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过年,最早的可靠记载,大概是《吕氏春秋》,曰:“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病之鬼,谓之逐除”。
岁前驱鬼,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过年”,古人过春节,除了贴春联、挂桃符、贴门神等之外,他们是如何过除夕夜的呢?
古代人过大年夜,最完整的记载,大概是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了,古人过除夕夜,太有讲究了,有“馈岁”、“别岁”、“守岁”、“分岁”等四大礼节传统,而且似乎代代相传,时至今日,也是大同小异而已。
馈岁:
《风土记》:“相与馈问,谓之馈岁”。简单地说,吃年夜饭之前,大家相互馈赠一些礼物,这也许是晋朝的习惯,到了后代,还逐渐演化成为“压岁钱”,主要是长辈给小辈、晚辈的礼物了,清朝时候,似乎还特别的讲究,“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
别岁:
“酒食相邀,谓之别岁”,除夕夜,不仅是自家一家人团聚大吃大喝,而且还是“酒食相邀”呢,可以相互串门到处吃呢。这些遗风在中国还能看见,甚至有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的“祀灶日”(亦称:小年节)就开始挨家挨户的轮着吃,一直可以吃到大年三十除夕夜,太厉害了。
守岁:
“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是最热闹的,吃完了“年夜饭”,就要“守岁”了,首先要点上“守岁烛”,形式各异,反正就是要求“灯火通明”,其次呢,就是“点鞭炮”了,守岁烛只能有光而已,鞭炮就厉害了,还有“声音”,可以吓死“岁”这个大坏蛋!宋代的《武林旧事》记载:“爆竹鼓吹之声,喧闹彻夜”,可见热闹非凡;最后,就是玩了,那是需要体力精力的,《武林旧事》还记载:“小儿女终夕搏戏不寐”,一年到头,唯有在除夕夜,才可以酣畅淋漓的“大玩特玩”,而且还是有名堂的的玩,那叫“守岁”呢,不玩也不行。
分岁:
“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这个可能是大家相互串门吃完了年夜饭,然后一起放鞭炮、放烟花,一顿热闹之后,还要各自回家“守岁”,也就是各自回家继续接着玩,于是乎,临别之际,相互祝愿,“谓之分岁”,简单地说,那就是“明年再见了”。
岁前驱鬼,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过年”,古人过春节,除了贴春联、挂桃符、贴门神等之外,他们是如何过除夕夜的呢?
古代人过大年夜,最完整的记载,大概是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了,古人过除夕夜,太有讲究了,有“馈岁”、“别岁”、“守岁”、“分岁”等四大礼节传统,而且似乎代代相传,时至今日,也是大同小异而已。
馈岁:
《风土记》:“相与馈问,谓之馈岁”。简单地说,吃年夜饭之前,大家相互馈赠一些礼物,这也许是晋朝的习惯,到了后代,还逐渐演化成为“压岁钱”,主要是长辈给小辈、晚辈的礼物了,清朝时候,似乎还特别的讲究,“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
别岁:
“酒食相邀,谓之别岁”,除夕夜,不仅是自家一家人团聚大吃大喝,而且还是“酒食相邀”呢,可以相互串门到处吃呢。这些遗风在中国还能看见,甚至有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的“祀灶日”(亦称:小年节)就开始挨家挨户的轮着吃,一直可以吃到大年三十除夕夜,太厉害了。
守岁:
“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是最热闹的,吃完了“年夜饭”,就要“守岁”了,首先要点上“守岁烛”,形式各异,反正就是要求“灯火通明”,其次呢,就是“点鞭炮”了,守岁烛只能有光而已,鞭炮就厉害了,还有“声音”,可以吓死“岁”这个大坏蛋!宋代的《武林旧事》记载:“爆竹鼓吹之声,喧闹彻夜”,可见热闹非凡;最后,就是玩了,那是需要体力精力的,《武林旧事》还记载:“小儿女终夕搏戏不寐”,一年到头,唯有在除夕夜,才可以酣畅淋漓的“大玩特玩”,而且还是有名堂的的玩,那叫“守岁”呢,不玩也不行。
分岁:
“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这个可能是大家相互串门吃完了年夜饭,然后一起放鞭炮、放烟花,一顿热闹之后,还要各自回家“守岁”,也就是各自回家继续接着玩,于是乎,临别之际,相互祝愿,“谓之分岁”,简单地说,那就是“明年再见了”。