初和中期的比较温暖的期间是短暂的,不久冬季又严寒了。据收集到的记载,
                公元1309年,无锡一带运河结冰。公元1329年和1353年,太湖结冰数尺,
                桔树再次冻死。1351年阳历11月黄河在山东境内就有冰块顺流而下,而近年河南
                和山东到12月时黄河才出现冰块。当时家燕在北京是4月末来,8月初去,同现在物
                候记录相比,来去各晚早一周。可见,十四世纪比十三世纪和现时为冷。日本樱花物候
                也有同样的反映。
                公元1221年丘处机从北京出发去中亚见成吉思汗,曾路过新疆赛里木湖。他称之为
                “天池”。他说,湖的四周有山环抱,山上盖雪,影映湖中。但是,现在那些山峰上已
                无雪了。那些山峰高约三千五百米,说明那时雪线在三千五百米以下。现代天山这部分
                的雪线位于三千七百至四千二百米,则十三世纪的雪线大约比现在低二百至五百米。在
                欧洲的俄罗斯平原,寒冷期约在1350年开始;在德意志、奥地利地区,1429—
                1465年是气候显然恶化的开始;在英格兰,1430年、1550年和1590年
                的歉收,也与天气寒冷有关。由此可见,寒冷的潮流开始于东亚,而逐渐向西移。方志
                时期(公元1400——1900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1-03 10:59
                回复
                  本文可导致下列初步性结论:(一)在我国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原始氏族时
                  代的仰韶文化到奴隶社会的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
                  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二)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
                  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的范围为1°
                  —2℃。(三)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
                  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1℃。(四)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
                  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播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
                  向南传播的趋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1-03 1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