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身怀国仇家恨的庞会是否擅自杀降
1.《三国志》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这就是庞会灭关家的记载。这记载存疑。姑且算真的。那么这句根本没交代过程,又怎知关氏家已降呢,关氏家也许是破蜀的战斗中被灭,也许是破城后负隅顽抗被灭,仅凭这一句谁说得清。
就算蜀主降了也不代表关氏家就降了,有些不愿降的蜀臣依旧可以组织负隅顽抗。关羽之后关彝当时仍为蜀汉虎贲中郎将。关彝若负隅顽抗肯定要被灭的,若投降后继续随姜维钟会做乱也是要被灭的。
2.姑且算关氏家随主投降了,那么投降就一定能免死吗?
懿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耳!
魏兵尽皆入城。懿坐于衙上,将公孙渊宗族,并同谋官僚人等,俱杀之,计首级七十余颗。
可见即使投降,也要看受降方准不准,不准降仍免不了一死。主动方在受降方。关羽及其家属是魏国反贼,本身在当时国家反贼就是十恶不赦,不是投降就能免罪的。即使投降也只是成为受降方本国臣民,董承孙綝董卓诸葛恪等等的家属本来就是本国臣民,他们都是要连坐的。可见根本不在于你降不降,而是在于受降方和统治方赦不赦你的罪。
姜维不是已降了吗,他死后家属也是要连坐的。
3.庞会报仇灭关家是魏国批准的,绝不是庞会擅杀。
这是因为庞德为国而死,庞会在诸葛诞造反时引军突城而出,父子皆曹魏功臣。而庞会与关家的仇怨魏国朝庭尽知,他要报父仇也是魏庭尽知的。庞会是魏军大将,随军伐蜀魏国是批准的。而且他伐蜀的主要目的就是报父仇,因此他要报父仇魏国也是一同批准的,否则根本不会让他伐蜀。所以庞会伐蜀报仇是魏庭批准的而且很可能是特批。因此他报仇后魏庭没有降罪也就合情合理。
这就是为什么张飞家属也许没连坐而关羽家属连坐的原因,因为关羽杀了曹魏大将又水淹七军,对魏国来说罪大恶极,赦无可赦,所以魏国也会对蜀臣区别对待。不管执刑的是庞会李会还是别人,关羽家属都是要连坐的。
综上可见,假设此事属实并且姑算关氏家随主投降,那么也根本不是庞会擅杀,而是魏庭批准,庞会作为与关家有杀父之仇的功臣被特批为执行者。庞会只是执行者,身负国仇家恨。从蜀破起,关氏家就死了。
1.《三国志》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这就是庞会灭关家的记载。这记载存疑。姑且算真的。那么这句根本没交代过程,又怎知关氏家已降呢,关氏家也许是破蜀的战斗中被灭,也许是破城后负隅顽抗被灭,仅凭这一句谁说得清。
就算蜀主降了也不代表关氏家就降了,有些不愿降的蜀臣依旧可以组织负隅顽抗。关羽之后关彝当时仍为蜀汉虎贲中郎将。关彝若负隅顽抗肯定要被灭的,若投降后继续随姜维钟会做乱也是要被灭的。
2.姑且算关氏家随主投降了,那么投降就一定能免死吗?
懿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耳!
魏兵尽皆入城。懿坐于衙上,将公孙渊宗族,并同谋官僚人等,俱杀之,计首级七十余颗。
可见即使投降,也要看受降方准不准,不准降仍免不了一死。主动方在受降方。关羽及其家属是魏国反贼,本身在当时国家反贼就是十恶不赦,不是投降就能免罪的。即使投降也只是成为受降方本国臣民,董承孙綝董卓诸葛恪等等的家属本来就是本国臣民,他们都是要连坐的。可见根本不在于你降不降,而是在于受降方和统治方赦不赦你的罪。
姜维不是已降了吗,他死后家属也是要连坐的。
3.庞会报仇灭关家是魏国批准的,绝不是庞会擅杀。
这是因为庞德为国而死,庞会在诸葛诞造反时引军突城而出,父子皆曹魏功臣。而庞会与关家的仇怨魏国朝庭尽知,他要报父仇也是魏庭尽知的。庞会是魏军大将,随军伐蜀魏国是批准的。而且他伐蜀的主要目的就是报父仇,因此他要报父仇魏国也是一同批准的,否则根本不会让他伐蜀。所以庞会伐蜀报仇是魏庭批准的而且很可能是特批。因此他报仇后魏庭没有降罪也就合情合理。
这就是为什么张飞家属也许没连坐而关羽家属连坐的原因,因为关羽杀了曹魏大将又水淹七军,对魏国来说罪大恶极,赦无可赦,所以魏国也会对蜀臣区别对待。不管执刑的是庞会李会还是别人,关羽家属都是要连坐的。
综上可见,假设此事属实并且姑算关氏家随主投降,那么也根本不是庞会擅杀,而是魏庭批准,庞会作为与关家有杀父之仇的功臣被特批为执行者。庞会只是执行者,身负国仇家恨。从蜀破起,关氏家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